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工業大學

鎖定
南京工業大學(Nanjing Tech University [108]  ),簡稱“南工” [234]  或“南工大” [161]  ,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162]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1]  ,由江蘇省主管 [38]  ,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155]  [157]  ,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峯計劃A類建設高校 [33] 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江蘇省人才強校試點高校、國家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江蘇省落實“科技創新改革30條”試點高校" 。 [239] 
學校一方面可追溯到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經過多年發展於1995年變成南京化工大學;另一方面可追溯到1915年同濟醫工學堂創建的附設機師科,於1980年升級成南京建築工程學院 [32]  。2001年,原南京化工大學更名為南京工業大學 [9]  ,並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新的南京工業大學 [10]  。學校入選多個國家重點計劃,2013年入選“2011計劃” [15]  、2016年入選“111計劃” [159]  、2010年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11] 
學校有江浦、丁家橋、虹橋3個校區 [39]  ;截至2024年3月,設有11個學部,28個學院,共開設101個本科專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2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19個。 [1]  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國家特色重點學科 [158] 
中文名
南京工業大學
外文名
Nanjing Tech University(簡稱NanjingTech) [108] 
簡    稱
南工或南工大(Nanjing Tech) [161]  [234] 
創辦時間
1902年 [129]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105] 
學校類別
理工類 [237] 
學校特色
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峯計劃(2021年入選) [33]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2013年入選) [15]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2016年入選) [159] 
省部共建高校(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 [155]  [157]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入選) [11] 
主管部門
江蘇省 [38] 
現任領導
芮鴻巖(黨委書記) [29] 
蔣軍成(校長,黨委副書記) [29] 
專職院士數
1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本科專業
101個(截至2022年2月) [238]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8個(截至2024年4月) [37]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3個(自主設置)(截至2024年4月) [37] 
專業學位授權點19個(截至2024年4月) [37]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截至2024年4月) [37]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6個(自主設置)(截至2024年4月) [37] 
專業學位授權學科1個(截至2024年4月) [37]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9個(截至2024年3月)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1] 
院系設置
11個學部,28個學院(截至2024年3月) [1] 
校    訓
明德 厚學 沉毅 篤行 [1] 
校    歌
南京工業大學校歌 [110] 
校慶日
5月19日 [160] 
地    址
江浦校區: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浦珠南路30號 [105] 
丁家橋校區: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新模範馬路5號 [105] 
虹橋校區: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200號 [105] 
院校代碼
10291 [105] 
主要獎項
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新聞宣傳先進單位(2020年1月入選) [2] 
2013至2016年度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2017年8月入選) [3] 
2019年度南京市園林式單位(2019年11月入選) [4]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截至2024年3月) [1] 
知名校友
時鈞 [116] 
唐明述 [117] 
歐陽平凱 [118] 
徐南平 [119] 
佔地面積
4000 畝(截至2016年6月) [184] 
學校域名
www.njtech.edu.cn [108] 
學生人數
4萬餘人(截至2024年3月) [1] 
教師人數
3300餘人(截至2024年3月) [1] 

南京工業大學歷史沿革

南京工業大學前身溯源

  • 南京化工大學
在清政府為“興學育才”試行“新政《人才為政事之本》的背景下,1902年,署理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和魏光燾正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 [131]  1905年因省界糾紛問題受到當地士紳反彈,最終於1906年更名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132] 
民國建立後,1915年校長江謙重新修葺學校,正式變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33]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全部歸併進國立東南大學。 [134]  1927年3月中旬,由於政局動盪國立東南大學被迫停課,同年6月,教育行政委員會將國立東南大學等9所公立學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35]  ,設有化工系 [5]  。1928年2月,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因師生強烈異議,同年5月,學校再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135]  經歷8年的抗日戰爭後,1945年學校開展復員東還工作 [137]  ,並對教學重新設置,其中工學院下設置化工等7個系 [138]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經政務院核定,學校去除“國立”二字改成“南京大學”。 [136] 
1952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機械、土木、建築、化工等5個系,以及農學院的農業工程系為基礎,與金陵大學電機、化工兩系合併,成立南京工學院。 [141]  (金陵大學是1910年由美國各差會聯合創辦的教會大學 [139]  ,於1921年設化學系和工業化學科 [140] 
1958年8月,南京工學院化工系從學校分出,單獨創建南京化工學院。1995年4月,南京化工學院更名為南京化工大學。 [5] 
  • 南京建築工程學院
1915年下半年,在貝倫子倡議,江蘇省當局支持下,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增設機師科 [143]  。1922年,教育部批准學校改稱“同濟醫工大學“ [144]  ,機師科隨之改為附設中等機師科。1926年更名為附設機師學校。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再更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附設機師學校 [142] 
1933年,合併國立勞動大學後,學校改為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 [145]  ,設土木、機械二科。1935年,改為國立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50年11月,改由華東工業部領導後,學校更名為華東工業部同濟高級工業學校 [142]  。1951年秋,學校從上海遷址南京市 [6]  。1953年,原同濟高級工業學校土木科擴建為南京建築工程學校。 [7]  1980年,升格為南京建築工程學院。 [8] 
百年曆史 百年曆史 [129]

南京工業大學合併發展

2001年2月,教育部同意南京化工大學更名為南京工業大學 [9]  ;同年5月,原南京工業大學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新南京工業大學。 [10] 
2010年6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11]  同年10月,入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12]  11月12日,正式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蘇)基地; [13]  2012年,學校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14]  2012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業大學,支持其土木工程、建築等學科建設 [157]  。2013年1月,學校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146]  ;同年5月,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 [15] 
2016年6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業大學 [155-156]  ;同年,2016年度“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 [159]  。2017年1月,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16]  同年3月,學校成為江蘇省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11所高校之一; [17]  12月,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147]  和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 [148]  ;同年,學校獲批“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資質 [18]  ,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149]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19]  2019年10月,學校發起成立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 [20]  同月,通過首批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 [21]  ,以及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22] 
2020年11月,學校入選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3]  2021年12月,2011膜產業學院入選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公示名單。 [150]  2023年11月30日,2023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在佛山南海千燈湖畔舉行,全國石化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南京工業大學成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組織單位。 [40]  同年12月,入選全國首批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範課程之一,是江蘇高校唯一入選的課程。 [151-152] 
2024年4月,獲得2項2023年度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154]  ;5月,學校首次獲江蘇省藝術基金立項 [153] 

南京工業大學辦學條件

南京工業大學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3月,學校設立11個學部,28個學院,開設101個本科專業 [238]  ,學科專業跨工、理、管、經、文、法、醫、藝、教9個學科門類。 [1] 
南京工業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專業名稱
學科門類
安全工程
工學
職業衞生工程
工學
消防工程
工學
應急技術與管理
工學
應急管理
管理學
環境工程
工學
環境科學
工學(授理學)
資源環境科學
工學
水質科學與技術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冶金工程
工學
金屬材料工程
工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工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工學
複合材料與工程
工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工學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工學
化工安全工程
工學
化學
理學
應用化學
理學
智能製造工程
工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工學
自動化
工學
機器人工程
工學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工學
機械工程
工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工學
車輛工程
工學
增材製造工程
工學
應急裝備技術與工程
工學
焊接技術與工程
工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工學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工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
工學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工學
儲能科學與工程
工學
藥學
醫學(授理學)
藥物製劑
醫學(授理學)
建築學
建築學
城鄉規劃
工學
風景園林
工學
歷史建築保護工程
工學
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
工學
視覺傳達設計
藝術學
環境設計
藝術學
產品設計
藝術學
數字媒體藝術
藝術學
藝術與科技
藝術學
金融學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知識產權
法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學
工程管理
管理學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管理學
工商管理
管理學
市場營銷
管理學
會計學
管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
管理學
工業工程
管理學
電子商務
管理學
法學
法學
社會工作
法學
公共事業管理
管理學
行政管理
管理學
漢語國際教育
文學
英語
文學
德語
文學
日語
文學
西班牙語
文學
製藥工程
工學
生物工程
工學
輕化工程
工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工學
食品質量與安全
工學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通信工程
工學
人工智能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理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
應用物理學
理學
工程力學
工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工學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理學
地理信息科學
理學
測繪工程
工學
遙感科學與技術
工學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
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工學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工學
鐵道工程
工學
地質工程
工學
交通工程
工學
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
理學(授工學)
勘查技術與工程
工學
土木工程
工學
智能建造
工學
運動訓練
教育學
柔性電子學
工學
數據截至2023年4月,參考資料 [59] 

南京工業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2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19個。 [1]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名稱
獲批時間
主要研究方向
安全科學與工程 [69] 
2012年
火災爆炸災害及其防治理論與技術、危險化學品危險特性及其控制技術、建(構)築物消防安全理論與技術、安全檢測與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及風險控制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68] 
2001年
水泥混凝土基礎材料、納米材料及超細粉體、複合新材料、功能膜材料、高技術陶瓷、先進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技術、金屬表面科學與工程、材料結構與性能表徵技術、土木工程結構與性能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67] 
2003年
-
光學工程 [66] 
2023年
發光材料與器件、微納光學、能源光子學、柔性光學技術與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65] 
1999年
介觀與界面現象、化學生物學技術、新型分離材料與過程、反應過程與耦合技術、生物質資源轉化與利用
化學 [64] 
2023年
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綠色能源化學
礦業工程 [63] 
2007年
火災爆炸災害及其防治理論與技術、危險化學品危險特性及其控制技術、建(構)築物消防安全理論與技術、安全檢測與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及風險控制技術
輕工技術與工程 [62] 
2014年
-
土木工程 [61] 
2009年
城市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綠色建築結構與建築節能、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結構抗震與減震控、土與結構靜動力相互作用、水污染控制及資源化、混凝土微結構與耐久性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 學位授予點
學位授予點一覽
類別
數量
名稱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
8
化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自主設置)
16
柔性光電子、磁光電材料物性與器件、光電功能與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械、動力工程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節能材料與工程、智能製造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綠色建築技術與工程、智慧城市與智能交通、材料化學工程、製藥工程與技術、低碳流程再造、生物檢測技術與安全評價、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1
材料與化工
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
28
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生物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碩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自主設置)
23
農藥化學、綠色能源化學、工業設計及其理論、磁光電材料物性與器件、光電功能與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械、動力工程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節能材料與工程、新能源與控制技術、建築智能化技術、環境設計及其理論、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綠色建築技術與工程、智慧城市與智能交通、材料化學工程、製藥工程與技術、低碳流程再造、輕化工技術與工程、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信息服務與創新管理、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管理、體育產業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19
金融、應用統計、體育、漢語國際教育、建築學、城市規劃、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風景園林、工商管理、會計、工程管理、設計
數據截至2024年5月,資料來源 [37] 
  • 重點學科
重點學科一覽
類別
名稱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 [158] 
化學工程與技術
國家特色重點學科(1個) [158] 
化學工程與技術
“十一五”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 [163] 
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1個) [181] 
材料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重點學科(“十四五”8個) [70] 
化學、藥學、外國語言文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築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2個) [183] 
生物化工、化工過程機械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6個) [27] 
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
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 學科評估
截至2024年5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獲得A等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獲得B+等級。學校ESI綜合排名進入全球前1‰,全球綜合排名499位,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52位;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1‰,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物理學、農業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 [125] 

南京工業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3300餘人,高級職稱人員16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10人、第八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人才182人次,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團隊15個,省部級重點高層次人才384人次,省部級重點高層次團隊43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2個,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 [1] 
類別
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明述 [117] 徐南平 [119] 應漢傑 [166]  、黃和 [164] 周廉、董紹明、張平祥 [208]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維 [165] 顧寧 [208]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102] 
徐南平、邢衞紅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徐南平 [119]  、陸小華 [167]  、邢衞紅 [168] 仲兆祥 [103] 暴寧鍾 [198] 董曉臣 [206]  、應漢傑 [219]  、邵宗平 [220]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郭凱 [201]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徐南平 [119] 邢衞紅 [216] 凌祥 [217]  、應漢傑 [219]  、邵宗平 [220]  、蔣軍成 [221]  黃和 [222]  鞏建鳴 [223] 楊解君 [224] 沈曉冬 [225] 
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人選
陸小華、邢衞紅、邵宗平、暴寧鍾、範益羣、汪勇、管國鋒、顧學紅、陳日誌、孫林兵、仲兆祥 [169]  、凌祥 [200]  董曉臣 [206] 
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人選
楊陽、孫世鵬、周嵬、陳小強、劉公平、朱家華、潘宜昌、王學瑞、徐樂、周瑜、餘子夷、紀拓 [169]  郭凱 [201]  安眾福 [202]  陳永華 [204]  陳宇輝 [205] 
全國模範教師 [167] 
陸小華
全國優秀教師
徐南平 [197] 應漢傑 [166] 尹富林 [207] 許仲梓 [209] 
國家級教學名師 [87] 
管國鋒、張廣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唐明述 [117] 許仲梓 [210]  、應漢傑 [218] 徐南平、喬旭、陸小華、邢衞紅、黃培、邵宗平、管國鋒、金萬勤 [169]  、凌祥 [200] 郭凱 [201]  、蔣軍成 [221] 沈曉冬 [225]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唐明述 [117]  、徐南平 [119] 許仲梓 [209] 陳國興 [211]  、邵宗平 [220]  、蔣軍成 [221] 
國家級教學團隊
材料化學工程教學團隊 [212]  、生物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213]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材料化學工程(金萬勤) [169]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陸小華 [167] 徐虹 [226] 金萬勤 [227] 徐炎華 [228] 劉曉勤 [229] 郭凱 [201] 胡永紅 [230] 董曉臣 [231] 陳新民 [23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許仲梓 [210] 邢衞紅 [216] 凌祥 [217] 董曉臣 [206]  、應漢傑 [218]  、蔣軍成 [221]  、邵宗平 [220]  、黃和 [164] 
江蘇省特聘教授人選
暴寧鍾 [214]  、汪朝暉 [215] 
江蘇省教學名師 [87] 
陳國興、管國鋒、孫偉民、陸小華、胡永紅、居沈貴、張天峯、郭華瑜、王軼卿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
餘子夷 [199] 郭凱 [201] 陳可泉 [203] 董曉臣 [206] 徐炎華 [228]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
許仲梓、劉偉慶、劉曉勤、陸小華、姚成、鞏建鳴、蔣軍成、邢衞紅、應漢傑、金太軍(特聘教授) [233]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喬旭、陳新民、張其土、金萬勤、陳國興、張紅、徐虹、陸金桂、黃培、胡永紅、梅國雄、王旭東、張興華、鄧敏、劉小冰、周劍秋、殷晨波、凌祥、周昌玉 [233]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峯資助計劃人選
鞏建鳴 [223]  、陸小華 [167] 金萬勤 [227] 徐炎華 [228] 安眾福 [202] 陳可泉 [203] 凌祥 [217] 陳蘇、暴寧鍾、譚軼巍、李衞星 [196] 徐虹、方誌、張彥、吳志堅、周汝、徐錚、郝寧、杜東昇、解沛忠、王琳、沈航、王瑞、姜天玥、董維亮、莊偉、閆家旭、孫庚志、林惠娟、芮琨、李公強、張宏海、陳舟、王強、馮李航、王雷、彭浩、方正、王燕、周瑜、張輝、周魁斌 [195] 
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劉曉勤 [229] 楊建、張長江 [194] 凌祥 [217] 陳可泉、潘勇、彭浩 [193] 陳庭強、高洪梅、李衞星 [191] 王麗熙、吳斌、王志華 [190] 周汝、李莎、邱鳴慧 [189] 周浩力、朱曉磊、嶽健廣 [188] 何偉、吳昊、張廣儒 [192] 
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骨幹教師
趙相玉、賈紅華、周浩力 [194] 方正、付光輝、劉玲玉、潘宜昌 [193] 費兆陽、柳東、饒鳳、張冰 [191] 王靜虹、楊世品、莊雷、任鑫、蔣博雅 [190] 梅丹華、聶廣澤、章文明、孔勇、王瑜、譚劍鋒 [189] 倪磊、張紀光、馬會利、王銀峯、邱江凱 [188] 鄧文琴、繆小冬、夏後學、王蘇盼、朱本偉 [192]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官網),部分收錄

南京工業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學校28個工科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或住建部專業評估,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學校注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建設書院制“2011學院”,與中科院相關院所共建“英才班”。現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在線開放課程3門、全國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範課程1門、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1項、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擁有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31] 
安全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測繪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建築學、工程管理、生物工程、製藥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自動化、化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城市地下空間工程、交通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建築電氣與智能化、環境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日語、環境設計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74] 
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71] 
南京工業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 [185-187] 
生物分離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24] 
生物分離工程等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72] 
生物分離工程、化工原理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73]  [182] 
第一批:無機非金屬材料工學、高電壓氣體放電多效應綜合診斷及其物理過程虛擬仿真實驗、廳堂音質的混響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鋼結構設計原理、化工熱力學、古建築測繪、客户關係管理
第二批:過程設備設計、反應精餾過程控制虛擬仿真實驗、合成反應熱危險性評估虛擬仿真實驗、傳感器技術、工程流體力學、程序設計語言(Python程序設計)、化工原理A、生物分離工程、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原理、生產實習、傳熱學、材料科學基礎、大數據分析導論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25] 
環氧乙烷生產工藝實訓虛擬仿真、無人機航空測繪過程虛擬仿真實驗、高電壓氣體放電多效應綜合診斷及其物理過程虛擬仿真實驗、廳堂音質的混響設計虛擬仿真實驗
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85] 
傳感器技術、化學工程進展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84] 
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86] 
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製藥工程、安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省級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 [81]  [83] 
安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培育點)
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75] 
地質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金融學、英語、消防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化學、車輛工程、通信工程、風景園林、地理信息科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輕化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漢語國際教育、市場營銷、藥物製劑、藥學、產品設計、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 [76]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安全工程
江蘇省品牌專業 [77] 
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安全工程、製藥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江蘇省特色專業 [77] 
自動化、建築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應用化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環境工程
江蘇省重點專業類 [78] 
機械類(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材料類(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自動化類(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類(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化工與製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地質類(勘查技術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工程、水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建築類(建築學、城鄉規劃)、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程管理、工業工程)
江蘇省高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85] 
傳感器技術、化工熱力學、化學工程進展、建築設計I
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專業 [82] 
複合材料與工程、製藥工程
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軟件類)試點專業 [8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
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79]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工程與技術基礎實驗和工程實訓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現代建築技術綜合訓練中心、現代管理工程實驗與綜合訓練中心、現代裝備製造大學生工程訓練中心、輕工技術與工程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測繪地理信息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綜合訓練中心、城市地下交通工程綜合訓練中心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 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 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 [1]  2021年9月,被確定為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峯計劃建設高校。 [33] 
南京工業大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成果名稱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
獲獎時間
科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工科人才的改革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喬旭、湯吉海、陸偉東、範益羣、盧曉梅、沈曉冬、王曙光、佴康、郭凱、霍峯蔚、趙建平、潘勇、胡永紅、姜岷、劉睿、顏豔燕、武文良、陸春華、王飛、馬樹建
2023
面向經濟建設、建立學科體系、改革專業教學模式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胡道和、洪履祥、劉亞雲、張少明、周松林
1993
基於協同創新理念化工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管國鋒、顧學紅、王磊、張治宇、陳靜、萬輝、張華、張翔、周佳棟、瀋海霞
2023
“五步遞階法”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在自動化類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張廣明、薄翠梅、李麗娟、王軼卿、黃鎖明、路遙、王曉榮、李俊
2018
基於“課程鏈—人才鏈—產業鏈”三鏈對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養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劉曉勤、武文良、崔咪芬、管國鋒、任曉乾、胡永紅、居沈貴、馮新、金萬勤、鞠永幹、劉碧雲、範益羣
2014
加強政產學研互動、着力培養一線創新人才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歐陽平凱、孫偉民、喬旭、韋萍、劉曉勤、高明、陳新民
2009
基於生物化學產品工程真實情境下的創新型生物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韋萍、歐陽平凱、應漢傑、徐虹、黃和、胡永紅、周華、何冰芳、曹飛
2009
數據截至2024年3月,參考資料 [26] 

南京工業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學校與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所海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是“孔子學院獎學金”接收院校;與勃艮第大學都柏林理工大學薩拉戈薩大學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學生交流項目,獲批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現有包括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在內的、來自10多個國家的近50名外籍專家和世界各國的學歷海外留學生500餘人。 [1] 
海外學校合作交流一覽表
大洲
國家(地區)
學校名稱
合作內容
北美洲
加拿大
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
師生交流、學術交流
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滑鐵盧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安大略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Ontar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交流訪問
渥太華大學Ottawa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交流訪問
York University約克大學
交流訪問
美國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
學術交流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學術交流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科研合作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學術交流
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喬治亞瑞金斯大學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121項目
西弗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加州波莫納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
師生交流聯合創客中心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外籍教師派遣
加州浸會大學California Baptist University
師生交流
喬治亞州立大學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大洋洲
澳大利亞
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悉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交流訪問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
聯合研究中心
新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師生交流
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昆士蘭理工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師生交流、學術交流
歐洲
奧地利
維也納模都爾大學Modul University Vienna
交流訪問
格拉茨技術大學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交流訪問
德國
明斯特大學Universität Münster
科研合作
德國巴登州自然與醫藥研究所
交流訪問
法國
法國勃艮第大學University of Burgundy
聯合碩士項目
法國EPITA大學École Pour lInformatique et les Techniques Avancées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雷恩高等商學院ESC RENNES
本碩項目
梅斯國立工程師學院Ecole nationale d'ingénieurs de Metz
師生交流
馬恩—拉瓦雷大學University Paris-Est Marne-la-Vallée
科研合作
西班牙
薩拉戈薩大學University of Zaragoza
共建孔子學院聯合研究中心
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學University of Extremadura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瑞典
呂勒奧理工大學Lul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雙博士項目科研合作
愛爾蘭
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學術交流
塔拉理工學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llaght
3+1合作辦學
英國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師生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科研合作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3+1合作辦學共建聯合實驗室
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聯合研究中心
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英國化學學會(RSC)
交流訪問
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亞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俄羅斯
莫斯科國立大學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FSUE CRI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Prometey"
科研合作
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Novosibirst State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俄羅斯科學院光譜所Institute for Spectroscopy of the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超硬碳纖維工藝研究院Federal State Budgetary InstitutionTechnological Institute for Superhardand Novel Carbon Materials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烏法國立航空技術大學Ufa State Aviation Technical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荷蘭
荷蘭霍爾斯特研究中心Holst Center
科研合作
亞洲
日本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
科研合作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京都產業大學Kyoto Sangyo University
學術交流
三重大學Mie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鹿兒島大學Kagoshima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韓國
漢陽大學Hanyang Universit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圓光大學Wonkwang University
師生交流
沙特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
交流訪問、科研合作
巴基斯坦
GIK工程科學與技術大學GIK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學術交流
中國台灣
新竹交通大學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師生交流
雲林科技大學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工業研究院
交流訪問
朝陽科技大學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中國科技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交流訪問
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師生交流、科研合作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師生交流共建聯合研發中心
中國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非洲
南非
約翰內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
共建孔子學院聯合研究中心
埃塞俄比亞
米贊-特比大學Mizan-Tepi University
交流訪問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參考資料 [88] 
南京工業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覽表
合作單位
項目名
專業名稱
法國勃艮第大學
“1+2”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機器視覺
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大學
“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工程、製藥工程、土木工程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2+2”本科聯合培養項目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數據科學與大數據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
“2+2”本科聯合培養項目
會計學
美國東華盛頓大學
“1+2+1”本科聯合培養項目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金融學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參考資料 [89] 

南京工業大學學術研究

南京工業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學校設有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熱管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8個,省部級研究中心3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8個。 [1] 
南京大學8個國家級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
國家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91]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91] 
國家級技術研究推廣中心(1個)
國家熱管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91] 
國家級科研公共服務平台(1個)
工信部面向工業催化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公共服務平台 [90] 
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
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91]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個)
國家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 [122]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南京工業大學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一覽表(部分)
科研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審批部門
獲批時間
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36] 
化工學院
國家科技部
2007
柔性電子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170] 
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
教育部
2015
化工過程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 [174-175]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應急管理部(原)國家安監局
2015
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 [174] 
-
應急管理部
-
江蘇省工業裝備數字製造及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 [176]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省科技廳
2007
江蘇省危險化學品本質安全與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 [176]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省科技廳
2012
江蘇省先進輕質高性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176] 
-
省科技廳
-
江蘇省化工減排技術工程實驗室 [172] 
化工學院
省發改委
2011
江蘇省水化學與工業水處理工程實驗室 [172]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省發改委
2011
江蘇省先進生物製造工程實驗室 [172] 
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
省發改委
2013
江蘇省流程工業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172]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省發改委
2015
江蘇省柔性電子工程實驗室 [172] 
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
省發改委
2016
江蘇省無機及其複合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171]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01
江蘇省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171] 
化工學院
教育廳
2002
江蘇省工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171] 
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02
江蘇省土木工程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171] 
土木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05
江蘇省城市與工業安全重點實驗室 [171]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07
江蘇省工業節水減排重點實驗室 [171]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10
江蘇省過程強化與新能源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171]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教育廳
2010
江蘇省柔性電子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點) [171] 
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
教育廳
2016
極端承壓裝備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171] 
機械學院
教育廳
2016
石油和化工行業滲透汽化膜與膜過程重點實驗室 [173] 
化工學院
石化聯合會
2012
石油和化工行業化工過程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 [173]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石化聯合會
2015
石油和化工行業煤炭清潔轉化節水減排工程實驗室 [173]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石化聯合會
2015
化學工業(全國)工業生物工程技術中心 [173] 
-
石化聯合會
-
化學工業(全國)膜工程技術中心 [173] 
-
石化聯合會
-
石油和化工行業氣體淨化膜及裝備工程實驗室 [173] 
-
石化聯合會
-
石油和化工行業廢塑料生物催化解聚與循環利用重點實驗室 [173] 
-
石化聯合會
-
中國輕工業食品安全快檢技術與裝備研發重點實驗室 [173] 
-
輕工業聯合會
-
中國建築材料行業氣凝膠材料重點實驗室 [173] 
-
建築材料聯合會
-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南京工業大學省部級研究中心一覽表(部分)
科研機構名稱
機構類別
審批部門
獲批時間
江蘇省工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 [176] 
重點研發機構
省科技廳
2006
江蘇省化工污染控制與事故應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76]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2009
江蘇省綠色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76]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2011
江蘇省數控專用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79]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2012
江蘇省海洋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76]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2015
江蘇省高效工業節能裝備工程技術中心 [180]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
江蘇省海內外領軍人才“三創”科技服務中心
科技服務平台
省科技廳
2008
江蘇省精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179] 
科技服務平台
省科技廳
2010
江蘇省(中聖)工業節能技術研究院
科技服務平台
省科技廳
2010
江蘇省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 [176] 
技術服務中心
省科技廳
1999
江蘇省藥物新制劑研究及工程化技術服務中心 [176] 
技術服務中心
省科技廳
2008
江蘇省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176] 
技術服務中心
省科技廳
2012
江蘇省綠色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78]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住建廳
2008
江蘇省土木工程防震技術研究中心 [177]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地震局
2011
江蘇省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 [177] 
-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
江蘇省膜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2001
江蘇省非金屬複合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2003
江蘇省化工過程強化工程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2016
江蘇省綠色智能材料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綠色智能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交通設施安全保障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化工減排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流程工業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先進生物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水化學與工業水處理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江蘇省柔性電子工程研究中心 [172] 
工程中心
省發改委
-
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南京站 [174] 
檢測中心
輕工業部
2016
化學工業(全國)工業生物工程技術中心 [173] 
工程技術中心
石化聯合會
-
化學工業(全國)膜工程技術中心(南京) [173] 
工程技術中心
石化聯合會
-
石油和化工行業園區智能環保工程研究中心 [173] 
-
石化聯合會
-
石油和化工行業水處理化學品工程研究中心 [173] 
-
石化聯合會
-
中國傳統建築工匠技藝研究中心 [173] 
-
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
-
建材行業集料鹼活性研究測試中心 [173] 
測試中心
建築材料聯合會(原國家建材工業局)
-
國家輕工業電光源材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174] 
檢測中心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物GLP中心 [174]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南京工業大學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三五”以來,南京工業大學獲得近43億科研經費,覆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一萬多項各類課題,取得科研項目和成果共400多項獎勵。主要包括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7項中國專利獎,包括中國專利銀獎。此外,學校還有2項成果被教育部評為“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1]  截至2022年,學校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佈Nature、Science正刊論文13篇 [92]  ,出版著作成果20項 [93]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1] 
面向製漿廢水零排放的膜製備、集成技術與應用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2] 
特種表面衝擊強化抗應力腐蝕與疲勞技術及應用
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3] 
生物法制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4] 
基於微流場反應技術的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及其衍生物連續綠色製造
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5] 
酵母核苷酸的生物製造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高端應用
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6] 
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
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7] 
生物法生產富馬酸及其衍生物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8] 
高危險性化工裝置重大事故預防與控制技術裝備及其工程應用
2012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9] 
高效節能的新型緊湊式換熱器及工業化應用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0] 
連續陶瓷膜反應器的研製與工程應用
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1] 
超細耐磨鈦酸鹽纖維製備新技術及其應用
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2] 
不同工況反應與蒸餾集成技術及其在化工中間體生產中的應用
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3] 
生物磷酰化新技術製備高能磷酰化合物
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4] 
面向超細顆粒懸浮液固液分離的陶瓷膜設計與應用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5] 
化工設備預測性維修規劃關鍵技術的研究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6] 
工業循環水用新型緩蝕阻垢殺菌劑
王錦堂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7] 
多通道多孔陶瓷膜成套裝備與應用技術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58] 
反應分離耦合技術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徵性化合物中的應用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成果
項目名稱
獲獎名稱
獲獎年份
高效鈣鈦礦發光器件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6
高效穩定鈣鈦礦光伏器件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21
數據截至2023年4月,參考資料 [94] 

南京工業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3年6月,學校圖書館館舍總面積27716平方米,館藏中外文圖書244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428.7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6.5萬種,中外文數據庫123個。館內有各類借閲室、電子閲覽室、多媒體教室、會議室及大型多功能報告廳,閲覽座位2827席。 [28] 
  • 學術期刊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99]
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工業大學主辦的學術刊物。學報主要刊登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生物與製藥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學科為主的最新研究成果。學報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科學技術類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美國《CA》、美國《CSA》、波蘭《IC》和俄羅斯《AJ》等數據庫列為來源刊;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維普資訊網、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和台灣華藝思博網全文收錄。 [99]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00]
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工業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學報主要設有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法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高教研究、環境資源法、政治學研究、經濟與管理、公共管理研究等欄目。 [101]  學報是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SCD收錄期刊、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100] 
生物加工過程 生物加工過程 [97]
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工業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 [97]  該刊主要設有生物製造、生物醫藥、生物環境、生物資源、食品生物技術、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材料、生物工程人才培養(教學教改類)等欄目。 [98]  該刊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學引文數據庫》(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摘》、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台灣華藝思博網等中文數據庫、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美國《化學文摘(網絡版)》(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網絡版)》(Ulrichsweb)等中國國內外數據庫收錄。 [95]  [97] 
《Emergenc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ergency Management Science a Emergency Management Science a [235]
由南京工業大學主辦,Maximum Academic Press出版社出版的多學科交叉學術期刊。該刊研究範圍涵蓋應急管理科學與技術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新材料安全和應急技術、新能源安全和應急技術、工業過程安全、工業災害預防、救援和重建、應急裝備和技術、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應急標準和規範以及人員應急行為、風險評估和管理、應急科學和應急管理內容。 [95] 
《Advanced Membranes》
由南京工業大學主辦,科愛出版社為合作出版社。是中國膜領域創辦的首個英文期刊,主要發表膜科學研究領域高水平的科學理論、先進技術、過程集成、應用探索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主要涵蓋先進水處理膜、先進氣體分離膜、先進特種分離膜、電池用膜、生物醫用膜等研究方向。 [96] 

南京工業大學校園文化

南京工業大學學校標誌

  • 校徽
南京工業大學校徽
南京工業大學校徽 南京工業大學校徽
南京工業大學校徽標誌採用歐洲盾形徽章紋樣,總體結構由“T”和“U”組成,分別為Tech和University 兩個單詞的首字母。內部圖案分別有龍、虎、青銅鼎、人形紋、“1902”和書本圖樣。
龍和虎代表該校所在地南京(南京素有“龍盤虎踞”的美譽),同時表達了南京工業大學人才薈萃,藏龍卧虎之義;青銅鼎是江蘇省人民政府2002年為祝賀南工辦學百年所贈,象徵着該校踏實嚴謹的學風與雄厚的科研實力,並傳達了“一言九鼎,誠實守信,努力拼搏,問鼎科學巔峯”的治學精神;鼎內部的人形紋由“工”和“大”組合而成,又形似漢字“天”,傳達“教育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並藴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內涵,1902傳達該校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書象徵着教育機構。中文字體採用“毛體”,雄渾有力,符合該校的定位;英文字體採用“古羅馬體”,古樸大方。 [108-110] 

南京工業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明德、厚學、沉毅、篤行
釋義:明德:崇尚精神,彰明美德。學以人為本,人以德為尚;知識之道,重在人文,為人之道,重在人品。精神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靈明。
厚學:學識廣博,厚積薄發。學問之道,在於多思多問,在於紮紮實實,在於兼收幷蓄,在於融會貫通。
沉毅:靜穆剛毅,沉着勇敢。砥礪意志,堅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上善若水,大道無言。
篤行:篤學不倦,行成於思。注重實踐,知行合一;理論聯繫實際,言行表裏如一;篤善行而終生不怠君子也。 [110-111] 
  • 校風
誠樸自強 [112] 
  • 校歌
詞曲:陶思耀
百年曆史,百年滄桑,百年學府業績輝煌;
桃李滿天下,為國育棟樑,為國育棟樑!
明德厚學,沉毅篤行,催我奮進,心雄志壯;
啊!南京工業大學,我們成長的搖籃,張開那理想的翅膀!
新的世紀,新的篇章,新的校園,青春盪漾;
科教興中華,同心齊開創,同心齊開創!
明德厚學,沉毅篤行,代代相承,揚帆遠航;
啊!南京工業大學,我們共同的名字,張開那理想的翅膀!
共同的名字,永恆的太陽!共同的名字永恆的太陽,永恆的太陽!
參考資料 [110] 

南京工業大學社團文化

截至2023年學校有9個校級社團,定期舉辦“百家社團聯合招新”、“社巡文化節”、社聯迎新晚會、“天極杯”航模競賽、“領航者”航模展、“創業杯”創業知識競賽、挑戰主持人、配音大賽等多項活動 [113]  。截至2020年,有113家學生社團,覆蓋思想政治、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文化體育、志願服務、自律互助等六大類 [115] 
校級社團一覽
社團名稱
部門
介紹
校學生會
組織部、權益聯絡部、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學習部
秉持“鷹一樣的個人,雁一樣的團隊”理念,以全心全意服務同學為宗旨,組織同學開展校風學風建設、文藝體育、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創新創業、權益維護等多種第二課堂項目,促進校園文化蓬勃發展和全體同學全面發展。
校大學生藝術團
舞蹈團、交響管樂團、話劇團、禮儀隊、民樂團、合唱團
創立於2010年5月,是由校團委直接管理、校文化藝術中心負責專業指導的學生藝術團體,是學校學生開展藝術實踐和羣眾性文藝活動的主力軍。其中舞蹈團、交響管樂團、話劇團均為江蘇省省級大學生藝術團。
校學生社團聯合會
秘書部、財務部、外聯部、活動部、宣傳部、服務與管理部
在校團委指導之下,堅持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多樣性統一原則,積極開展方向正確、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形式多樣社團活動的社團管理類校級組織。承辦“百家社團聯合招新”、“社巡文化節”、社聯迎新晚會等大型活動。
校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組織策劃部、技術開發部、科普活動部、對外聯絡部、新聞宣傳部、雙創聯合服務部
秉承着科技普及、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的宗旨,致力於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科研人才。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創新創業交流、科技人才培養等活動,如每年舉辦“天極杯”航模競賽、“領航者”航模展、“創業杯”創業知識競賽等活動,拓寬眼界增強廣大學生的科學意識。
校青年志願者協會
組織宣傳中心、對外聯絡中心、社會工作中心、致愛服務中心、創新實踐中心、專項服務中心
秉承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致力於服務校園、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為熱愛公益事業的同學提供社區幫扶、慈善義工、醫療服務、景區講解、大型會議、文化傳承、環保倡導等諸多領域的優質志願服務活動。
校廣播台
主持隊、播音傳媒組、新媒體文化運營中心、策劃宣傳部、印象辦公室
由校團委指導下成立的主持播音類校級學生組織。秉持着“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立足校園,服務同學”的宗旨,源源不斷地為各大院級,校級,省級賽事活動輸送優質人才。
校團委青年傳媒中心
事務企劃部、採編部、新媒體部、技術部、攝影部、素質拓展部六個部門
校團委指導下的全媒體運營類校級學生組織,是學校共青團工作宣傳和服務青年的重要載體。主要覆蓋文字採集創作、網絡陣地建設、影像攝錄處理、團情調研等工作。
校團委基層組織建設中心
團務部、團員教育指導部、基層團組織建設部、新宣部
校團委指導下的組織建設類校級學生組織,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圍繞着學校和共青團的中心工作,協助校團委加強學校基層團組織建設和學生骨幹隊伍建設。主要負責協助校團委開展基礎團務運作、團員青年教育、團學骨幹培養、指導基層團組織建設等相關工作。
校勤工助學辦公室
-
在校團委指導下校級學生組織,以勤工助學學生羣體為基礎,參與全校團屬場館設備維護和活動保障,主要負責博雅堂、音樂台、篤學樓報告廳等校內團屬場館的音控燈控等設備維護,為各級單位和組織開展線下活動提供紮實的後勤基礎與技術保障。
數據截至2023年9月,參考資料 [113-114] 

南京工業大學校區情況

南京工業大學目前分為丁家橋校區、虹橋校區和江浦校區共三個校區。 [104] 

南京工業大學江浦校區(本部)

校區地址是南京市江北新區浦珠南路30號 [105]  ,位於浦口區珠江鎮東,面朝長江,背靠老山森林公園,東鄰珍珠泉,西接南京審計大學、南京海軍指揮學院,東南與市區隔江相對。校區總面積3600畝,形狀狹長,南北長2220米,東西寬920米,環境宜人,交通便捷 [130]  。截至2018年校區內的逸夫圖書館佔地面積約38000平方米,藏書量達到120萬冊。 [104] 

南京工業大學丁家橋校區

校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新模範馬路5號。 [105] 

南京工業大學虹橋校區

校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200號。 [105] 

南京工業大學行政管理

南京工業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常委、黨委書記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
張健、夏侃、黃鎖明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派駐監察專員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參考資料 [29] 

南京工業大學歷任領導

2001年起歷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任職時間
黨委書記
2001.08-2006.06
校長
2001.08-2012.07
黨委書記
2006.09-2008.06
黨委書記
2008.06-2016.09
校長
2012.07-2017.06
校長
2017.06-2022.07
紀委書記
2001.08-2007.01
紀委書記
2013.07-2018.09
紀委書記
2008.06-2013.08
紀委書記
郝建祥
2018.09-2020.07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參考資料 [30] 
學校各歷史時期領導
歷史時期
職務
姓名
南京化工學院
黨委書記
李克和、王煥玉、王鵬、劉烈人
石流、李飛、謝玉聲
院長
柳林、王煥玉、王鵬、劉烈人
王國賓、魏寶明、謝玉聲
南京化工大學
黨委書記
謝玉聲、化雲翔
校長
謝玉聲、歐陽平凱
南京建築工程學校
黨委書記
王一心、王正方、蔡琦、陳揚
校長
朱振德、田惠民、黃堅
王正方、陳剛
南京建築工程學院
黨委書記
王正方(代)、陸錫書、毛希球
馬天鑑、李建生
院長
林醒山、孫景武、宰金珉
數據截至2024年5月,參考資料 [60] 

南京工業大學校園環境

天寶閣 天寶閣 [104]
天寶閣,又名水塔,是南京工業大學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學校最高處。塔內包括校史館、變電站、臨時展廳、觀光平台、樓梯、觀光層等區域。 [104] 
逸夫圖書館 逸夫圖書館 [104]
逸夫圖書館,建立於2006年,由何鏡堂先生設計,佔地面積約38000平方米,截至2018年藏書量達到120萬冊。館內有各類借閲室、電子閲覽室、多媒體教室、會議室及大型多功能報告廳。 [104] 
孔雀園 孔雀園
孔雀園,位於學校東苑 [106]  ,建於2000年,截至2019年園子裏有8只孔雀,4公4母。 [107] 
音樂台 音樂台
音樂台,位於學校南苑 [106]  ,經常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例如音樂節、校園十佳歌手海選等。 [104] 

南京工業大學校友情況

名人/傑出校友
姓名
成就
著名的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十年代以來開闢了無機陶瓷膜科學與技術的新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116]  [121] 
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創建的壓蒸快速法已定為我國及法國標準。鹼碳酸鹽集料鹼活性檢定法已初定為RILEM標準。 [117]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專家。課題“反應分離耦合技術及其在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應用”實現產業化並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獲得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18] 
中國工程院院士,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省部共建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國膜領域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承擔多個國家級研究項目。 [119]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光電子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原理、高效製備與光電器件“第一完成人。 [120] 
著名的材料科學家。致力於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的研究,在低温鈮鈦超導材料Nb3Sn、高温YBCO超導材料、B系超導材料和二硼化鎂新型超導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創造了三次世界最高紀錄。 [120] 
濕法冶金學家、化學工程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工學科開拓者之一,為中國濕法冶金學科的建立和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1]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催化材料、新化學反應工程以及綠色化學等領域研究,是中國石油化工業的奠基人。2010年9月23日國家天文台將編號為“30991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閔恩澤星”。 [121] 
中國科學院院士,閔恩澤院士之妻。是近紅外光譜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和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領路人。 [121] 
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台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121]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石油化工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及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過多項石油化工裝置的重大技術改造和攻關。 [121] 
石油化工機械專家,教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研究的第三級旋風分離器專利、“旋風分離器尺寸分類優化組合設計法”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21] 
張佑才
名譽校長 [240] 
陳忠偉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 [241] 
注:排名不分先後,僅部分列舉(截至2024年5月)

南京工業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2020年10月21日
入選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128] 
2022年4月
南京工業大學團委被表彰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 [34] 
2022年7月1日
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金屬文物保護江蘇省文化和旅遊重點實驗室入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擬認定的第二批江蘇省文化和旅遊重點實驗室公示名單 [35] 
2022年11月10日-13日
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高教主賽道國家金獎2項、銅獎3項 [127] 
2023年12月6日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獲國家金獎3項、銀獎1項、銅獎2項 [123-124] 
2024年3月17日
第十五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獲獎4項 [126] 
數據截至2024年5月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