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南(拼音:ná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南字本義不詳,在殷墟卜辭中已借用為方位詞,即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引申指南方的地區或國家。又指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南讀nā時,用於“南無(mó)”一詞,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對佛尊敬或皈依。
中文名
拼    音
nán、nā
部    首
五    筆
FMUF [3] 
倉    頡
JBTJ [3] 
鄭    碼
EDLD [3] 
筆    順
橫、豎、豎、橫折鈎、點、撇、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422) [1] 
平水韻
下平十三覃 [4] 
筆畫數
2+7
四角碼
4022₇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357
異體字
𡴖、𡴟
造字法
象形字(存疑)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ㄋㄢˊ、ㄋㄚ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南字的構型説法不一,有人認為甲骨文(圖1)和金文(圖2、3)的“南”字像龜甲腹面的形狀,上部的“屮”形是頭部。龜類居穴大多朝南,因此用龜形代指南方。為了與“龜”字區別開,所以便用龜甲板的前半截的形象來表示“南”。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南”字像一種鐘形的制樂器。郭沫若先生認為,這種樂器是青銅的。另有研究者稱,它是一種由容器演化面來的樂器,上部的“屮”形是提紐,下部是器身。這一類樂器流行於南方地區,所以用它來代指南方。不過,這幾種説法在文獻中都沒有用例。
“南”字是一個形狀比較原始的字。從古至今,它的字形變化不是很大,其金文以及小篆字形,雖較甲骨文有所改變,但大致的輪廓卻還是一樣的。進入漢代以後,歷經隸變和楷化等階段,“南”字逐漸筆畫化,上部“屮”被寫成了“十”字形,而下部則變成了“冂”下一個“𢆉”。 [2]  [5]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án
名詞
方位詞。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和“北”相對)。
south
《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茅盾《子夜》一:“汽車愈走愈快,沿着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
南方;南面;南國;南極
南部的地區,現代漢語多指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區。

《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晉·左思《吳都賦》:“登東歌,操南音。”
南味;南貨;南腔北調
地處南半球或北半球南部的國家(多指發展中國家)。


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古代南方舞樂的名稱。

《詩經·小雅·鼓鍾》:“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官爵名。後多作“男”。
baron
《國語·周語中》:“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

明代對今南京的省稱。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一南兵部都署員外主事以考察去者。”

姓氏用字。參看“南姓”。



副詞
向南。
toward south
周禮·地官·大司徒》:“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漢·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去;南下
非語素字
南無】(nāmó)佛教用語,表示對佛法僧三寶的歸敬。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𣎵部】那含切(nán)
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從𣎵,𢆉聲。
𡴖,古文。
【註釋】①南方: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南方主化育。”②枝任: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其葉蕃滋,枝能任之也。”③𣎵(pò):草木盛。④𢆉(rěn)聲:徐鍇《説文解字系傳》:“羊音荏。” [8] 

説文解字注

“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注:此亦脱誤,當雲南任也,與東動也一例。下乃雲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發明從𣎵之意。《漢律曆志》曰:大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雲艸木至南方者,猶雲艸木至夏也。有枝任,謂夏時艸木畼楙丁壯,有所枝𠲱任載也。故從𣎵。按古南男二字相假借。
“從𣎵,𢆉聲”注:𨙻含切。古音在七部。 [9] 

廣韻

那含切,平覃泥 ‖南聲侵2部(nán)
南,火方。亦果名,《臨海異物志》雲:“多南,子大如指,紫色,味甘,似梅。”又姓,魯大夫南遺也。又漢複姓,九氏。《左傳》齊有南史氏,其後為姓。又魯有南宮敬叔。晉國高士全隱於南鄉,因以為氏。六國時有南公子,著書言五行陰陽事。《莊子》有南郭子綦,又有南榮趎。古有善暴背於南榮之者,獻之於君,其後為氏。又有南伯子蔡。《姓苑》有南野氏,又有南門氏。那含切。七。
【校釋】①南榮之,段玉裁刪“之”字。南榮,屋之南檐。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南;部外筆畫:7
古文:𡴖、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那含切,音男。《説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曆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又《韻補》:葉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於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𠋫,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於重陰。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南”字書寫演示 “南”字書寫演示
❶“十”小“冂”大。❷“十”橫筆短,豎筆略向左斜❸“冂”的外框寬大,橫段在橫中線,豎鈎段較左豎略長;框內點、撇分列豎中線兩側,兩橫上短下長,短豎在豎中線,上端不出頭,下端與左豎持平。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n
əm
王力系統
n
əm
董同龢系統
n
ə̂m
周法高系統
n
əm
李方桂系統
n
əm
西漢



東漢





əm


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əm
北魏後期北齊

əm
齊梁陳北周隋

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n
ɑ̆m
擬音/王力系統

n
ɒm
擬音/董同龢系統

n
Am
擬音/周法高系統

n
em
擬音/李方桂系統

n
ậm
擬音/陳新雄系統
n
əm
(參考資料:漢典 [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二覃

開口呼
次濁
那含切
nA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二𧟹

開口呼
次濁
那含切
nɒm
禮部韻略


平聲





那含切

增韻


平聲





乃林切



平聲





那含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監鹹

開口呼

次濁

nam
中州音韻


平聲
監鹹





那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次濁
乃林切
niəm

平聲
二十一覃


次濁
那含切
na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參考資料: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南北”之“南”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n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n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n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a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a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æ̃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æ̃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næ̃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æ̃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a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na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na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nam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am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am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na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na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漢字文化

在中國的神話中,南方屬火,紅色是它的顏色,南方之帝是炎帝,南方之神是祝融,而朱雀是南方的動物神。
中國古代對坐位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坐北朝南的位置可以充分享受陽光,這個朝向最好,因而就以這個朝向的坐位為最尊古代的帝王在召見羣臣時,一定要面向南而坐。《易經》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過,這個“南面”後來就泛指帝王的統治。如“南面之尊”就是天子之位;“南面稱孤”是自立為王的意思。《論語》中有:“子曰:‘雍也可使南面。’”用白話來説就是: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當領導人。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30]
  • 4.    平水韻 十三覃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7]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246-24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8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26;93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33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07]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2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4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7]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