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夏河

鎖定
《半夏河》是當代作家申賦漁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8年4月。 [1] 
該書是一部關於傳統鄉村記憶的散文集,作為“個人史三部曲”的終篇,申賦漁以“少年大魚兒”的視角,講述申村的人文掌故、鄉鄰之情和漸漸消失的鄉風鄉俗。二十五章往日故事,串連起對中國鄉村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珍貴記憶,意在表達“人需要靠着記憶的美好來對抗粗糙的現實、焦灼的心緒和糾結的情感”。 [2] 
作品名稱
半夏河
作    者
申賦漁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8年4月
字    數
120000

半夏河內容簡介

《半夏河》是申賦漁繼《匠人》之後寫作的關於故鄉申村的散文集。作為《匠人》的姊妹篇,該書將更多的回憶與敍述放在了“少年大魚兒”的鄉村生活中,回憶半夏河畔的家園、故土、鄉鄰、親人。每一節中圍繞着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串連起離開故鄉之前的鄉村景貌與人情。作者旅居法國,距離的阻隔令這些充滿着鄉愁的回憶,也有了深情與温暖。 [1] 

半夏河作品目錄

引子
1.廣播
2.草屋
3.死亡
4.花生
5.黑紗
6.小照
7.洗澡
8.賭博
9.電影
10.奶奶
11.帽子
12.看青
13.理想
14.出走
15.木偶
16.豬草
17.升旗
18.龍燈
19.住校
20.鬥雞
21.補丁
22.唱書
23.詩人
24.落榜
25.離家
後記 [2] 

半夏河作品鑑賞

申賦漁和《半夏河》之間,有一種堪稱奇妙的意味:他於巴黎旅居中寫下這本書,書中內容卻是屬於地道的鄉土中國——他在蘇北鄉村度過的童年和少年。一萬里的異鄉,40年前的事情,時間和空間跨度都是巨大的。濃郁的鄉愁拽住了他的目光,跨越了時空的遙遠,牢牢地聚焦於記憶中的故鄉,並藉助文字,讓舊日光陰在紙上覆活。
在這部散文集中,從開始記事到高中畢業,作者生命最初十幾年裏的記憶,一些經歷和體驗,栩栩如生地鋪展開來,背景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叫作半夏河的蘇北農村。簡陋的草房子,森林一樣的蓖麻地,慈祥的奶奶,壞脾氣的父親,曬穀場上的露天電影,走村串户的木偶戲班子,正月十五舞龍燈的熱鬧,第一次照相和進澡堂的新奇和緊張……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人、事和場景,編織出那個時期他眼中的生活的一幅幅畫面,生動鮮活。半夏河是村名,源自一條流淌過村莊的小河,它無疑是寫實的,但拿來作為書名,就又具有了某種象徵的意味。時光如同河水,在不停歇的流淌中,生命誕生和成長,衰老和死亡。
成長的主題貫穿了整個作品。那個特定年齡時段的心理感情狀態,懵懂和敏感,快樂和憂傷,對死亡的最初感知,單相思的初戀,對詩歌的愛好,面對高考失利的迷茫……不少人讀到這些內容會產生強烈的會心感,因為從中看到了自己所經歷的類似的生命階段。對青澀歲月的回眸,是最能夠引發共鳴的題材之一。而一個人的童年倘若是在鄉野中度過的,因為大自然之美的充足酣暢,就更容易獲得詩意的豐盈。讓人嘆惋的是,申賦漁筆下的老家已經面目全非,一同消失的還有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孕育的種種,諸如古樸的情調、温暖的人情等,輓歌的情調貫穿《半夏河》全書。
所幸還有文字,一切發生過、存在過的事物,只要被文字記錄下來了,就不會真正地消失。文字為一切存檔,為大自然,也為生命。文字能夠抵抗時光的磨蝕,能夠彌補、重建和還原,讓一切破碎的恢復完整,逝去的重新呈現。因此,作者寫下這本《半夏河》,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書寫,才能夠挽留童年記憶。這個想法體現為一種樸素的告白:“如果寫下來,我的故鄉就不會消失了。同時,我將真切地看到我是誰,我又怎樣成為現在的自己,我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上,我又在一步步走向哪裏”。這已經是超越具體的經驗層面,做哲學意義上的探討了。在這種回顧中,生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便獲得了有效的認識和表達。
漂泊是作者人生歷程中一道最為醒目的軌跡。高考落榜後,他先後到北京、廣州、南京等地謀生,從事過各種營生,如今又將屐痕延伸到了法蘭西的土地上。“流浪成了慣性,但始終有一條線索,那就是故鄉。”漂泊愈發加深了對故鄉的眷念,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凸顯了曾經的美好。那再也回不去的故鄉,那美麗而又憂傷的過往,在意念中成為強有力的撫慰。它們是那樣温柔,足以抵抗現實的粗糲,安慰焦灼的心靈。“歲月會把苦難的一切柔化和過濾”,甚至一些不堪的往事,被時光淘洗後,也變成了一種審美的觀照,散發出雋永的意味。 [3] 

半夏河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6月2日,《半夏河》入圍晶報好書榜2018第20期。 [4] 
2018年6月30日,《半夏河》入圍2018年5-6月湘版好書榜。 [5] 

半夏河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半夏河》
2018年4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978-7-5561-1939-4 [1] 

半夏河作者簡介

申賦漁,作家、記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阿爾薩斯的一年》等。先後在《天津日報》《杭州日報》《福州日報》《揚子晚報》《石家莊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導演有《龍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尋夢總統府》等紀錄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