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塘吹打樂

鎖定
南塘吹打樂,流行於廣東省汕尾市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南塘吹打樂是漢族傳統器樂樂種之一。由吹、打兩類樂器演奏的音樂,漢族民間俗稱鑼鼓或鼓吹樂。 [2] 
中文名
南塘吹打樂
非遺級別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    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
非遺類別
傳統音樂

南塘吹打樂起源發展

南塘吹打樂系民間老藝人傳承下來的成果,經蔡賜傳授給鄭梧天,由此發展壯大,後於民國初年創建《海陸豐吹打樂》南塘慶興班一直延續保留到至今。活躍於海豐縣、陸豐市、惠來縣、惠東縣、普寧市等地。

南塘吹打樂表演形式

南塘慶興班為代表的《南塘吹打樂》是廣東省音樂之一,它以大小嗩吶“吹歌”為主,再輔於鑼、鼓、鈸等打擊樂組成吹打樂,有時輔於絃樂演奏,穿插有頭、手、腿頂着瓷碗進行高難度單吹或單人雙吹等表演形式。

南塘吹打樂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嘆仔書》、《靈拜佛》、《南柯懺》、《十方佛祖》、《排燈》等。二、道家曲有:《三稱讚》、《孤魂嘆》、《五字偈》、《七字偈》、《金錢花》、《開陽台》、《天尊板》、《取江土》、《三酌酒》等。三有正字戲裏的“十三腔”的《新水令》套,“走沙場”的《粉蝶兒》套,三報的《醉花陰》套。四、特定場面表演奏的如”坐高台“、“行兵”、“會陣交鋒”等曲牌聯奏,也有特定劇目的套曲有《許英傑和番》、《五台山》、《武松殺嫂》等。五、還有民間較流行的曲牌和小調有:《青銅寶劍》、《六月埡》、《二十四孝》、《五更鼓》、《百鳥名》、《十大古人》等多種。能在民間的紅白事中應用,能夠客串於正字戲舞台演出的演奏,可謂無處不在,在羣眾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和作用。

南塘吹打樂傳承現狀

南塘吹打樂在近年來得到汕尾市、陸豐市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視和關心,也得到當地鎮黨委、政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多次把它推出到歡慶場面進行展演。2006年7月還代表廣東省隊到河北省北戴河參加全國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吹歌展演獲得“特別優秀獎”和“吹歌大王”榮譽稱號。國內音樂專家、廣東省文聯專家和中國器樂集成主編教授多次蒞臨現場指導、由音樂工作者卓榮光先生錄音、記譜,載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由於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年輕一代相繼改行經商或出外從事其它行業謀生,而老藝人年事已高,斷層現象明顯,加強對南塘吹打樂的搶救和保護已迫在眉睫。

南塘吹打樂歷史價值

南塘吹打樂與當地民間習俗、地方戲曲音樂及宗教音樂關係密切,對研究中原文化在粵東沿海地區的流傳和衍變有着重要價值。 [1] 

南塘吹打樂獲得榮譽

2007年5月,南塘吹打樂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