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鎖定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是南京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中華一絕”之稱。 [1] 
南京金箔工藝始於東晉,至今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朝當時的文獻中已有生產金銀箔的記載。元朝時,開始大量生產金箔,到了明清,更有進一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南京金箔得到迅猛發展,遠銷世界各國。
2006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6。 [2] 
中文名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36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南京市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歷史淵源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5張)
早在東吳或東晉時期,宗教的發展催生了南京金箔,並被廣泛用於佛像、神像貼金以及建築業。南京最早打金箔的在馬巷一帶,但都是龍潭人,有劉、葛、印三大姓的人家制作金箔。
清代時,金箔手工業處於極盛時期,金箔不僅行銷國內。但是,1840年以後,中國陷入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戰爭不斷,中國的金箔業也受到重創。解放前,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金箔的生產降至最低水平。
建國初期時,南京金箔、金線的銷售相繼恢復了東北、西北、北京等地的銷售渠道。
“文革”時期南京金箔企業主要還是在龍潭,少數在江寧。當時生產出的金箔工藝和質量十分落後,很多企業轉產金粉的生產,金箔產品停產。後由於中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邊緣,輕工業品的出口反而得到重視,金箔和金線的生產得到了重視。1976年,江寧縣錦線金箔廠還帶着金箔首次跨出國門,給當時的蘇聯克林姆林宮貼金,獲得了國際的認可。 [3]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工藝特徵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獨特,技術要求很高,保持了傳統的冶煉、打製等多種技藝,從古到今,一直為手工捶制,是中國特種傳統工藝。南京金箔色澤純正,厚薄均勻,經久不變,其鍛制技藝完整地保存了中國數千年金箔生產傳統技藝。
金箔的錘藝是有講究的。打開工序須兩名工匠對坐。上手掌小錘,執掌翻紙、移位等技術要領,要求“疊得起、推得着、吃得開、喂得進”。下手掄大錘,重八斤,要求“舉錘擦耳,落錘擦胸,上下一線,錘正鼻樑開子的技術標準是要打得均勻,呈蟹殼狀。 [4]  經錘打出來的南京金箔,具有色澤純正、厚薄均勻、薄如蟬翼、軟似綢緞、的特點,南京金箔永不變色,收藏數百年依然燦爛奪目。 [5] 
現代的金箔藝人將古老的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使傳統金箔鍛制技藝更加燦爛輝煌。用科學方法制作生產出錘打金箔最為關鍵的襯托紙,品質更加穩定。 [6]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工藝流程

(一)黃金比
從金庫中取出原料黃金,根據產品品種的特殊要求,加入定量比例的銀銅元素,使其符合適當含金量。以99金箔為例,即用99.99純金按99%比放料,其餘1%放入銀等其他金屬,形成含金最為99%的金箔料。
(二)化金條
將配比好的金箔料放入堆鍋,用長鐵絲夾將其夾入馬沸爐中般燒,使金熔化並使摻入的微量元素均勻地進入其中。漆溶析出,將金水倒入長25cm、寬3cm、厚1cm的鐵槽內冷卻,使其成為金條。
(三)拍葉
將冷卻後的金條用拍葉錘拍打,錘打成薄如紙張的金葉。即人工將金條錘扁,放入爐內沾火,約15分鐘後取出放入茶葉水內浸泡,取出晾乾,再錘打,連續8—9次,拍好的稱為金葉。之後,將其裁剪成4cm見方的金葉子,每120張為“一作”,總重約60克。
(四)做輪子
用薄竹刀將金葉子切成1cm見方的小片,稱為金捻子。每張金葉子可切成16枚金捻子,“一作”可切成1920枚。
(五)落金開子
先裁開子,即將20cm見方的烏金紙一裁四開,變成10cm見方的烏金紙,俗稱金開子。然後,對金開子進行加熱,俗稱炕火。炕火時,將金開子放進竹絲編的籠子裏,放在蓋有一層牛皮紙的炭基炕上炕。
(六)沾金捻子
將金捻子用指尖沾着放入已炕過火、10cm見方的烏金紙的中央,2張烏金紙夾1張金捻子,總層數為2048層,用牛皮紙包好備打。
(七)打金開子
捶打夾有金捻子的烏金紙包,將金捻子打得更薄更開。打金開子的工具是一把重約2.5kg的檀木把倒護鐵錘。打金開子的要求是繃緊絞緊,捻子丟平,攔頭翻身掉邊打,開子要打成蟹殼式,不叮不破不塘心。
(八)裝拜子
將“金開捻子“小心翼翼地用鵝毛趁口風挑起,放入有開子紙四倍大的烏金紙包內,此時稱為家生。
(九)炕統
將裝好的家生放入爐內控温,保證其不受自然空間温度和濕度的影響。舊時是用燒木炭的爐子,靠藝人經驗來控制火候,而21世紀用電爐恆温控制。
(十)打了戲
打了戲是南京金箔鍛制中的最後一道鍛打工序,也是金箔鍛制技藝中難度最大、技術含最最高的一道工序。“了戲”是南京方言,意思是沒有戲了、結束了。
打了戲的內容如下:正副手各一名,上下對坐,上手又稱推錘,右手掌七八斤重的錘,左手拿家生;下手又稱護錘,下手雙手搶四五斤重的小錘,隨上手推錘師傅的路數捶打。打一個“了戲”約三萬錘,上午四拆錘,下午三拆錘,共七拆錘。這一捶打過程中的秘訣是南京金箔業世代相傳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全靠捶打過程中正副手的默契配合。
(十一)出具
出具,亦稱“出起”,即將播打而成的金箔從家生中取出的過程。金箔很薄,不能直接用手去取,南京金箔藝人發明了用鵝毛去挑,並配以口風吹的取箔方式。
(十二)切金箔
將金箔用薄竹刀切成常用的形狀,這一過程需要很高的技巧。金箔藝人要練成口風成線的本領,需達到三根點然的錯燭,吹滅中間一根,兩邊的蠟燭紋風不動的本領,才能上崗作業。南京金箔藝人總結出切全箔的口訣為“切箔要窮子、富角刀、點三角、合龍門、細線邊”。包含上述12道工序的南京金箔鍛制過程複雜而精妙,讓金塊變化為金箔,1.24克黃金可打出1平方米麪積的金箔,最終打出的金箔厚度僅0.12微米,943張金箔只有1毫米厚,可謂薄如蟬理、輕如鴻毛、柔似綢緞。 [7]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京金線金箔總廠獲得“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8]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傳承意義

南京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傳統的貼金工藝主要用於裝點了宮殿、寺廟及其陳設、器物裝飾貼金;世界上故宮、白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克林姆林宮、西藏布達拉宮,河南少林寺、莫斯科中國大酒店、泰國皇宮、日本大阪牌樓、扎伊爾總統官邸都用南京生產的金箔。 [9] 
南京金箔在食用、化妝、建築、工藝、裝飾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金箔生產仍有大量的工藝流程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正是這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了南京金箔參與國際競爭時的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 [10] 
中國出口的真金箔名揚世界,已遠銷到意大利、美國、德國、日本、土耳其、埃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着現代化生產工藝的發展,金箔製作部分走上了工業化軌道,拓寬了金箔的新用途。 [10]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傳承現狀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大部分已被機器流水線代替,但做捻子、出具等工序仍只能手工完成。但由於打箔是高技巧、高體力消耗的勞動,年輕人多不願從事該行業,南京金箔業後繼乏人,市場上出現的多種金箔衍生品的替代品也導致其市場日益縮小,加上打箔機器的出現對一些傳統工序造成衝擊,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面臨失傳危險。 [11]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傳承人物

王必生,男,1951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必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南京市申報。項目名稱: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12]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保護措施

2000年,為進一步宣傳金箔文化,南京金箔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國金箔紀念館,以展示傳統工藝過程和金箔歷史。至2009年,南京金箔集團有限公司已連續舉辦了三屆“金箔文化節”,宣傳金箔文化,以喚起全社會對金箔傳統技藝的關心、重視和保護意識。 [13] 
2006年,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建立了中國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傳習基地。 [14] 
2017年3月6日,中國南京金箔博物館位在南京龍潭開館,這是世界第一家綜合性金箔博物館。 [15]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南京金線金箔總廠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8]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的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入選。 [19]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9年2月9日至23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辦,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展覽其中。 [16] 
2014年10月18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和英國埃塞克斯郡政府共同主辦的“符號江蘇”首屆文化廟會在英國埃郡開幕,南京金箔被展覽其中。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