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堂

(北京市西城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南堂又稱宣武門教堂,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 [2]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利瑪竇神父曾於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 [3]  南堂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附屬建築約400平方米。 [4] 
南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佔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裏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 [3] 
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南堂
地理位置
北京市宣武門前門西大街141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類型
天主堂
建立時間
1605年(明萬曆33年)
編    號
4-0165-3-87
批准單位
國務院

南堂歷史沿革

南堂 南堂
南堂又稱宣武門教堂,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宣武門主持修建小經堂,五年後增建小禮拜堂,名“天主堂”。
大堂西側為司鐸院,是明崇禎年間修建的西洋歷局,西洋歷局的前身是天啓二年(1622年)修建的首善書院。
清順治七年(1650年),南堂由當時掌欽天監事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重建新大堂。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再建大堂。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時,宮廷畫師郎世寧曾為南堂繪製壁畫。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毀於火,次年重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堂在義和團運動中再度被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 [2] 

南堂建築格局

南堂 南堂
南堂整體坐北朝南,灰磚清水牆,外立面為巴洛克風格,四根磚砌壁柱將牆面縱分為三部分。底層並列三個大門,中層並列三個拱窗,上層壁柱柱頭用磚砌出水平線角,山形兩坡用渦卷裝飾,山形中央——磚雕凸出花環。門窗用凸出的磚雕花葉裝飾。大堂平面為矩形,兩排木柱將大堂分為中廳與側廳,木柱外飾仿大理石油飾,堂內頂部裝修為仿大理石拱頂。堂頂結構為木桁架,外蓋灰簡瓦。大堂後部置——圓頂鐘樓。西邊有排帶前廊的平房為辦公區。 [2]  南堂為典型羅馬式建築風格,建築立面為清磚砌築,飾以精美的磚雕;南堂頂部採用拱券式結構,門窗鑲嵌繪有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 [1] 

南堂主要建築

南堂除大堂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和傳教人員、司譯(翻譯)的住宅。 [6] 
教堂西側司鐸院是首善書院和歷局的遺址。首善書院於明天啓二年(1622年)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和副都御史馮從吾講學,書院內有講堂、後堂各三間。後禮部尚書徐光啓又在學院舊址修歷,名歷局,清代改為時憲書局,治理時憲書。 [6] 

南堂文物遺存

南堂內有原教堂石碑兩塊,其一為清世祖御製天主堂碑記,現在字跡已不清晰。它們嵌在大堂兩側的牆壁上。在大堂的西牆,原來豎立着鐵十字架,它是南堂最早的遺物。 [7] 

南堂保護措施

南堂 南堂
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南堂旅遊信息

南堂地址

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 [1] 

南堂交通

地鐵102、105、109、特2宣武門下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