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1995年稻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ISBN:9789578571259,作者: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 [1] 
書    名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作    者
(日)寺地遵
譯    者
劉靜貞/李今芸
出版社
稻禾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5年
頁    數
553 頁
定    價
TWD48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9578571259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內容簡介

北宋政權崩解後,繼起的南宋高宗政權既需要快速有效地清理內部諸政治勢力,重建朝廷威權,也必須思考如何應對敵國金壓境的威脅。《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作者寺地遵教授引入政治學的“政治過程論”作為研究方法,細膩地描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乾道元年(1165)間諸政治勢力為掌握國家權力所進行的鬥爭,以及國家政策如何因應外在情勢而調整,同時綜合考察了各政治勢力的社會背景。全書以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和議形成分為前後兩部,論述南宋政權自成立以來的運作與變化。討論的時空雖在南宋初期,然自北方避敵南下的高宗皇帝以至文武官僚為鞏固自身權、利,彼此縱橫捭闔間對南宋政權性質所造成的影響,恰為理解傳統中國政權體制內的權力衝突、抗爭關係提供了有力的觀察視角。 [1]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作者簡介

寺地遵,1937年生於廣島市,1961年廣島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1966年廣島大學文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1988—2000年任廣島大學文學部中國史學教授。1988年10月以《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一書獲文學博士。 [1]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目錄

序章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軌跡與問題意識
一、宋代政治史研究現況與研究角度
(一)政治史的對象
(二)宋代政治史研究現況
(三)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角度與問題意識
1.關於唐宋變革論
2.關於南北民族抗爭論
二、南宋政治史研究現況及本書的立場
(一)南宋政治史研究的貧乏性
(二)“南宋政權移轉”的研究角度與問題意識
(三)本書的記述對象及其意義 [2] 
第一部 南宋政權的確立
──紹興十二年體制的前奏
第一章 南宋政權確立時期的政治課題與政治主體
一、南宋政權確立時期的政治課題
(一)南宋政權面對的政治課題
(二)南宋政權的確立與對金關係
(三)南宋政權的確立與收兵權
(四)南宋政權的確立與其他政治課題
二、北宋的政治勢力及其變動
(一)南宋初期政治史與政治主體
(二)北宋時期的政治主體
1.在地土豪
2.地主出身的官僚階層
3.北宋末年的權門
第二章 與宋政權重建構想有關的政治鬥爭
一、建炎初年的政治狀況
二、李綱之見用
三、擁立高宗集團
四、李綱的藩鎮政策
五、擁立高宗集團(黃潛善、汪伯彥)的政治方針
六、皇帝駐蹕地之爭執與李綱的失勢 [2] 
第三章 江南政權──南宋之中興
一、禁軍叛亂事件與呂頤浩之得勢
二、“防淮論”與“吳越之行”──皇帝駐蹕地問題
三、範宗尹的藩鎮策
四、呂頤浩路線的特色
五、呂頤浩、秦檜的權力鬥爭
六、呂頤浩路線的界限
七、江南系士人之參政與元祐系士人之復權
第四章 趙鼎集團的形成與張浚路線的失敗
一、紹興四年至七年的政治狀況
二、趙鼎上台
三、趙鼎集團的特質
四、張浚與對金強硬論
五、淮西兵變──張浚強硬路線的破綻
六、趙鼎之起復與新趙鼎路線 [2] 
第五章 第一次宋金和議之進行
一、淮西兵變後遺症——收兵權之嘗試
二、徽宗死訊與宋金和議之始
三、高宗主導下之和議與趙鼎集團的崩潰
四、紹興八年第一次宋金和議
五、紹興八年和議的正當性與反對論
第六章 南宋政權與江南地主階層
──李光之出任參知政事
一、李光的基本立場
二、江南民力涵養論
三、李光任參知政事
四、李光罷參知政事 [2] 
第七章 紹興十年至十二年之政治發展(上)
——金之重佔河南與南宋之收兵權
一、金之政變與第一次宋金和議
二、宋的對應之道
三、宋之對金宣戰與戰爭指導原則
四、收兵權之過程
(一)紹興四年至六年家軍聯合體制的形成
(二)紹興十一年禁軍的編制
第八章 紹興十年至十二年之政治發展(下)
——第二次宋金和議與江南民力涵養論之放棄
一、紹興十一年和議締結經緯
二、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與紹興十二年秋韋太后還朝的意義
三、第二次宋金和議時之政治勢力動向與岳飛之死
四、歷來對收兵權暨紹興十一年和議的看法
五、戰時財政與江南民力涵養論的放棄
第九章 南宋政權的基本特質 [2] 
第二部 秦檜專制體制的建立與變遷
──維持紹興十二年體制的政治結構 [2] 
第十章 秦檜研究的各有關問題
一、研究秦檜的困難所在
二、王船山筆下的秦檜
三、秦檜與秦檜集團研究回顧
四、秦檜專制期的設定與分析角度 [2] 
第十一章 秦檜專制的實行過程
一、紹興十二年、十三年的政治取向與秦檜專制的開始
二、秦檜專制的形態──就呂中所論而言
三、秦檜專制的各階段
(一)紹興十四年時期──宰執制的空洞化
(二)紹興十八年時期──掌握皇帝周邊人士
(三)紹興二十年時期──江南樞要地區的統治 [2] 
第十二章 秦檜專制體制的構造
一、宰執(大臣)
二、侍從(實務官僚)
(一)秦檜專制下的侍從角色
(二)六部尚書、侍郎
(三)吏部尚書、侍郎
(四)户部尚書、侍郎
(五)刑部尚書、侍郎
三、秦檜的社會、政治立場及其對皇帝周邊的掌握
(一)秦檜對鄭億年問題的態度
(二)與王繼先等富商層之勾連
四、秦檜親友在江南統治上的角色 [2] 
第十三章 秦檜專制體制的界限
一、秦檜集團的特質
二、秦檜專制體制的界限
三、秦檜專制時期江南知縣的動向 [2] 
第十四章 秦檜專制體制與國家的一般政策──經界法
一、經界法在秦檜專制中的位置
二、經界法實施前的各種情況
三、李椿年的經界法
四、王鈇、李朝正的經界法
五、李椿年的復職與罷職
六、經界法的終結與秦檜專制體制的變質 [2] 
終章 紹興十二年體制之結束與乾道、淳熙體制之形成
一、秦檜死後的政治發展——沈該、湯思退政權及其特質
二、反秦檜勢力的復權與得勢
三、第三次宋金戰爭與高宗退位
四、符離之敗與湯思退之復起
五、隆興和議引發之政治鬥爭
六、後秦檜政治過程的歷史意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