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

鎖定
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是由中國南京大學和日本有關部門共同組建的一個多學科的國際合作層次上的綜合研究機構。
中文名
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
類    型
研究所
地    點
南京大學
研究內容
地球環境計算工程

目錄

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簡介

研究所將重點致力於發展3.5科學,研製和開發地球環境保護,自然災害防治與預測,岩土工程、道路工程、橋樑工程、水利工程和地下工程等方面的數值模擬和計算應用軟硬件,建立三維地形、地質、結構和任意剖切縱橫剖面模型,拓展三維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領域,研發各類大型基礎工程光纖網動態監測技術,實現集數值分析、GIS和監測技術一體化的工程智能監測系統,以此探索和開發各種解決地球環境問題、防止和預測自然災害、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
所謂3.5科學就是繼理論科學(第一科學)、實驗科學(第二科學)之後,以被認為第三科學的計算科學為基礎,建立與大型實驗和新型觀測技術等工程學高度融合的計算科學技術,它與一般計算科學的區別在於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無法用常規試驗方法或測試手段進行分析和模擬的複雜巨系統如生態系統,地殼板塊運動,海平面上升,地質災害系統等,同時它的發展與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為了與傳統的計算科學區別,國外將這類計算科學稱為3.5科學。目前歐、美、日等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爭取21世紀的發展主動權,都在積極調整研究戰略,發展3.5科學,特別是期望以此來解決全球規模上的複雜問題。地球環境是一個包含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複雜巨系統,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對這樣一個複雜的巨系統的研究,用傳統的以人體等身長數量級上的物體為研究對象的實驗性方法和理論方法已不能適應, 而3.5科學正是集計算科學的大成來分析、模擬那些無法用一般實驗和理論性方法研究的自然和人為現象,因而這一科學十分適用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 [1] 

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學術成就

研究所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努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社會服務、成果轉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獲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事業得到不斷髮展。2004年4月16日,在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分佈式光纖傳感監測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南京大學光電傳感工程監測中心,它是我國第一個以分佈式光電傳感監測技術為核心的地質和岩土工程監測和健康診斷研究中心。中心圍繞光電傳感尖端技術-布里淵光時域反射技術(BOTDR和BOTDA)、拉曼光時域反射技術(ROTDR)、布喇格光纖光柵(FBG)和高精度時域反射技術(v-OTDR)等分佈式光纖傳感技術,從應用源頭上研發監測設備和專利技術, 探索分佈式光電傳感技術應用於各類工程安全監測中的有效方法,建立針對不同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運行特點的健康診斷和評估系統,從而提高我國工程界的監測技術水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從2005年開始,創建了“地質與岩土工程光電傳感監測國際論壇”,每2-3年召開一次,現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均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已成為本領域中一個重要的高水平國際論壇。研究成果“地質工程布里淵散射光時域光纖分佈式監測技術及其應用”獲200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所長施斌教授擔任了南京大學(蘇州)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並創立了蘇州南智傳感產學研平台,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得到有效轉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