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秋之約

鎖定
《千秋之約》是劉慶梅執導,胡亞捷、何晴、葛存壯等主演的電視劇。 [1] 
中文名
千秋之約
別    名
千秋大業
作品類型
都市劇
主    演
胡亞捷
陳鋭
何晴
金莉莉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劉慶梅
編    劇
何繼青
出品公司
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教育委員會、廣州電視台
首播時間
1998年
集    數
20 集
出品時間
1998年

千秋之約劇情梗概

劇照
劇照(6張)
1977年深秋,知青代課老師鄭亦銘與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知青田志傑同在荔枝灣工作。為了解救因校舍倒塌而被埋在廢墟中的陳東生老師和女兒,鄭亦銘身負重傷,在住院期間,聰明美麗的高三女學生艾雨每天來和他一起復習功課,備戰剛剛恢復的高考。4年後,大學畢業的鄭亦銘和田志傑都被分配到了南洲市德正中學當老師。鄭亦銘的戀人艾雨也在北關中學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涯。忙碌中的鄭亦銘經常無暇顧及艾雨的情緒變化,相比之下,田志傑似乎更善解人意。然而,當田志傑認識了市教育局局長甘紹武的女兒、晚報記者甘玫後,向她發起攻勢並很快與之結婚,艾雨為此輕生。歲月推移,鄭亦銘成為德正中學的新任校長,田志傑也順利地當上了北關中學的校長,因校長的位置又使他結識了這個城市裏最有能力的女人——市開發銀行行長關雅妮,並很快取得了她的好感。年華似水,鄭亦銘和艾雨都已經進入中年,兩人似乎比以前更容易溝通了。

千秋之約職員表

導演 劉慶梅
編劇 何繼青、趙琪、楊苗燕、程文超
攝影 劉慶梅
主題曲《相約一千年》詞:瞿琮 演唱:雷湘

千秋之約角色介紹

鄭亦銘:男,1953年生,曾為下鄉知青,1977年考上大學,畢業後至德正中學當語
文老師、教導主任、校長,後為市教委副主任。
田志傑:男,1954年生,下鄉時曾為大隊黨支部副書記,1977年考上大學,畢業後
至德正中學當政治課老師、副校長,後為北關中學校長。
艾雨:女,1959年生,大學畢業後至北關中學任歷史課老師、校長助理、代校長。
後為職高校長。
王冰冰:女,1968年生,德正中學學生,後考入大學,畢業後回德正中學當外語老
師。
甘玫:女,1960年生,甘紹伍之女,新聞工作者。
甘紹伍:男,1936年生,曾為下放幹部,後為南
洲市主管教育的領導。
王新成:男,1944年生,曾為德正中學語文老師,後下海。王冰冰之父。
陳冬生:男,1945年主,荔枝灣小學老師。
陳麗文:女,1968年生,陳冬主之女,大學畢業後至北關中學當老師,後下海。
方全玲:女,1940年生,北關中學校長,後為南洲市教委教育研究所所長。
柳嘉:女,1968年生,北關中學學生。
林道軒:男,1932年生,德正中學物理老師,曾錯劃右派。
李校長:男,1934年主,德正中學校長。
胡長生:男,1967年生,德正中學地理老師。
羅前:男,1968年生,王冰冰中學同學,北關中學數學老師。
黎青:女,曾為知青,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後回國創辦私立學校。
關雅妮:女,1958年生,南方城市發展銀行行長。
張建國:男,1955年生,老闆。
鄭川:男,1984年生,艾雨之子。
徐智:男,1978年生,德正中學90年代學主。
劉宏力:男,同上。
金燕燕:女,週上。
馬龍:男,同上。
區老師:男,德正中學語文老師(中年入戲)。
黃老師:女,德正中學老師(中年入戲)。
洪老師:女,北關中學老師(青年入戲)。
馬發達:男,先為商販,後為某公司經理,學生家長(青年入戲)。
總務處長:男,中年。
孫秋潔:女,德正中學老師,王冰冰的周齡人。
何麗:女,90年代德正中學老師。
關濤:男,同上。
丁局長:男,區教育局局長。中年人。
高政委:男,學生家長。中年。
魏汪汪:羅前等人同學。
陳麗霞:女,陳冬生之女,陳麗文之姐,劇中10歲。
吳老師:男,荔枝灣小學老師。比陳冬生稍年長。
孫月:女,知青,荔枝灣大隊廣播員。鄭亦銘等人的同齡人。
大周:男,知青,比鄭亦銘稍年長。

千秋之約相關評價

該劇是一部全景式反映自77年高考以來,新時期中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歷程的長篇劇。以20年改革開放的時代風雲為背景,以三代教育工作者波瀾起伏的人生命運,勾勒出一幅恢宏的時代畫卷。
該劇劇本由和平年代的編劇主筆,劉慶梅執導,由摒棄了以往同類題材説教色彩過濃的創作手法,走進以鄭亦銘、田志傑、艾雨等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千姿百態的生活中,通過他們真實的價值觀和愛情觀,還有他們面對職稱、住房、收入以及校園外的多重誘惑時的諸多苦惱,真實凸現出幾代教育工作者各自不同的命運。在拍攝過程中,對每一個鏡頭、細節、場景都嚴格要求。從完成的樣片來看,大家給予較高評價。認為這是一部按照精品標準來創作的長篇劇。
《千秋之約》評論在近年來出現的反映教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20集電視連續劇《千秋之約》(中央電視台影視部、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教委和廣州電視台聯合攝製)無論是就內容的豐富性而言,還是就思想內涵
的深刻性和審美品位的獨特性而言,都稱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它的問世,把以校園生活為表現內容的電視劇在審美領域裏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千秋之約》的成功首先在於它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劇中故事 發生在“文革”結束後大學第一次招生前後,情節一直髮展延續到20世紀末的今天,在20多年的時間跨度裏,觀眾既真實地看到了以南 州市德正中學為縮影的中國教育事業從恢復到發展的全過程,又形象 地看到了辛勤地耕耘在教育戰線上的三代教育工作者們前赴後繼的奉 獻精神和他們那豐富的內心世界。劇中提出的對於基礎教育的性質和 作用的思考,圍繞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爭論而顯示出來的教育改 革的必然性,以及對於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格和價值的反思等問題,既 有現實的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又發人深思和給人以啓迪。
《千秋之約》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它的切入 視角和敍述方式非常獨特。它將鏡頭直接對準教育工作者自身,劇中 圍繞着青年教師鄭亦銘、田志傑和艾雨的感情糾葛與他們走過的從成 長到成熟的生命歷程,成功地塑造了三個既具有鮮明個性特徵又很有 代表性的新時代教師的形象。不但如此,編導者還超越了從教師的職 業特點寫教師為人的層面,上升到從人性的層面來揭示這些人物的靈 魂和人性的複雜內涵,於是這三個形象就不僅顯示出教師形象的特有 價值,而且具有了普遍性的審美意藴。劇中的敍事方式也很別緻,編 導者並不刻意追求矛盾衝突的戲劇性,而是常常採用抒情的手法,揭 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為這部作品蒙上一層理想的色彩。
《千秋之約》在審美上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鄭亦銘 和田志傑的形象。這兩個形象無論是在教育題材的作品中,還是放在 影視作品的大背景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鄭亦銘的最大特 點是真,田志傑的最大特點是假,這不僅形成他們性格上的巨大反差, 而且決定了他們各自的行為方式和為人的準則。

千秋之約所獲獎項

1999年,第19屆(98年度)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三等獎
1999年,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1999年,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