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佛閣

(河南省焦作市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千佛閣,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木城鎮,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 [2] 
千佛閣現存千佛閣、中佛殿、山門等建築。千佛閣建築屬地方手法,其樑架、斗拱形制存有不少襲古手法,為研究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例,是中國南北方古建築在中原地區融合的精華 [2] 
2006年5月25日,千佛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千佛閣
地理位置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木城鎮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642-3-345

千佛閣歷史沿革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千佛閣始建。
清咸豐六年(1856年),千佛閣重修 [2] 

千佛閣建築格局

整體建築原有山門、中佛殿、千佛閣,千佛閣兩側有關帝廟、城隍廟,西院為僧院。原山門前有石獅一對立於門兩側,門前有旗杆,山門內東西兩側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尊。為三檐歇山迴廊式建築,上層面闊三間17.4米,進深三間15.7米,中下層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高17.8米,綠色琉璃瓦覆頂,七架樑結構,盡間各有兩爬梁,四角均有抹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檐部均無正心檀。

千佛閣建築特色

千佛閣從整體觀察,建築宏偉,高大古樸,建築藝術高超,雕刻藝術精湛。特別是閣頂內部繪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有天干地支等,是明清時期釋道合一在古代建築上的反映。就建築風格而言,出檐深,挑角高,牆壁厚,雕工精,為我國南北方古代建築在中原地區融合的科學、藝術之精華,對研究我國明清建築及宗教融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千佛閣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七架樑結構,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前檐明間為乳丁板門,次間各置圓窗百壽花格窗欞。後檐明間為六抹隔扇門四扇。殿內中間供奉漢白玉雕彌勒佛像一尊,兩側為四大天王像 [2] 
千佛閣
千佛閣為三重檐歇山迴廊樓閣式綠琉璃簡瓦頂建築,中下層面闊、進深名五間,上層面闊、進深各三間。七架樑結構。一層、二層檐下均施五踩雙下昂斗拱,上層檐下施七踩三下品斗拱。一層柱頭有卷殺,覆蓮式柱礎,為明代遺物。閣頂部扒磚上繪十八組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正脊中間置獅馱三重樓閣寶剎 [2] 

中佛殿
中佛殿為單檐懸山式綠琉璃瓦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七架樑結構,脊瓜柱兩側施叉手。前檐下施五踩雙下昂斗拱,後檐下施三踩斗拱,其檐部緣頭鑲透雕捲雲紋 [2] 

千佛閣文物遺存

千佛閣內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立石碑兩通:一為“尊敬長上圖”,一為“和睦鄉里圖”,均為武陟縣知事秦之英撰文並書丹,周萬書畫,江以通刻石,被稱為書、畫、刻之“三絕碑” [2] 

千佛閣文物價值

千佛閣建築既有佛教閣殿,又有道教廟字,是明清時期釋道合一的集中表現。建築屬地方手法,其樑架、斗拱形制存有不少襲古手法,為研究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例,是中國南北方古建築在中原地區融合的精華 [2] 

千佛閣文物保護

1986年11月,千佛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5月25日,千佛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千佛閣旅遊信息

千佛閣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木城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