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口大戰

鎖定
民國時期奉魯聯軍與國民軍爭奪戰略要地南口的戰鬥。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發生矛盾。1926年初,在英、日等國的支持下,張作霖聯合直係軍閥吳佩孚從東、南兩個方向進攻北京。控制北京的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被迫下野,赴蘇聯考察。國民軍在京漢、京山津浦三條戰線抵抗張吳聯軍。由於山西軍閥閻錫山屯兵大同威脅國民軍西去綏遠的退路,國民軍遂於4月15日放棄北京,退守南口。其後張、吳發生摩擦,張作霖轉而與山東督軍張宗昌結成奉魯聯軍。7月24日,雙方在南口地區展開炮戰,輔以陣地爭奪戰。雙方投人兵力數萬人。戰至8月13日下午,國民軍撤出南口陣地,向綏遠退卻。14日,奉魯聯軍第十軍軍長於珍佔領南口,南口大戰遂告結束。 [2] 
名    稱
南口大戰
發生時間
1926年5月 至 1926年8月
地    點
北京南口鎮
參戰方
奉軍、直軍、直魯聯軍、晉軍,國民軍
結    果
奉直魯晉討赤聯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
張作霖
吳佩孚
張宗昌
閻錫山
馮玉祥

南口大戰歷史背景

1926年夏,北伐大軍由廣東興師北伐之日,正是國民軍與北洋各系軍閥鏖戰於南口之時。直系首領吳佩孚為了要與奉系首領張作霖爭奪北京政府的地位,不得不將全副精力注視於北方,致使兩湖方面特別空虛,江浙方面亦形孤立,北伐大軍得以長趨北進,所向無阻。國民軍在南口的苦戰,就整個局勢來説,對北方反動勢力,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
國民軍逐漸地傾向國民革命,尤其“五卅慘案”以後,反帝色彩日趨濃厚,益加厭棄段祺瑞的媚外政府,中國北方的國民革命運動,在國民軍控制地區內蓬勃開展。後來郭松齡部又與國民軍相結合,改稱東北國民軍,由灤州回師東北,使奉系勢力繼直系之後,分崩離析。各帝國主義見到他們卵翼下北洋軍閥逐次垮台,於是大起恐慌,彼此暫時妥協,直接間接地大力支持各系軍閥,促使聯合一致,環攻國民軍,以壓制北方的革命勢力。
馮玉祥在1925年冬戰勝李景林攻佔天津之時,曾懾於環境的不利,為了保全實力,即擬將國民軍引退西北,確保綏遠甘肅,坐以待時,於1926年1月上旬宣佈下野出洋,希望以此來緩和當前的形勢。但這項主張不為大家所接受,國民二、三軍交相責難,國民一軍前方將領們也一致認為當前的形勢,並不是沒有辦法。直奉兩大勢力新挫之餘,吳、張暫時結合,依然同牀異夢,況直系中的孫傳芳、蕭耀南、靳雲鶚諸人,均主張與國民軍聯合對奉,苟能善為運用,不無轉變的機會。主要的還是以為綏甘兩省過於瘠苦,衣食餉項全無一點儲備,驟聚多兵,頗難久持。更以廣東方面的反動勢力,已被肅清,革命軍出師北伐指日可待。將領們在北京推請劉驥、熊斌、王乃模等到平地泉反覆向馮陳説。另一方面,馮的顧問李烈鈞、方聲濤和徐謙、李煜瀛國民黨諸友,羣相曉以革命大義,力加勸阻,馮始先暫緩出國,在察西平地泉停住下來。至3 月中旬,閻錫山在石家莊晉北兩路出兵,附吳的態度已明,國民軍的後方頓感威脅,不得不由津南、津東縮短戰線,向後撤退。馮見他的計劃已經實施,乃於3月20日出國赴蒙古首都庫倫。其後國民軍在北京附近一度停留,及至與靳雲鶚、田維勤的合作失敗,於4月15日撤離北京。
國民軍撤退北京,本來是個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退,當時除直魯軍在京南黃村一帶與國民軍交戰外,東面的奉軍、西面的直軍,均未積極進攻。那時的國民軍尚是有幾年的訓練基礎,戰鬥力仍甚堅強,紀律亦極嚴明。

南口大戰戰前形勢

當時國民軍的總兵力,除甘肅劉鬱芬的二個師以及馬家軍的四個師之外,撤駐察綏的,國民一軍尚有12個師、七個騎兵旅、一個衞隊旅;國民二軍有弓富魁、胡德輔等部;國民三軍有徐永昌、劉廷森、續培模等部;國民五軍有方振武部,合計十五六萬人。張之江以西北邊防督辦統掌軍民兩政,當馮玉祥宣佈下野時,曾有意將西北邊防督一職交由張之江接任。
4月下旬,各路軍事佈置如下:
東路軍總司今部在張家口,設前方指揮部幹下花園,以南口為防守中心。南口位於居庸關內,該處重巒疊嶂,素稱天險。這裏的陣地,是半年以前馮奉關係一度緊張時,國民軍在蘇聯顧問指導下選定構築的。左翼自關公嶺經雄偉台至長城根之撞道口,依山帶水,地形、地物和利用至為巧妙,陣地前築了深闊的外壕,夾雜敷設地雷、電網,陣地內有強固的掩蔽部,鐵路上設置鋼甲車,山谷中築設炮兵陣地,置觀測所于山上。視界,射界至為遼闊,工事堅固向所未有。以頑強的第十師拍任守備,師長劉汝明,旅長為張萬慶、胡長海、王義元。右翼陣線自石寨經鎮邊城至長城根的沿河口,守以陳希聖的第三師,旅長為徐以智、葛運隆、許驤雲。南口東北延慶方面,守備部隊為佟麟閣的
第十一師,扼要設防,佈置亦頗嚴密,其北為張心元的騎兵第三團,守赤城獨石,暫歸佟師指揮。南口西北方面,以弓富魁部駐河西營附近擔任警備。以北陽原方面,以徐永昌駐華梢營附近擔任警備,並以第五師宋式顏部駐恆安,方振武、孫連仲、馮治安等部駐京綏線的柴溝堡一帶,警備米薪關、天鎮方面的晉軍。
北路軍總司令部,初在多倫,後移沽源、張北、多倫。沽源方面地勢平闊,利於攻而不利於守,初由宋哲元指揮由熱河撤回的部隊擔任防守,自佟麟閣的十一師劃歸東路軍指揮後,尚有第五師董硯璞旅、騎兵第一旅席液池部、騎兵第三旅鄭澤生部、騎兵第九旅蔣文煥部、騎兵第十旅寶振榮部、騎兵第十二旅姚景川部、內蒙騎兵樂景濤部。不久宋哲元調任西路軍總司令,各部繼由第九軍軍長王鎮淮指揮。後防軍設總部於平地泉,指揮韓多峯、田春芳、韓佔元各旅,擔任大同方面的警備。其他韓復架部第六師、石友三部和騎兵鄭大章旅,陸續經由察北隆盛莊向豐鎮集中,以固後方防務。
5月中旬,國民軍重新部署,鹿鍾麟的東路軍在東、南兩面暫取守勢,任鄭金聲為第一軍軍長,指揮陳希聖、劉汝明、佟麟閣三師守南口,以王鎮淮為第九軍軍長指揮北路軍,守多倫、沽源。為配合西路的進攻,任方振武為第二軍軍長,孫連仲副之,指揮國民五軍各部和第五師宋式顏旅攻天鎮及其以南地區;以徐永昌為第三軍軍長,弓富魁副之,指揮國民二、三軍各部攻陽原、蔚縣。宋哲元改任西路軍總司令,移總部於豐鎮,從北面進攻,以韓復集為第八軍軍長,指揮所部和韓佔元旅攻大同;以石友三為第六軍軍長,指揮所部攻左雲;以趙守鈺任騎兵第一集團總指揮在右翼方面,以楊兆麟任騎乓第一集團總指揮在左翼方面.策應正面的進攻,以石敬亭任第五軍軍長,駐守平地泉,維持後方。任蔣鴻遇為總預備軍指揮其第七軍各部,坐鎮綏遠,派出有力部隊,側攻偏關、平魯、右玉,以配合西路軍進攻。第一期作戰,先下大同,恢復交通;第二期作戰,與東路軍會師於桑乾河左岸,以肅清晉北。作戰目的,仍在確保察綏,並無圖晉之意。
晉軍總司令為商震,謝濂任前敵總指揮,設第一道防線於右玉、左雲、大同以北的孤山、陽高、天鎮、陽原、蔚縣各地;第二道防線,在平魯、岱嶽、應縣、渾源、靈邱等地。晉北素為歷史上邊關屏障,內外長城之險,各處城垣之固,易守難攻,這是國民軍所未估計到的。

南口大戰戰爭爆發

5月18日,國民軍東西兩路同時開始進攻。西路韓復榘軍一舉突人得勝口,繼下孤山,在洪寺堡幾經激戰,始克該地,近逼晉軍之陣地,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晉軍陣線
垂危之時,忽以挺進隊突擊孤山,韓軍後方大受威脅。宋哲元聞訊,親率手槍團乘鋼甲車馳援,包圍猛攻,遂將挺進隊擊潰,乘勝南進,協同韓軍攻陷晉軍主陣地,佔領大同車站及城外地區,晉軍南退。城內尚留有張汝蘋、傅汝鈞兩部固守,潛伏不出。韓軍除留一部監視大同外,繼續南追。是役俘獲晉軍旅長豐玉璽。右翼石友三軍亦經拒門堡進攻左雲,趙守鈺的騎兵經殺虎口進攻右玉,均以城固力攻未下。後以綏遠部隊進攻平魯得手,谷良友旅趕到右玉,合力進攻,才克該城為配合左翼韓軍進展,乃以騎兵監視左雲,大部長驅南下,於攻下懷仁後左雲亦破,守將王振恩被俘。第一期作戰目的已達,韓軍回攻大同,宋哲元指揮石友三、趙守鈺等部向朔州、岱嶽、山陰前進。
東路方振武部進攻天鎮,於突破城外陣地後,晉軍退守天鎮城內,守將傅作義據險固守,屢攻不克,因城距鐵路數里,已不妨礙鐵路交通,亦留兵監視,繼攻陽高,乘勢強攻,一鼓而下,轉向西南應縣、渾源進擊。京綏鐵路沿線除天鎮、大同兩城孤懸外,鐵路交通已告恢復。第三軍徐永昌、弓富料等部進攻陽原、蔚具,突破敵陣後,繼向靈
邱虎寨追擊,完成了第一期作戰任務。20多天的戰鬥,晉軍的戰鬥力雖然不是國民軍的對手,節節後退,但天鎮、大同的固守,抑留了國民軍不少的兵力。
6月上旬,吳、張政治上的紛爭正濃,吳佩孚將主張與國民軍合作對奉的大將靳雲鶚免職,使國民軍益為孤立;南口方面的田維勤部有幾部分相繼投歸國民軍,已無能力進攻;左翼李景林部受到奉軍的猜忌,撤回天津,情勢益形和緩;多倫方面的奉軍一度被擊退後,國民軍撤守沽源,陣線縮短,益為穩固。於是在晉北方面,繼續執行第二期作戰計劃。西路石友三軍於攻下岱嶽、山陰後進逼雁門,趙守鈺的騎兵進圍朔縣,綏遠部隊迫近神池。東路宋式顏旅克應縣,方振武部圍渾源,以城垣險固,數攻未下,乃抽兵南下,進迫大小石口。徐永昌、弓富魁等部於下靈邱繼續南追,弓富魁旅一度進入平型關,遭到了反擊,又行撤出。至6月底,長城以北的晉北地區,除天鎮、大同、渾源三城外悉為國民軍所掌握。至7月下旬之間,宋哲元曾一度與閻錫山謀和未果,一度進攻雁門,由於後力不繼,也未成功,宋式顏部進了小石口,又退守長城,全線改攻為守,晉軍亦無力反攻,形成了長期的對峙。

南口大戰南口之戰

南口之戰,國民軍在這方面的佈置,無論在陣地設備上和在兵力配備上都是很強大的。大戰的開始,只能説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激烈的戰鬥不過幾天,直軍、魯軍以及奉軍的進攻均被挫敗。後來奉軍進攻重點轉向北路,使國民軍的防守感到極大困擾,人力物力日漸消耗,蓋長期防守易陷被動也。南口離北京八九十里,朝發可以夕至,張作霖、吳佩孚均不敢進佔北京,相繼進人了政治上的紛爭,先憲法,後內閣,明爭暗鬥,各不相下,最後還是先談軍事,依然勾心鬥角。吳佩孚不改狂妄,要以老大哥自居,張作霖明知其不成,索性從旁看看笑話。勉成協議,由奉軍進攻多倫方面,將進攻南口的重任,推給吳佩孚主持,張宗昌捧吳,助攻南口,寄望於晉軍的抄襲國民軍的後路。閻錫山素抱騎牆主義,一心要想坐收漁利,所謂三路聯合進攻,也不過是個彼此觀望的空架子。
到6月下旬,吳、張會於北京,國民軍促成了他們兩次直奉戰後會見。沒有談別的,只是約定政治上暫時維持杜錫珪內閣,軍事上一任吳佩孚主持。匆匆一面,張迴天津,吳到長辛店指揮佈置,以魯軍仍由昌平進攻南口,以田維勤部由京西進攻懷來,魏益三部由淶源進攻蔚縣。吳的惟一法寶,即先下宣化者任察省都統,另一面是嚴令限期攻下某地,退後者斬,所謂恩威兼施。可是在這個時候,已經不管用了。
魯軍在5月間一度猛攻南口,吃過苦頭,田維勒部在南口以西淤泥坑被許驤雲旅打得落花流水,喪失進攻能力。國民軍乘敵人疲憊之時,以一個混成旅大舉出擊,先後收復昌平、沙河,北京為之震動,國民軍無意進兵北京,旋即撤回。
至7月中旬在吳佩孚下令進攻的南口,其陳鼎甲旅首先在妙峯山宣佈反正,使吳、田大傷腦筋,接着賈自温、馬某(待查)兩團亦投歸國民軍,其他營連相繼歸來的不少,使直軍的主力——田部陷於癱瘓狀態。至魏益三部新近在東北國民軍郭松齡部失敗時,由馮玉祥改編為國民四軍,餉項服裝曾受到國民軍的接濟,此次國民軍北撤,倉卒未及北來,不欲與國民軍為敵,情理亦甚明顯,況奉軍曾向吳清算他的舊帳,他無心與奉軍聯合作戰,也是很自然的。此時吳的進攻計劃完全破產,加以北伐大軍長趨兩湖,吳的處境,更是進退維谷,不得不厚着臉皮乞憐於奉張。此時奉軍見吳已經承認無力進攻,閻錫山一再呼援,國民軍大部已被晉軍抑留於晉北,乃答應加派張學良、韓麟春等部配備鄒作華的大量炮兵增加於昌平正面,協同張宗昌的魯軍進攻南口;另以吳俊陞率萬福麟、湯玉麟、穆春等部從東面進攻多倫、沽源和赤城、延慶,西路仍由直軍擔任,以免勢孤力單,並且進攻南口的直魯軍,仍由吳來指揮,以表示尊重。吳也不能忘情於北方的政治地位,一任奉軍將來獨居其功,依然拖在北方未走。
7月下旬,奉魯軍以張宗昌任前敵總指揮,開始總攻南口陣地,先以大炮猛烈轟擊,國民軍均在掩蔽部內潛伏不動,迨步兵近逼陣地,方槍炮齊發,繼以大刀手榴彈予以殲擊。張學良、張宗昌均親到前線督戰,部隊前仆後繼,反覆衝鋒。守將劉汝明每當戰鬥激烈之時,坐鎮南口指揮所,房屋盡為炮火夷毀,坦然坐於高台之上,從容指揮。有次守龍虎台的團長王士箴跑回指揮所報告,説:“敵人攻勢甚猛,守兵傷亡殆盡,希望師長增派援兵。”話未説完,劉插問:“你叫什麼名字,不是叫王老虎嗎(王的外號)?我看你是個假老虎。”王一看情況不對,轉身跑回了陣地,不敢呼援。晚上劉將王請來,當面安慰説:“我的脾氣不好,你不怪我吧?我離你們的陣地只有幾百米,我看得很清楚,假設有事,我立刻上去。當戰鬥激烈的時候,一分鐘也不能離開指揮位置,軍心一動搖,那就危險了!”王連聲説:“我不對,謝謝師長的教訓。”戰鬥最激烈的地方,除了龍虎台,還有左翼的關公嶺,那裏守將張萬慶也很頑強,接連打退了敵人多次的猛撲,每天夜間派出武裝搜查隊,到陣地前方搜尋敵人遺棄的武器、彈藥。這樣的戰鬥,持續了六七天,奉魯軍的攻擊即被粉碎,直到國民軍撤退南口,奉魯軍未越雷池一步。右翼方面的直軍,有時僅有試探性的進攻,一經反擊,即復折回,兵力逐向西移,尋找國民軍的弱點,迄無激烈戰鬥。
奉魯屢攻南口不下,遂以萬福麟部由懷柔二道關方面進攻延慶,由譚慶林作先導。譚原任宣化鎮守使,附近的地形很熟,分路竄擾,國民軍轉用兵力不便,頗陷被動,延慶一度被圍,經調南口右翼守軍陳希聖部馳援,卒能維持陣地於最後。
赤城守軍張心元部,為察哈爾收編之遊擊隊,與奉軍一經接觸,即態度不明,擅自撤赴獨石口,赤城即為奉軍佔領。國民軍急由延慶分兵一團北進,將赤城收復;以一營馳防獨石口,扼要防堵,方告無虞。西路靈邱方面,直軍和晉軍由紫荊關和平型關雙方配合進攻,當面守軍為弓富魁旅,訓練較差,會攻不會守,一經敵人繞攻,即行後退,後經孫連仲率部馳援,才將敵人打退。孫指導他們佈置陣地,但孫部撤回,他們也回到後方。孫問他們“為什麼不在陣地防守?”他們説:“現在我們回來吃飯,明天回去再打。”幸虧敵人亦無進攻能力,也算是棋逢對手,得以相安無事。
北路多倫、沽源方面,地勢平坦,戰線綿長,易攻難守。吳俊陞指揮汲金純、穆春等部攻多倫,湯玉麟、戢翼翹等部攻沽源。守將王鎮淮指揮步兵一旅、騎兵六旅與敵人周旋月餘,陣地屢得屢失,和敵人打羅圈仗。待晉北戰事進展,京綏路交通恢復,宋哲元率部馳援,才將敵人擊退,恢復了沽源的防線。
東路各軍自7月下旬以來,情況日緊,可以説南征北戰,東打西殺,陣地雖能確保,頗有疲於奔命之感。另外甘肅方面,隴東鎮守使張兆鉀、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均接受了吳佩孚的委任,起而聯合韓有祿、黃得貴各部,圍攻省城蘭州,國民軍不得不先後抽調吉鴻昌和鄭大章各旅馳援。以此西路兵力,益感後力不濟,天鎮、大同、渾源各城,幾度組織進攻,以各軍不肯再作消耗,均未成功,終為心腹之患,整個形勢日益危惡。加以四個月以來,不但餉項無着,武器彈藥消耗殆盡,甚至糧食給養亦感為難,軍民交困,賴以維持生活的西北銀行鈔票終至無法兑現,由物質到精神均足以影響到國民軍堅持戰鬥的信心。

南口大戰戰鬥結果

8月上旬,各高級將領再次集於張家口,幾個月以前的主退派嘖有煩言,他們認為北伐軍雖然進展很快,終覺相去太遠,無法取得呼應。直軍無力進攻,而東有奉軍,西有晉軍的長期困擾,國民軍在哪一方面也難突破重圍,長此拖下去無異坐以待斃。此時西撤,雖不若以前,但總算是一條出路,否則將來必至日益困難。此時主守派已有氣無力,不作堅持,8月10日晚打電話到前方,邀鹿鍾麟回來,共同商議。鹿到後説:“現在的形勢,國民軍好像一個燈籠,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這張紙糊搭着,還可以維持着蠟燭不滅。可是把這張紙揭下來,燈籠也滅了,紙也沒用了。”當時有位守南口的將領主張:“我們是不是可以編組一個軍,由南口衝出去,如能到河南,就有辦法了。”這個意見未得到旁人的重視,結果還是決心西撤,並推石敬亭赴蘇催促馮玉祥回國,主持大計。
8月12日下令總退卻,任鹿鍾麟為後方總司令,先東路後西路,以平地泉、卓資山以西為撤退目標,以韓復榘、石友三兩部擔任掩護。這次的撤退,雖然還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退,各路敵人也不是逼迫得那麼緊,可是撤退的情況與撤退北京時大不相同了。因為此時的國民軍既沒有一個政治上的目標,也缺乏一個人事上的維繫。馮玉祥一向不扶植部下某一個人的威望,他本人不在,羣龍無首,誰也不聽誰的,各有各的打算,國民軍在精神上無形解體。晉軍商震利用他與國民軍內部人事上的關係,分途拉攏,聲言合作對奉,進駐綏遠後,負責餉項給養的維持來瓦解國民軍。首先韓、石兩部表示歡迎,初還以“降漢不降曹”的詞來掩飾面子,實際上還是一個吃飯問題,國民軍撤守平地泉的計劃完全破產。國民軍在撤退中,沿途兵站的設置不及,軍隊的給養無着,軍紀已無法維持,京綏路遭到敵人的破壞,撞車出軌之事層見迭出,秩序大亂。陳希聖部徒步道經察北隆盛莊以東西撤時,遇到二三百地方部隊的阻擊,竟致成團成旅的部隊不能通過。真是兵敗如山倒,完全喪失了作戰的能力。及到綏遠,居然發生了搶劫的現象,到處強拉民間牲畜,步兵成了騎兵,張之江、鹿鍾麟不得不親自帶着手槍隊查街,當場槍斃幾個倒黴的,以資震懾。大勢已去,幾至不好維持。
9月1日,商震在韓、石兩軍的迎接下到達綏遠,石友三部西開包頭,商震並派人到包頭拉攏各軍合作,情勢混亂。最後商定,宋、張二人先赴庫倫迎馮,馮如未回國,派人回來送信,鹿再前往。不料宋、張遇馮於中途,9 月15 日一同回到了五原,重整軍隊,組成國民軍聯軍,馮任總司令,接受國民黨的領導,9 月17 日在五原誓師北伐,參與國民革命。 [1] 
參考資料
  • 1.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2 晚清 北洋 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08,第200-206頁.
  • 2.    《北京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北京百科全書·昌平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百科全書  昌平卷,奧林匹克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2002.06,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