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鎖定
計算機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是由原隸屬於國家機械工業部的南京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原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和原隸屬於國家核電部的南京工業學校的計算機類相關專業合併組建而成。該院已為社會培養了4000餘名各層次優秀畢業生。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特色專業。
中文名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科生
1500餘人
專    業
網絡工程、軟件工程、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數字媒體技術
位    置
南京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歷史專業

計算機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近四十年來學院始終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辦學定位,立足江蘇、面向全國,圍繞我國信息化發展戰略和南京市“國際級軟件名城”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紮實、創新創業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在“加強基礎、強化應用、軟硬結合、辦出特色”的人才培養思想指導下,強調人才培養要實現“三個適應”,形成“三種能力”,即適應社會經濟的需要,適應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形成較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自學和創新能力。目前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五個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是全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校級重點建設專業;網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校級重點建設專業培育點。由以上專業組成的計算機專業類已建成為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專業類。 [2]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學院特色

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水平應用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提升學科發展新內涵、拓寬國際合作新途徑,形成了“校企融合深度深、應用基礎研究實、國際合作範圍廣”的鮮明特色。學院先後與三十餘家知名IT企業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協議,與企業合作建立了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企業研究生工作站、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等,為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條件。學院鼓勵開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性基礎研究,積極打造具有工業應用價值的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着力構建從基礎創新到工程應用相一致的可持續創新體系。教師先後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獎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技獎一等獎等榮譽。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先後從國外引進包括2名IEEE院士在內的9名國際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與美國、英國、芬蘭等國高校建立了穩定的聯合辦學、師生互訪、科技合作關係,學院辦學的國際化水平連年提高。 [2]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水平過硬的教師隊伍。目前,學院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專任教師74人,高級職稱4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7人。江蘇省特聘教授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5人。校學術帶頭人1人,校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4人,校青年學術骨幹教師1名,校教學名師培養工程首批優秀教學骨幹教師2人。 [2]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人才培養

計算機工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論聯繫實際,富有創新精神的計算機和電子信息方面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面向生產、管理、經營和服務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在“加強基礎、強化應用、軟硬結合、辦出特色”的人才培養思想指導下,強調人才培養要實現“三個適應”,形成“三種能力”,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適應江蘇省及長江三角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形成較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自學和創新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強調以教學為主,融工程實踐和人文素質為一體,汲取國內外同類應用型高校的先進辦學經驗,注重計算機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與工程實際相結合,以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為辦學特色,以市場需求和提高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為導向,實施工程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方案。 [1]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素質教育

計算機工程學院在注重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同時,還着重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事業心和主人翁責任感。畢業生理論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勤奮踏實作風硬、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畢業生走上社會後,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就業率名列前茅 [1]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國際交流

計算機工程學院十分注重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IT培訓認證機構開展合作,實現了部分課程轉換,既取得學分,又取得認證證書,學生的競爭力明顯提高;與愛爾蘭、英國和新加坡等國的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