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鎖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學院前身是1952年建校初期創辦的活塞發動機專科和噴氣發動機專科,1956年兩科合併成為發動機系,1983年更名為動力工程系,1994年依託動力工程系成立汽車摩托車學院,2000年整合為能源與動力學院。 [1]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5個教學系,3個本科專業,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有教職工142名。 [1]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現任領導
劉鑫(現任書記)
崔海濤(現任院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
3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碩士點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3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5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內流與葉輪機械系、強度與振動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燃燒傳熱與熱能系、車輛工程系5個教學系
地    址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御道街29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發展歷史

時間
體制名稱
專業發展變動情況
1952年
活塞式發動機製造(一專科)噴氣式發動機製造(二專科)
---
1956年12月
發動機系(二系)
學校改制建院,取消專科建制,建立發動機系設發動機工藝專業。
1957年2月
發動機系(二系)
學校專業調整,取消發動機工藝專業設發動機設計專業,下設發動機原理及構造、熱工兩個教研室。
1959年4月
發動機系(二系)
增設火箭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專業,成為當時全校規模最大的系,設有渦輪噴氣發動機專業(含衝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專業(含原子能發動機),航空發動機工藝專業
,下轄201(發動機原理)、202(發動機構造)、203(火箭發動機)、204(衝壓發動機)、205(核能發動機)、206(發動機附件)、207(工藝)、208(材料)等8個教研室。
1960年
發動機系(二系)
設航空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專業,衝壓式發動機專門化,熱工測量專門化,火箭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專業,原子能動力裝置專業等5各專業,其中2個專業專門化發展。
1962年5月
發動機系(二系)
渦輪噴氣發動機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學校首批招收研究生的4個專業其中之一。
1962年9月
發動機系(二系)
專業調整後設噴氣發動機設計與製造、火箭發動機設計與製造2個專業。
1964年12月
發動機系(二系)
火箭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專業併入飛機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專業、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組。下轄201(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設計製造)、202(熱工設計製造)、203(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與製造)、204(衝壓發動機設計製造)、207(發動機工藝設計製造)、205(渦輪噴氣發動機製造)、208(航空材料設計製造)7個教研室。
1965年7月
航空工業系(二系)和飛機發動機系(三系)內設置專業
航空工藝系(二系)下設發動機製造工藝專業,發動機系(三系)下設飛機發動機設計與製造、航空發動機自動器等3個專業,下轄201(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設計製造)、202(熱工設計製造)、204(衝壓發動機設計製造)、205(渦輪噴氣發動機製造)4個教研室。
1970年11月
發動機系(二大隊)
文化大革命期間組織機構全面調整,更名為二大隊,下轄 201(飛機制造工藝)、202(航空發動機製造工藝)、203(航空精密器械製造工藝)、204(航空材料及熱加工)、205(半工半讀基礎課)5個教研室。
1970年12月
航空發動機系
1970年12月18日首屆(71級)工農兵學員入學。設渦輪噴氣發動機設計與製造、機械加工、航空發動機液壓氣壓附件等3個專業。
1972年3月
發動機系(二系)
院黨的核心小組研究決定調整體制,二大隊恢復為發動機系,專業設置不變
下設航空發動機、機械加工、航空液壓氣壓附件三個教研室。
1977年10月
發動機系(二系)
恢復1965年期間專業設置,同年10月國家恢復高考招生制度。
1978年2月
發動機系(二系)
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南航被確定為全國重點理工科院校。
1978年9月
發動機系(二系)
恢復招收研究生後發動機系首批研究生入學。
1980年上半年
航空發動機系(二系)
原有專業調整後設航空發動機設計、航空動力裝置控制2個專業。
1981年11月
航空發動機系(二系)
航空發動機專業成為全國首批擁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專業。
1984年12月
航空發動機系(二系)
經院學術委員會討論,確定推進系統氣體動力學,燃燒和傳熱傳質專業為第一批申報的重點學科(專業)。
1985年
動力工程系(二系)
航空發動機系更名為動力工程系。
1985年5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航空渦輪發動機設計專業更名為航空發動機專業。
1986年3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航空發動機專業更名為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
1986年8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工程熱物理專業批准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9年4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批准我校設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航空發動機專業開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
1991年6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工程熱物理、航空發動機招收在職研究生並獲得學位授予權。
1994年
動力工程系(二系)
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下增設“民航機務工程專業方向”。
1994年8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航空發動機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1995年5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汽摩學院
學校依託動力工程系,同金城集團和金蛙集團等聯合成立了汽摩學院,設置汽車、摩托車專業。
1996年1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航空發動機學科被評為省優秀學科梯隊。
1996年6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熱能工程專業批准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8年6月
動力工程系(二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點。
1998年底
動力工程系(二系)
熱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批准設立。
2000年10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學校院系調整,動力工程系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學院,下設動力工程系,能源工程系、車輛工程系。設有性能與氣動力學、機構強度與振動、動力裝置數字控制、車輛工程、燃燒/傳熱、推進系統動力學與紅外特徵控制中心等6個實驗室,航空宇航動力研究所、飛行/推進系統綜合控制研究所、脈衝爆震發動機研究所、隱身技術中心、內流研究中心等5個科研機構。
2000年11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汽車摩托車學院撤銷,成立車輛工程系。
2002年
能源與動力學院
汽車、摩托車專業更名車輛工程專業。
2002年4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2003年
能源與動力學院
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獲批江蘇省品牌專業。
2003年9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工程熱物理專業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3年11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學院成為首批本碩(博)連讀試點之一。
2005年10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6年
能源與動力學院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獲批江蘇省特色專業。
2007年8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航空宇航科學技術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成為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2009年
能源與動力學院
學院獲批成立飛行器動力與工程培優班,同年9月從新生中選拔了39名優秀學生開班上課。
2011年1月
能源與動力學院
航空宇航科學技術獲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
資料來源: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辦學條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院系設置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內流與葉輪機械系、強度與振動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燃燒傳熱與熱能系、車輛工程系5個教學系,設3個本科專業。 [1] 
本科專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活動
學院活動(4張)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42名,其中教授40名,副教授49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ESI高被引學者2人;學院教師入選江蘇省“333”工程14人次,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及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等9人次,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工程1人,入選江蘇省“六大高峯人才”系列計劃4人次。 [1] 
專職院士: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5] 
傑出人才<br>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譚慧俊 [6] 
江蘇特聘教授:劉向雷 [6]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陳偉、崔海濤、宋迎東、温衞東、徐驚雷、張海波等 [6] 
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工程:陳偉、韓啓祥、譚慧俊、温衞東、宣益民、趙萬忠等 [6] 
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何小民、黃金泉、毛軍逵、宋迎東、譚慧俊、張海波等 [6] 
入選江蘇省“六大高峯人才”系列計劃:臧朝平、唐豪、趙萬忠等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江蘇省品牌專業1個,江蘇省特色專業立項建設1個,江蘇省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1個。 [1]  [7] 
國家級特色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 [7] 
江蘇省品牌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 [7-8] 
江蘇省特色專業立項建設:熱能與動力工程 [7] 
江蘇省教學示範中心:江蘇省飛行器動力工程教學示範中心 [7] 
國家級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飛行器動力工程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防特色學科,3個江蘇省優勢學科,1個江蘇省重點學科,1個工信部重點學科 [1] 
  • 重點學科
國防特色學科: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1]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航空宇航科學技術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1]  [9] 
工信部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1] 
江蘇省優勢學科: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 [1]  [10] 
江蘇省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 
  • 學科授權目錄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力學、交通運輸與工程 [7]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系統仿真與控制(自主設置)、工程熱物理、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流體力學 [7]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7]  、航空宇航科學技術 [11]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車輛工程、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7]  [11]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航空工程、航空工程、車輛工程 [7]  [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學術科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工信部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工程實驗室1個,其他科研機構5個,江蘇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 [1] 
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工信部航空發動機熱環境與熱結構重點實驗室 [1]  [12]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航空動力系統重點實驗室 [13] 
江蘇省工程實驗室:江蘇省中小型綠色動力裝置工程實驗室 [1]  [14] 
其他科研機構:航空宇航動力研究所、微型發動機研究所、飛/推綜合控制研究所、脈衝爆震發動機研究所 [1]  、航空發動機國際聯合實驗室(與俄羅斯薩馬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共建) [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科研成果

2015年,學院宣益民教授主持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重大項目“太陽能利用中的能量傳遞與轉換基礎研究”啓動。2017年,學院獲3項2017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獎。 [16-17] 
時間
獎項名稱
科研成果名稱
2017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模型的航空發動機氣路故障診斷若干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7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主動安全和路感跟蹤的電控轉向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7年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車輛高舒適性減振降噪關鍵技術及應用
資料來源: [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文化傳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院徽

院徽 院徽
能源與動力學院院徽由象徵科技力量的魔方形狀演變而來,由能源與動力學院的能源(Enegy)與動力(Power)的首字母E和P進行變形組合。E和P變形後緊緊咬合,呈現出交流與互通的感覺,既展現出能源與動力之間的緊密聯繫又代表學院師生之間緊密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給人以親切温暖的感受。 [1] 
院徽主體顏色使用紅色及藍色,象徵航空事業的藍色傳達出學院航空為本的辦學理念,紅色不僅是能量的象徵,更給人以穩定中帶有活力的感覺,象徵着學院積極進取的科研態度。 [1] 
院徽整體結構嚴謹穩定,簡潔大方,展現學院在教學、科研、管理上嚴謹求實、積極進取的主體思想。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文化活動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了問天科學講壇、福特汽車文化節講座等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了第五屆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等學科競賽。 [18-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黨委書記
副院長
徐驚雷、譚慧俊、張天宏
黨委副書記
資料來源: [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6月22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黨委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1] 
2022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馭風排氣系統縱向團支部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22-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