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宅科村

鎖定
南宅科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北2.7公里處,東與於哥莊接壤,北靠松山後村,西鄰彭家莊,李村至沙子口的南路與北路在此交匯。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文件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中文名
南宅科村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
人口數量
890人
耕    地
110畝

南宅科村村莊概況

南宅科村村現有村民306户,890人;耕地110畝,山巒300餘畝。南宅科村由南宅科和西北山兩個自然村組成,村民有宋、王、韓、劉等姓氏,其中宋氏約佔全村總人口的99%。南宅科村歷來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地瓜、玉米、高粱、穀子、大豆、花生、芋頭等;水果類有蘋果、嶗山梨、桃、栗子等;蔬菜類有土豆、黃瓜、芸豆、豆角、扁豆、蘿蔔、白菜、菠菜、西紅柿等。近些年來,村裏以改革開放為契機,大力發展石料開採與加工、預製構件、機械配件、汽車運輸、壓鑄、木器、商業等行業,經濟有了較快發展。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28億元,人均收入5246元。

南宅科村村莊歷史

村莊一角 村莊一角
南宅科村有句順口溜“東望嶗山,西靠蓮花山,南為平頂山,北依魯度山,村前有個蓮花灣。”這對南宅科村地理方位作了準確的描述。該村宋氏與於哥莊、彭家莊的宋氏為一家,俗稱宋家“三疃”,家廟在於哥莊村前。傳説,最早來南宅科立村的是姜姓,其後人有中科的,姜姓為了慶幸自己所得福地而將這裏賦予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宅科村”,直到現在沙子口地區仍有將南宅科村稱為“宅科”的。姜姓在此立居家境日趨興盛,人口漸漸增多,人均佔地逐漸減少,為了家族的生存,便遷出一支來到今日的北宅街道北宅科村。姜的先祖為了讓後人記住兩地的血緣關係,將兩地以地理方位加以標記,分為南宅科村、北宅科村。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姜姓從南宅科村消失了。姜姓遷走後,一户薛姓遷入居住,在村前建有薛家廟,後改為關帝廟,後來薛姓遷走。在明朝時期於哥莊宋姓的一支來到這裏建村,仍沿用南宅科的村名。從宋姓到南宅科村居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建國後的南宅科村曾一度成為嶗西區政府所在地。1956年改為南宅科鄉。農業合作化時期與松山後村聯合成立“松宅高級農業合作社”,到1958年併入沙子口人民公社。

南宅科村人文景觀

荷花 荷花
南宅科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曾有“一木、一灣、一庵、三石”之説。“一木”就是在村東有一株不知名的樹,村裏的人稱它為“嘣咚果”樹,樹幹粗壯,樹冠碩大,每年秋季樹上就會結出一簇簇珍珠般大小的果子,可食味甘。據瞭解此樹在嶗山屬稀有樹種。1948年國民黨三十二軍從青島逃離時,曾將此樹砍伐過,所幸後來又從樹根處新發出一株,而今已徑逾三尺,冠蓋近畝。“一灣”就是在村前曾有一處自然形成的水灣(現該村幼兒園所在地),不管遇到多麼乾旱的天氣從不幹枯,宋家先人在灣裏種上了荷花,得名“蓮花灣”,該灣建國初期被填埋。“一庵”即“松楊庵”(現南宅小學所在地),舊時每逢正月十一,從四面八方前來此趕廟會的人成羣結隊,香火十分旺盛,該庵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三石”即村後魯度山頂的“騎馬石”、山西南角下的“木石頭”、村西蓮花山上的“老鵰翅子”石(各以形態命名),其中“老鵰翅子”石在20世紀70年代被村裏的石匠打成石料賣掉。

南宅科村基礎建設

學生上課 學生上課
南宅科村人歷來以詩書繼世,從解放以前到現在,南宅科村出過不少私塾先生和人民教師,他們為教育下一代學文化、學知識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南宅科村人正氣凜然,從先人到晚輩從沒有好勇鬥狠之輩,更無聚眾賭博之人,即使人們閒暇取樂,無論是搓麻將還是大撲克,都是以貼紙條逗樂,決不以錢財鬥輸贏。南宅科村民風淳樸,他們從不以貧富看人,更沒有溜鬚拍馬之氣。他們做人崇尚“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信念,因此,南宅科村人賓朋滿四海,且大都是有浩然正氣,心地善良厚道之人。南宅科村人歷來十分注重教育。由於該村地處於哥莊、彭家莊、坡前溝、松山後四村的中間,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青島市原市長沈鴻烈選址在南宅科村村南(村裏稱為廟山)建起了一所小學,起名南宅小學。2003年在上級政府和五個村子的共同努力下,將原有教室全部推到,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蓋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四層教學樓,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同時還建起了一處初具規模的集旅遊、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生態農業園,村民及遊人可在園內水中泛舟或懸絲垂釣……這種悠然自得的情趣,如臨世外桃源的景緻,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