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鎖定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老城北4千米處的嘉陵江東岸。始鑿於北魏時期,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斷開鑿。其開鑿歷史之長,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羣,素有“歷代石刻藝術的陳列館”之稱。 [5]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全長388.8米,山崖頂高84米,窟龕最高處距地面45.5米,龕窟作多層次排列,最多達13層,現有54窟、819龕,大小造像7000多軀。佔地面積78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 [5] 
1961年3月4日,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2年,廣元市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1] 
中文名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地理位置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老城北4千米處的嘉陵江東岸
所處時代
唐、宋
佔地面積
78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大雲洞
編    號
1-0044-2-01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歷史沿革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鑿於北魏時期,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斷開鑿。 [5] 
據清咸豐四年(1854年)石碑記為“一萬七千有奇”。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崖開道,造像被毀掉多半。
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所修《廣元縣誌》統計,有唐代石刻27段,五代石刻5段,宋代石刻26段,元代石刻26段,明代石刻8段,無年號者41段。另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100多通。 [7] 
石窟羣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建築格局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龕、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規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兩壁雕有148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據説是武則天之化身。 [3]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主要建築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大雲古洞

千佛崖第512號窟-大雲古洞 千佛崖第512號窟-大雲古洞
大雲古洞(千佛崖第512號窟)為劍南道按察使銀青光祿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所鑿,工程起於唐開元三年(715年),約至唐開元十年(722年)完工。大雲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規模最大的洞窟。現存窟高3.8米,寬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橫額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題“大雲古洞”四字,故而俗稱之。窟室後部三分之二處現為兩層通壁長方形壇基。壇基後部主佛左右側唐代向內擴大後復鑿高壇,壇上各開一個敞口平頂圓拱形龕,龕內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養菩薩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鑿四排立菩薩像,共計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殘存的菩提樹葉達於窟頂,主尊磨光肉髻,面容豐腴,着貼體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線條流暢,左手平抬貼腹側,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與願印。大雲古洞組織嚴謹,題材和造像佈局均有創意。 [1]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蓮花洞

蓮花洞(535號窟)開鑿於武周時期(約690—697年),位於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核心崖壁區中段底層,窟頂浮雕一朵蓮花,故名“蓮花洞”。窟內三壁各開一個圓拱形大龕,三壁大龕中各雕一佛二菩薩像,組成過去世阿彌陀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制頒於天下。蓮花洞彌勒佛居中而坐,應是當時政治氣氛下的產物。 [2]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睡佛窟

睡佛窟中央鑿有佛壇,壇上設通頂娑羅雙樹,並有十三尊涅槃圖像;壇上卧佛右側而卧,身後弟子姿態各異,佛頭側在祥雲上,摩耶夫人用雙手親撫佛祖頭部,盡顯母子深情,連續雕刻的涅槃圖,再現了佛主涅槃的場景:六個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與佛相對而坐,神態安祥;娑羅雙樹下九位弟子與摩耶夫人圍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 [3]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藏佛洞

藏佛洞開鑿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欽差赴藏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章嘉呼圖活佛參加十一世達賴凱珠嘉措的坐牀典禮返回京師,於千佛崖開窟一所。窟內鑿一坐像,結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圓座上,座基為八角形束腰須彌座,束腰部分刻二龍戲珠、二獅子滾繡球及二夜叉。主像頭戴蘭項子五葉僧冠,正面一葉作雲字頭形狀,硃紅色,內刻“日月合壁,五星聯珠”。面相方額廣頤,濃眉大目,嘴唇上有八字形鬍鬚,下頜上有丁字形短鬚。該像身材魁梧健碩,內着白地回字紋大衣,肩着藍色雲字頭披肩,飾以白菊藍葉紋樣,外着紅色袒右肩袈裟,邊飾白菊藍葉紋樣,頸系寶珠項圈,左肩頭有金剛杵、花結狀物,其上所託之物毀去。左手橫置腹前託缽,缽中置蓮花瓶,右手手指殘,似作轉法輪印。該像有桃形頭光,桃形頭光內彩繪藍色雲氣雙雁,邊緣內為聯珠紋,外為彩繪藍色火藥味焰紋。圓形身光內彩繪藍色雙蝙蝠,邊緣彩繪聯珠紋、火焰紋。桃形頭光外側,有淺浮雕彩繪蔓枝蓮花紋樣。坐像左側有榜題,文雲“欽差赴藏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章嘉呼圖敬謹鐫供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吉立”,與右側相對位置,豎刻滿文三行,義同漢文。
該窟是四世章嘉呼圖克圖伊希丹畢堅贊(1787—1846年)所雕鑿。四世章嘉呼圖克圖伊希丹畢堅贊曾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當十一世達賴喇嘛凱珠嘉措(1838—1855年)在拉薩布達拉宮坐牀時,奉旨遣章嘉呼圖克圖赴藏照料,並送金冊。由於坐像是四世章嘉呼圖克圖伊希丹畢堅贊敬謹鐫供,則可進一步推斷該像是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吉(1716—1786年)之像。造像時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吉已去世56年,後世乃作為佛像供養。章嘉一系原系青海土族寺院佑寧寺活佛系統,因一世生於互助土族張家村,故稱“張家活佛”。由於二世張家活佛阿旺洛桑卻丹蔘與調解蒙古衞拉特部和喀爾部的糾紛大獲成功,以及他在內蒙古和內地弘傳佛法的功德,清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封其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賜八十八兩八錢八分純金大國師印,以名號不雅,欽賜“章嘉活佛”,併成為清代惟一被封為國師的藏傳佛教領袖。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年)不僅通曉顯密經論、教法,除用藏語和梵文講經外,還能熟練運用漢、滿、蒙等多種語言。清乾隆年間,三世章嘉主持改建雍王府為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在白塔寺興辦滿文講經院,在頤和園建造三層佛樓,還親自為乾隆皇帝授勝樂灌頂,使藏傳佛教在京城弘傳,北京近畿藏傳佛教寺院達40座。千佛崖所鐫三世章嘉活佛像,是中國石窟中惟一可以確認的三世章嘉呼圖克圖像。 [3]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千佛洞

千佛洞,洞高2米,寬3.9米,深3米,有造像926尊,是千佛崖造像最多的洞窟。以“牟尼閣”為代表的幾龕鏤空雕刻造像,是盛唐藝術精華,其造像肌肉豐滿,比例適度,衣紋流暢,裝飾別緻。蓮花佛座下,有八頭六牙白象,兩側刻有二龍吐水,佛背後為鏤空雕刻的屏風,左右二壁為十尊之佛雕羅漢像,高為1.2米,姿態各異。整個畫面佈局嚴謹,立體感強,後壁光線充足,經千餘年風霜雨雪剝蝕和地震搖撼仍完好無損。 [6]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歷史文化

  • 相關傳説
相傳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改唐為周。此時,白馬寺主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天而著《大雲經》,書著成後由武則天為其作序,武自稱是“彌勒佛”降生,把自己捧上了神的地位,又下令各州縣營造“大雲寺”,以藏《大雲經》。千佛崖“大雲洞”於是動工建造,歷經五年而成。其洞中前方立佛為武則天之化身,莊嚴肅穆,後璧並列兩龕,為“二聖”像,即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死後,千佛崖又在後山門處敬造了一尊彌勒佛像,在蓮花洞的一通造像碑上,還題有“唐武后大周萬歲萬萬歲”的年號。 [6] 
  • 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佛教中國化、石窟寺中國化的產物。石窟寺源自印度,是在天然山石、崖壁間開鑿洞窟為僧侶修行時提供活動的處所,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隨着佛教日益世俗化,石窟寺已不能滿足更多信徒的要求,於是在天然崖面上造淺龕或直接雕鑿造像以形成規模宏大的道場,在建築形式上是圍繞敞口的摩崖大佛或大佛窟主題而展開。千佛崖摩崖造像正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3]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文物價值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內容具有顯密雙修的特點,特別是初唐至開元前後密教遺蹟,為學術界專家所重視。無論其規模、內容和雕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風格、佈局等諸方面,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珍貴遺產。 [5]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6年,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劍門蜀道遺址”。 [3]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老城北4千米處的嘉陵江東岸。 [3] 
  •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廣元城區5路、27路公交可直達。
自駕:成都--成綿高速一綿廣高速一(G5京昆高速)一廣元出口離開上匝道一G108一千佛崖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