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安豐

鎖定
安豐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位於宋代名相范仲淹建造的范公堤(今204國道)畔,地處裏下河與沿海交接處。古以商賈雲集而聞名,今以經濟騰飛而獲譽。
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清代布衣詩人吳嘉紀的故鄉,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江蘇省科技示範鎮、江蘇省新型示範鎮。
地理環境安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區域優勢,鹽通高速公路、新長鐵路穿鎮而過。204國道與弶溱省道在此交匯,距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僅兩小時左右車程。 安豐鎮位於東台市境之南,距市區南端16.5公里處,東跟南沈灶鎮相連,西與後港鎮交界,南同富安鎮接壤,北和梁垛鎮毗鄰,西南與海安縣仇湖、瓦甸等地邊緣交接。南北長9.8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3萬人,204國道、弶溱省道、新長鐵路、沿海高速途徑安豐,串場河、安時河、通榆河、三倉河流經安豐,是蘇北與蘇中銜接的水陸交通樞紐,東可通黃海之濱,西可入裏下河地區,南可抵上海、南京,北可達徐淮平原。
中文名
南安豐
始建於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
地理位置
宋代名相范仲淹建造的范公堤畔
俗稱南安豐。
安豐概況
南安豐
南安豐(18張)
著名的范公堤將安豐地區分為堤東和堤西兩大部分;堤東為沖積平原,土壤多沙,適合作物生長;堤西屬裏下河水鄉, 河網縱橫,多纏泥,澱沙土壤,肥沃宜耕。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有“魚米之鄉”美稱。經濟發展安豐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農產品資源豐富,工業經濟具有較強的發展基礎。種植業以高效、優質、高產為目標,實行區域化生產,是糧食、棉花、蠶繭、食用菌生產基地。多種經營生產獨領風騷,山羊、家禽、水產養殖富有特色。工業生產形成了以名力、銀花、森森等多家紡織企業為骨幹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十分發達,有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山羊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裝飾城、鋼材市場等。工業規劃區構成南、北兩園格局,投資開發前景良好。香港十大紫荊勳章獲得者查濟民先生投資三億元人民幣興建的東台名力紡織有限公司及其他項目紛紛在園區落户投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騰飛。歷史沿革安豐原為海濱斥鹵之地,早在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已經形成陸地,為古揚州屬地,因瀕臨滄海,常遭海濤侵襲,初名東淘。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因倭寇和海匪時常登岸人侵襲百姓唐太宗,意欲東征,委派大將軍薛仁貴作戰前準備。薛仁貴在東淘這片緊臨大海的海灘上開挖了2平方多公里的水系八卦陣,訓練軍隊,跨海平倭,留下遺蹟,對日後安豐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催生作用。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東台設置海陵監,監管南北八大鹽場,安豐始為小淘場,亦稱小淘浦。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至天聖十年(1033),西溪鹽倉監范仲淹與江淮制置發運使張綸、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合力率領民眾修成全長143裏,世稱范公堤的捍海堰,范公堤安豐段長約9.5公里,堤底部闊三丈,面闊一丈,高1丈五尺,壁身用磚砌成。不僅為鹽民創造了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產生活環境,而且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播撒進安豐人民心中,從此“東淘”更名為安豐。後安豐專門建“三賢祠”以資紀念。
明代安豐成為聞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場”鹽場之一。明清以來,安豐鎮區建成了南北七華里的古街,北起下灶星月橋,南至鹽埧盈寧橋,遍佈着“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廟堂”的繁榮景象。四方商賈雲集,店行坊館星羅棋佈,八百多家大小鋪面,二千多人經營徽州的茶葉、油漆,江浙的綢布、江西的瓷器,中原的旱煙,遠近各地的南北貨。全場灶户19000多户,灶丁48000多人。明清經濟繁榮時期,孕育了安豐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蹟北極殿。安豐佛教道教,起於宋朝,先後建七十二個廟宇,其中僧廟38個、尼庵18個、道觀3個、福神廟13個。清朝中葉有僧150人左右,尼30多人,道士不足10人。比較著名的有四大古廟——北極殿、藏經院、三官殿、普濟院。魯家橋河西大悲庵因清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書畫家鄭板橋(1693-1765)寓居數年而出名。
東淘精舍遺址:系明代哲學家王艮住宅及講學之處。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御史洪坦所建,穿堂三進,王艮歿,改作祠堂,1969年拆毀,現存月塘灣和減水壩遺址,塘水清清,垂柳盎然,令人懷古。
八卦村。現安豐大港村一、二組及豐西村一組所屬地,因土地水系狀為八陣圖分佈,故得名八卦村。始為唐貞觀中間薛仁貴徵東時開挖的練兵場和古戰場,共有長短溝河289條,大小格子240塊,總面積2平方多公里。八卦藴含神靈之氣,是遠近聞名的祥瑞之地。後因挖河築渠,平田整地而被掩沒,但在現大港一組仍可見斑跡。
南安豐歷史古蹟1高清大圖
南安豐歷史古蹟1高清大圖(75張)
離任留靴處。清宣統年間,張仁芬任安豐場官時,除霸安民,深得民心。張場長任滿後,羣眾苦留不住,沿街設香祭送行,要求張場長留靴作為紀念。此靴貯於玻璃盒內,拴在街北“四圈門”口。 安豐名人安豐人傑地靈,據《揚州府志》統計,明清時期安豐區區小鎮留下著述者就有22人,成書30多部。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1487-1541),是中國惟一的鹽民哲學家,中國明代中葉早期啓蒙學派,他倡導“百姓日用即道”平民哲學思想和提出“中正”之道“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開了思想解放的先河。
明末清初偉大的愛國布衣詩人吳嘉紀(1618-1684),他的詩骨氣奇高、風格獨特、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詩風直追杜甫。
安豐自古宗教盛行,宋朝至清朝中葉,全鎮先後建有七十二個廟堂,形成宗教文化特色。從安豐走出了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幾位大德高僧:應慈,葦舫,真禪,覺醒等。
辛亥志士:周甘塵,丁國忠,曾魯。
清末大數學家楊冰,撰寫了《三角講義》、《微積分補代數未盡説》等著名論文。
現代著名畫家戈湘嵐,中國卓有貢獻的電機專家沈從龍,著名語言語言學家周法高,兵器專家錢維翔博士。
王睿、王大經、袁承業、侯湘石、吳佛緣、著名書法家周家驊、中央委員周聲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