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羅特·升允

鎖定
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多羅特氏,字吉甫,號素庵,蒙古鑲黃旗人。清末官員,宗社黨主要成員之一。
清廷授多羅特公,主要擔任過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陝甘總督等要職。宣統元年,升允曾因上疏反對立憲,以妨礙新政之過失被革職,之後寓居西安滿城。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又重新被啓用,任陝西巡撫,總理陝西軍事。升允率甘軍東進,連下十餘城,逼近西安。1912年2月,清帝溥儀退位,甘軍得知消息,拒不與革命軍作戰,升允西退。此後往來於天津、大連、青島之間,結納宗社黨人,圖謀復辟。1931年7月23日病逝於天津租界,遜帝溥儀贈諡曰文忠。
中文名
多羅特.升允
國    籍
清朝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858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主要成就
修建蘭州黃河鐵橋 興辦西北教育 曾護送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西逃
出生地
北京
旗    籍
蒙古鑲黃旗
爵    位
多羅特公
諡    號
文忠
官    職
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陝甘總督

多羅特·升允生平

升允(左) 升允(左) [1]
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多羅特氏,字吉甫,號素庵,蒙古鑲黃旗人。清末官員,宗社黨主要成員之一。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二十六年(1900)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翌年春升任陝西布政使,實授陝西巡撫。歷任總理外國事務衙門章京,工部主事、駐庫倫參贊大臣,駐俄國參贊,陝西糧道,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陝甘總督
宣統元年,升允曾因反對立憲而被革職,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又重新被啓用,任陝西巡撫。他反對清帝退位,曾率軍取陝,以“勤王”為名,妄圖攻下西安,迎奉溥儀建立偏安西域的小王朝。升允曾率舊部,經數十戰,攻克十餘城,正當全陝垂定之際,清帝遜政之詔被頒下,他仍堅持大批殺害戰俘和革命者,後因部隊拒戰而退。
1913年在策動蒙古“勤王”失敗後,升允東去日本謀求國外力量支持復辟,並於日本參加了宗社黨。升允歸國後,居住在青島沂水路3號(今《青島日報》職工宿舍,舊宅尚存。)他並不甘心做寓公,而是為復辟清廷四處活動,尤重走日本路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日本軍隊向德國駐青島的軍隊發起進攻,日本佔領青島後,升允等均受到日軍的保護。這時,升允又轉向投靠日本。其間,升允和溥偉善耆做為宗社黨骨幹,往來青島、旅順等地,不斷進行復闢活動。
1913年,溥偉在青島策劃復辟時,曾派人去聯絡張勳,升允也不甘落後,緊忙給張勳去信説:“弟知公忠義過人,此得恭邸(指溥偉)書,又盛稱之。然則公其當代之偉人,……”以盡吹捧拉攏之能事。後來,張勳進行的癸丑復辟因事泄而流產。
1916年,善耆由日本人川島浪速幫助招募和訓練了一支秘密軍隊,升允曾在日本人的陪同下,由青島趕往旅順“閲兵”。他們企圖以這支軍隊為冒險的資本,與蒙古公爵八寶札布的軍隊相呼應。升允曾去信,煽動八寶札布打起“勤王”旗號,有日本浪人蔘加,在滿蒙一帶進行騷擾活動,一度進犯張家口。善耆與升允本來就一直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豢養,是不惜賣身投靠日寇的。後來,善耆的女兒金璧輝做了賣國的日本間諜,就是臭名遠揚的川島芳子
袁世凱死後,張勳便以徐州作為復辟活動中心,升允在徐州同張勳面談後,便以張勳代表的身份,去日本東京,與日本首相寺內會商。《張勳與佃信夫》一文,講過升允到日本東京時的情形:“寺內因病在家休養,特更衣接待。升允向寺內介紹了中國的國內形勢後,寺內説:‘聽説先生寄寓青島,歸國之後,屆時儘可與日本駐軍司令官大谷商量,不必客氣。’敍及寺內的談話十分懇切,富於感情。
升允聽罷,在感激之餘,不禁啜泣起來,老淚橫流,不能自禁,連連稱謝,竟至語不成聲。寺內也被這一為清朝矢忠的孤老遺臣的容態所感動,亦不覺滴下淚來。”當時,在日本和清季遺老間傳誦過升允寫的一首五絕:“老臣猶在此,幼主竟何如。倘射上林雁,或逢蘇武書。”説明升允在日本是別有懷抱的。為復辟清室,他與日本勾勾搭搭的內幕中可以看出,升允是個堅決走日本路線的人物。升允回到徐州,向張勳回報時,帶來了日人支持復辟的信息和豐厚的經費,從而堅定了張勳等人的復辟決心。張勳在1917年復辟清室時,曾授升允為大學士。在《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裏,收有升允挽張勳贊雲:“嗚呼!忠武遭時之屯,託梁公之委蛇,懷漢陽之貞純;主盟徐方,誓師國門,伸大義於天下,奚可以成敗論。”
1931年7月23日病逝於天津租界,年七十二歲。 [2] 

多羅特·升允家世

升允,姓多羅特氏,故後人以羅為姓,雪堂書札常以本家同宗隱喻。察哈爾(插漢)蒙古族人。隸屬蒙古鑲黃旗。生清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年),卒辛未七月二十三日(一九三一年九月五日)。曾祖富明阿通州副將;祖色普真,前鋒參領;其父訥仁,進士及第,庶吉士,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工部侍郎。

多羅特·升允升允之死

升允為了復辟清廷東奔北走,顛沛流離,尤其是在主政西北十餘年來以來,更是煞費心血,但終於一事無成,不免心情鬱悒,漸染疾症,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1921年夏,升允受他的朋友、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羅振玉力邀,全家從青島搬至天津羅振玉當時在法租界德鄰里的一幢別墅里居住。當時,馬福祥調任綏遠都統後,每年派人赴津,向升允專致“敬儀”,每次約為銀元數百元。
1931年9月20日,升允病亡天津,時年73歲,停靈在北京東直門外的延壽寺。升允做寓公時,奔走間作詩以明心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蘇武書。”看來,他是鐵了心想復辟清王朝的。升允臨終時,日本軍方曾派人三番五次到府上打探信息,最後確認其已死亡才作罷。
升允死後,廢帝宣統溥儀贈諡曰文忠。升允女婿、國畫大師溥儒為其作《神道碑》,將升允復辟不果,喻為“武侯盡瘁,天道可知;申胥空還,臣力盡矣”。這是站在清廷立場上褒揚忠臣的文字。一些有名的滿清遺老前去弔唁,諸如鐵良文海等人,還有升允昔日舊部,時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執弟子之禮攜子馬鴻逵馬鴻炳送了花圈和輓聯,馬福祥的夫人、馬鴻逵的庶母馬書誠(雲亭夫人)前往升允靈前弔唁,並送去800大洋,不少日本政客也前去悼念。

多羅特·升允文學

升允《自述》雲:我本插漢一老胡,雲龍際會來燕都。身受國恩歷七代,休慼與共無相渝。自讀儒書服儒服,漸忘邊外牛羊牧。美食鮮衣日不足,非復北來古風俗。單于猶是有君臣,中華乃為化外人。王者跡熄匹夫責,吾欲藉此明彝倫。嗚呼禮樂征伐自天子,春秋之作豈得已。
升允在陝甘主政時,曾寫下《望河樓》對聯:上聯:隴雲秦樹窮千里;下聯:嶽色河聲共一樓。隴山在甘肅。因以隴為甘肅省的簡稱。秦:古國名。嬴姓。秦襄公始立國,至秦孝公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春秋時,覆蓋有今陝西之地,所以習稱陝西為秦。聯語清新淡雅,繪聲繪色,扣一“望”字,目窮千里,畫意詩情,盡攬於一樓之中。此對聯曾被收入《民國名聯三百首》中。

多羅特·升允貢獻

縱觀升允一生,除了對清王朝愚忠外,升允為官比較清廉,也曾做過一些造福桑梓的好事。
2001年西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西北大學的前身(陝西大學堂)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由陝西巡撫升允給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關於開辦陝西大學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緒皇帝的親筆硃批,再次以實物形式印證了西北大學的前身確實是陝西大學堂,這説明建立西北大學的首倡者就是升允。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升允在蘭州創辦甘肅省速成師範學堂(後改初級師範),令各地選送品學兼優的生員入堂肄業,一年畢業後分配到各地高等小學堂當教習。每名生員月給伙食銀8兩,每年需銀96兩,由該地方官批解藩庫,再由該學堂領給。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升允在蘭山書院創設甘肅省優級師範學堂,為全省各地中學堂培養教習。他令各府縣選送貢生、生員、監生120名,人堂肄業,每月每人發津貼銀3兩。教職員工20多名,月薪多者數百兩,少者數兩。兩者相加,每需經費數千兩,由藩庫支出。三月,升允在甘肅舉院小西湖創設甘肅農業試驗場,分內外兩場,佔地70多畝,引進麥、豆、蔬菜優良品種,予以培育、推廣。閏四月,升允任命蘭州道彭英甲為甘肅農工商礦總局總辦,主持興辦地方實業。總局下設農工股(分管農業試驗場和工藝製造廠)、商礦股(分管商品陳列所和礦質化驗廠),領取藩庫銀2萬兩為常平經費,得以在全省各地推行實業。五月,在升允的支持下,彭英甲在甘肅舉院開辦勸工局廠,利用甘肅資源,引進西洋設備技術,製造綢緞、銅、鐵器等輕工產品。較有規模的有綢緞廠、織布廠、栽絨廠、玻璃廠等四大廠,還有製革廠、銅器鐵器等小廠。共有員工148人,其中的藝徒由各廳、州、縣選送。經費主要來自官款,其中除廠內產品售款及各地解到藝徒津貼外,歲需銀7984兩,採購原材料歲需1.9萬多兩,由農工股按月撥領。
此外,升允還有剛直的一面。庚子西狩之役,他在陝西迎駕,見太監沿途騷擾,就大力抑止,錚錚有聲。後又彈劾權貴,凜然不懼。慈禧太后七十壽誕時,慶親王命各省獻金祝壽。升允不僅不獻金,反而上疏要求停止獻金。故史稱升允“實為滿員之得未曾有者”。

多羅特·升允評價

升允女婿、國畫大師溥儒為其作《神道碑》,將升允復辟不果,喻為“武侯盡瘁,天道可知;申胥空還,臣力盡矣”。這是站在清廷立場上褒揚忠臣的文字。
鐵良給升允的輓聯寫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辛亥之亂,第一忠臣”。
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部通譯官吉田忠太郎的挽幛是:保清室守邊疆忠心不二,志未深遵君命抱恨終天“。升允晚年的落魄,也使得曾經輝煌的家族陷入底谷。

多羅特·升允後代

長子札克丹(漢名羅壽松,號友梅),曾留學德國,辛亥革命前由升允推薦到湖廣總督瑞徵帳下為機要幕僚。不久,被任命四品頂戴湖北省牙釐局總辦。武昌起義爆發後,札克丹正在衙門躲避,被革命黨人抓獲,上額被砍了一刀,僥倖未死。混亂中,他化裝逃出武昌,繞道上海回到北平。為此,他把一切仇恨都加在孫中山先生身上,以賣文鬻字了卻一生。
次子扎拉芬(漢名羅壽恆,號延齡),在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又東渡日本學習。曾任清延禁衞軍第三標標統。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在直隸省(今河北省)灤州一帶舉行秋操演習時,駐灤州的新軍第二十鎮士兵,響應辛亥革命號召,將參加演習的禁衞軍三標駐地包圍,扎拉芬用戰刀砍死三名革命黨人,率部衝出重圍,逃回北平。後來在鬱悶中死亡,臨終之際還咬牙切齒,詛咒辛亥革命。
三子扎壽恆(漢名羅壽風,號友竹),1900年在端王載漪率領的虎神營當差,1907年,又到御前善撲營當差,因此,受到辛亥革命浪潮的直接衝擊。他保存有兩支單打一的老式手槍。扎壽恆曾經回憶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在通州防禦八國聯軍時,見有兩個義和團人逃跑,便大聲喝道:“你們説刀槍不入嗎?為啥還要逃跑呢?”説畢,便槍殺了這兩個人。辛亥革命後,由於父兄的去職,家庭潦倒,扎壽恆也將咒罵革命黨,咒罵孫中山掛在了嘴邊。扎壽恆一生最大的快事,就是夜深人靜時,他眉飛色舞地向子女講述槍殺兩名義和團人的故事情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