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夏湯

鎖定
半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具有理氣化痰,降火散結之功效。主治飲食及水土失宜,肝氣鬱結致痰氣壅結氣鬱化火之癭瘤,咽喉腫塞,心胸煩悶,可用於甲狀腺瘤的治療。
功    用
理氣化痰,降火散結
出    處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半夏湯組成

半夏一兩(水洗七遍去滑),射干、牛蒡子各一兩,杏仁三分(水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羚羊角屑三分,木通、桔梗、昆布(洗去鹹)、檳郎各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赤茯苓三分,炙甘草半兩。

半夏湯用法

上藥為粗末,每次取四錢,加生薑2片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時候。

半夏湯功用

理氣化痰,降火散結。

半夏湯主治

飲食及水土失宜,肝氣鬱結致痰氣壅結氣鬱化火之癭瘤,咽喉腫塞,心胸煩悶,甲狀腺瘤。

半夏湯方義

本方治症為飲食及水土失宜,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痰阻氣機;以及情志內傷致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津聚成痰;上述原因故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氣鬱化火之癭瘤。方中半夏能燥濕化痰,脾為生痰之源,半夏為脾胃二經主藥,故半夏主祛脾濕不化之痰,脾為生痰之源,水濕去則脾健而痰自消,從而斷其生痰之源,使氣機通暢,痰氣壅結可散,故為主藥,且命名為半夏散;檳郎、枳殼下氣化痰,氣降則痰行水消;杏仁、桔梗宣肺化痰,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行則氣機暢;昆布化痰軟堅;射干、牛蒡子利咽消痰散結;羚羊角瀉肝火;木通、赤茯苓走水府而滲利濕熱。諸藥合用則痰濕與肝火俱消,痰氣壅結可解。

半夏湯加減化裁

胸悶不舒鬱金、柴胡;腫塊難消者,加牡蠣、貝母、夏枯草;心悸,失眠較甚者加丹蔘、生地、酸棗仁;多食易肌者,加生石膏;病久正氣傷耗,消瘦乏力者,加黨蔘、黃芪、當歸。

半夏湯使用注意

忌食生冷、黏膩、辛辣之品。

半夏湯附註

附方 半夏湯
組成 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
主治痰濕內阻,胃氣不和之失眠
出處 《靈樞》卷十
附方半夏湯
組成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 散寒通陽,滌痰開絡
出處 傷寒論
附方1半夏湯
組成:半夏,藿香,羌活,川芎各一分,牽牛半兩。
主治:痰瘧。
出處:《活人事證方後集》
附方2半夏湯
組成:生薑240g,半夏45g,吳茱萸30g,桂心100g
主治:腹中脹,胸脅不利,氣急胸悶。
出處:《外台秘要》卷七
附方3半夏湯
組成:半夏90g,前胡90g,炙鱉甲90g,生薑120g,桔梗60g,吳茱萸60g,炙枳實60g,人蔘30g,檳郎14枚。
功用:軟堅散結,止咳化痰。
主治:痃癖硬急氣滿,嘔噦不能食,胸背痛。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二
附方4 半夏湯
組成:半夏、生薑、黃芩、茵陳、當歸各9g,前胡、枳實、甘草、大戟各6g,茯苓、白朮各12g
功用:行氣化濕
主治:用於黃疸,小便黃赤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附方5半夏湯
組成 半夏31g,細辛31g,前胡62g,枳殼麩炒62g,烏梅肉15g
主治 針眼
出處 《醫方類聚》卷六十九
附方 半夏湯
組成 半夏、木通、桃仁、附子、桂、葛根、枳殼、黃芩各半兩、羚羊角各一分、升麻一分半、麻黃(去根節)三分
功能 發表散邪,清熱解毒
主治 傷寒發汗不解,變成狐惑,寒熱無常,心中燥悶,不欲飲食。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附方半夏湯
組成 半夏(湯洗去滑,焙)三兩、白朮、赤茯苓(去黑皮)、人蔘、甘草(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陳橘皮(去白,焙)各一兩、桂(去粗皮)一兩半
功能 燥濕健脾和胃,温陽益氣補中
主治 肉極虛寒,脾咳右脅下痛,陰陽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脾脹滿,流飲痰癖。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附方半夏湯
組成 半夏一兩、附子半兩、款冬花、麻黃各一兩、乾薑一分
功用 解表散寒,温陽化痰
主治 傷寒咳嗽,頭痛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1-8] 
參考資料
  • 1.    趙建成,謝繼增,楊建宇主編.《腫瘤方劑大辭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 2.    解發良,楊慧明主編.《中國古今奇效良方》: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 3.    (南宋)劉信甫撰.《活人事證方後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 4.    孫世發主編.《中醫肝膽病良方》:金盾出版社 ,2005
  • 5.    姜建國,柳長華主編.《外感病實用方》: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9
  • 6.    陳可冀,李春生主編.《中醫美容箋譜精選》: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2
  • 7.    竭寶峯,江磊主編.《中華偏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 8.    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3冊》: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