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煜

(南唐末代君主、詩人)

鎖定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47]  ),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鍾峯白蓮居士,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詩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115]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衞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後改封吳王,入住東宮,奉命監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繼位,繼續尊宋為正統,奉獻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南漢、李煜去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來,廣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費大量資財。在這一時期,外有北宋虎視眈眈,內則財政開支緊張。他雖然實行過某些輕賦寬刑的仁政措施,卻不能持之以恆。其推行的貨幣改革,反而加劇了農民的負擔,使社會矛盾激化。 [116]  開寶七年(974年),宋軍大舉徵南唐,李煜雖堅持抵抗,仍在開寶八年(975年)兵敗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衞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贈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47]  [118]  [132] 
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的成就最高。其詞作前期大多描寫宮廷享樂生活,後期則追懷故國,感嘆身世,寫出另一境界。語言清新洗練,感染力強,李煜由此被稱為“千古詞帝”。其詞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後人將其詞與李璟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117-118] 
(概述圖:李煜半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全    名
李煜
別    名
南唐後主
李後主
詞帝
李從嘉
重光
鐘山隱士、鍾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峯居士
封    號
安定郡公、鄭王、吳王(即位前),違命侯(降宋後)、隴西公(北宋晉封)、吳王(北宋追封) [1]  [5]  [46-47] 
年    號
建隆(使用宋太祖年號)、乾德(使用宋太祖年號)、開寶(使用宋太祖年號)
所處時代
五代末至北宋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寧府上元縣(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937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
978年8月13日
逝世地
汴京(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 [47] 
安葬地
洛陽北邙山(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在位時間
961年 至 975年
前    任
南唐元宗李璟
主要成就
其詞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主要作品
《南唐二主詞》
籍    貫
徐州彭城縣(位於今江蘇省徐州市)

李煜人物生平

李煜早期經歷

李煜原名李從嘉,生於南唐升元元年七夕(937年8月15日),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衞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 [1]  其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重瞳 [2]  因貌有奇表而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鍾隱”“鍾峯隱者”“蓮峯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3] 
顯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鍾謨以李從嘉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請立紀國公李從善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鍾謨至饒州 [4]  ,封李從嘉為吳王,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住東宮 [5]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都洪州(今南昌),封李從嘉為太子監國,留守金陵(今南京)。 [6-7] 

李煜登基為帝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從嘉在金陵登基,更名為李煜,尊母親鍾氏為聖尊後(即鍾皇后),立妃周氏為皇后(即大周后),封諸弟為王; [8]  並派中書侍郎馮延魯入宋進貢,上《即位上宋太祖表》陳述南唐變故。 [9]  宋太祖回賜詔書,派人前往南唐弔祭、恭賀李煜襲位。九月,宋昭憲太后病逝,李煜遣户部侍郎韓熙載、太府卿田霖入朝納貢。 [10]  十二月,李煜設置龍翔軍,教練水軍。 [11] 

李煜奉宋正朔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遣馮延魯入汴京進貢。同月,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病發身亡,其子留紹鎡襲稱留後 [12]  四月,泉州部將陳洪進以留紹鎡勾結吳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舉張漢思為清源留後。 [13-14]  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貢北宋,宋太祖釋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顧彝入汴京進貢。 [15]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稱留後,李煜就以陳洪進為節度使,以維持泉州對南唐的隸屬關係。七月,李煜奉詔入京面見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請求罷除詔書的不名之禮(李煜繼位後,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詔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改為直呼姓名,未得許可。 [17-18] 
乾德二年(964年),李煜任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鉉主持複試。 [19]  [20]  三月,頒佈鐵錢。九月,封長子李仲寓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為宣城公。 [21-22]  十月,李仲宣夭折,皇后(大周后)感傷而逝,李煜撰《昭惠周後誄》悼念。十一月,宋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弔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獻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件。 [23] 
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李煜母親鍾氏去世。十月,宋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圖弔祭。 [24]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龔慎儀持詔書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至南漢,被扣留。 [25] 
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值班光政殿,諮問國事,每至深夜。 [26-27] 
開寶元年(968年),境內大旱,宋太祖賜米麥十萬石。十一月,立周氏為皇后(小周後)。 [28] 

李煜降制示尊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非常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遣其弟鄭王李從善朝貢,上表奏請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從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軍於荊南建造戰艦千艘,請求派人秘密焚燒北宋戰船,李煜懼怕惹禍,沒有批覆。 [29]  時國家形勢緊迫,李煜憂心似焚,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 [30]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貶損儀制: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御史台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 [31]  元宗時,雖臣服後周,但金陵台殿皆設鴟吻;乾德年間,宋朝使者到來,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後再復原;至此,撤去一應器物,不再使用。宋太祖晉封李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並在汴陽坊賞賜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户部尚書馮延魯為李從善所受封賜道謝,馮延魯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見宋太祖而返。 [32] 
開寶六年(973年)夏,宋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上表願接受北宋冊封爵位,被拒。十月,內史舍人潘佑感於國運衰弱,上書極言勸諫李平為尚書令,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 [33-34] 

李煜國破人亡

主詞條:宋滅南唐之戰
宋滅南唐之戰示意圖 宋滅南唐之戰示意圖
開寶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不許。秋,宋太祖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李煜託病不從,回覆“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情既然已經走到如此地步,只有一死了”。 [35]  宋太祖聞信,即遣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隨後出師,水陸並進;李煜亦築城聚糧,大舉備戰。閏十月,宋軍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嚴,並停止沿用北宋年號,改為干支紀年。這時吳越乘機進犯常州、潤州,李煜遣使質問,説以唇亡齒寒之理,吳越王錢俶不答,轉送李煜書信至宋廷。 [36]  北宋攻陷蕪湖和雄遠軍,沿採石磯搭建浮橋,渡江南進。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繼勳統領兵馬,全力禦敵,因強弱懸殊,兵敗如山,內殿傳詔徐元瑀、刁衎阻隔戰敗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37-38] 
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關城。三月,吳越進逼常州,誅殺皇甫繼勳,權知州事禹萬誠獻城投降。 [39]  六月,宋與吳越會師,進發潤州,留後劉澄投降。洪州節度使朱令贇率兵十五萬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軍。朱令贇下令焚燒宋船,不料北風大作,反而燒至自身,朱令贇與戰櫂都虞候王暉皆被擒(皖口之戰)。外援既滅,北宋盡圍金陵,晝夜攻城,金陵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李煜兩次派遣徐鉉出使北宋,進奉大批錢物,求宋緩兵,宋太祖答以“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40]  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右內史侍郎陳喬自縊,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41-43]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汴京,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拜左(一説右)千牛衞將軍 [44-45]  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46] 
太平興國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李煜死於北宋汴京,時年四十二歲整,宋太宗追贈其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47-48] 

李煜為政舉措

李煜政治

加強中央集權
李後主題跋像,出自《歷代古人像贊》 李後主題跋像,出自《歷代古人像贊》 [16]
李煜即位後,雖然宋齊丘、鍾謨、張巒等人已死,但朋黨之爭並未消除,朋黨勢力仍然存在,面對敗壞的政治軍事局面,如何穩定朝政,加強中央權力乃是首要任務。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防止政權為少數權臣把持,李煜設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緩,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樞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職,類似應詔供奉,李煜將其改變為決策機構,除王室內成員外,多選取低級官員參與,有力分散了相權,使得“中書、密院皆同散地”。 [55] 
李煜此舉,汲取了漢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會議的實踐經驗,對明朝內閣制度、清初軍機處的設置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李璟時期朋黨干政,權臣把持朝政的現象得以徹底解決,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後,南唐沒有再出現激烈的黨爭,吏治也開始好轉。 [55] 
親理冤獄,減免刑罰
李璟後期,吏治腐敗,冤獄盛行,其狀慘烈。針對這一情況,李煜一面要求減輕刑罰,一面親自複核,檢查獄政。因為對刑罰的減宥,還引起大臣的非議。 [55] 
善待勳舊,安定人心
針對李璟時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黨爭激烈、賞罰不明、叛逃日甚的情況,李煜一面努力消彌皇室內部矛盾,增強政權的凝聚力,封諸弟為王,百官皆加職。一面善待老臣勳舊,李璟時曾被後周俘虜的馮延魯,李煜重新給予禮遇。老將何敬洙功勳卓著,被授予“右衞上將軍”之銜,封芮國公,致仕後依然給全俸,第門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55] 
重視人才
李煜即位後確立了“多難當先才”的用人觀,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後提拔了徐鍇徐鉉兄弟、張佖潘佑陳喬等人。 [55] 
宮廷值宿制度
李煜執政時期,還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宮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兩省侍郎、諫議、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更直光政殿,召對諮訪,率至夜分。”這樣隨時備招大臣,便於及時瞭解處理政務與突發事件,也便於採納建議,這樣的夜談召對,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演變成了常設的制度。 [55] 
百官表
官職
姓名
宰相
使相
林仁肇、王崇文、何洙、湯悦、朱業、景誨、黃廷謙、嚴績、柴克貞、皇甫繼貞、鄭彥華
將帥
陳謙、陳德誠、孫彥祥、李彥蛇、沙萬金、劉存忠、胡則、宋克明、咼彥、林益、張粲、張遇、馬信仁、蔡振、穆堅、譚宗、張進勍、張仁照、李雄、吳翰、龔慎儀、羅延原、馬承俊、謝彥質、謝文節
樞密使
嚴績、朱鞏、陳喬、殷崇義
文臣
徐鉉、徐鍇、韓熙載、王見貞、張洎、龔隸、張密、湯靜、朱鐃、喬舜、潘祐、湯滂、郭昭慶、孫舉、伍喬、孟拱臣、高遠、高越、馮謐、李平、張紹、賈彬、田霖、顧彝、趙宣輔
(李煜時期百官表參考來源:鄭文寶《江表志》 [111] 

李煜經濟

變更弊政、與民生息
李煜繼位初期,詔令減免税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 [53]  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税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盤剝。 [54] 
改革田制
李璟時期,征伐頻起,經濟面臨嚴重的困境。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決定,任用潘佑李平,改革土地制度,希望從根源上解決土地兼併,化解社會矛盾。然而,潘、李的改革過於急促,他們試圖恢復井田制度,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加之改革操之過急,沒有做好應對準備,激起了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李煜試圖改革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併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南唐史料已經大部消亡了,但可以推測,李煜在改革失敗後,依然採取了一些限制兼併的政策,因為終南唐一世,在土地及經濟問題上不僅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而且社會矛盾較李璟時期大為緩和。 [55] 
鑄造鐵錢
建隆四年(963年),韓熙載請求鑄錢。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同意韓熙載的建議,以韓熙載為鑄錢使負責此事。規定每十錢,鐵錢六枚並銅錢四枚發行。民間大量囤積銅錢,導致銅錢越來越少。商人多以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出境,朝廷不能禁止。為挽救鐵錢的流通,李煜詔令鐵錢以一當十使用,廢除銅錢。結果導致劣幣驅逐好幣,物價飛漲,私鑄氾濫,市場充斥着各種不足值的惡錢,最終南唐國勢積弱、民窮財盡。 [56-57]  [109-110] 
加徵賦税,寬縱僧寺
南唐到李璟時,因為頻繁用兵而導致國庫虛耗。至李煜時,又因長年累月向北宋納貢而使國庫更捉襟見肘。為補國用不足,南唐朝廷改換之前輕賦減税、藏富於民的政策,向百姓徵收各種苛捐雜税。因為佛教勢力在南唐擁有特殊的待遇,寺院田產可免於繳納賦税,僧人不用服役。於是許多不堪重負的平民紛紛削髮出家,這樣一來,國家勞力和税收流失了。儘管朝廷後來因財力拮据不得已開始向部分寺院徵税,但與數額龐大的國家開支相比,寺院上交的錢物數量如杯水車薪。李煜崇佛,耗資巨大,難以估算。南唐宮苑內有寺院十餘所,金陵城內佛寺數不勝數,每建造佛寺,朝廷要撥給土地。僧人達萬餘,均由朝廷“給廩米絡帛以供之。”這種過度禮佛耗費了國家鉅額財力、勞力和有限的土地資源。南唐末期,民生凋敝,李煜仍為建寺築塔、佈施僧人不遺餘力,這無疑讓國家貧乏的財力雪上加霜。隨着寺院、僧人的不斷增多,日益膨脹的寺院經濟反過來搶奪國家微薄的經濟來源,南唐經濟面臨崩潰的局面。 [108] 

李煜軍事

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備戰。 [58]  建隆二年(961年)年底,李煜設置了龍翔軍,訓練水戰,以備不時之需。 [55]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發動滅南唐之戰。在與宋兵戎相見的時候,李煜立即與宋朝斷絕邦交而交戰。他一方面命大將朱令贇率十五萬軍隊沿長江佈防,迎戰宋軍。一方面也展開積極的外交,向鄰邦斥之以唇亡齒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他國的援兵。在朱令贇戰死後,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於契丹,一方面積柴宮中,準備一旦都城失守,則與宮殿俱焚,作最後的戰爭總動員,而作戰時也親自處置了叛國的皇甫繼勳以鼓舞軍心。 [59-60]  [114] 
從戰爭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於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後歷時一年有餘,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 [61]  正是這些地方的反覆爭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致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產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 [62] 

李煜文化

推行儒學
南唐的教育主要以儒學為主,統治者積極倡導儒學,大力推行和獎勵儒學教育,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李煜尤其喜好儒學,更以實際行動獎勵儒學教育。當時南唐連年貢宋,國家財政極端困難,但李煜仍然大力支持並資助廬山國學,特別撥調官田租税以充當廬山國學的經費。李煜本身好學,也鼓勵羣臣讀書,致力於推行教育,更以才取士。面對內憂外患,他也堅持貢舉,未曾罷行。在李煜的推動下,又在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配合推展下,南唐儒學達到盛況。 [105] 
倡導文學
李煜和李昪、李璟一樣,不但優禮文人墨客,而且也做詩填詞,相當有成就。李煜不但自己愛好填詞做詩,也曾勸其近臣在從公之暇,為學為文。在他的倡導下,文臣武將都博學多識,頗有才情。 [105] 
到李璟、李煜時期,南唐科舉的進士科考試以詩賦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倡導了一種崇儒尚文之風,有利於詩歌創作良好氛圍的營造,推動了南唐詩壇的繁榮和詩文教育的發展。 [105] 
李煜醉心音樂,也禮遇宮中教坊中的音樂家。他本人也擅於舞蹈,他曾自編新舞,名為《金蓮舞》。上行下效,南唐的樂舞之風相當盛行。 [105] 
蒐集和整理文獻
李煜是一個身體力行致力於文獻收藏的君王,除了收藏書籍,李煜還十分致力於收藏書畫真品。他總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計地懸賞、尋求鍾繇、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書畫而外,愛好音樂的李煜,還着意搜求古今各類名家曲譜。值得一提的是,李煜不僅搜尋珍藏裱裝書籍曲譜等文獻資料,而且還着力於修整、校讎和編秩,注重所藏文獻的精到完備。着意提高了文獻收藏的品味,又以帝王身份,召集和提攜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藝術人才。 [105] 
重視科舉
南唐一直比較重視科舉取士,特別是在李煜統治時期,他通曉經史,進一步完善了南唐的科舉制度。儘管國勢衰危,但並未中斷科舉。開寶八年(975年),在面對強敵壓境時,李煜為籠絡人心,仍然委派伍喬主持貢舉,這是南唐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終李煜一朝,選拔出來的南唐較有名的進士有舒雅丘旭等人。 [106] 
科舉方面,李煜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命吏部侍郎韓熙載主持貢舉,錄取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鉉複試,並親自命題考核。 [19]  [20]  開寶五年二月,內史舍人張佖主持禮部貢舉,錄取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稱張佖遺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張洎對落第之人進行復考,又錄取了王倫等五人。直至南唐亡國的開寶八年二月,李煜還舉行了南唐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50-51] 
崇信佛教
李煜十分篤信佛教,開寶二年(969年),朝廷出錢招募平民百姓和道士做僧人,道士願意為僧,則獎勵二金,很快金陵城內僧人數量激增至萬人。 [108] 
度僧還需建寺,南唐佛寺已不少,攝山棲霞寺和牛首山祖堂幽棲院是當時重要的佛教勝地,是淨土宗的祖庭,開先寺則為青原系雲門宗的重要道場。開寶三年春(970年),李煜“命境內崇修佛寺”,同時在宮中新建佛寺,至李煜亡國,南唐皇宮內建造佛寺已達十多所,這在歷代崇佛的帝王中也極少有。 [108] 
李煜對佛僧禮敬知重。據《十國春秋》記載,受李煜供養的知名法師有緣德、清稟、行言、智筠、匡逸、元寂等。而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則記載除上述提到的高僧外,還有在金陵報恩院的清護、淨德衝煦,歸宗寺的道詮及蘄州四祖山的清皎等。 [108] 
由於李煜如此佞佛,南唐文武百官便投其所好,紛紛信佛。當時許多大臣都改食素食齋飯,持戒以示虔誠奉佛。一旦李煜在宮中禮佛,王公大臣便聞風而動,趨近附和,朝臣每因此而獲寵。中書舍人張泊善於揣摩李煜的心思,每次覲見都談論佛法,分外得到李煜的恩寵。李煜設澄心堂為政權中樞機構,黨爭末流藉機上位。這些利用佛教親近李煜的人進入朝野後,尸位素餐,無大作為。這也是後人指摘李煜崇佛誤國的原因之一。 [107-108] 

李煜外交

與宋
李煜即位之初,即上表宋太祖,自稱無意王位,極盡謙恭。同時,對宋連年進貢,甚至一年之中數次進貢。“每遇皇朝使至,國主衣紫袍,備藩臣禮”。 [55]  他還派人持重金賄賂宋朝重臣,以求對宋朝政治施加影響,維護南唐利益。 [55] 
禮儀方面,李煜登基後,沿用北宋年號,每次會見北宋使者都換龍袍為紫袍(官服),變更李璟臣服後周時,只除帝號,其他禮儀不變的舊制; [49]  開寶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又下令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並先後多次上表宋廷,請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31]  [32] 
與吳越
自李璟即位開始,南唐與吳越的關係即趨於緊張,多有戰事發生。在李煜即位後,兩國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但在宋太祖滅南唐的軍事行動中,吳越國卻成為宋滅南唐的陣前走卒。開寶七年(974年),宋將曹彬自蘄陽過長江進攻南唐江防要地池州,在此之前,宋已經與吳越約定夾擊南唐。李煜曾親自致書吳越王錢俶,離間吳越與宋朝的關係,結果錢俶把他的信交給了趙匡胤,南唐未能擺脱遭受東西夾擊的窘境。次年(975年),吳越兵與宋兵在南唐賴以為天然屏障的千里江面上協同作戰,在宣州、江州、鄂州等地大敗南唐軍隊。吳越還攻陷了南唐的常州、江陰、潤州等地。同年,吳越兵直抵金陵城下,與宋兵會合一處,攻入城中。且入城後大開殺戒,並焚燒建築。 [112-114] 

李煜主要影響

李煜文學

李煜畫像 李煜畫像 [63]
李煜在晚唐五代詞人中算是造詣最深、成就最大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多次提到他並對其詞作成就給予充分的肯定。李煜現存詞30多首,他的詞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的詞,題材多變,有描寫宮廷豪華生活的,如《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有描寫男女情愛的,如《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也有描寫離愁別緒傷感的,如《清平樂·別來春半》;還有寫其對歸隱生活的嚮往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漁父詞·浪花有意千重雪》。李煜前期的詞有模仿的痕跡,但其詞的藝術手法和境界都明顯不同於花間詞人。在後期經歷了國破為虜的重大變故後,他的詞作迸發出深刻的感人力量,出現瞭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不論是前期的生活之作,還是後期“日夕只以淚洗面”之作,李煜的詞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特點,那就是“真”。也因為如此,李煜才不同於一般詞人。 [119] 
李煜的詞不同於五代詞人的詞,正所謂“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符合了氣象的定義,在詞中傾注了他的真情實感,他的精神世界已經毫無保留地藴含在詞句中。他的詞句體現了他的內心整體風貌,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李後主,而在其中貫穿始終的就是他的“真”。正是由於他在詞作中表現的這種“真”,才使得他的詞作具有了幽深、曲折、遼遠、空曠的內在氣象。 [119] 
一、早期詞作的氣象
李煜早期的詞作氣象與他的生活環境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生活環境使得李煜生活圈子狹小,內心的情感極其細密,而後宮的紛繁複雜的關係也使得他情思婉曲,加之受詞這種文體形式的表達方式所影響,就使得李煜早期的詞作氣象幽遠曲折。如“別殿遙聞蕭鼓奏”(《浣溪沙》)、“秦樓不見吹簫女,空餘上苑風光”(《謝新恩》),都是採用鏡頭拉長的方式,目光與思緒漸行漸遠,除了漸漸消歇的蕭鼓之聲和記憶漸漸模糊的吹簫美女,只剩下一片空曠與遼闊,隻言片語而氣象頓生。李煜還有一首詞《長相思·雲一緺》也很有代表性,這首詞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如“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尤其是寓情於景,情致淡遠,如“秋雨多,雨如和,窗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女主人公素淡天然的形象與玲瓏的風韻結合,使整首詞具有一種委婉而深沉、和諧而明朗的美感,藝術上達到了極致。 [119] 
李煜的宮廷生活影響他早期的創作內容,有許多都是描寫宮廷奢華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詞作香豔俗套,相反,李煜的詞顯露出難以言傳的俊逸神飛。如《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這首詞中通篇描寫的是夜晚宮中歌宴舞樂的盛況,“醉拍”二字寫出李煜心曠神怡,情味猶深,尤其是最後兩句“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月夜”,寫李煜歌罷酒闌後,踏月而歸,給讀者一種極其真切的感受。 [119] 
另外,李煜早期寫其他內容的詞作也有不俗的表現,如《漁父詞》,採用繪畫的手法將詩心與意境結合,淡然而開闊。李煜的思緒縝密,從普通事物中總能生髮出不同與一般的詩境,也就是不同於其他的氣象。加之生活環境的影響,他的詞體現出了委婉悠遠、曲折淡然之感。 [119] 
二、後期詞作的意象
李煜後期詞作成就最高、感情最深摯,也最能代表其藝術成就,同時也是最有氣象的。李煜後期的亡國之作,在經歷了重大的變故之後愈發具有悲劇的力量,而其詞中的氣象也愈加空寂、陰鬱、深邃。 [119]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情感沉鬱,厚積薄發,亡國之恨、故國之思與景物融合,而只以“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出之,氣象清幽、淒涼、蕭索,使人如感其情,如臨其境,深切感受到詞人內心的血淚苦恨。又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蓉,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這首詞毫不避諱地寫出了李煜的現狀“歸為臣虜”,失國之痛鬱積成詞句而來,每一首詞都載負了李煜的真情實感,他將亡國之痛吶喊而出,整首詞的氣象渾厚、淒涼、沉重。他的這首詞沒有用過多的修飾,卻營造出豐富的內心世界,氣象萬千。 [119] 
李煜還成功地運用了“正面不寫,反面寫”的藝術手法,表達了亡國之痛的無限淒涼,他沒有對囚徒生活正面描寫,而是對以往的生活在夢境重現,《望江南》便是代表。用“多少恨,昨夜夢境中”統領全文,“車如流水馬如龍”更是用比喻的手法將難言的淒涼用這樣繁華的景象襯托,讓人猶如身臨其境卻又無可奈何,氣象猶如深秋蕭瑟沁涼。 [119] 
影響
李煜後期的詞作,淒涼又悲壯,意境深遠,為後來的“豪放”詞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成為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和承上啓下的一代宗師。他將詞的創作向前推動了一大步,成就主要體現在:表現領域超過了前人,多直抒胸臆,情真語摯;語言的運用自然精煉,形成既清新又雅緻的藝術特色;他的詞兼有沉鬱與婉約兩種風格,在晚唐五代詞中獨樹一幟。 [119] 
李煜存詩數量與詞相當,但與其詞側重有所不同。 [122]  詩詞風格的不同首先表現在選材上。他把悲逝悼亡及詠史懷古一類題材寫進詩中,而把有關個人生活的內容寫進詞中。李煜早期生活的一大變故便是他二十八歲時妻兒俱亡,此次變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佔其詩總數一半之多的悼亡詩中。這九首詩中除一首單悼愛子,兩首母子合悼外 ,其餘六首都是痛悼亡妻的,可見對昭惠皇后的感情之深:史載李煜的四歲幼子早夭,他無從訴説,獨自承受,“孤懷痛自嗟”(《悼詩》),及至昭惠皇后撒手人寰後,他“憑闌惆悵”,“不覺潸然淚眼低”(《感懷》)。在《梅花》《書琵琶背》等悼詩中,作者就眼前事、身邊景從各個側面反覆渲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內心世界的痛苦,表達了自己的悽苦寂寞之情。李煜的這些詩真實地記載了自己妻亡子夭的悲苦,而他的詞卻很少直接反映這段生活經歷。 [121] 
此外,李煜詠史詩《題〈金樓子〉後並序》雖然所詠的不過是一個城破焚書的傳統題材,但也是“隱恬本性,不加藻飾”,亦堪稱“正體”。“不是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的評論,反映了李煜對這一史實的識見,頗有見地。他的詞作中卻找不到此類題材的作品。 [121] 
李煜詩詞風格的差異還表現在寫作方法上。首先他用詩來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和悲愁,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在他的詩中,那位肉袒出降 、攜眷屬三百餘口被押北上“雨打歸舟淚萬行”的亡國之君是他自己,那位痛悼妻兒、“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的傷心男子是他自己,那位嘆病愁腸嚮往空門的多愁善感的詩人是他自己,那位與從弟臨江相送依依惜別的兄長也是他自己。可以説他的每一首詩都是他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的真實再現,而他的詞則常借思婦之口作閨怨之詞。另外,李煜詩詞的差異還體現在詩中經常使用雙聲疊韻詞 ,而詞中少用。如其詩《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中共使用“盪漾”“亂山”“闌干”“向西”“咫尺”等五個雙聲疊韻詞,造成了詩歌語言的音律美,起到了“玲玲如振玉”的藝術效果。 [121] 

李煜書法

書法成就
李煜初學書法時師法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柳公權。之後,李煜又對顏真卿褚遂良陸彥遠等人的作品細心揣摩,後又追根溯源向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鍾繇王羲之衞夫人等學習。李煜尤其推崇衞夫人,他認為衞夫人的書法最為極致,並以自己深得其書法精髓而自豪。博覽研習眾家之長後,李煜並沒有受到前人的侷限,而是融會貫通、為己所用。他擅長行書,承襲東晉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執筆法拔鐙法。二王拔鐙法為撅、押、鈎、格、抵五字,用筆雙鈎,有“點畫遒勁,而盡妙矣”的效果。李煜得其真諦後,在原來五字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復增導、送二字,使其字瘦硬且瀟灑。此外,他還推陳出新,利用手腕的抖動來顫筆,使下筆的線條虯曲而顫動,創造出一種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的書法。這種書法別具一格,瘦硬清勁,“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鐵釘。”這就是李煜獨有的筆法:金錯刀。金錯刀體書法用筆古樸遒勁,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雖然缺乏姿媚,無富貴之氣,卻男兒氣概十足,神采飛揚而又風骨嶙峋,以至後人又將金錯刀稱為“倔強丈夫”。 [102] 
除了金錯刀,李煜還創造一種被世人稱為撮襟書的書寫方法。李煜興之所至時往往棄筆不用,以卷帛醮墨,在鋪開的大紙上酣暢而書,頗具以擅長狂草聞名的書法家張旭的風骨。李煜在這種痛快淋漓狀態下所寫下的大字,矯如游龍,翩若驚鴻,令當時許多書法名家自嘆弗如。李煜的書法真跡曾經風行一時,即使在一百多年後,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名家法帖的著作《宣和書譜》中,仍可以看到當時北宋宮廷收錄有李煜的行書墨帖24種。而南宋年間詩人陸游途經金陵時,還曾在清涼山廣慧寺德慶堂附近見到李煜以撮襟書書寫的刻石。可惜之後由於政權更迭世事多變,李煜的書法作品幾乎盡數散佚。現流傳於世的三件墨跡和兩件刻帖,是否為其真跡,仍然存在諸多爭議,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102] 
書法理論
除了書法精湛,李煜還是一位造詣頗高的書法理論家。其代表作為《書述》和《書評》兩篇專論書法的文章。在《書述》中,他提出了字如其人的理論,並認為人在壯年,書法亦壯,氣勢剛勁不可擋;人在老年,書法亦老,雖然毫素相適,但不見風骨。另外,李煜還在《書述》中提到了拔鐙法,認為此法起始於鍾繇、王羲之、衞夫人,傳授於歐、顏、褚、陸等,但是世人罕知其道者。他雖幸運得受誨於先生,卻深恐將來學者無所聞焉,於是在此文章中詳細傳授了自己所領悟的拔鐙法。應該説,李煜這種對於藝術毫不藏私的胸襟十分讓人佩服。而在另一篇文章《書評》中,李煜則站在一代書法大家的高度對前代各書法名家進行了逐一點評。他認為曾師承書聖王羲之的諸位名家,如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人均各得王羲之一體,認為他們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和缺憾。李煜在學習書法時,對之前歷代的名家大家有過系統而認真的研究。因此在對諸家師承的取捨和發展方向的評價上,頗為令人信服。這也充分説明了李煜在書法方面的深厚功力。雖然《書述》和《書評》這兩篇文章都不長,但李煜對於書法和書法作品的見解都非常獨到精妙。 [102] 
李煜《入國知教帖》 李煜《入國知教帖》 [64]
此外,李煜精於鑑賞,對於歷代的丹青墨寶更是悉心收藏。史稱他藏有十餘萬卷圖書,對於真本善本往往不惜重金求購。出於對鍾繇、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喜愛,李煜收藏了這兩位書法家的大量真跡。李煜還曾令當時南唐的翰林學士徐鉉,將皇宮內珍藏的歷代書法名家真跡,彙集刊刻、摹勒精拓,這就是被稱為法帖之祖的《升元帖》。這也成為了複製和保存古代書法的創新之舉,可惜現在此法貼已經失傳。更令人惋惜的是,北宋軍隊破金陵城之時,李煜令宮人將其生平所有收藏,包括大量前人的古籍字畫,也包括他自己無數的文章詩畫,都雲集於梁閣,用一把大火將他曾經付諸大量心血的收藏,以及他曾經引以為傲的金錯刀、攝襟體、鐵鎖鈎付之一炬。 [102] 

李煜繪畫

李煜不但善書,而且善畫。據史書記載,他作畫題材很廣泛,人物、山水、花鳥都有涉獵,而尤以墨竹功力最深。他畫竹有自己獨特的畫法,筆法凌厲,特別能畫出竹子的神韻,後人稱為“鐵鈎鎖”法。 [103]  後人有“遠過常流,高出意外”的評價。 [102]  他的繪畫作品到北宋末年大內還藏有《自在觀音相》《柘竹雙禽圖》等9幅。 [103] 

李煜音律

李煜精通音律,曾為文論樂,以續《樂論》,所著《念家山破》亦遍傳江南。並與大周后共同修復了失傳的唐代大麴《霓裳羽衣曲》。 [102] 

李煜歷史評價

皇明月《中國帝王圖》中的李煜形象 皇明月《中國帝王圖》中的李煜形象
南唐文學家史虛白:後主天性喜學問……其論國事,每以富民為務,好生戒殺,本其天性。(《釣磯立談》) [68] 
五代末北宋初學者徐鉉:①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馭民,欽若彝倫,率循先志。奉蒸嘗、恭色養,必以孝;事耇老、賓大臣,必以禮。居處服御必以節,言動施捨必以時。至於荷全濟之恩,謹藩國之度,勤修九貢,府無虛月,祗奉百役,知無不為。十五年間,天眷彌渥。②惟王天骨秀異,神氣清粹,言動有則,容止可觀。精究六經,旁綜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暫離,經國化民,發號施令,造次於是,始終不渝。酷好文辭,多所述作。一遊一豫,必以頌宣。載笑載言,不忘經義。洞曉音律,精別雅鄭;窮先王制作之意,審風俗淳薄之原,為文論之,以續《樂記》。所著文集三十卷,雜説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於弧矢之善,筆札之工,天縱多能,必造精絕。本以惻隱之性,仍好竺幹之教。草木不殺,禽魚鹹遂。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惟恐其聞。以至法不勝奸,威不克愛。(《大宋左千牛衞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誌銘並序》) [65] 
北宋學者鄭文寶:①後主奉竺乾之教,多不茹暈,常買禽魚為放生。②後主天性純孝,孜孜儒學,虛懷接下,賓對大臣,傾奉中國,惟恐不及。但以著述勤於政事,至於書畫皆盡精妙。然頗耽竺乾之教,果於自信,所以奸邪得計。排斥忠讜,土地曰削,貢舉不充。越人肆謀,遂為敵國。又求援於北虜行人設謀,兵遂不解矣。(《江表志》) [66] 
北宋文人龍袞:後主自少俊邁,喜肄儒學,工詩,能屬文,曉悟音律。姿儀風雅,舉止儒措,宛若士人。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江南野史》卷三) [68] 
北宋文學家陳彭年:後主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江南別錄》) [98] 
北宋歐陽修等撰:①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②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新五代史》) [99] 
南宋文學家陸游:①後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雖仁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南唐書》卷三·後主本紀第三) [67]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花間猶傷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弇州山人詞評》) [69]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後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温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詞家王、孟。(《詩藪·雜篇》) [69]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李璟父子)無殃兆民,絕彝倫淫虐之巨惹。……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餘風也。(《讀通鑑論》) [70] 
清初文學家餘懷: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齋詞·序》) [69] 
清代詞人徐釚: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詞苑叢談》) [69]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識》卷四) [69] 
清代詞人沈雄:後主疏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古今詞話·詞話》捲上) [69] 
清代學者郭麐: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南唐雜詠》) [71] 
清代詞論家賙濟:①李後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②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介存齋論詞雜著》) [69] 
清代詞人周之琦: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詞評》) [69] 
清代詞人王鵬運:蓮峯居士(李煜)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芝蘭空谷,未足比其芳華;笙鶴瑤天,詎能方茲清怨?後起之秀,格調氣韻之間,或月日至,得十一於千首。若小晏、若徽廟,其殆庶幾。斷代南流,嗣音闃然,蓋間氣所鍾,以謂詞中之大成者,當之無愧色矣。(《半塘老人遺稿》) [69] 
清末民國學者馮煦:詞至南唐,二主作於上,正中和於下,詣微造極,得未曾有。宋初諸家,靡不祖述二主。(《宋六十一家詞選》) [69]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①後主詞思路悽惋,詞場本色,不及飛卿之厚,自勝牛松卿輩。(《白雨齋詞話》卷一)②餘嘗謂後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白雨齋詞話》卷一)③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勝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白雨齋詞話》卷七) [69] 
清末民國學者王國維:①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温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②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③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閲世,閲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④尼采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⑤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⑥温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人間詞話》) [69] 
中國現代思想家胡適: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詞選》) [100]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①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報》社負責人談話時,毛澤東批評“書生辦報”)②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 [97] 
中國當代作家柏楊: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濁世人間》) [100]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鋭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96] 

李煜軼事典故

李煜驕奢聲色

李煜出生於南唐深宮,自幼受皇宮親眷、宮人愛寵,因而尚奢侈、好聲色。 [86]  李煜曾用嵌有金線的紅絲羅帳裝飾牆壁,以玳瑁為釘;又用綠寶石鑲嵌窗格,以紅羅朱紗糊在窗上;屋外則廣植梅花,於花間設置彩畫小木亭,僅容二座,李煜就和愛姬周氏賞花對飲。 [87]  每逢春盛花開,就以隔筒為花器插花,置於樑棟、窗户、牆壁和台階上,號為“錦洞天”。 [88]  每年七夕生日時,李煜必命人用紅、白色絲羅百餘匹,作月宮天河之狀,整夜吟唱作樂,天明才撤去。

李煜寬厚仁孝

李煜天性純孝、好生戒殺, [81-82]  繼位後,外奉宋朝,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南唐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李煜為政重仁慈、寬刑罰,每有死刑論決,莫不垂淚。憲司章疏如有過錯,李煜就寢食難安,並多次親入大理寺,審查獄案,釋放多人。中書侍郎韓熙載上奏李煜,認為獄訟自有刑獄掌管,監獄之地非皇上所宜駕臨,請求罰內庫錢三百萬以資國用。李煜雖不聽從,但也不因此發怒。李煜入宋後,悲傷失意,常與金陵舊宮人寫詞,心情悲惋異常,難以抑制。李煜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江南父老有許多人都聚巷痛哭。 [83] 

李煜伉儷情深

李煜在位期間,雖後宮嬪妃甚多,但卻對兩位皇后用情極深。大周后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后便彈奏詞調、作《邀醉舞》。李煜曾為她創作多首詩詞,記述香閨韻事、兒女柔情,表達迷戀周後之情。大周后生病時,李煜朝夕探視,吃的藥要嘗過後才讓大周后吃,連續多天衣不解帶。及其去世,後主又作《昭惠周後誄》《挽辭二首》,抒發對大周后深摯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89] 
大周后去世後,李煜又娶了周後之妹為皇后,即小周後。南唐亡國後,李煜與小周後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攜手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李煜客死他鄉後,小周後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 [90] 

李煜僧人間諜

李煜信奉佛法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頗廢政事。 [84]  據《江南野史》記載,當時北宋曾暗中選拔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南唐,蠱惑李煜。李煜不知,以為有佛出世,稱其為“小長老”,朝夕與之談論六根四諦、因果報應之事。“小長老”勸説李煜廣建佛塔,又聚眾千人講佛論道,吃穿用度極為奢侈。宋軍兵圍金陵,李煜詔“小長老”商議據守之事,“小長老”遂“搖旗退敵”,宋兵竟果然退卻,後主大喜,命兵士誦《救苦觀音菩薩經》以解圍。至南唐將亡,李煜又詔“小長老”退敵,“小長老”託病不出。等到皇甫繼勳死後,李煜才明白被騙,就鴆殺了“小長老”。 [85] 

李煜焚燒珍藏

據《江南別錄》記載:李煜與父親李璟皆精於鑑賞,極富藏書。宮中購置圖書、畫帖數萬卷,法帖如鍾繇、王羲之真跡甚多。在宋軍即將攻陷金陵時,李煜對保儀黃氏説:“這些都是我收藏的珍寶,城若不守,你就把它們都燒了,不要讓它們散落遺失。”等到金陵城破後,黃氏便依李煜的話將宮藏書畫等焚燒殆盡。 [91]  [130] 

李煜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人物簡介
長輩
父親
南唐中主,元宗 [115] 
母親
光穆皇后,李煜繼位後,尊為聖尊後。 [116] 
平輩
長兄
李煜同母兄,性嚴忌,受立太子。 [116] 
次兄
十九歲卒。追封慶王。
七弟
李煜繼位封鄭王,後改南楚國公。出使北宋時被扣開封,任泰寧軍節度使。 [72] 
八弟
李煜繼位後封為鄧王,後改為江國公。
九弟
李從謙(從誧)
李煜繼位封宜春王,後改為鄂國公。曾出使北宋,不辱使命。國亡後,卧疾而卒。 [73] 
姐妹
李芳儀
永寧公主,遼聖宗的妃嬪(宋代野史載為李璟之女)
李氏
大寧公主。
李氏
后妃
國後
大周后
小字娥皇,南唐司徒周宗長女,李煜第一任皇后,育二子:李仲寓和李仲宣。 [74] 
名不詳,周宗次女,李煜第二任皇后,李煜降宋後,封為鄭國夫人。
嬪嬪
——
妃子江氏、保儀黃氏(黃保儀 [75-76]  、嬪御流珠(一説流珠為宮人)
宮人
——
宮人喬氏、慶奴、薛九、秋水 [77]  、宜愛、小花蕊、舞伎窅娘 [78] 
子嗣
長子
(958年—994年),封清源公,隨父入宋,授右千牛衞大將軍、郢州刺史。 [79] 
次子
(961年—964年),封宣城公,追封岐王。 [79] 
孫子
李仲寓之子,景德三年,特補供奉官,早卒無嗣,唯遺一女。 [80] 

李煜主要作品

據記載,李煜有《文集》30卷及“雜説”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註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註釋頗詳。 [64] 

李煜人物爭議

死因爭議
《中國一百帝王圖》中的李煜形象 《中國一百帝王圖》中的李煜形象
李煜的結局,宋人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元代撰修的《宋史》和明人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等史籍都未明説李煜被毒死的事情,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鑑》中曾考異説:“李後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其中,賜鴆説記載最詳細具體的是宋人王銍的《默記》,後主死於牽機藥之説便是來自此書。 [92] 
據《默記》載,李煜入宋後第三年,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曾派南唐昔日老臣徐鉉拜見李煜,李煜對亡國頗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聞言不悦。同年七夕節,李煜四十二歲生日,便在住所聚會後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並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諸罪並罰,遂賜牽機藥鴆殺李煜。牽機藥,據説為中藥馬錢子,性寒、味苦,對中樞神經系統親和力強,李煜因酒後服藥,酒助藥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後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狀似牽機而得名。 [92] 
焚書爭議
針對《江南別錄》中所稱李煜“皆焚”圖籍的説法,現代學者施沁在《李煜與南唐文獻》一文中表示“恐不足信”。文章認為,北宋平江南後,大將曹彬舟載船裝,掠走了南唐的許多藏書,這才有了後來李煜幽囚汴京時與宋太宗趙光義的一番對話。趙光義召李煜一同崇文院觀書,並説:“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策多卿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後主頓首謝之。可見,南唐的藏書並未毀盡,只是所剩書籍都被北宋擄掠一空。 [120] 

李煜後世紀念

《南唐書》《硯北雜誌》《李後主評傳》等歷史典籍中都提到李煜“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給出的位置更加明確,李煜葬於洛陽城北10裏。徐鉉所著的《吳王李煜墓誌銘》則記載“及其年冬十月日,葬於河南府某縣某鄉某裏……二室南峙,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靈樹……” [104] 
2013年7月1日上午,洛陽市文物局官網發佈消息稱: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發現殘缺的唐宋時期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及疑似南唐後主李煜墓葬。旋即,又發表聲明,稱消息不實,系工作人員操作失誤。 [104] 

李煜史料索引

年代
作者
書名
篇目
南唐
大宋左千牛衞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誌銘
[131] 
北宋
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99] 
江南餘載
[129] 
江表志
卷下 [66] 

[129] 
——
捲上
卷三·後主、宜春王 [129] 
馬令
南唐書
[129] 
南宋
卷三·後主本紀第三 [129] 
卷十八·浮圖、契丹、高麗傳 [129] 
卷十五——十九 [129] 
脱脱等
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101] 
佚名
卷二

柯維騏
宋史新編

卷五——·卷九 [129] 
卷十七·後主本紀 [129] 

李煜藝術形象

李煜文學形象

作者
書名
出版時間
楊軍
1997年 [128] 
田居儉
李煜傳
2006年 [125] 
綾子
2007年
姚敏
《獨自莫憑欄——詞話南唐後主李煜》
2008年 [125] 
劉小川
《李煜》
2009年
趙曉嵐
2009年 [127] 
丁元
《算來一夢浮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話人生》
2011年
桃花潭水
2012年 [126] 
木溪
《無限江山,一晌貪歡——詞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2012年
吳偉靜
《李煜詞傳 西樓孤客的離亂舊夢》
2012年
李清秋
2013年 [125] 
青蒿
《夢裏不知身是客——南唐後主李煜的人間詞話》
2013年

李煜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64
粵劇
《李後主》
[94] 
1968
歌唱電影
《李後主》
1978
電視劇
《李後主》
陳振華
1983
電影
封神劫
1986
電視劇
1992
歌仔戲
《玉樓春》
葉青
1996
電視劇
《大宋王朝趙匡胤》
秦風
2005
2015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張亞希 [95] 
參考資料
  • 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煜字重光,景第六子也,本名從嘉。少聰悟,喜讀書屬文,工書畫,知音律。初封安定郡公,累遷諸衞大將軍、副元帥,封鄭王。
  • 2.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
  • 3.    陸游《南唐書》卷三:從嘉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從嘉避禍,惟覃思經籍。
  • 4.    陸游《南唐書》卷三:會弘冀卒,後主以母弟當立,而謨與元宗愛子從善同使周,相與親厚,乃言後主器輕志放,無人君之度,因盛稱從善才,不知元宗建儲之意已決,更以此忤旨,乃暴其交結張巒等罪,貶國子司業,又貶著作佐郎,安置饒州。
  • 5.    陸游《南唐書》卷三:文獻太子卒,徙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
  • 6.    陸游《南唐書》卷三:建隆二年,遂立為太子。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監國,以嚴續、殷崇義輔之,張洎主箋奏。
  • 7.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吳王。建隆二年,景遷南都,立煜為太子,留監國。
  • 8.    陸游《南唐書》卷三: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於金陵,更名煜。居喪哀毀,幾不勝,赦境內。尊鍾後曰聖尊後,以後父名太章也。立妃周氏為國後。
  • 9.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遣户部尚書馮謐來貢金器二千兩、銀器二萬兩、紗羅繒彩三萬匹。且奉表陳紹襲之意曰:臣本於諸子....臣亡兄文獻太子從冀將從內禪,已決宿心...唯堅臣節,上奉天朝...然所慮者,吳越國鄰於弊土,近似深仇,猶恐輒向封疆,或生紛擾...願回鑑燭,顯諭是非,庶使遠臣得安危懇。
  • 10.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會昭憲太后葬,煜遣户部侍郎韓熙載、太府卿田霖來貢。
  • 11.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十二月,置龍翔軍,以教水戰。
  • 12.    陸游《南唐書》卷三:建隆三年春三月,遣馮延魯入貢京師。泉州節度使、中書令、晉江王留從效卒,子紹鎡自稱留後。
  • 13.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三年,泉州留從效卒。景之稱臣於周也,從效亦奉表貢獻於京師,世宗以景故,不納。從效聞景遷洪州,懼以為襲己,遣其子紹基納貢於金陵,而從效病卒,泉人因並送其族於金陵,推立副使張漢思。五代漢思老不任事,州人陳洪進逐之,自稱留後,煜即以洪進為節度使。
  • 14.    陸游《南唐書》卷三:夏四月,泉州將陳洪進執紹鎡歸金陵,副使張漢思為留後。
  • 15.    陸游《南唐書》卷三:六月,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貢京師,太祖放降卒千人南還。冬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顧彝入貢京師。
  • 16.    王國維著;崇賢書院釋譯.經典傳家 圖解人間詞話:黃山書社,2016:第21頁
  • 17.    陸游《南唐書》卷三:夏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稱權知軍府來告,國主即以洪進為節度使。秋七月,太祖詔國主,遣還。顯德以來,中朝將士在江南者,及令楊州民遷江南者,還其故土。十二月,國主表乞罷詔書不名之禮,不從。
  • 18.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乾德元年,煜上表乞呼名,詔不許。
  • 19.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乾德二年春三月,命吏部侍郎修國史韓熙載知貢舉,放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國主命中書舍人徐鉉複試舒稱等五人,稱等不就。國主乃自命詩賦題,以中書官蒞其事,五人皆見黜。
  • 20.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拜韓熙載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
  • 21.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封長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儀宣城公。 
  • 22.    陸游《南唐書》卷三:九月,立字仲寓為清源郡公、仲宣宣城郡公。
  • 23.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三年,獻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事。
  • 24.    陸游《南唐書》卷三:乾德三年夏五月,司空平章事嚴續罷為鎮海軍節度使。秋九月,雨沙,聖尊後鍾氏殂。冬十月,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圖來弔祭。
  • 25.    陸游《南唐書》卷三:乾德四年秋八月,國主遣龔慎儀持書使南漢,約與俱事中朝。九月,慎儀至番禺,被執。
  • 26.    陸游《南唐書》卷三:乾德五年春,命兩省侍郎、諫議、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更直光政殿,詔對諮訪,率至夜分。
  • 27.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五年,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分夕於光政殿宿直,煜引與談論。煜嘗以熙載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而熙載後房妓妾數十人,多出外舍私侍賓客,煜以此難之,左授熙載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載盡斥諸妓,單車上道,煜喜留之,復其位。已而諸妓稍稍復還,煜曰:“吾無如之何矣!”是歲,熙載卒,煜嘆曰:“吾終不得熙載為相也。”欲以平章事贈之,問前世有此比否,羣臣對曰:“昔劉穆之贈開府儀同三司。”遂贈熙載平章事。熙載,北海將家子也,初與李谷相善。明宗時,熙載南奔吳,谷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谷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谷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及周師之徵淮也,命谷為將,以取淮南,而熙載不能有所為也。
  • 28.    陸游《南唐書》卷三:開寶元年春三月戊申,以樞密使、右僕射殷宗義為左僕射、同平章事。境內旱,太祖賜米麥十萬石。冬十一月,立國後周氏。
  • 29.    陸游《南唐書》卷三:開寶四年冬十月,國主聞太祖滅南漢,屯兵於漢陽,大懼。遣太尉、中書令鄭王從善朝貢,稱江南國主,請罷詔書不名,從之。有商人來告,中朝造戰艦千艘,在荊南,請密往焚之。國主懼,不敢從。
  • 30.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開寶四年,煜遣其弟韓王從善朝京師,遂留不遣。煜手疏求從善還國,太祖皇帝不許。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 3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台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皆為國公,以尊朝廷。
  • 32.    《南唐書·卷三》:開寶五年春正月,國主下令貶損儀制,改詔為教,中書門下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台為司憲府,翰林院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大理寺為詳刑院,客省為延賓院,官號亦從改易,以避中朝。初,金陵台殿皆設鴟吻,元宗雖臣於周,猶如故。乾德後,遇中朝使至,則去之,使還復設。至是,遂去不復用。降諸弟封王者皆為公,從善楚國,從鎰江國,從遣鄂國。內史舍人張佖知禮部貢舉,放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言佖多遺才,國主命洎考覆遺不中第者,於是又放王倫等五人。閏月癸巳,太祖命進奉使楚國公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留京師,賜第汴陽坊,示欲召國主入朝也。國主遣户部尚書馮延魯謝從善爵命,延魯至京師,疾病不能朝而歸。
  • 33.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六年,內史舍人潘佑上書極諫,煜收下獄,佑自縊死。  
  • 34.    陸游《南唐書》卷三:開寶六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來,國主聞太祖欲興師,上表願受爵命,不許。以司空殷崇義知左右內史事。冬十月,內史舍人潘佑上書切諫。佑素典(疑當作“與”)户部侍郎李平交厚,國主以為事皆由平始,先以平屬吏,遣使收佑,佑自殺,平縊死獄中,皆徙其家外郡。
  • 35.    陸游《南唐書》卷三:甲戌歲秋,國主上表求從善歸國,不許。太祖遣閣門使梁迥來,使從客言曰:“天子今冬燒柴祭天,國主宜往助祭。”國主不答。九月,復遣知制誥李穆為國信使,持詔來曰:“朕將以仲冬有事圜丘,思與卿同閲犧牲。”且諭以將出師,宜早入朝之意。國主辭以疾,且曰:“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 36.    陸游《南唐書》卷三:甲戌歲辛未,王師進拔蕪湖及雄遠軍,吳越亦大舉兵犯常潤。國主遣吳越王書曰:“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賞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吳越王表其書於朝。
  • 37.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詔煜赴闕,煜稱疾不行,王師南征,煜遣徐鉉、周惟簡等奉表朝廷求緩師,不答。
  • 38.    陸游《南唐書》卷三:甲戌歲秋,國主上表求從善歸國,不許。太祖遣閣門使梁迥來,使從客言曰:“天子今冬行柴燎之禮,國主宜往助祭。”國主不答。九月丁卯,復遣知制誥李穆為國信使,持詔來曰:“朕將以仲冬有事圜丘,思與卿同閲犧牲。”且諭以將出師,宜早入朝之意。國主辭以疾,且曰:“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時太祖已遣穎州團練使曹翰率師先出江陵,宣徽南院使曹彬、侍衞馬軍都虞候李漢瓊、賀州刺史田欽祚率舟師繼發。及是,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侍衞步軍都虞候劉遇東、上閣門使梁迥率師,水陸並進,與國信使李穆同日行。冬十月,國主遣江國公從鎰,貢帛二十萬疋、白金二十萬斤,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貢買宴帛萬疋、錢五百萬。築城聚糧,大為守備。閏十月。王師拔池州。國主於是下令戒嚴,去開寶紀年稱。甲戌歲辛未,王師進拔蕪湖及雄遠軍,吳越亦大舉兵犯常潤。國主遣吳越王書曰:“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賞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吳越王表其書於朝。王師次採石磯,作浮橋成,長驅渡江,遂至金陵。每歲大江春夏暴漲,謂之黃花水。及王師至而水皆縮小,國人異之。國主以軍旅委皇甫繼勳,二事委陳喬、張洎,又以徐元瑀、刁衎為內殿傳詔。而遽書驚奏,日夜狎至,元瑀等輒屏不以聞。王師屯城南十里,閉門守陴,國主猶不知也。初,烈祖有國,凡民產二千以上出一卒,號義軍;分一者又出一卒,號生軍;新置產亦出一卒,號新擬軍。客户有三丁者,出一卒,號拔山軍。元宗時許郡縣村社競渡,每歲重午日,官閲試之,勝者給彩帛銀椀,皆籍姓名。至是,盡取為卒,號凌波軍,民奴及贅婿號義勇軍,募豪民以私財招聚亡賴亡命,號自在軍。至是,又大蒐境內,老弱外皆募為卒,號都門軍。民間又有自相率拒敵、以紙為甲農器為兵者,號白甲軍。凡十三等,皆使捍禦,然實皆不可用,奔潰相踵。
  • 39.    《江南別錄》雲:錢唐悉兵來圍常州,主將禹萬誠固守,大將金成禮劫萬誠以降。
  • 40.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皇恐而退。
  • 4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六:彬整軍成列,至於宮城,國主乃奉表納降,與其羣臣迎拜於門。
  • 42.    陸游《南唐書》卷三:乙亥歲春(975)二月壬戌,王師拔金陵關城。三月丁巳,吳越攻我常州,權知州事禹萬誠以城降,誅神衞都指揮使皇甫繼勳。彗出五車,色白,長五尺。夏六月,轉見西方,犯太微,六十日滅。王師及吳越圍潤州,留後劉澄以城降。吳越遂會王師,圍金陵。洪州節度使朱令贇帥勝兵十五萬赴難,旌旗戰艦甚盛,編木為栰,長百餘丈,大艦容千人,令贇所乘艦尤大,擁甲士,建大將旗鼓,將斷採石浮橋。至皖口,與王師遇,傾火油焚北船,適北風反焰自焚,我軍大潰,令贇及戰櫂都虞候王暉皆被執。外援既絕,金陵益危蹙。王師百道攻城,晝夜不休,城中米鬥萬錢,人病足弱,死者相枕籍。國主兩遣徐鉉等厚貢方物,求緩兵守祭祀,皆不報。冬十一月,白虹貫天,晝晦。乙丑,城陷,將軍咼彥、馬承信,及弟承俊帥壯士數百,力戰而死。勤政殿學士鍾蒨朝服坐於家,亂兵至,舉族就死不去。光政使、右內史侍郎陳喬請死不許,自縊死。國主帥司空、知左右內史事殷崇義等肉袒降於軍門。
  • 43.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八年十二月,王師克金陵。
  • 44.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乙亥,以李煜為右千牛衞上將軍,封違命侯。其子弟皆授諸衞大將軍,宗屬皆授諸將軍。
  • 45.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九年,煜俘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煜違命侯,拜左千牛衞將軍。其後事具國史。
  • 46.    陸游《南唐書》卷三:明年正月辛未,至京師。乙亥,授右千牛衞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宗即位,加特進,改封隴西公。
  • 47.    陸游《南唐書》卷三:太平興國三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後主蓋以是日生。贈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 48.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九:壬辰,贈太師、吳王李煜卒,上為輟朝三日。
  • 49.    《南唐書·卷三》:遣中書侍郎馮延魯於京師,奉表陳襲位。太祖賜詔答之,自是始降詔。秋九月,太祖遣鞍轡庫使梁義來弔祭。冬十月,太祖遣樞密承旨王文來賀襲位。初,元宗雖臣於周,惟去帝號,他猶用王者禮。至是,國主始易紫袍,見使者作,退如初服。
  • 50.    陸游《南唐書》卷三:張洎右謂北師已老,將自遁去。後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員外郎伍喬於圍城中放進士孫確等三十人及第。
  • 5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六:是月,江南知貢舉、户部員外郎伍喬放進士張確等三十人。自保大十年開貢舉,訖於是歲,凡十七牓,放進士及第者九十三人,九經一人。(此據十國紀年。王師已至城下,而貢舉猶不廢,李煜誠不知務者,故特書之。)
  • 52.    陸游《南唐書》卷三:開寶二年三月,以遊簡言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夏五月,簡言卒。是歲,右僕射、同平章事殷從崇義罷為潤州節度使、同平章事。
  • 53.    《南唐書·卷三》:嗣位之初,屬保大軍興之後,國削勢弱,帑庾空竭,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
  • 54.    《江南野史·卷三》:罷諸郡屯田歸州縣,委所屬宰簿與常賦俱徵。隨所租入十分錫一,謂之"率分",以為祿廩,諸朱膠牙税亦然。由是公無遺利,而屯田佃民絕公吏之撓刻,獲安業焉。
  • 55.    劉躍輝. 南唐後主李煜若干問題研究[D]. 安徽大學, 2011.第54-59頁
  • 56.    《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第二》:乾德二年春三月,行鐵錢,每十錢以鐵錢六,權銅錢四而行,其後銅錢遂廢,民間止用鐵錢。末年,銅錢一直鐵錢十。比國亡,諸郡所積銅錢六十七萬緡。
  • 57.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乾德二年,始用鐵錢,民間多藏匿舊錢,舊錢益少,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當十。
  • 58.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李煜)雖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實繕甲募兵,潛為備戰。
  • 59.    《續資治通鑑·卷八》:“戊子,吳越王俶遣使修貢,謝招撫制置之命也。並上江南國主所遺書,其略雲‘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勳,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 60.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張洎)因出帛書示之,乃圍城日洎所草詔,召上江救兵蠟丸書也。
  • 61.    《續資治通鑑》卷八:開寶七年十二月,己酉,曹彬敗江南軍於白鷺洲。
  • 62.    《續資治通鑑》卷八:(開寶八年秋七月辛未)時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濕,秋暑軍多疫,議令曹彬等退屯廣陵(今江蘇揚州),體士馬,為後圖。(盧)多遜爭不能得。
  • 63.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 1: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第58頁
  • 64.    熊依洪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01:第366頁
  • 65.    張玖青編著.李煜全集 匯校匯注匯評:崇文書局,2015.08:第173-175頁
  • 66.    江表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0]
  • 67.    鄧喬彬著.唐宋詞藝術發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05:第198頁
  • 68.    鍾祥著.南唐詩論: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08:第31頁
  • 69.    王宏光著.李煜詞賞析: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07:第45-47頁
  • 70.    何劍明著.沉浮:一江春水 李氏南唐國史論稿: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第42頁
  • 71.    陳文俊著.睜大眼睛讀名詩:三秦出版社,2018.01:第361頁
  • 72.    陸游《南唐書》卷三:開寶四年冬十月,國主...遣太尉、中書令鄭王從善朝貢...開寶五年...閏月癸巳,太祖命進奉使楚國公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留京師,賜第汴陽坊,示欲召國主入朝也。
  • 73.    陸游《南唐書》卷三:江南宜春王從謙,嗣主第九子,後主之母弟。幼而聰悟,好學有文詞...開寶中...遣從謙奉朝貢。既至,敷奏無失禮節。太祖優恩,封之為充王,賜第宅錫賚頗厚,恩及藩戚...既以家國喪亡,爵秩貶損,妃御不存,默默不自安,遂卧疾而卒。
  • 74.    《江表志》:鄭國夫人周氏,起建隆二年,終開寶八年。
  • 75.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城將陷,(李煜)謂所幸寶儀黃氏曰...及城陷,黃氏皆焚,時乙亥歲十一月也。
  • 76.    馬令《南唐書》:後主保儀黃氏,容態華麗,冠絕當世,顧盼顰笑,無不妍姣。其書學技能,皆出於天性。後主雖屬意,會小周後專房,由是進御稀,而品秩不加,第以掌寶墨而已。
  • 77.    《十國春秋》:宮人秋水喜簪異花,芳香拂鬢,常有蝶繞其上,撲之不去。
  • 78.    陶宗儀《輟耕錄·纏足》引《道山新聞》:“ 李後主 宮嬪 窅娘 ,纖麗善舞。 後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
  • 79.    陸游《南唐書》卷三:乾德二年九月,立字仲寓為清源郡公、仲宣宣城郡公。十月甲辰,仲寓卒。
  • 80.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南唐李氏》:子正言,景德三年,特補供奉官。早卒無嗣,唯一女孤幼,真宗愍之,賜絹百匹、錢二百萬,以備聘財,仍遣內臣主其事。
  • 81.    文瑩《湘山野錄》:(後主)性寬恕,威令不素著。
  • 82.    《江表志》:後主奉竺乾之教,多不茹暈,常買禽魚為放生。
  • 83.    陸游《南唐書》卷三:後主天資純孝,事元宗儘子道,居喪哀毀,杖而後起。嗣位之初,屬保大軍興之後,國削勢弱,帑庾空竭,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憲司章疏有繩糾過訐,皆寢不下。論決死刑,多從末減,有司固爭,乃得少正,猶垂泣而後許之。常獵於青山,還如大理寺親錄繫囚,多所原釋。中書侍郎韓熙載奏,獄訟有司之事,囚圄非車駕所宜臨幸,請罰內庫錢三百萬以資國用。雖不聽,亦不怒也。殂聞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
  • 84.    陸游《南唐書》卷三: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
  • 85.    《江南野史》: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北朝聞之陰選少年有經葉口辨者往化之...後主崇奉,謂之一佛出世,號為小長老。朝夕與論六根、四諦、天堂、地獄、循環、果報,又説令廣施剎梵,營造塔像,身被紅羅銷金三事...囷廩漸虛,財用益竭...師徒合圍,乃召小長老議其拒守...於是登城大呼,而周麾兵乃小卻。後主喜,令僧俗兵士,唸誦救苦觀音菩薩,滿城沸湧...後主復使言之,託疾不起,及誅皇甫繼勳之後,方疑無驗,乃鴆而殺之。
  • 86.    《五國故事》捲上:(李煜)有辭藻,善筆札,頗亦有惠性,而尚奢侈。嘗於宮中以銷金紅羅冪其壁,以白銀釘玳瑁而押之;
  • 87.    《五國故事》捲上:嘗於宮中以銷金紅羅幕其壁,以白銀釘、玳瑁押之,又以綠鈿刷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於其外。又以綠鈿刷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於其外;又於花間設彩畫小木亭子,才容二座。煜與愛姬周氏對酌於其中。如是數處。
  • 88.    陶榖《清異錄·説郛》卷61:李後主每春盛時,樑棟窗壁柱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榜日錦淚天。
  • 89.    馬令《南唐書·昭惠周後傳》 :後既病,仲宣甫四歳,保育於別院。忽遘暴疾數日,卒。後聞之,哀號顛仆,遂致大漸。後主朝夕視,食藥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後雖病,亟爽邁如,常謂後主曰:“婢子多幸,託質君門,冐寵乗華凡十載矣,女子之榮莫過於此。所不足者,子殤身歿,無以報徳。”遂以元宗所賜琵琶、及常臂玉環親遺後主,又自為書請薄葬。越三日,沐浴正衣糚,自內含玉,殂於瑤光殿之西室,時幹徳二年十一月甲戌也,享年二十九。眀年正月壬午遷靈柩於園寢,後主哀苦骨立,杖而後起,自為誄曰
  • 90.    陸游《南唐書》卷十六:國亡,從後主北遷,封鄭國夫人,太平興國二年,後主殂,後悲哀不自勝,亦卒。
  • 91.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元宗、後主皆妙於筆札,好求古蹟,宮中圖籍萬卷,鍾、王墨跡尤多。城將陷,謂所幸寶儀黃氏曰:“此皆吾寶惜,城若不守,爾可焚之,無使散逸。”及城陷,黃氏皆焚,時乙亥歲十一月也。
  • 92.    (南唐)李煜著.李煜詩詞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01:第195-196頁
  • 93.    《問君能有幾多愁》央視開播吳奇隆版李後主偏愛小周後(圖)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1-05-23]
  • 94.    粵劇《李後主》觀感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7-24]
  • 95.    《趙匡胤》衞視熱播 張亞希演繹史上最性情李煜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1-07-24]
  • 96.    皇帝中的“差生” 文壇裏的“學霸”  .寶安日報[引用日期2021-08-23]
  • 97.    紂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毛澤東評説歷代帝王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8-23]
  • 98.    胡長明.毛澤東評點歷代王朝: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04:第450頁
  • 9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23]
  • 100.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帝 中: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471頁
  • 101.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23]
  • 102.    侯妍妍,石翠仙.南唐後主李煜的書法成就述考[J].蘭台世界,2012:54-55.
  • 103.    白樂天編.中國全史 第5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05:第1164頁
  • 104.    南唐後主李煜疑冢出世之迷待解 傳説無史料支撐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2-08-24]
  • 105.    劉萍. 南唐文化政策探析[D]. 南京師範大學, 2011.第18、20、22、23頁
  • 106.    劉萍. 南唐文化政策探析[D]. 南京師範大學, 2011.第28頁
  • 107.    劉萍. 南唐文化政策探析[D]. 南京師範大學, 2011.第31頁
  • 108.    黎文雯. 李煜與南唐佛教研究[D]. 2014.江西師範大學.第25-31頁
  • 109.    燕紅忠主編.中國金融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09:第63頁
  • 110.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世宗平淮甸,景患國用不足,熙載請鑄鐵錢。及煜襲位,卒行其議,以熙載為兵部尚書,充鑄錢使。錢貨益輕,不勝其弊,熙載頗亦自悔。
  • 111.    江表志(北宋)鄭文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0]
  • 112.    孫先文. 吳越錢氏政權研究[D]. 安徽大學, 2004.第64-65頁
  • 113.    何劍明. 論南唐與吳越的戰爭及其對南唐失國的影響[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02, 18(4):68-71.
  • 114.    何劍明著.沉浮:一江春水 李氏南唐國史論稿: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04:第50-51頁
  • 115.    李煜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116.    南唐後主李煜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117.    徐四海編著.毛澤東鍾愛的古詩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11.第375頁
  • 118.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119-120頁
  • 119.    程劍光.試論李煜詞的"境界"與"氣象"[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027(005):80-82.
  • 120.    南唐三主皆藏書大家 李煜讓《霓裳羽衣曲》重現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6-08]
  • 121.    張家君.李煜詩詞風格比較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0):104-105.
  • 122.    陳尚君.作為詩人的南唐三主[J].文史知識, 2022(3):63-73.
  • 123.    朱祖謀著.嵌式閲讀 宋詞三百首:中國出版集團 現代出版社,2018.04:第215頁
  • 124.    李虹.粵劇紅樓戲叢談: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06:第109頁
  • 125.    大老振.一本書讀懂經典古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11:第182頁
  • 126.    吳韻汐著.不傾城,不傾國,只傾我所有 宋代才子詞傳:哈爾濱出版社,2016.01:第253頁
  • 127.    楊雨.百家講壇 問世間情是何物:商務印書館,2016.04:第235頁
  • 128.    蔡燕,方然主編.唐宋風韻及其文化內涵: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04:第264頁
  • 129.    劉躍輝. 南唐後主李煜若干問題研究[D]. 安徽大學, 2011.第128-131頁
  • 130.    楊軍著.南唐後主李煜傳 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01:第242頁
  • 131.    高步瀛著.唐宋文舉要 下: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1.09:第1648頁
  • 132.    白壽彝總主編;陳振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99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