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升泰

(清末官員)

鎖定
升泰(1838年—1892年),清末官員。蒙古正黃旗人,卓特氏,字竹珊,大學士富俊之孫。初捐貲為户部員外郎,後出為山西汾州知府。歷任浙江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等職。1881年(光緒七年)為伊犁參贊大臣,尋授內閣學士。1884年署烏魯木齊都統。1887年為駐藏幫辦大臣。次年英國武裝侵略西藏,攻佔隆吐山、納蕩等地。他因主和被任命為駐藏大臣,授予全權與英軍議和。1890年和英印政府代表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諡號恭勤,著有《印藏邊務錄》《寶鑑編補註》等。 [1-3] 
全    名
升泰
竹珊
諡    號
恭勤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838年
逝世日期
1892年9月24日
逝世地
亞東仁進崗
主要作品
《印藏邊務錄》
旗    籍
蒙古正黃旗

升泰人物生平

升泰由監生報捐員外郎,咸豐七年(1857年)分配到户部。
咸豐十年(1860年),因在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在外城練勇局出力,賞加四品銜。
咸豐十一年(1861年),補授户部四川司員外郎。
同治元年(1862年),掌井田科印鑰,充南檔房幫辦,兼充《文宗實錄》館校對官。
同治二年(1863年)後,分別掌户部湖廣司、陝西司印鑰,兼充內倉監督、軍需局總辦、則例館提調等職。
同治六年(1867年),京察一等,補授山西汾州知府。
同治十年(1871年),調任太原知府、山西河東道。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籌餉出力,加布政使銜。
光緒二年(1876年),補授浙江按察使。
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署理浙江布政使。七月,調任雲南布政使。
光緒七年(1881年),召還京師。 [3]  五月,賞副都統銜,授伊犁參贊大臣 [4] 
光緒八年(1882年),加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仍任伊犁參贊大臣。 [5]  任上與俄國勘定阿爾泰山邊界,對俄態度強硬。 [6]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調任駐藏幫辦大臣。 [7]  當時第一次藏人在隆吐山築卡,為英印所敗。清廷命駐藏大臣文碩令藏人撒卡,而文碩因藏人之反對,謂藏地無可撤,清廷嚴旨切責。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八日,撤文碩職,以升泰主持藏事。升泰於五月二十六日抵藏,接印視事。藏人誓復仇,屯兵帕克裏,將反擊英印軍。升泰尋出乾隆五十九年和琳和瑛所立奏設鄂博原舊檔案一卷,註明藏南界址,系在距帕克裏三站之雅拉、支木兩山,設有鄂博,又有春丕、日納宗兩處,上年雖系藏界,因乾隆五十三年廓番用兵,將哲孟雄追過藏曲大河,哲番窮苦,達賴喇嘛將日納宗地方賞給哲孟雄管理。原派委員西藏遊擊張志林原稟文聲敍日納宗不應作為藏界,只在雅拉、支木兩山設立鄂博,高下尺寸,開單詳載云云。升泰將此卷持示藏人,藏人曰;“地雖予哲,今哲通英,應即收回自管。”六月二十五日,英印兵來撲藏營,藏兵正擬迎敵,忽值大雨,昏霧四塞,雙方停止。隨英兵陸續增加,七月初十、十五日等,藏人擬攻英營,升泰數止之,藏人終不顧,於是英軍攻熱烈巴拉山,藏兵傷亡甚眾,英軍追入春丕。時中英均願議和。二十七日,清廷諭令升泰先解戰爭,並令親赴帕隘邊界,與英印議約。升泰準備前往。八月十七日,英印收取哲孟雄全境,俘其部長土朵郎思,拘禁於噶倫堡,置政務官一員,以監督哲孟雄之內政外交,並招印度及廓爾喀遊民開闢墾荒。十八、十九兩日,藏兵與英兵開戰,藏兵大敗,咱利、亞東,朗熱等隘盡失。印兵追奔逐北,遇升泰派赴阻戰之江孜守備蕭佔先豎立漢字旗始止。英印仍添兵修路,擬由四路分撲藏營。藏人亦收集殘兵,企圖收取哲孟雄全土。十月十六日,升泰由藏起程,擬令雙方先行撤兵,再議界址。十一月十三日,抵帕克裏隘外三站之仁進崗駐紮。布魯克巴部長派兵一千七百人來營保衞,升泰厚賞遣去,懼貽英人口實。並令駐紮仁進崗之藏兵萬人,撤退數十里,以為交涉之基礎。十九日,與英武官柏爾晤於納蕩,隨於二十三日會議。藏人要求哲孟雄對於西藏仍照舊納貢遞稟,但英人則聲稱哲印訂約已二十七年,哲應歸英保護,又須在江孜、帕克裏通商,以致會議毫無結果。會天寒,十八日升泰移營仁進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税務司赫政由粵轉印來藏,充通譯。
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二十五日,藏人具結遵旨退兵。升泰奏請轉諮英兵亦定期撤退。三月初一日,赫政到邊。第穆呼圖克圖率領三大寺及闔藏公稟,撤兵定界及通商一項,須在咱利以外,隨於四月二十一日具結,允在亞東通商。五月,印兵開始撤退。六月二十九日,奏准將喇嘛伊喜批衝補授西藏額外噶布倫,赴邊辦事。八月十四日,赫政來函巳將印度來文譯成漢文並擇要數條寄呈,總署撰約四條電赫政轉複印度。二十日,奏陳印度已於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將所有納蕩,日納宗之兵連日撤退,惟英官會議羈延,請促英使電催印度迅速會議。先是,哲孟雄部長之母遞稟乞勿將哲孟雄劃出藏界之外,部長既被拘,其母及子仍居春丕。英人假作部長書,取其子赴噶倫堡,部長母堅執不允。乃攜其兩孫至升泰營哭訴,乞朝廷作主,升泰無以援之。八月,哲孟雄部長復來書雲:當回春丕,情願棄地,不受洋人折磨。升泰慮為英人藉口,復阻返藏。十二月二十七日,赫政來函,請升泰速赴大吉嶺會議。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庚戌,清廷派升泰為全權大臣,與英國全權大臣定約畫押。二月二十二日,由大吉嶺起程赴孟加拉城。 二十七日,與英國所派全權大臣、印度總督蘭士頓爵士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五月,升泰被擢為駐藏辦事大臣,繼續與英方交涉亞東開放等事宜。
光緒十八年(1892年),升泰在參加了九世班禪坐牀典禮後趕赴仁進崗,繼續與英方交涉。 [8]  同時不斷做西藏商上的工作,“舌敝唇焦,不遺餘力,不料藏番始終固執,不能釋然”。八月初四日(9月24日)去世於該地。 [9]  清廷賜諡“恭勤”。 [10] 

升泰人際關係

  • 祖父:富俊
  • 弟弟有泰
  • 兒子:壽蓉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