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國電子信息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重要基地之一,源於20世紀50年代國內首批創設的“無線電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專業,特色鮮明,1984年成立“信息物理學系”、1994年更名“電子科學與工程系”,2009年“電子科學與技術”與“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重組,成立“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1700餘人,其中本科生800餘人,研究生900餘人。學院本科實施電子信息類大類招生,之後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和系統集成四個專業進行專業分流。 [1] 
中文名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簡    稱
電子學院
創辦時間
2009年12月30日
辦學性質
主幹院系
校    訓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所屬地區
江蘇南京
現任院長
金飈兵
學院地址
江蘇省南京市漢口路22號
郵政編碼
210046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介紹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135位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教授和吳培亨教授,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乃通教授、張光義教授和賁德教授(雙聘)。學院擁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3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10名。
在院士們的帶領下,以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為中堅力量,一支結構合理、多元化、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隊伍已經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先後入選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國防科工局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等科研創新羣體。
學院參與了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擁有國家發改委半導體節能器件與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國防科工局電磁波特徵信息調控技術重點學科實驗室、江蘇省光電信息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電磁波先進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非併網風電與高載能工程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作為第二單位獲得了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作為首席單位獲得了首批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固態照明與節能電子”。依託這些科研平台,學院堅持以科學技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以及省部、地方和大型高科技企業合作的研發項目,產生了較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研經費也有較大增長,2013年競爭性經費到帳額過億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
在推進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學院也做出了顯著成績,以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老師為主力,組建了南京南大光電工程研究院、南京大學—揚州光電研究院、南京大學—鎮江高新技術研究院、江蘇省無錫華測電子系統有限公司吳培亨院士工作站、江蘇省偉志電子(常州)有限公司鄭有炓院士工作站等,利用這些政產學研合作基地,使自身的科研成果得到系統、持續的轉化,也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2014年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重要前身信息物理系成立三十週年。三十年來,老一輩教師用自己的無私奉獻,為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教師攻堅克難的精神,以“學研聯合、強化特色、推進交叉、搶佔高點”為發展思路,抓住協同創新的發展機遇,強化憂患意識,不斷開拓創新,遵循新型工程學科辦學的基本範式,營造濃郁工程學科院系的文化氛圍,堅持內涵發展與外部拓展相結合,走高水平、特色型的發展之路,積極融入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為建設成為一流的工程類學院而努力,為南京大學電子信息學科的騰飛,譜寫好另一段三十年的華麗新篇章。
黨委書記
閔建洪
黨委副書記
孔令紅
黨委委員
閔建洪 施毅 許偉偉 張興敢 徐駿 王元慶 馮一軍 陳敦軍 孔令紅
電子工程系支部書記
孫國柱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支部書記
李麗
信息電子學系支部書記
何愛軍
通信工程系支部書記
柏業超
院直屬支部書記
王惠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歷史改革

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南京大學先後創設了國內第一批“無線電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專業,特色鮮明、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此後,根據國家需要和學科發展趨勢,逐漸轉向工科類學科的建設。1984年,南京大學組建了信息物理學系,1994年更名為電子科學與工程系。2009年根據學校學科發展提升戰略,在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基礎上,通過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和第五十五研究所共建,組建了新的工程學科類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以“學研聯合、強化特色、推進交叉、搶佔高點”為發展思路,遵循新型工科辦學的基本範式,濃郁工程學科的文化氛圍,內涵發展與外部拓展相結合,走高水平、特色型的發展之路,融入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創建一流學科方向,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培養一流創新人才。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設置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是南京大學遵循‘理工結合’的理念所創辦的新型工科系,是學校在電子信息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從事科學研究與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歷史淵源
電子工程系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南京大學在理科一級學科‘物理學’之下創設了二級學科 ‘無線電物理學’,1981年獲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為了適應電子與信息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和學校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南京大學又在工科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之下創設了二級學科‘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並獲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10年,以無線電物理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學科為基礎,組建了電子工程系。
在五十多年的實踐中,我們培養了大批從事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高級人才, 承擔了大量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和橫向合作的研發項目,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發展現狀
現有無線電物理學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兩個二級學科,其中無線電物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全系學科設置橫跨物理學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兩個一級學科,是名副其實的“理工”多學科綜合型院系。
我係師資力量較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一批優秀學者,他們已經成為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流動站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模式上,一貫注重基礎教學,強調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同時具備高起點的教學實驗室。在世界銀行貸款、“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項目大力支持下,建設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教學實驗中心,為學生提供了一流的基礎實驗訓練環境。培養的畢業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供不應求,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科學研究方面,以電子學、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現代實驗技術作為手段,探索新型電子材料,研究其中有關物理過程和電磁現象的基本規律,據以開發新型的電子器件和系統,並在實際中推廣應用。目前,全繫有超導電子學研究所和微波技術研究室等主要科研機構。超導電子學研究所主要致力超導電子器件在太赫茲波段或量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微波技術研究室既從事新型人工電磁材料的理論分析、設計和應用等前沿研究,也開展實用電磁波吸波材料的全方位研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最近,在超導電子學研究所校級重點實驗室基礎之上整合建立了江蘇省“電磁波先進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發展目標
將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隊伍建設為核心”的指導方針,加強優勢,發揮特色,提高內涵,努力開拓新的學科生長點,不斷提高辦學水平,使之成為有更高國際影響的高水平電子與信息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是我國最重要的信息光電高技術研究基地之一。她以國家重點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為基礎,針對國際前沿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與國家的重大需求,圍繞着半導體及相關材料和器件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同時結合微納電子技術與新一代光電子技術的發展,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她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微電子學與光電子學領域人才,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實驗室建設及高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前身是我國最早(1956年)設立的半導體專業之一,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點,94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98年設立"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申報國家重點學科在"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評審中名列前茅,2007年的國家重點學科評比中名列第二。現已形成了由鄭有炓院士為學科領導人,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高素質青年學術骨幹教師在內的優秀學科研究羣體,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其中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1個。2003年建立江蘇省光電信息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研究方向包括:
(1)半導體異質結構材料與器件
(2)半導體納米結構與納電子學
(3)微結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4)微電子與光電子應用和產業化技術
(5)半導體自旋電子學
(6)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目前承擔着大量光電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前沿課題,包括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課題,以及江蘇省高技術研究計劃、產學研前瞻性聯合研究項目、創新人才基金和基礎研究計劃等,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構和器件物理研究”成果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有序可控硅基量子結構的構築原理和光電子特性”成果獲得2003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加強課程建設,量化科研標準,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獲2002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在科研實踐中培養高層次微電子學人才”獲得200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其它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近幾年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9項,申請專利100餘項,發表 SCI論文500多篇, 影響因子>3的70餘篇,EI論文200多篇。同時,還與國際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的知名大學、研究所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關係,互派研究生和學者進行合作研究,共同承擔國際合作交流課題。
在人才培養方面,致力於培養和造就綜合型、智能型、創造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所培養的本科畢業生既適宜於在科研院所繼續攻讀微電子學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學位 (目前約佔畢業生的三分之一),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人才梯隊;也適宜於到高新技術企業、芯片設計與製造公司等從事技術開發、應用性研究以及管理工作。 目前,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有全國一流的對學生開放的實驗室,其中包括微電子工藝淨化實驗室400平方米,擁有各種先進的工藝加工、MOCVD 等材料生長設備及材料器件測試設備100餘台套,並擁有集成電路設計所需的完備的軟/硬件環境,包括高性能服務器3台,Synopsys、Mentor EDA工具全套大學計劃,可進行芯片設計、邏輯綜合、版圖設計、器件模擬等工作。在“985”和“211”兩期的工程建設中,政府及學校在本學科和相關實驗室共投入科學研究基礎設施經費5000多萬元,建設了一大批專用和共用設備,加強了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器件技術的研究條件。此外,參與共建的“南京大學微加工中心”等,擁有先進的實驗條件。
作為我國重要的信息光電高技術研究基地,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一直重視通過轉化發揮對國家,特別是江蘇省內相關產業科技進步與升級改造的帶動作用。近年來,積極與地方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學揚州光電研究院,也是“江蘇省國產芯片與軟件產業聯盟”主要成員單位之一。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成將堅持“學研聯合、強化特色、推動交叉、搶佔高點”的發展思路,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和第五十五研究所進行聯合共建,教科連手、互利共贏、共享優勢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信息電子學系
信息電子學系源自分別始創於1955年的磁學專業、1956年的半導體物理專業、以及1987年的電路與系統專業。設有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生物醫學工程等二級學科,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具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現已形成了一支兼具理工科背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科研、教學隊伍,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13人,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約佔教職工總數的48%、博士生導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南京大學青年骨幹教師3人。
信息電子學系現有嵌入式軟件研發中心、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及現代圖像工程、先進器件與信息功能材料、微納集成技術與光電芯片、立體影像信號處理與顯示技術、電磁材料與應用技術等實驗室,研究領域涉及數字圖像處理、數字視頻處理、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軟硬件系統、無線通信、模式識別、醫學超聲與工程、醫學信號處理、醫學儀器與系統、寬禁帶半導體功率器件、紫外光電器件、硅基深亞微米器件與集成電路、光電探測與處理芯片、新型異質結材料與器件物理、電磁性吸波材料與應用、微波測量技術等。
嵌入式軟件研發中心與現代圖像工程實驗室
嵌入式軟件研發中心與現代圖像工程實驗室均依託於電路與系統二級學科,分別成立於1998年及2006年,是本系乃至本學院將科學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相融合得最早的實體機構,研發內容涉及電子信息類多學科交叉,主要研究圖像控制與作業自動化,視頻顯示及處理,3D掃描技術研究與現實增強,近場圖像,嵌入式操作系統及嵌入式手持設備應用軟件開發,無線自組織網絡及無線傳感器網絡算法與設備,智能機器人,物聯網傳感器網絡路由技術,高安全度生物特徵身份識別等最新的IT技術,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多項科研項目通過省部級鑑定或國防驗收。以偽裝作業自動化、嵌入式系統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廣泛的應用於新型武器裝備型號研製、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國防戰線和國民經濟主戰場。
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承擔了包括國家863子課題、國防武器裝備預研基金、IT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技術、支撐計劃等數十項課題,取得顯著成績,曾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省科技進步獎一次,日本富士通優秀作業獎,江蘇省優秀軟件工程等各類獎項10餘項。同時所培養學生曾獲包括“IBM全球Linux挑戰賽金獎”、“Intel杯嵌入式設計大賽一等獎”等在內的多個國際、國家級獎項。
先進器件與信息功能材料實驗室
實驗室同時隸屬於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和江蘇省光電信息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新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器件物理與工藝研究。以Ⅲ族氮化物和碳化硅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被稱為是繼硅基材料、砷化鎵基材料之後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發展可見到紫外光電子器件、功率電子器件和微波功率器件的優選材料,具有廣闊的技術應用價值,是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熱點。實驗室先後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課題項目、國家863項目、江蘇省基金項目以及地方合作項目等,獲得了多項突出進展,得到了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首先實現和報道了可以在300oC以上工作的AlGaN/GaN異質結高温霍爾器件、InN基表面化學傳感器、具有極低暗電流的GaN同質外延紫外探測器等;實現了800V耐壓GaN高速整流器件;以及自主研製成功高速碳化硅外延生長設備;並且對GaN基光電器件與功率器件的基本物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實驗室享有先進的器件微加工試驗線、材料生長與器件測試分析系統、以及工業級的器件模擬仿真環境,並與美國著名測試設備公司Cascade Inc共建了功率電子器件失效分析聯合平台。實驗室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在電力能源轉換、環境監測、生物醫藥、電力電機實時監控、國防預警與跟蹤、以及石油礦物開採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目前,實驗室與十餘家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建立有密切合作並聯合發表論文,部分單位包括:美國康奈爾(Cornell)大學、加州伯克利(Berkeley)大學、杜克(Duke)大學、佐治亞理工(Gatech)大學、美國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NREL)、美國國家標準局(NIST);以及德國佛朗霍夫(Fraunhofer)應用物理研究所和日本東北大學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寬禁帶半導體功率電子器件、寬禁帶半導體微波功率器件、寬禁帶半導體紫外光電器件、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構材料與器件物理。
微納集成技術與光電芯片實驗室
面向下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與芯片應用,實驗室主要從事主流硅基半導體器件的物理信息電子學研究,開發相關主流微電子器件在移動存儲、光電信號探測/存儲/轉換/傳輸等核心信息電子領域的基於芯片系統的集成應用技術。研究方向包括:基於微電子工業標準制造規範的原型器件的物理結構與電子學設計;基於超級計算機平台(曙光5000)和結合器件結構/材料/工藝三維仿真的全功能模擬;基於芯片系統的應用集成設計、原型器件及集成芯片的工業級標準工藝製造;65 nm及以下半導體器件可靠性研究及對於可靠性的全面測評方案;適於32 nm及以下器件的高K材料物性與匹配工藝技術;以及超高密度光電傳感芯片設計、製造與分析。實驗室擁有一流的器件與芯片分析測試平台,以及器件仿真設計環境。實驗室先後承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防重大項目、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研究項目,全面合作單位包括中科院微電子所、中芯國際、清華大學等。
立體圖像顯示與影像處理技術實驗室
立體圖像顯示技術與立體影像處理技術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涉及數字圖像處理、電子、計算機、光學、機械、材料等多門類學科。近年來,着重研究立體圖像顯示、編解碼、目標識別等技術,側重於研究肉眼直接觀看的立體圖像獲取與顯示方式的原理、算法、技術和工程實現,並着重於獲得高清晰、可交互、大視角立體顯示的核心技術研究及其工程化。立體圖像顯示技術、立體影像處理技術及其綜合應用技術是未來光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電視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是包括立體電視系統、數字遠程醫療、立體化作戰指揮控制等未來技術的重要支撐技術。
實驗室先後得到科技部對歐盟科技合作計劃、歐盟框架計劃、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武器裝備預先研究計劃項目、軍事電子預先研究計劃、國防工程配套項目、江蘇省高技術計劃、廣東省省部產學研等國防、國際以及省部級等一系列科研項目的支持。
自1993年開展立體圖像顯示技術、立體影像處理技術研究以來,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多項科研項目通過省級以上鑑定或定型驗收,其中部分成果屬於世界首創、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我軍現代化新型武器裝備,各項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級教學三等獎1項。
現代電磁材料與應用技術實驗室
自“八五”開始從事微波吸收材料和技術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磁性金屬超細粉體、鐵氧體材料、磁性薄膜的製備,高頻微波物性以及相關微波測量技術,研究成果可應用於軍事裝備隱身和民用防電磁輻射材料。先後承擔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局國防973項目、武器裝備探索研究項目、預研項目、基礎科研項目、軍工配套項目和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多項,所研製吸波材料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且在多款裝備型號上已獲得應用,為國內微波吸收材料主要供貨單位之一。近五年來科研經費總量超過4000萬。同時為國家輸送了大量軍地兩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納米結構磁性吸收劑研製、納米材料吸波機理研究、薄膜吸波材料研究、磁性納米膜高頻微波物性研究、微波測量技術、鐵氧體磁性材料研究。
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醫學電子學、生物醫學超聲、微波醫學和生物醫學信息檢測與處理等,着重於應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以培養人才、重視“產學研”結合的應用研究以將轉化研究成果,推向市場的醫療診斷、治療設備直接為服務於臨牀、造福於人類,所取得的成績在國內外頗具影響,高科技醫療診斷設備“高頻心電圖檢測儀”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中國專利發明創造優秀獎(1995年), “人體平衡功能檢測訓練系統” 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全信息化放療導航調強系統”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醫學信息檢測與處理、生命活動中非線性現象及其模型、生物功能反饋機理及其臨牀應用、遠程醫療系統、調強放療優化與手術導航、腦功能核磁共振信息分析處理及其生理機制、生物識別技術、新型B超原理及其應用、嵌入式小型化醫療儀器研發等,所承擔的科研任務包括國家863項目、國家及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校企合作項目等60餘項。
信息電子學系現有本科專業包括: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生物醫學工程。作為兼具理工科背景、側重於科研應用的院系,信息電子學系注重培養本科生堅實的數理基礎、良好的科學素質和一定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本系歷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從2000年起,在嵌入式軟件研發中心和國防圖像工程實驗室老師的指導下每年都獲得了優異成績。
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電路理論、自動控制原理、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體系結構、微處理器與嵌入式系統、軟件技術基礎、信號與通信系統、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電子信息系統實驗、半導體工藝實驗等。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以原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的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南京大學通信技術研究所為基礎,並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聯合共建,是南京大學發展應用性學科的重大戰略舉措,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支持。
通信工程系涵蓋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設有通信工程本科、碩士,信號與信息處理碩士、博士培養體系,除通信原理等教學實驗室外、建有寬帶網絡通信與ITS、多媒體安全通信、雷達信號處理、智能信息處理等實驗室。該繫結合南京大學理科優勢,借鑑國際一流院校的新技術應用學科辦學模式,追蹤國內外先進技術,逐步形成自己學科建設的特點,以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技術意識人才。
通信工程系擁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講師4人,教師隊伍來自通信、計算機、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教學、科研、工程第一線的綜合研究隊伍,優勢明顯。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現代數據通信教程》獲國家十一五規劃高校精品教材。培養的學生基礎紮實,實踐創新能力強,曾在全國大學生電子大賽、嵌入式電子大賽等競賽中多次獲得一、二等獎。
通信工程系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863、973、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等國家、部省級項目,並多次獲獎,產生了可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寬帶網絡通信與ITS
寬帶網絡通信與ITS的研究內容涉及寬帶專網與接入網設計優化,其中包涵異構網絡融合、系統跨平台處理、網絡優化與管理、通信協議轉換、軟交換與高級信令、移動自組織網絡、自適應編碼調製,多天線,OFDM,有限反饋,跨層資源分配等;網絡視頻傳輸與處理,其中主要有運動視頻檢測、圖像編轉解碼、環境圖像檢測、圖像多維生成與還原等;ITS智能交通,包涵高速公路專網與路段網接入、車輛運動檢測、能見度等災害天氣環境檢測、路況交通參數統計分佈、GIS視窗信息發佈、ITS標準編制等。
近年來承擔國家重大專項、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省級項目科研項目30餘項,包括涉及4G和太湖污染檢測等重大專項、正執行的“江蘇交通傳感網技術體制與應用框架研究”。其中具有自我知識產權 “DMDU系列智能交通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我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設。科研碩果斐然,4次獲部省級科技獎,2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
雷達信號處理
研究內容包括合成孔徑雷達成像、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超寬帶相控陣信號處理、目標識別、雷達反干擾、雷達接收機自動測試和氣象雷達信號處理等研究工作。
用任意羣延時補償方法實現聚焦處理、取代距離對準和相位補償,經外場數據驗證,極大地改善了雷達目標像的質量。超寬帶無源相控陣技術解決了超寬帶相控陣的色散問題。採用多特徵加權識別新技術,提高了雷達目標識別率。研究干擾信號自動偵測、自適應信號抑制方法,有效克服了通信對米波雷達的干擾。研究開發的雷達接收機自動測試系統已經推廣應用於雷達系統的研製、生產過程和維護保障工作。合作研製的氣象雷達已在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媒體安全通信
多媒體網絡技術指針對文本數據、圖文資料、遙感採樣、應用軟件、語音視頻、虛擬現實、交互控制信息等多種媒體內容,利用傳感器網、無線電台、移動網絡、衞星鏈路、微波中繼、高空接力、電話網絡、局域網絡、數字專線、DSL接入網、FHC接入網、光纖網絡、固移融合網絡以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通信手段,實現非實時數據轉發、單向實時遞送和雙向實時交互等多種媒體應用的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是目前網絡應用中最熱門的技術之一。
研究內容包括:現代通信網絡理論。包括寬帶通信網絡、寬帶廣播網絡、計算機網絡等的安全分析、運營控制、性能分析與改進,以及下一代網絡技術;移動多媒體技術,涉及功耗控制、分級編解碼、無縫越區切換、無縫媒體切換、高效調製技術、地理位置服務等;分佈式協同處理技術,涉及分佈式平台、分佈式信號接收、分佈式信息處理、分佈式媒體同步、分佈式“認知、認證與識別”、分佈式信息安全等。研究成果包括:高級信元網絡關鍵技術專利、高級信元邊緣交換機實驗平台、 DSL遠端接入系統、USB令牌認證系統、分佈式天線移動通信方案、SOHO多媒體網關、多媒體網絡電話系統。
智能信息處理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信息處理的智能化方法及其應用技術,它不僅與信號處理、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軟硬件、傳感與測控、網絡通信等學科密切相關,還與數學、非線性科學分形幾何學複雜性科學、腦科學及各種應用學科交叉融合。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135位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教授和吳培亨教授,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乃通教授、張光義教授和賁德教授(雙聘)。學院擁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3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10名。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組織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會
【公眾號:南大電子人】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會是在電子學院黨委和團委指導下,始終圍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三自方針”建設宗旨和“至真至誠,傾力傾心”服務宗旨的羣眾性組織,是電子學院一系列豐富多彩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策劃者。
下設有主席團,以及秘書處、學術部、體育部、實踐部、文化部、宣傳部、傳媒部7個部門。
學生會本着反映學生的建議和要求,開展健康有益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理念,為廣大學生建設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院學生會每年舉辦電子學院迎新晚會,並與多院合作舉辦了“春日的後裔”舞會、“天聲一對”歌唱比賽、“南三派”定向越野等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還獨立舉辦了“故事王”大賽等活動。除此之外,學生會還邀請學院傑出教授、老師、學長學姐開展講座,為同學們介紹科研、學術、生活等方面的經驗。學生會可謂是學生交流思想、品味生活、感悟成長的大舞台。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
電子學院團委是在學院黨委和上級團組織的領導下,圍繞學院黨團中心工作,結合團員青年特點,肩負團結青年、引領青年、服務青年職責的先進青年組織。下設部門包括組織部、宣傳部、通訊社、青年志願者協會等。
學院團委以學生活動為載體,依託各年級與學生組織,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藝術薰陶、科學技術創新、社會實踐鍛鍊等多方面塑造青年,具體負責學院學生在團黨生活、團日活動、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志願服務、資訊傳播等方面的工作。
院團委舉辦了大一新生學習輔導活動、暑期實踐分享會、“E站到底”知識競答比賽、二手舊書回收等志願服務活動,創辦院刊,成立EE俠為全校範圍的同學提供免費維修服務,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活動成果。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
公眾號:南大電子研會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是在電子學院黨委和團委指導下的高度自治學生組織,以“傳承快樂,攜手築夢”為主旨,致力於服務碩士、博士研究生,以有趣的活動豐富同學們的生活,以創新的思想擴展同學們的見聞,以合作的方式提高同學們的交際能力,以自主的活動理念增加同學們迎接挑戰的勇氣,以平等的文化口號營造學院家的概念。
下設主席團,以及秘書處、文娛部、宣傳部(外聯組)和體育部四個部門。其中主席團設有主席一名、副主席四名;各部門分別由一正一副兩部長和五到六名部員構成,形成了在主席團領導下,以各部長為主導,各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全體研會成員共同努力的自上而下,嚴謹高效的組織結構。
研會始終貫徹“相親和睦一家人”,“ 平等團結兄弟連”的理念,積極籌備各個方面的學生活動,包括學術交流論壇,就業實習經驗分享會, “南大E文志”迎新晚會,以及與多院系舉辦的各式聯誼活動等,從而實現思想引領、學術科創、文體活動、就業實習、宣傳交流、組織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均衡發展。
參考資料
  • 1.    學院簡介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引用日期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