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車輪胎

鎖定
最早的輪胎是由木頭製造的,若干年以後,橡膠得到廣泛應用,車輪也逐漸由木製變成了硬橡膠製造。
中文名
單車輪胎
外文名
bicycle tire
最早材質
木頭製造
發明家
哥倫布
性    質
輪胎
尺寸分類
10寸12寸14寸16寸18寸20寸22寸24寸26寸27.5寸29寸

單車輪胎輪胎歷史

但這時的橡膠輪胎卻還是實心的,走起來還很不舒服,而且噪聲也很大。直到1845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土木技師R·w·湯姆生髮明瞭充氣輪胎,並以《馬車和其他車輛的車輪改良》為題,獲得了英國政府的專利。同年12月10日第一條充氣輪胎誕生。第一個買充氣輪胎的人叫羅列,是個貴族,四個輪胎的價錢合計為四十四磅二先令。1847年《科學·美國》雜誌介紹了湯姆生的充氣輪胎,稱其為劃時代的改良。但是,當時的英國,過於注重傳統的紳士化,為了保護馬車,限制蒸汽車的發展,汽車的速度在市區被限定為時速2mile(約3.2km),郊區為4mile(約6.4km)。這樣,湯姆生的發明便沒有了市場,因此,慢慢地也就被人們遺忘了。也就是説,湯姆生的第一次輪胎革命,並未給人類帶來太陽一樣的光明,因為人類所應經受的黑暗似乎還沒有到頭。但是太陽總是要出來的,因為人類以及萬物都需要它,40多年以後的1888年,在愛爾蘭當獸醫的醫格蘭人J·B·鄧祿普先生取得了充氣輪胎的專利。當時,J·B·鄧祿普先生10歲的兒子強尼買了一輛三輪自行車,但是因為當時的輪胎還都是用硬橡膠做的實心輪胎,因此,在滿是石頭的路上行走時很不舒服,兒子的抱怨激發了鄧祿普先生的靈感,因此,被遺忘了四十多年的充氣輪胎再次問世。隨着時代的進步,鄧祿普先生髮明的充氣輪胎很快在自行車上得到了應用,並迅速邁向了汽車領域,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單車輪胎輪胎尺寸

2/傳統的尺寸體系
傳統的尺寸體系依據的是對輪胎外徑的測量。這種辦法通常是以英寸為單位(26",27"等等),或是以毫米為單位(650,700等等)。
不幸的是輪胎與車圈的發展使得這種測量方法不再符合實際情況。讓我們舉例看看為什麼:26×2.125在30年代後期是一種重型"氣球胎(ballon tire)"自行車最流行的尺寸,時至今日這種尺寸的胎在"海灘巡洋艦(beach cruiser)"這種車中也很常見。這種尺寸的輪胎其實際直徑與26英寸非常接近。然而一些騎手對這種輪胎並不滿意,他們想要更輕更快的輪胎。於是業界就製造出了"中型"輪胎,其標稱尺寸為26×1.75,可以適用於同種車圈。雖然它們仍被稱為"26英寸",但是這些輪胎的真正尺寸是25 5/8寸,而不是26寸。相同的車圈尺寸也被西海岸的klunker先驅們採用,併成為了山地車的標準。在市場上,你能夠找到25mm那麼窄的輪胎配合這種車圈使用,而這種26寸的胎其實際尺寸差不多是24 7/8。
第二個數字或字母編碼表示輪胎的寬度(26 x 1.75, 27 x 1 1/4...650B, 700C...)
3/ "0.75"等於"四分之三"嗎?
請注意英寸制的標稱有時用十進制表示寬度(26×1.75),而有時用分數來表示(26×13/4)。這是造成不匹配的最常見的原因。雖然這些尺寸標稱在數學上是相等的,但它們卻是不同尺寸的輪胎,這兩者是無法互換使用的。想要總結出輪胎尺寸的特點雖然有點懸,但我有自信提出以下規則:
輪胎尺寸的布朗規則:
如果兩個輪胎的標識尺寸在數學上相等,而一個使用十進制另外一個使用分數,那麼這兩個輪胎無法互換使用。
有時輪胎製造商甚至也在這個問題上犯胡塗。特別是一些歐洲型號也標錯了,它們本應使用十進制標稱卻錯誤地使用了分數。
4/尺寸欺詐
競爭壓力經常導致寬帶測量的誤差。原因如下:假設你正在市場上尋找高性能的700×25的輪胎,你可能會通過調研目錄手冊和廣告找出最輕的700-25的胎。如果百事輪胎公司和可口輪胎公司的輪胎有着相同的質量和技術,但是百事的700-25胎實際上是700-24胎只是標稱為25,那麼百事的胎就會比可口公司真實標稱的700-25胎更輕一些。這樣百事公司就有了競爭優勢。而可口公司為了防範這種情況,他們甚至會將更輕的700-23標識為700-25。
這種情況在70年代和80年代屢見不鮮,後來發展到不可收拾,於是又出現了迴歸精確寬度測量的趨勢(但不很普遍)。
5/ISO (E.T.R.T.O.) 體系: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一套通用的輪胎尺寸體系,以消除各種困擾。這種體系從前被稱作"E.T.R.T.O"體系,是由歐洲輪胎及車圈技術組織(European Ty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制定的。
ISO體系使用兩個數字。第一個是輪胎或車圈的寬度,單位為毫米。(輪胎的實際寬帶根據車圈的寬度會有一點變化。車圈寬度測量的是車圈邊緣之間的距離。)
第二個ISO數字是一個關鍵數字,就是車圈輪轂底的直徑,單位是毫米。通常來説,如果這個數字相同,輪胎就能安裝到車圈裏;如果這個數字不同,輪胎就安不上去。

單車輪胎製造工藝

1:米其林C3M技術
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Manufacture,建議譯為:指揮、控制、通訊及製造一體化系統。
C3M有如下5項技術要點:①連續低温混煉;②直接壓出橡膠件;③成型鼓上編織/纏繞骨架層;④預硫化環狀胎面;⑤輪胎電熱硫化。
C3M的關鍵設備是特種編織機和擠出機。C3M技術通過以成型鼓為核心,合理配置特種編織機組和擠出機組而得以實現。特種編織機環繞成型鼓編織無接頭環形胎體簾布層和帶束層,並環繞成型鼓纏繞鋼絲得到鋼絲圈。擠出機組連續低温(90℃以下)混煉膠料,壓出胎側、三角膠條以及其他橡膠件。
2:大陸MMP技術
MMP的全稱為:Mod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建議譯為:積木式成型法。
眾所周知,傳統的輪胎生產工藝由四大工序組成:①塑/混煉;②壓延和壓出;③成型;④硫化。現有的輪胎廠,除部分通過購人成品混煉膠而省缺第一道工序外,大多數是上述四道工序全部齊備。
MMP打破傳統輪胎廠四大工序齊備的模式,將四大工序分割成兩大塊來操作。第一塊包括了傳統工藝的第一道工序(塑/混煉)、第二道工序(壓延和壓出)以及第三道工序的前半部分(胎體成型),第二塊包括了傳統工藝的第三道工序的後半部分(貼帶束層、上胎面)和第四道工序(硫化);執行第一塊生產任務的工廠被稱之為"平台",執行第二塊生產任務的工廠被稱之為"衞星廠"。平台負責生產輪胎基本構件並進行預裝配,衞星廠負責整體裝配並完成輪胎製造工藝最後硫化。通常,一個平台可配置多間衞星廠,構成輻射網絡。
3:固特異的夏hOPACT技術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Assembly Cellular Technology;建議譯為:集成加工精密成型單元技術。若將縮寫IMPACT看作是單詞Impact,其英文意思為"碰撞、衝擊、影響"。因此,海外業內傳媒有將IMPACT謔稱為Impact的,意喻對傳統制造技術產生衝擊的新技術。
IMPACT有四大要素(又稱四大單元):①熱成型機(Hot Former);②改進控制技術,提高生產效率;③自動化材料輸送;④單元式製造。上述四要素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起來使用,而且無論是某個要素還是整個系統與現有的輪胎工藝流程都能夠緊密結合成一體。IMPACT不會像其他新一代輪胎製造系統那樣與現用系統不兼容。
4:倍耐力MIRS技術
MIRS的全稱為:Modular Integrated Robotized System;建議譯為:積木式集成自動化系統。
MIRS的精髓是:以成型鼓為中心,組織生產;多組擠出機配合遙控機械手,實現從膠料擠出到成型鼓直接成型;用胎胚氣密層代替膠囊進行硫化。
MIRS只有3道工序:①預製;②成型;③硫化。預製工序有多台擠出機,每台擠出機配備規格為1×1.5m的卷取軸架,上掛鋼絲或浸漬簾線輥筒;架上的多股鋼絲或簾線進入擠出機的直角機頭,與膠料一同擠出,得到補強膠條,供下游工序使用。成型工序有3組共8台擠出機和3對遙控機械手,分成三工位操作。成型鼓為可摺疊式,中空,鼓身由8塊厚20mm鋁板製成,上有小孔使鼓面與鼓腔連通。成型鼓經預熱進入第一工位,並繞軸旋轉;擠出機將膠料擠出到成型鼓上,機械手反覆輥壓膠料,擠出空氣,使膠料緊貼鼓面,得到氣密層;由於鼓面是熱的,膠料被預硫化。接着成型鼓進入第二工位,第二對機械手將預製工序生產的各種補強膠條纏繞在成型鼓上,同時第二組擠出機將膠料擠出到成型鼓上,機械手和擠出機交叉操作,逐步形成胎體簾布層、胎圈等。然後成型鼓進入第三工位,第三對機械手貼預製帶束層,擠出機組將隔離膠、胎側膠、胎面膠直接擠出到成型鼓上,經壓實、整形得到完整胎胚。胎胚連同成型鼓一起進入硫化工序,硫化機裝在六工位圓盤運輸帶的立柱上。第一對機械手將未取下成型鼓的胎胚裝入硫化機,合模,往成型鼓腔內通人高壓氮氣,氮氣通過鼓壁的通氣孔逸出到鼓面,使胎胚脹大,從而脱離鼓面並緊貼硫化模內壁,這樣已經預硫化的胎胚氣密層實際上起到膠囊的作用。和普通硫化一樣,模腔內通人蒸氣。經15分硫化後,圓盤運輸帶到達第六工位,第二對機械手開模,將輪胎連同成型鼓一起取出,摺疊成型鼓,得到成品輪胎。成型鼓經拼裝後送回第二道工序循環使用。至此完成一個生產週期。
鄧祿普的數碼輪胎技術
(Digital Rolling Simulation)
所謂的數碼輪胎模擬技術是指在超級計算機中,通過模擬轉動輪胎模型,實現各種不同的模擬實驗技術。 主要由輪胎花紋噪音模擬,空氣壓力變動模擬,鋼絲外力吸收模擬,橡膠配方模擬,磨耗能量分佈模擬,實車行駛模擬,氣體穿透模擬,輪胎泥濘路面模擬,路面環境模擬等技術構成,數碼旋轉模擬較好的解決了高速轉動中的輪胎無法收集輪胎接地面數據的弊端,縮短了輪胎設計生產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