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午夜日記

(2001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午夜日記》是俄國前總統葉利欽繼《我的自白》、《總統筆記》之後撰寫的又一部帶有總結性質的自傳。葉利欽在《午夜日記》中對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和重大的人事變動產生的背景、他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考慮、做出決定的具體情況以及他的內心感受都作了詳細的敍述。 [1] 
書    名
《午夜日記》
別    名
《總統馬拉松》
作    者
俄國 鮑里斯·葉利欽
類    別
自傳
譯    者
曹縵西 / 張俊翔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年1月
頁    數
448 頁
定    價
28.8 元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806571972
副標題
葉利欽自傳

午夜日記內容介紹

《午夜日記》是俄國前總統葉利欽繼《我的自白》、《總統筆記》之後撰寫的又一部帶有總結性質的自傳。書中,作者自稱“儘量以最大程度的真實原原本本地記述”了從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期間,即連任總統之後的俄國曆史:政府換屆和財政崩潰,尋找新的領袖人物和大選之前殘酷的鬥爭。另一方面,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葉利欽在俄國政治生活中“十年”的總結。 [2] 

午夜日記寫作背景

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期間,是葉利欽執政的後半期,俄國經濟危機險象環生,車臣戰火時燃時滅,黨派鬥爭激烈異常,特別是政界要人不斷更換,切爾諾梅爾金、基裏延科、普里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等人,撲朔迷離的形勢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難解的疑團。作為主宰俄國政局的核心人物,葉利欽在《午夜日記》中對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和重大的人事變動產生的背景、他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考慮、做出決定的具體情況以及他的內心感受都作了詳細的敍述。“儘量以最大程度的真實原原本本地記述”是作者的寫作此書的原則 [1] 

午夜日記片段閲讀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六,切爾諾梅爾金到戈爾基來見我,談了一些一般的、不愉快的話題:工資的拖欠,執行預算的艱難狀況。稍作停頓,我深深吸了一口氣,説:“維克托·斯捷潘諾維奇,我對您的工作不滿意。”“這是什麼意思,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
切爾諾梅爾金這個老練的、一切都心中有數、經驗豐富的機關權勢人員,用絕望的目光看看我:“我考慮一下,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高大、沉重的門在他的身後慢慢地關上。
我對那個即將退職的人公正嗎?每次這都是一個令我最痛苦的問題;解除他人職務的時候,每次都是如此。宣佈解除職務其實是我的工作中最不愉快的部分。你要與之分手的那個人未必能夠理性地認識到,這當中沒有任何私人的東西,我縱然不比他更加沉重,至少也和他一樣沉重。他未必能夠理解,當我看着他的眼睛説“您應當離開”,這是最沉重的精神負擔。即便他能理解,但還會感到委屈……委屈之感更為強烈。要知道,每次我都留了下來,走的都是別人。
解除睿智的、忠誠的、正派人的職務是總統最沉重的十字架。
但是,事情也有另外一個方面。還在幾年之前,新俄國的政治舞台上空曠無人。我把佔有總理或者副總理交椅的機會提供給政治家的時候,也就立即使他成為知名人士,賦予他的行為以重要的意義,使他的形象也成為某種標誌。我先提一提,我可以滿有把握地説:正是多虧那些突然的,有時令人氣憤的,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批評和爭議的人事決定,蓋達爾,切爾諾梅爾金,基裏延科,普里馬科夫,斯捷帕申,丘拜斯和其他人才登上了政治舞台。
有時我甚至會這樣想:當時我也沒有其它方法把新人引人政界。
然而,切爾諾梅爾金的退職卻是特殊的,也許是我感到最棘手的一件事情:切爾諾梅爾金多次救過我,幫過我。但是,現在沉湎於惻隱之心……從道德上説,我沒有這個權利,我應當把政權轉交給別人。交給誰?暫時還不清楚,我在考慮。
怎樣把這一點表達得更加準確一些……切爾諾梅爾金是個強者,他的強大力量在於擁有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在充滿複雜、矛盾情況的改革過渡階段,這一品質確實非常重要。
在俄國艱難的處境中,適應能力也許在歷史上就是最珍貴的特點,根本特點。但是……我們已經生活在另外一個時代,而下一位總統,我覺得,他應當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世界觀。
當時,恰恰就在我們談話之前不久,切爾諾梅爾金還相信自己擁有進一步發展的政治前景。
年輕改革家的地位已被徹底動搖,在這個時刻罷免不止一次在危機時刻救過我的、值得信賴的總理真是完全喪失理智。但是,情況就是這樣,我必須在這個時刻和他分手!
許多人撰文,談及我對切爾諾梅爾金的“醋意”似乎越來越重,彷彿美國把他作為未來的總統,接待過於熱情,於是我“醋性大發”。
……我對在身邊工作的強者從來沒有醋意。相反,我總是在尋找他們,尋找有進取心的、個性鮮明的剛毅之士,並且多次找到。
事實上確實恰恰相反。如果我確信切爾諾梅爾金能夠成為未來的總統,能夠在社會範圍內進行艱難而不受歡迎的改革,取得經濟上的突破,我一定會把部分總統權力交到他的手中,竭盡全力幫助他準備競選。
但是我看到,切爾諾梅爾金不可能贏得競選的勝利。永遠採取妥協折衷方法的政治經驗、謹小慎微管理方式的陳規陋習就是障礙。同時,人們也厭倦了政界熟悉的老面孔。
……我一步一步地、精心地做着解除切爾諾梅爾金職務的準備工作。我在尋找新的總理人選,在此之前三個月的時間內以各種不同的藉口(通常是討論某個具體的問題)會見那些能夠使改革有所新發展的強有力的人物——僅就他們的精力和思維方式而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