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巖競秀圖

(明代文徵明畫作)

鎖定
《千巖競秀圖》是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中國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千巖競秀軸
畫作類型
中國古畫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文徵明
規    格
132.6x34公分;全幅62公分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千巖競秀圖創作背景

千巖競秀圖全景圖
該幅成於1550年(庚戍),為文徵明八十一歲之作。畫重巒飛瀑,二人樹下對坐,一童琴旁侍。設色温雅,筆意秀婉。此幀紙狹而長,構景重疊而繁複。徵明晚年好作此類畫作,晚期吳派亦多受此影響。

千巖競秀圖藝術鑑賞

局部圖
局部圖(3張)
《千巖競秀圖》,作品畫面極窄而長,畫長142.6釐米,寬僅34釐米。畫面底部,兩位高士對坐於參天巨木之下,臨飛瀑溪泉而談。巨木引看畫者的視線上升,進入由丘陵、碎石、坡壁、懸崖交織結合的複雜山體。
繁密的山體多采用吳中文人畫家較為推崇的短披麻皴表現,但又將披麻皴的柔潤轉變為尖鋭。飛泉上部聳立突出的山崖高踞在厚重的基座之上,而基座山體又不斷曲折延伸,形成了一條極為深遠的脈絡。這條脈絡以“S”形向上延展,串聯起無數細碎的山體和林木苔點,形成兼具向上生長又左衝右突、相互擠壓的騷動之勢。
如此狹長的畫幅,往往與其他畫作構成條屏。文徵明也確實創作了與《千巖競秀圖》配成一對的《萬壑爭流圖》。按照當時的風氣,一旦作配對之畫,則這種創作會立即顯得專注於裝飾、商業、禮儀,具有了某種功利性。然而,文徵明卻在《萬壑爭流圖》上明言“餘性雅不喜作配幅,然於默川不能終卻,漫爾塗抹,所謂一解不如一解也”,以此強調自己創作的非功利性。
在經營位置方面,《千巖競秀圖》略微體現了郭熙所言的“自山下而仰山巔”的高遠,更頗為誇張地突出了“自山前而窺山後”的深遠,唯獨忽略了“自近山而望遠山”的平遠。不僅如此,《千巖競秀圖》在用墨上完全沒有使用近濃遠淡的手法制造透視的效果,墨色筆觸鮮有變化,在淺絳設色上也基本用平塗法,使得畫上羣山好像都生長在另一些山峯之上,而不是向遠方延伸。
此外,文徵明在畫中還特別強調了山水平面的不可進入性——畫中的高士走不出畫紙,也並不生活在畫中,而觀畫者更無法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感。畫面與現實的凜然隔絕,其實也暗含着畫家內心和現實之間的隔絕,並以此將精神寄寓在平淡無聊、鬱郁無為的現實生活之外。 [1] 

千巖競秀圖歷史傳承

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第五冊,頁2811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379
故宮書畫圖錄,第七冊,頁101-102

千巖競秀圖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229年),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亦字徵仲,號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並佳,畫師沈周,為明四大家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