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亞新木姜子

鎖定
南亞新木姜子(Neolitsea zeylanica (Nees & T. Nees) Merr.),是樟科新木姜子屬常綠喬木,地生,互生,植株無毛,全緣。通常傘形花序,生於葉腋,花被4裂片,宿存。漿果狀核果。
分佈於中國廣西。生於林中或灌叢中,海拔750-1000米。
中文名
南亞新木姜子
南亞新木姜子
拉丁學名
Neolitsea zeylanica (Nees & T. Nees) Merr.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樟目
樟科
新木姜子屬
分佈區域
中國廣西南部
命名者及年代
Liou Ho,1932

南亞新木姜子形態特徵

南亞新木姜子 南亞新木姜子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36釐米;樹皮灰色。幼枝綠色,被黃色微柔毛,老枝深褐色, 無毛。葉互生或聚生於枝端,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11釐米,寬2.5-4釐米,先端 狹漸尖,基部楔形略下延,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粉綠色,幼時沿中脈有黃色短柔毛,老時無毛,離基三出脈,側脈每邊3-4條,最下一對側脈離葉基部5-8毫米處 發出,其餘側脈發自中脈中部或中上部,纖細,中脈、側脈在葉兩面均突起;葉柄細長,長 1-1.5釐米,幼時有黃色短柔毛。
傘形花序生於葉腋,近無總梗,苞片4,近於無毛;每一花序有花4-5朵;雄花花梗短,長約2毫米,有柔毛;花被裂片4,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中下部被黃色絲狀柔毛;能育雄蕊6,花絲有長柔毛,第三輪基部的腺體小,圓形;退化雌蕊細小,花柱有長柔毛。
果近球形,直徑6-7毫米;果託小,近於扁平,直徑2毫米;果梗長4-5毫米。花期10-11月,果期10-12月。 [1] 

南亞新木姜子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中或灌叢中,海拔750-1000米。 [1] 

南亞新木姜子分佈範圍

南亞新木姜子產於中國廣西南部。

南亞新木姜子該種提示

該種模式標本採自斯里蘭卡。根據現存於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標本室中的兩份具有代表性的國外標本(斯里蘭卡:J. M. de Silva無號,1930年7月12;馬來半島: V. Narayanaswamy 19185, 1929年 8月23日)和原記載,核對過去文獻引列的有關本種標本,發現Merrill和 陳煥鋪引列的陳念動和左景烈採自海南島五指山的 (N. K. Chun et C. L. Tso 44163, 44131, 44222.) 標本(見Sunyatsenia 2: 236. 1935),全屬誤定,前兩號已被 Allen定為新種香果新木姜 N. ellipsoidea Allen (見Ann. Miss. Bot. Gard. 25: 428. 1938),後一號應為美麗新木姜N. pulchella (Meissn.) Merr.只有劉厚引列秦 仁昌採自廣西十萬大山的幾號標本(R. C. Ching 7997, 8028)較為接近南亞新木姜子,由於資料不夠完整,尚需進一步研究。

南亞新木姜子藥用功效

【藥 名】:南亞新木姜子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樟科植物南亞新木姜子的根。
【功 效】:祛風止痛。
【主 治】:用於頭風痛、齒痛。
【性味歸經】:辛、苦,温。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