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升(拼音:shē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個盛東西的有柄器物。升的本義是一種量器,後引申指容量單位。假借為升高、升級的升。由升高又引申為登上,再引申指地位的升高,特指官職的升高。後來造昇和陞,用於升高、升級。 [2]  現代漢字整理時昇和陞都作為異體字併入升,但用作姓氏人名仍為規範字。 [1] 
中文名
拼    音
shēng
部    首
丿、十 [3] 
五    筆
TAK [4] 
倉    頡
HT [4] 
鄭    碼
MEV [4] 
字    級
一級(編號:0125) [1] 
平水韻
下平聲·十蒸 [5] 
總筆畫
1+3、2+2
四角碼
2440₀
統一碼
5347 [4]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注音字母
ㄕㄥ
異體字
*昇、阩、*陞、㚈、𧿘、𨁠、𦫵、𫝣、𫝢

文字源流

【甲組】“升”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甲組圖1、2)像一把長柄大勺子。上部分是勺子頭,裏面一點表示勺子裏面的舀起的液體(也有説穀物的);下半部分是勺子柄,周圍的兩點表示勺字溢出的液滴或穀物顆粒。金文(甲組圖3-5)字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周圍的幾點不見了。小篆(甲組圖14)字形則變得看不出勺子的形狀。秦代竹簡文字(甲組圖6-8)和漢代早期字形(甲組圖9-13)則沿襲金文進一步變化,將上面的勺子變成橫卧的勺子,勺口中的一橫直接與柄把連接,柄把手握處的木變成長長一豎,已經看不出升這種容器的形狀了。漢隸後期字形(甲組圖15、16)就變成現代的“升”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升”最初之義就是指像勺一樣的容器。後來引申為容量單位。秦國量制1鬥等於10升,這一進位關係為後世沿用。 [6]  [7] 
舀酒或舀湯是把低處的東西提升上來,所以“升”也引申出上升的意思。中國最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經有這樣的用法:“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小雅·天保》)意思是祝生活和事業像上弦月一樣日趨圓滿,像旭日一樣越來越光明燦爛。由上升的意思引申為從低處向高處走,也就是更上一步或登上的意思。如“升堂入室”。由登上的意思再引申為升官、提升。 [8] 
【乙組】“昇”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昇”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由於“升”引申出了“上升”的意義。秦以後的俗字,太陽昇的“升”,便多加“日”頭作“昇”,以“日”表意、以“升”表音。又造“陞”,也與“升”同,是“上”“登”的意思;但唐朝以後,一般只用於升官,把“升官”寫作“陞官”。然而,中國文字發展的過程是不斷簡化的過程,後來“昇”“陞”二字已作為異體字,無論“升斗”“上升”“升官”“提升”,都只用“升”字了。 [6]  不過用作姓氏人名的“昇”和“陞”仍是規範字。如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昇,不作畢昇。清代戲劇家、《長生殿》的作者洪昇,不作洪昇。 [1]  [9]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量詞
市制容量單位。十合(gě)為一升,十升為一斗。

《漢書‧律曆志上》:“合龠為合,十合為升。”

容積的法定單位,符號L(l)。1升等於1000毫升。
liter;litre


量酒的單位。

《墨子‧號令》:“賜酒日二升,肉二斤。”
唐·元稹《劉氏館集隱客》詩:“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古代區別布的粗細所用的計算單位,其作用類似於現代計算紗線的“支”。

《儀禮‧喪服》:“冠六升,外畢。”
漢·劉向《説苑‧臣術》:“進不事上,以為忠;退不克下,以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

名詞
量糧食的器具,容量是斗的十分之一。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十:“忽見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

(Shēng)姓氏用字。



動詞
由低向高運動(與“降”相對)。
uprise;rise
《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宋·王安石 《登飛來峯》:“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巴金《寒夜》六:“‘吃飽啦?’她壓住剛剛升上來的怒氣,温和地問道。”
升旗;上升;升騰
登,登上。
ascend
《易‧同人卦》:“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論語‧八佾》:“揖讓而升,下而飲。”
(等級、層次)提高。
promote
《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東陽自從升了官,架子一天比一天大。”
升温;升格;升級;升遷;晉升
穀物成熟。

《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為大飢。”

點燃;生火。

元·王禎《農書》卷二十:“詰旦升香,割雞設醴,以禱先蠶。”
《老殘遊記》第七回:“起來喊店家秤了五斤木炭,升了一個大火盆。”

進奉,進獻。
pay tribute
《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

《易》卦名。卦形為坤上巽下。參看“升卦”。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上】【鬥部】識蒸切(shēng)
(升)〔二〕十龠也。從鬥,亦象形。 [12] 
【卷七上】【日部】識蒸切(shēng)
(昇)日上也。從日升聲。古只用升。 [13] 
【註釋】《説文解字》本無“昇“字頭,今本《説文》“昇“字頭是徐鉉所增的新附字。十龠(yuè):桂馥《説文解字義證》:“當作‘二十龠’。《廣雅》:‘龠二曰合,合十曰升。‘《説苑》‘度量權衡,以黍生之,千二百黍為一龠。’“

説文解字注

【卷十四上】【鬥部】
“(升)十合也”注:十合各本作“十龠”,誤,今正。《律曆志》曰:“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作“十龠”則不可通。古經傳登多作升,古文叚借也。《禮經》注曰:“布八十縷為升。”升字當為登,今之《禮》皆為升,俗誤已行久矣。按,今俗所用又作“陞”。經有言升不言登者,如《周易》是也。有言登不言升者,《左傳》是也。
“從鬥,象形”注:斛,左耳為升,右耳為合。□以象耳形也。各本作“亦象形”,非。識蒸切,六部。
“合龠為合,龠容千二百黍”注:十字各本無,今補。不補,則五量惟升、鬥、斛見於本書,且失其相絫之數矣。絫下雲:“增也,一曰十黍之重。”正為銖字張本。鬲下雲:“鼎屬。實五觳。”又云:“鬥二升曰觳。”正為角部觳下無此義,故補之。亼部合下無“一曰十龠為合”之文,《龠部》下無“一曰龠容千二百黍”之文,此處之當補、正同鬲下,非沾足也。“合龠為合”,見《律曆志》,而《尚書正義》引作“十龠”,《月令》正義引作“合”,《通典》引作“十”,《六典》説唐製作“合”,是《漢書》古本不同,要以下文雲“合者合龠之量”“躍於龠”“合於合”,《廣雅》“二龠曰合”斷之,知“十龠”之非矣。古者一分一合謂之判合,叚是“十龠”,則此量不得名合,不得雲“合於合”“合二龠為合”,猶之十二銖㒳之為兩也。 [14] 

廣韻

識蒸切,平蒸書 ‖ 升聲蒸部(shēng)
升,十合也。成也。又布八十縷為升。識蒸切。五。
識蒸切,平蒸書 ‖ 升聲蒸部(shēng)
昇,日上。本亦作升。《詩》曰:“如日之升。”升,出也。俗加日。
識蒸切,平蒸書 ‖ 升聲蒸部(shēng)
陞,登也。躋也。 [15]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升;部外筆畫:2
唐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並音陞。《説文》:籥也。十合為升。《前漢·律曆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徑一寸,下徑六分,其深八分。龠十為合,合十為升。
又成也。《禮·樂記》:男女無辨則亂升。
又《廣韻》:布八十縷為升。《禮·雜記》:朝服十五升。
又卦名。《易·升卦》: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又降之對也。《書·畢命》:道有升降。注:猶言有隆有污也。
又登也,進也。《詩·小雅》:如日之升。《易·坎》象:天險不可升也。
又《前漢·梅福傳》:民有三年之儲曰昇平。 [16] 
【辰集上】【日部】 昇;部外筆畫:4
《唐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正韻》書蒸切。並音陞。《説文》:日上也。古只用升。《正字通》:昇,平也。《類篇》:或作陹。 [17] 
【戌集中】【阜部】 陞;部外筆畫:7
《廣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並音升。《玉篇》:上也,進也。《廣韻》:登也,躋也。《爾雅·釋天》:素陞龍於縿。注:畫白龍於縿,令上向也。
又姓。見《字彙》。
《玉篇》:同升。《集韻》:或作阩、𧿘。 [1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升”字書寫演示 “升”字書寫演示
首筆短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長橫居中,在橫中線。豎撇起筆於短撇中部,收筆於左下格。末筆豎起筆高於首筆,收筆低於撇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əŋ
王力系統
ɕ
ǐəŋ
董同龢系統
ɕ
jəŋ
周法高系統
stʰ
jiəŋ
李方桂系統
sth
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ŋ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ŋ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ə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ə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ɪ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ə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升、昇、陞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全清
識蒸切
ɕ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次清
書蒸切
ɕieŋ
禮部韻略


平聲





書蒸切

增韻


平聲





書蒸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施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書徵切
ʃ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ə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ʂə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ə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ə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se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s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sə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ə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ʃ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ɪŋ
55
陰平
文讀
tsin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ŋ
44
陰平
文讀
tsi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610;124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0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4]
  • 5.    平水韻 十蒸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605-606
  • 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78-279
  • 8.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 語林趣話 精選本[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07.01:338.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46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59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9-20.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58.
  • 13.    董蓮池著.説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66
  •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下[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248-1249.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9.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5.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37
  • 1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40.
  • 19.    升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