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體育學院

鎖定
南京體育學院(Nanjing Sport Institute),簡稱“南體”,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一所為社會培養各類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的省屬體育類本科院校,是江蘇省體育局江蘇省教育廳共管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 [2] 
學校的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的南京體育學校,1958年合併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體育專修科和江蘇省體育幹部訓練班,成立南京體育學院。 [14]  2017年,學校成為江蘇省省級博士立項建設單位。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有靈谷寺、仙林、五棵松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100餘畝;設有6個二級學院,開設16個本科專業;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體育、教育、新聞與傳播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專任教師、教練員441人,各類在校生5500餘人。 [34] 
中文名
南京體育學院
外文名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簡    稱
南體
所在地
南京市
創辦時間
1956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體育類
學校特色
省屬本科高校
主管部門
江蘇省
現任領導
劉紅明(黨委書記)
楊國慶(校長) [8] 
本科專業
16個 [2]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碩士專業學位3個
院系設置
6個二級學院
校    訓
嚴、和、樸、實
地    址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靈谷寺路8號
院校代碼
10330
知名校友
陳玘陸春龍陳若琳仲滿駱曉娟

南京體育學院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中央體育場 民國時期中央體育場
1956年4月,國家體育委員會決定在全國建立十所中等體育專業學校,委託所在地的省市委代為籌辦。南京市開始籌辦南京體育學校。 [1] 
籌建之初,在學校選址的問題上。由南京市規劃局的負責同志建議,將南京體育學校建於中山門內。之後通過實地考察,探明當地已有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擬選地址四周均已被城牆和其他單位包圍,無發展空間,不適合建校,該提議被擱淺。 [1] 
此後學校選址於中山陵附近曾舉辦過民國第五次全國運動會的原中央體育場舊址上,此處當時是軍事學院通訊連駐地,解放前曾在此設立過台灣體育專科學校,有着良好的先天條件,又因為位於東郊風號區內,發展餘地非常大,是一個較好的選址方案。
1956年4月,在建校地址確定以後,籌建辦同志立即開始了籌建工作,計劃於10月份按時開學。首先是總體的規劃設計工作,請市設計院拿出了一個整體設計方案。根據全校學生總數為1200人(原規劃辦學規模為900名學生,後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增加)的規模,決定先建設籃球房、體操房、田徑房、教職工及學生宿舍等基礎設施,總預算資金為30-40萬元人民幣。 [1] 
由於建國初期基建材料都十分緊張,學校不得不放棄整體設計方案,依照蘇聯中學的設計圖紙進行了簡單的修改,製成學校的建設圖紙。學校規劃設計的規模較淺,囊括了中央體育場廈其周圍的空地,以廈國術館、籃球房、8片網球場、游泳池、足球場(現體育館下)、游泳池、棒球場等。 [1]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6張)
在學校在進行施工同時,也着手開展招生和選調教師的工作。籌建辦同志起草了一份學校簡介與招生辦法,經省教育廳批准後,特此文書在報紙上刊登,同時也啓動選調教師的工作。學校一方面向教育廳要求上調比較育能力的中學體育教師,另一方面招收中央體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的第一批畢業生,教師來源比較寬裕。由於學校在招生時需進行體育加試,但當時學校仍處於基建中,因此學校安排第一批考生的借用江蘇省體育幹部訓練班位於山西路老菜市荷蘭大使館的花園內的場地進行體育加試。通過考試,最終錄取了近300名學生。 [1] 
1956年11月18日,學校正式開學。根據當時國家體委頒佈的關於中等體育學校的章程,南京體育學校的部門分為教育股、基建股、採購室等。學校歸國家體委管理。 [1] 
1957年,學校下放到地方直接管理。
1958年6月7日,江蘇省委、省人委根據江蘇省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決定在南京體育學校的基礎上,合併江蘇省體育幹部訓練班和江蘇師範學院體育專修科,成立南京體育專科學校。學校添置了400米的跑道,一片田徑場,加蓋了一棟宿舍樓,建造一個室內田徑場。 [1]  同年7月9日,南京體育專科學校改建為南京體育學院。
1975年,南京體育學院撤銷。
1980年,南京體育學院覆校,學校為江蘇省優秀運動隊的運動員、教練員接受高等教育開設運動專修科。
1997年,學校開始面向社會舉辦國家承認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
1998年3月,學校成立南京體育學院成人教育辦公室,南京體育學院培訓中心與成教辦合署辦公,隸屬於院教務處。
2000年,江蘇省體育局和南京體育學院就解決江蘇省優秀運動隊後備人才培養出路和解決全省各地、市體校畢業生中專學歷和文憑升格的問題,報請江蘇省政府,成立南京體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2003年,經省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南京體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並隸屬於南京體育學院(為院內的二級分院)。
2008年,通過了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並獲優秀等級。
2010年,學校成立南京體育學院民族體育與表演系,下設民族傳統體育和表演二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2011年,學校體育學一級學科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體系一期項目立項學科”。 [2] 
2011年5月,南京體育學院與江蘇華紅集團聯合舉辦民辦二級學院——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學院坐落於南京體育學院仙林校區內。
2011年,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規劃建設的獨立校區,獨立校區坐落於南京江寧區濱江開發區內。
2012年9月,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0月18日,南京體育學院在靈谷寺校區舉行奧運冠軍大道揭牌暨奧運冠軍畫卷、五環之巔奧運冠軍壺發佈儀式 [11] 
2023年4月13日,南京體育學院櫻花園揭牌儀式在靈谷寺校區舉行。 [13] 
2023年12月16日,南京體育學院運動與腦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 [18] 

南京體育學院辦學條件

南京體育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4月,學校設有6個二級學院,開設16個本科專業。 [34] 
院系名稱
專業名稱
體育系
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新聞
運動系
運動訓練
運動健康科學系
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健康
民族體育與表演系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舞蹈表演、表演(體育藝術表演方向)
休閒體育系(職業技術學院)
休閒體育、體育經濟與管理、高爾夫球運動(專科)、體育健身與休閒(專科)、體育場館保障(專科)
繼續教育部、研究生部、附屬學校、仙林校區管理辦公室、奧林匹克學院(民辦二級學院)
-
參考資料 [2-3] 

南京體育學院師資力量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教練員441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84人、副高級職稱160人,具有博士學位125人,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235人,國家級領軍人才2人(陳愛國、彭國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7人次,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優青3人,省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74人次,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3人,國際級足球裁判1人、國際級籃球裁判1人。教練員中世界冠軍20人、亞運會冠軍16人、全國冠軍(一類賽以上)68人,國家級教練29人、高級教練46人,國家“精英教練員雙百培養計劃”培養對象11人。 [34] 
類別
名單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周廣科、胡星剛、張雄、陳國祥、史國生、李江、黃步龍、肖愛華、金松、蔣宏偉
全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王正倫
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張藴琨
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培養對象
宋雅偉
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許學寧、周廣科、龐進、王正倫、李江
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
優秀教學團隊
帶頭人
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錢競光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
優秀學科梯隊
帶頭人
體育人文社會
莊萍華
民族傳統體育
陳志

南京體育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5個,江蘇高校一流本科專業12個,江蘇省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8門,省優秀研究生課程5門;江蘇高校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1個,建有江蘇省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3個,實習實訓基地102家,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建設點1個。 [34]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體育教育
運動訓練
運動人體科學 [4]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項目
獎項等級
“菜單引導式”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省級教學成果獎
獲獎項目
獎項等級
以“有效教學”為核心構建體育專業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一等獎
課程、實踐、技能——“三輪驅動”社會體育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二等獎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羣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化探索
二等獎
“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簡化太極拳》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新形勢下體育院校教學管理體系的改革與實施
二等獎
國內首部《運動康復生物力學》教材的編撰及應用
一等獎
構建“立體化”籃球專項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心名稱
立項時間
運動健身科學研究實踐教育中心
2005年
體適能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3年
參考資料
類別
名稱
教育部“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運動訓練、社會體育
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
體育類(運動訓練、體育教育、運動人體科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省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
省級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
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立項建設
骨肌表面解剖學
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運動康復生物力學
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
科學健身新概念、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運動康復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常見病運動處方、運動解剖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
江蘇省高校精品課程
運動競賽組織與管理、學校體育學、體育科研方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籃球、中學體育教材教法、運動康復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
校級實驗中心
體能康復實驗中心 [4-5] 
  • 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學校獲得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國家體育總局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34] 
  • 學生成績
截至2024年4月,學校學生榮獲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團體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

南京體育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體育、教育、新聞與傳播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34]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碩士點
體育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
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體育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康復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體育、教育、新聞與傳播
江蘇省重點學科
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 [6]  [15] 

南京體育學院合作交流

建校50週年雕塑 建校50週年雕塑
截至2024年4月,學校先後與江蘇省南京市、徐州市、連雲港市、南通市、揚州市、淮安市和安徽省銅陵市等多地政府,以及江蘇省演藝集團、南京市體育產業集團、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京市中醫院(體育醫院)、華泰證券、聖象集團、康比特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多元合作,全面構建體衞融合、體藝融合、體旅融合等寬領域合作體系。積極開展境外合作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西班牙、波蘭、丹麥、韓國、日本、泰國和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體育組織建立了交流協作關係,組織邀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指導訓練200多人次,派出各運動項目援外專家200多人次,足跡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羅克福德大學開展的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合作辦學項目取得良好成效。 [34] 

南京體育學院學術研究

南京體育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擁有走跑健身、科學健身等2個國家級體育類科普基地。建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高端智庫-競技體育研究院、中國網球協會高端智庫-中國網球學院。獲批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建設點1個、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另設有各類校級研究機構十餘個。 [34] 
研究機構
江蘇省運動戒毒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行為干預研究中心
江蘇省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校園足球研究中心
江蘇省體育賽事研究中心
中國近代武術研究中心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奧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處方師培訓基地 [2] 
江蘇省重點建設實驗室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 [5]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創新團隊
青藍工程創新團隊
帶頭人
運動生物力學
宋雅偉
運動人體科學
張藴琨

南京體育學院科研競技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重點等基金項目3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4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40項;獲授權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101項;出版專著、編著120多部;發表論文49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500餘篇,SCI、EI收錄論文62篇)。 [34] 
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獲獎項目
獎項等級
《社會性別視域中的近代中國女子體育》
一等獎
《體育法學研究:法理·方 法·應用》
二等獎
  • 競技成績
截至2024年4月,建校以來,共有16人獲得25人次22項次奧運會冠軍,110人獲得343人次223項次世界冠軍;參加了第1屆至第14屆全國運動會,為江蘇省累計奪得金牌220枚。 [34] 
奧運冠軍
冠軍姓名
類別
欒菊傑
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女子擊劍冠軍
林莉
1992年第二十五屆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游泳冠軍
葛菲
1996年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女子羽毛球冠軍
顧俊
1996年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女子羽毛球冠軍
張軍
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男子羽毛球冠軍
黃旭
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男子體操冠軍
李菊
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冠軍
閻森
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男子乒乓球冠軍
陳玘
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男子乒乓球冠軍
陳若琳
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2012年倫敦第三十屆奧運會女子跳水冠軍
陸春龍
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男子蹦牀冠軍
仲滿
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男子佩劍冠軍
駱曉娟
2012年倫敦第三十屆奧運會女子重劍冠軍
許安琪
2012年倫敦第三十屆奧運會女子重劍冠軍
蔡贇
2012年倫敦第三十屆奧運會男子羽毛球冠軍
參考資料 [2] 

南京體育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圖書館 圖書館
截至2021年,圖書館擁有館藏圖書34萬餘冊,其中體育類專業圖書近8萬冊。常年訂購專業學術期刊200餘種。訂購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等重要電子文獻數據庫25個。 [12] 
  • 學術期刊
《體育學研究》
體育學研究》原名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創刊,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體育學院主辦的國內公開發行的體育類學術期刊。該刊為雙月刊。2002年參加江蘇省第四屆質量評估分級活動,被評為江蘇省一級期刊。2009年,2015年本刊入圍2008版和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2011-2017年,在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RCCSE)評價研究報告(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中,該刊均被評為“RCCSE核心學術期刊”。2018年,《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更名為《體育學研究》,成為中國首家以學科命名的體育期刊。
該刊設有“新時代˙新體育”、“學科 發展”、“學術前沿”、“理論探索”、“體育口述史”、“熱點聚焦”、“東京奧運會專題”、“北京冬奧會專題”等欄目。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原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2002年,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體育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體育類學術期刊。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AJ-CD)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CNKI)網絡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全文收錄期刊,被評為江蘇省一級期刊和精品期刊。學報開設了探索與爭鳴、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等欄目,以刊載最新體育科學研究成果為主。 [7] 

南京體育學院文化傳統

南京體育學院校訓

嚴、和、樸、實
校訓 校訓
“嚴”,就是要嚴以律己。相對於學校而言,走上社會會面臨更為嚴格的要求、更加激烈的競爭,要想擁有立足之地、站穩腳跟直至應付自如,關鍵一點就是要嚴字當先、不斷做強自己。在學校有老師的提點、督促,進入社會主要依靠大家的自覺、自立、自省,做人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自身品質修為、提升道德境界;做事要嚴肅認真,以愛崗敬業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證明自身的價值。對於繼續深造的同學,則要做到嚴謹求學,以更高的標準接受更為嚴格的學業考驗。 [9] 
“和”,就是要和以待人。如何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將成為大家進入社會的重要課題,需要大家不斷磨練、積累智慧。首先,要有容人之量,既要善於團結與自己意見相同者,也要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反對者;既要爭取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要容得下自己的對立面、挑戰者;既要容得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容得下本領比自己高的人,這是和以待人的根本。其次,要有助人之德,多為別人考慮,多替他人着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與人為善的真心實意,這是和以待人的關鍵。第三,要有成人之美,樂於成全別人的好事、幫助別人實現願望,這是和以待人的真諦。 [9]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7張)
“樸”,就是要樸以立身。人生這部大戲該如何去看?這部大戲的主角該如何去當?這是每個人都很關注的話題。“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以“樸”立身不只是説要單純的艱苦樸素,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質樸誠厚,面對五彩斑斕的物慾世界能夠甘於平淡,面對絢麗奪目的迷人風景能夠不尚浮華,生活平淡時能耐得住寂寞,生活出現波瀾時也能心定神凝,不管高峯低谷都能做好本色自我、直面現實、坦然待之,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這才是大家行走人生最難能可貴的態度。 [9] 
“實”,就是要實以為本。“實”是一種責任,指引我們去履職盡責;是一種標準,指引我們去做好工作;是一種作風,指引我們去成就事業;是一種情懷,指引我們去造福社會。投機取巧可能會有一兩次奏效、靠碰運氣也可能會有偶爾的成功,但只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才能悟出成功的真諦。我們體育人最注重身體力行。希望大家能夠摒棄虛誇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練就真才實學,以紮實過硬的本領、真抓實幹的態度去謀事創業,這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財富。 [9] 
這是南體的校訓,是南京體院創業者的信念,也是歷代南體人的堅守,更是所有南體人的精神財富。 [9] 

南京體育學院校徽

校徽 校徽
南京體育學院校徽分為內圓和外圓兩個部分,內圓主體圖案為民國中央體育場舊址,主體上方字母“NSI”為學校的英文簡稱,下方的數字“1956”説明建校時間;外圓為南京體育學院的漢字和拼音,更加直觀的表達了該校的信息。 [2] 

南京體育學院校區情況

截止2024年5月,南京體育學院有靈谷寺、仙林、五棵松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100餘畝。 [22] 

南京體育學院靈谷寺校區

靈谷寺主校區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國中央體育場舊址,佔地640餘畝 [22]  。承擔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運動健康學院、武術與藝術學院的教學任務,擁有中國網球學院[65]和中國擊劍學院兩所國家級專項運動學院。 [23] 
靈谷寺校區

南京體育學院仙林校區

仙林校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9號 [21] 

南京體育學院五棵松(籌)校區

2017年11月8日,南京體院五棵松校區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出台,並基本通過規劃部門認可 [20]  。規劃中的南京體育學院五棵松校區位於南京市棲霞區馬羣街道五棵松地塊,佔地面積約107畝,功能定位為承擔學院本科教學3500學生的教學、科研、生活、實習研發、國際交流,同時兼顧帶動地區體育產業、服務社會等功能。校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設有教學實驗樓、圖書館、教學綜合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單身教師公寓等。 [19] 

南京體育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紀委書記
紀委副書記
陳蕾 [17] 
參考資料: [8]  [16] 

南京體育學院校園環境

南京體育學院中央體育場

1930年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後,國民政府決議在南京建造中央體育場。1931年中央體育場正式奠基,1933年順利承辦第五屆全國運動會。2006年,南京中央體育場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1] 
中央體育場位於南京體育學院靈谷寺校區,是民國時期全國最大的體育場,也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體育運動場,佔地1000餘畝,造價達140餘萬元,一次可接納觀眾6萬人,中心建築為田徑場,四周全部看台可容納觀眾35000餘人。中央體育場包括田徑場、國術場、籃球場、游泳池、棒球場及網球場、足球場、跑馬場等。
中央體育場 中央體育場
“中央體育場”五個大字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詞。 [31] 

南京體育學院中國網球學院

中國網球學院坐落在南京體育學院靈谷寺小區內,學院分為訓練比賽區和生活教學區。內設4塊國際標準硬地球場的網球館和31塊室外網球場地,其中包括23塊硬地場、4塊紅土球場和4塊草地球場。加上分佈在靈谷寺校區其他地點各處的網球場地,全校擁有超過40塊網球場地可使用。中國網球學院也是2014年青奧會的網球比賽場地。 [32] 

南京體育學院奧運冠軍大道

奧運冠軍大道位於靈谷寺校區西門,百米長的道路兩側豎立着多個燈箱,裏面嵌着南體的16位奧運冠軍畫像和他們的奪冠故事。 [33] 
奧運冠軍大道 奧運冠軍大道

南京體育學院校友情況

姓名
備註
王宗平
南京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 [27] 
史國生
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28] 
劉頤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教學督導組組長 [29] 
陳衞東
無錫市濱湖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體育教研員 [30] 
嚴永軍
南京財經大學體育部副主任 [30] 

南京體育學院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
2023年
被授予“全國啦啦操十佳星級俱樂部”,並榮獲“全國啦啦操優秀組織獎” [24] 
2022年4月
南京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2019級新聞學專業71941班團支部被授予“江蘇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團總支)”稱號 [10] 
2022年
榮獲江蘇省2021年度省屬高校綜合考核“爭先進位獎” [25] 
2012年8月
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稱號 [26] 
2008年
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授予“突出貢獻集體”稱號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