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南北地震帶

鎖定
中國南北地震帶是指分佈在中國的容易地震的地帶。在中國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中文名
中國南北地震帶
簡    稱
南北地震帶
主    體
青藏高原地殼
性    質
具瀰漫性邊界

中國南北地震帶基本情況

中國南北地震帶 中國南北地震帶
南北地震帶是以青藏高原地殼為主體和兼併了揚子地塊西部而成的新生構造實體,具瀰漫性邊界。構成其基本格架的巨型反S形或緩弧形構造帶,分佈在中部的弧頂朝南的弧形構造以及發育在東界附近的旋卷構造,成為南北地震帶的三大構造特色,它們都是塑性伸展流動的產物。據弧形構造形態實際數據分析表明,地殼物質向南移動的規模,由北往南逐漸加大,從西到東漸逐減小;自北緯31.5°往南,青藏高原物質東移量逐漸加大。
這條帶上,集中了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一半的8級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地震也發生在這個帶上。地質學家們認為,印度大陸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造成了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抬升、變形。青藏高原變形向東的延伸受到四川盆地下堅硬岩石圈的阻擋,在四川盆地的西緣形成了一系列高聳陡峭的山系,即龍門山。造成四川汶川7.8級大地震的原因就是穿過汶川、茂縣和北川等地區的龍門山斷裂活動,它是青藏高原東界的一段,也是中國南北地震構造帶的組成部分。

中國南北地震帶不同看法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在中國大約東經102°~106°之間,有一條南北貫穿全國中部地區的地震震中密集帶——“南北地震帶”。這一問題是在20世紀50年代編制中國第一張地震烈度區域圖時引起人們注意的,以後經過對其兩側地質構造差異的對比,便提出了“南北地震帶”這一概念。
“南北地震帶”,實際是否存在呢?有部分學者從有關地震紀錄資料和地質資料看,認為這種説法有待進一步商討。
從地震地質的觀點看,一條地震帶的確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震中分佈的成帶性:②地震活動與地質構造帶的統一性。兩者缺一不可。就讓我們從以上兩方面來討論一下“南北地震帶”的問題。
震中分佈的成帶性:從中國公元前780~1900年強震(≥6級)震中分佈圖看,在這兩千多年間,中國大約東經102°~106°之間,的確有許多強震震中密集分佈,其東側雖局部地區也有密集現象,但也顯出大片空白,西部高原地區則是一片空白。乍看起來,這一地區好像的確存在着一條“南北地震帶”。
但從1901~1977年間的強震震中分佈圖看,情況則完全不是如此。不但在東經102°~106°之間有密集的強震震中分佈,在其西側的西部高原,強震震中分佈也是密集的,它與東經102°~106°之間的震中密集程度,並無明顯差別。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質疑和思考了。西部高原地區在1901~1977年短短几十年間,就有如此密集的強震發生,難道在過去兩千多年期間它就沒有發生過一次強震嗎?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這無論從地質理論或從邏輯考慮,都是不可信的。從近幾十年來專家們對高原歷史地震的調查研究資料看,西部高原在過去(1900年以前)並不是沒有地震發生的,而是發生了,沒有被記錄下來而己。西部高原地高天寒,生態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經濟文化落後,所以已經發生的地震,未被人們注意和記錄,因而造成了一種“空白”的假象。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想,若把兩千年前發生的強震都記錄下來,其在圖上的密集程度決不會比“南北地震帶”相差多少,若果將其與1901年以後幾十年的記錄疊加在一起,其密集程度將還要大大的增加,這在分佈圖上,其密集程度,與“南北地震帶”相比,也許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南北地震帶”這一震中密集帶,也就被其所淹沒。
地震活動與構造帶的統一性: 據80年代有關該地區地質考查資料看,在“南北地震帶”地區,震源機制,主壓應力軸方向的總趨勢,是近乎東西或西北~東南方向的,但其局部地段的應力場,並不完全如此,各段有很大的變化。最北部的武都以北,主壓應力軸優勢方向為北東向;在潘松一帶變為北東東向;至康定、理壙一帶則轉為東西向;南至石棉、昆明一帶又轉為北西向;到最南端的通海、思茅又為北北西向。這種變化説明這一地帶並不是完整統一的地震構造帶。
從西部高原構造格架與地震關係看,西部高原大體有八條地震構造帶①阿爾金~祁連山北麓地震構造帶;②花石峽~瑪曲地震構造帶;③鮮水河~安寧河~小江地震構造帶;④金沙江~紅河弧形地震構造帶;⑤瀾滄江弧形地震構造帶;⑥雅魯藏布江~怒江弧形地震構造帶;⑦喜馬拉雅~緬甸西部弧形地震構造帶;⑧龍門山地震構造帶。這八條地震構造帶中的①②③④條均向南東或南南東方向延伸至高原東部邊沿,與邊沿地區斷裂相切或相交或直扦邊沿斷裂構成其一部份。實際在“南北地震帶”,所在部位只有局部地段構造表現為南北向。
圍繞鄂爾多斯台地的銀川斷陷帶和汾、渭斷陷帶,均是張性斷裂,其走向近北北東向,與北部高原邊界阿爾金~祁連山斷裂成斜交。它們已不屬西部高原範疇,從構造上看,亦不屬於“南北地震帶”。
由上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看法:作為劃分地震帶的兩個必要條件,“南北地震帶”似乎均不具備。以往在震中分佈圖上所見到的震中密集帶實際是一種假象。“南北地震帶”上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實際上是西部高原幾條規模巨大的北西向弧形地震構造帶綿延彙集而造成,它是西部高原東部邊沿地帶高原斷裂帶活動造成的結果,是屬西部高原地震區的一部份,並不是獨立的地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