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月山大佛

鎖定
半月山大佛,又名資陽大佛,因坐落於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碑記鎮大佛鄉半月村,是四川省第三大坐佛,據説在世界上排第22位。
中文名
半月山大佛
別    名
資陽大佛
地    位
全省第三大坐佛
排    名
在世界上排第22位
刻造時間
唐貞觀9年開始
位    置
資陽市雁江區碑記鎮

半月山大佛佛像簡介

碑記鎮,地處雁江區南大門與資中交界處,距城區20餘公里。
半月山大佛屬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為彌勒佛倚坐像,屬淨土宗造像。大佛端坐於長方形石龕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寬11.2米,結構雄渾古樸,氣魄宏大。而佛像面部豐潤,雙耳垂肩,表情安詳恬靜,目光平和下視。
相關圖集

半月山大佛相關壁刻

龕左側上部有壁刻,“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較顯,餘字剝蝕難辯。中部刻有《大佛會碑序》。另,半月山壁崖還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摩巖刻,敍此山舊名福勝山,字多剝蝕,書撰姓名無存。還有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摩巖詩刻,詩云:“唐(朝)知名寺,資川大道場,懸巖低翠艾,亂石雜修篁,憶古尋遺蹟,憑高入異鄉,西窗好(觀)景,少憩贊公房。”

半月山大佛歷史經歷

半月山大佛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一説始建於唐德宗貞元九年即793年,陸續用了150年,相傳七代人,方在懸崖峭壁上鑿建成初具形態的大佛像。到1131年(宋高宗紹興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師周義等人,為巨佛開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歷時484年。
至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嚴子恭、羅恕等人與僧人海明聚會,在大佛身旁營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並在大佛崖下,依佛門古規次第修建天王殿、彌勒堂、大雄殿、關聖殿、三星殿,歷時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從大佛的開鑿到寺院的建成,先後歷時800多年。
半月山大佛逾千年風霜雨雪,風化剝蝕不可避免。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作“四舊”來破,損毀嚴重,大佛所有附屬設施被拆除毀壞。後來,後山大量開採石料,更使大佛傷痕累累。大佛寺則用作學校、鄉政府,又先後於1971、1972年拆除,修建了學校、鄉政府。最後一批毀於1977年。
1981年,半月山大佛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冬,省、縣撥款及社會募捐共籌資30多萬,對大佛進行了初步維修。

半月山大佛佛光奇觀

佛光 佛光
2018年4月15日上午9點半左右,一道日暈出現於半月村上空,半弧型的日暈色彩絢麗,與雨後的湛藍天空形成強烈對比,呈現“佛光”奇觀。日暈正好出現於半月山大佛正上方,“巧合”下形成了奇景。神奇的景象持續兩個多小時,隨着太陽的移動,最終漸漸消失在空中。 [1] 

半月山大佛相關開發

半月山大佛生態園區,以大佛、柑桔為特色。半月山大佛後山面積20畝,盛產柑桔,大佛周邊的25個村,柑桔面積達1萬餘畝,銷售遍及全國,每年都有南來北往的商人云集大佛,給當地羣眾帶來了無限商機。

半月山大佛相關傳説

半月山大佛的來歷:唐貞觀元年,福勝山裏住着師徒倆。師傅心靈手巧,徒弟天生好強,師徒倆約定比賽修菩薩,看誰修得又多又好。
師傅小心認真地刻着修着,雄雞報曉,師傅的一千多個小佛已經完成。他得意洋洋地去看徒弟,一看徒弟在提燈捉泥鰍,他怒吼了:"把賽事忘在腦後,你刻了幾個佛。"徒弟説:"刻了一個大佛,可腳還沒有……"師傅一聽氣得跳腳,一急,殺了徒弟。
天漸漸亮了,怒氣未消的師傅來到禪院打坐,只見寺廟金光閃閃,他走了出去,一座金光閃閃,高約七丈的大佛聳立在山壁上。頭頂有顆夜明珠,胸部能放一張方桌。但沒有腳,因已到山腳,沒有刻腳的位置了。儘管這樣,但自己刻的千佛加起來都不如徒弟的一個大佛,後悔莫及。
後來,人們用亂石壘好了大佛的腳。後來淨悟院本名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就是大佛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