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鎖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CEIE NUAA)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二級學院,是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前身為1960年2月根據國家發展需要成立的南京航空學院無線電系,2000年10月調整為學院。2010年11月,因發展需要,原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分設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成立。 [1]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2個教學系,4個本科專業(方向),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2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有教職工137人,專任教師113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1900餘人。 [1]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外文名
CEIE NUAA
創辦時間
2010年11月
創辦人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聶東林
院長:賁德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
4個
碩士點
2個一級學科
9個二級學科
2個工程領域
博士點
1個一級學科
5個二級學科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院系設置
2個教學系
地    址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御道街29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時間
學院體制
學院體制及專業發展變動情況
1959年
下半年
在航空特設系(四系)和自動控制系(五系)內設置專業
以航空特設系(四系)無線電教研室為主籌建遙控遙測、無線電定位、無線電導航、無線電通訊與測量等4個專業,學制5年。
1959年8月,自動控制系(五系)成立,下設飛機自動駕駛儀、導彈控制和解算裝置(計算裝置)等3個專業,學制5年。自動控制系共有自動控制原理(501)、計算機原理(502)、製造工藝(503)、導彈控制(504)、機載計算機(505)和飛機自動駕駛儀(506)等6個教研室。
1960年2月
無線電系(六系)
成立無線電系(六系)。下設無線電遙控遙測、無線電定位、無線電導航、無線電通訊及測量等4個專業,學制5年。
1962年12月
航空無線電及自動控制系(一系)
經國防科委批准,學校對系和專業作了調整,將原自動控制系(五系)和無線電系(六系)合併為航空無線電及自動控制系(一系),下設無線電遙控遙測、航空無線電定位及導航、航空無線電通訊、導彈控制及穩定系統、航空自動器、計算裝置等6個專業。
1963年7月
航空無線電系(一系)
學院又將原航空無線電及自動控制系分為兩個系:航空無線電系(一系)和航空儀表特設與自動控制系(四系)。航空無線電系下設無線電遙控遙測、航空無線電定位及導航、航空無線電通訊和計算裝置等4個專業,無線電遙控遙測教研室(101)、雷達教研室(102)、無線電通訊設備教研室(103)、無線電工藝教研室(104)、無線電基礎(105)、控制與計算裝置教研室(106)、無線電導航教研室(107)等7個教研室。
1964年12月
航空無線電系(一系)
1964年12月,根據國防科委關於專業調整的意見,學院撤消了4個新技術專業及其名稱,改為或併入其他專業。無線電遙控遙測專業改為無線電測量技術及設備專業。計算裝置專業於1962年停止招生。
1965年9月
航空儀表特設無線電設備系(四系)
根據國防科委召開的第四次院校工作會議精神,學院決定並經國防科委批准,對專業設置作了再一次調整。調整內容之一是將航空無線電系、航空儀表特設及自動控制系合併為航空儀表特設無線電設備系(四系),下設航空儀表與傳感器、航空電氣設備、陀螺儀表與慣性導航、航空自動器、無線電測量技術及設備、雷達與無線電導航設備、無線電通訊設備等7個專業。
1966年6月
無線電系(一系)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無線電系從四系分出獨立,稱為一系。
1970年
無線電大隊(四大隊)
無線電系改名為無線電大隊(四大隊)。
1970年12月
航空無線電系(四系)
1970年12月,首屆(71級)工農兵學員入學。從71~76年招收的工農兵大學生,學制分別為2年半~3年半。當時全校設置4個系,即飛機系、航空發動機系、航空特設系和航空無線電系。航空無線電系下設雷達、航空無線電通訊設備等2個專業和3個教研室:雷達教研室(401)、通信教研室(402)、無線電基礎教研室(403)等。
1973年5月
1973年5月,恢復計算機教研室(404教研室)。
1975年
1975年新增計算機軟件教研室(405教研室)。
1978年2月
1978年2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南航被確定為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院校。
1978年2月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招生制度。1978年2月,首屆四年制本科生入學。
1978年9月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制度。1978年9月,航空無線電系首屆碩士研究生入學。
1980年
1980年上半年,全校對原有專業進行了調整和改造。經過調整後,航空無線電系下設航空雷達、航空無線電通訊、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軟件等4個專業。
1980年12月
航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
1980年12月,航空無線電系改名為航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四系)。

1981年11月
(四系)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的授予單位和學科、專業點以及博士學位指導教師。南航被列入首批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航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通信與電子系統、計算機應用等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權授予碩士學位。
1983年9月
電子工程系
1983年9月,學校決定撤消航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成立電子工程系(四系)和計算機工程系(八系)。電子工程系下設雷達與電子對抗、無線電通信等2個專業;計算機工程系下設計算機工程、電子計算機軟件等2個專業。

(四系)

計算機工程系(八系)
1985年5月
電子工程系
1985年,計算機工程系改名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1985年5月,按照教育部關於工科本科專業名稱整理調整方案通知的精神,雷達與電子對抗專業改名為電子工程專業,無線電通信專業改名為無線通信專業,計算機工程專業改名為計算機及應用專業,電子計算機軟件專業改名為計算機軟件專業。
學校根據第三機械工業部的8年(1978~1985年)科研規劃,制定了學校的8年科研規劃。四系和八系分別成立航空電子、微機系統研究室和計算中心。學校建立計算機科學與微機研究中心,統一組織有關技術力量協同作戰,聯合攻關。
1985年底
1985年底,經校學術委員會討論,正式確定第一批向部申報的13個重點學科(業),其中包括航空電子、計算機及應用。
1987年
198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我校通信與電子系統、計算機應用、數學等3個碩士點,可以招收在職人員以研究生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
1988年4月
1984年4月,學校引進的IBM4341計算機系統舉行建成典禮。1988年4月,學校將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計算中心、實驗室建設處下屬的CAD中心以及測試中心,合併組建信息工程部。1998年6月,學校撤銷信息工程部,其中計算機基礎教學部分,設置為計算機基礎教學教研室並劃歸教務處管理,2000年6月,計算機基礎教學教研室轉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八系)管理,後又隨系併入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四院)。
1990年11月
1990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新增通信與電子系統等3個博士學科點,朱兆達等7人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90年12月,電子工程系首屆博士研究生入學。
1993年12月
1993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新增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3個碩士學科點。
1996年6月
1996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新增電路與系統、計算機科學理論等9個碩士學科點。
1997年11月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電子與信息工程”為工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1998年9月
1998年9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計算機技術”為工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2000年10月
2000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增列為博士學科點。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增列為碩士學科點。
2000年10月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四院)
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適應學校規模和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學校建立和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2000年10月起,學校對原有的院、系設置進行了調整,共設立了10個學院。其中,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四院)由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組成,下設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2001年
新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2002年
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被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新增設信息安全專業。
2003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特色專業。“信息與通信工程”獲得一級博士點學位授予權,並獲准建立“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4年
“電子線路”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2006年
通過國家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電工電子教學基地晉升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7年
新增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後流動站。
2008年
電子科學與技術和信息工程專業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品牌專業。新增設微波毫米波系統與器件技術專業。
自主增設了探測與成像、航空電子信息技術、集成電路設計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9年
籌建微電子系,申報微電子學本科專業。信息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0年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獲校批准申報一級學科博士點。
微電子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新增集成電路工程領域。
電子通信工程領域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領域。
2010年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四院)
2010年11月因發展需要,原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分設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2個教學系,4個本科專業(方向)。 [1] 
教學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
本科專業(方向):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波毫米波系統與器件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活動
學院活動(3張)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37人,專任教師113人,其中正高36人,副高6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9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1人、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國防科技“511”人才計劃學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教學名師2人,江蘇省333工程入選者7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5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4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峯”高層次人才15人,另外學院還有1支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支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 [1]  [3] 
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專職) [11]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潘時龍 [14] 
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吳啓暉 [15]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王成華)
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潘時龍
江蘇省333工程入選者:周建江、朱岱寅等 [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2個江蘇省品牌專業,1個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計劃,1個國家級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1門,江蘇省精品課程1門。 [1] 
國家級特色專業:信息工程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
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信息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多旋翼無人機裝配與羣體協同虛擬仿真實驗 [16]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
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電子線路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長江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江蘇省品牌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2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1個工信部新興交叉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重點學科,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校內聯合建設1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 [10]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學位授予權: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航空電子信息技術(自主增設)、探測與成像(自主增設)、集成電路設計(自主增設)
一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予權: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航空電子信息技術、探測與成像、集成電路設計、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工程碩士招生領域:電子信息等 [10] 
  • 重點學科
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
江蘇省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 [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個南京市重點實驗室,7個研究所。
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面向航空航天的協同智能信息處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18]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雷達成像與微波光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電磁頻譜空間認知動態系統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物聯網與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
南京市重點實驗室:南京市民用近程雷達重點實驗室
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雷達探測與信號處理實驗室、信息工程研究所、通信工程研究所、電子工程研究所、微波工程研究所、信息光電子工程研究所 [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科研成果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科研項目、航空基金、博士點基金以及省部委下達項目和民用重大科技攻關研究任務等100餘項,“十三五”期間科研經費已過億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10餘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0餘篇。 [1] 
科研獲獎
項目名稱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電磁頻譜空間認知管控理論與方法
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2020年 [17] 
機載雷達高分辨率成像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
機載雷達高分辨前視成像和高精度地面動目標檢測技術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
電磁空間頻譜資源認知、協同與競爭理論方法研究
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7年
超高分辨率機載SAR高精度成像信號處理技術
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5年
光生微波中的非均勻損耗機理與精細模式選擇方法
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6年
多核SoC片上網絡設計與驗證技術
中國航空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5年
航空自組織網絡多模式信道接入技術
國防技術發明三等獎
2017年
多核系統片上網絡設計與驗證平台
國防技術發明三等獎
2016年
毫米波射頻仿真目標天線陣列研製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3年
某微型飛行器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年
某微型飛行器系統
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7年
典型背景下目標SAR圖像建模與目標檢測識別研究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0年
某PCM/FM自動測試系統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9年
雷達目標特性分析聯合建模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7年
環視合成孔徑雷達成像信號處理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7年
雙路獨立雷達目標信號模擬與訓練系統裝置研製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7年
高分辨率機載SAR成像研究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5年
某擴展頻譜技術及在航空信息傳輸中的應用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5年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合作交流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德國錫根大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等國外高水平大學簽訂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協議,與克州工信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愛邦電磁簽訂校外實習合作協議併成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與南京冠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文化傳統

  • 院徽
院徽
院徽(3張)
徽標主體為天藍色,既代表天空,又代表科技,象徵着希望和未來,莊重而不失活力;
外環區域包括學院的中文全稱和英文簡稱,中文名稱以啓功字體書寫,與學校徽標一致;
最中間的核心圖案,從科技的視角看,由經過藝術變換的“CEIE”(學院英文全稱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Engineering的縮寫),可以理解為通信衞星或電子在軌運行。環繞核心圖案的是等邊三角形,形似由三個A組成的飛行器,代表我校的“三航”特色,表明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是南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將推進“三航”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分隔三個A的是印製電路的線條和符號。整個圖案象徵着我院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二個一級學科及專業。三角形下邊的數字“1959”標明瞭學院相關專業的成立時間;
最中間的核心圖案,從人文的視角看,又象鳳凰涅磐、浴火重生,象徵着新的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走上了新的征程,代表着建設美好新學院的凌雲壯志。 [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院長
賁德
常務副院長
吳啓暉
黨委書記
聶東林
黨委副書記
雷蕾
副院長
張小飛 、潘時龍、劉偉強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歷任領導

任職時間
院長
書記
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賁德
王奇峯
2011年1月
2011年2月-2011年11月
2011年12月-2014年12月
馮紹紅
2015年1月-2017年2月
2017年3月-2017年9月
2017年10月
2017年11月-2018年3月
2018年4月
聶東林 [6] 
2018年4月 -2018年12月
2019年1月
2019年2月-2020年5月
2020年6月
2020年7月-2020年10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知名校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所獲榮譽

2022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徽波光子學實驗室團支部被授予“江蘇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團總支)”稱號。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