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佛山街道

鎖定
千佛山街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下轄街道,地處歷下區西南部,東與解放路街道文化東路街道接壤,南與市中區舜耕街道為鄰,西與趵突泉街道毗連,北與泉城路街道交界。轄區總面積4.9平方千米。2011年末,千佛山街道轄區總人口50446人。 [1] 
1949年以前,境域屬濟南市第三區。1990年7月,撤銷千佛山街道併入司裏街街道。2003年11月,更名為千佛山街道。 [1]  截至2020年6月,千佛山街道轄7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歷下區司裏街小區11號。 [1] 
2011年,千佛山街道財政總收入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1] 
中文名
千佛山街道
外文名
Qianfoshan Subdistrict
別    名
千佛山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
地理位置
歷下區西南部
面    積
4.9 km²
下轄地區
7個社區
政府駐地
歷下區司裏街小區11號
電話區號
0531
郵政編碼
25001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0446 人(2011年轄區總人口)
著名景點
千佛山公園
車牌代碼
魯A

千佛山街道歷史沿革

1949年以前,境域屬濟南市第三區;同年3月,成立所裏和司裏2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銷,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
1952年7月,成立第一區第四居民委員會。
1954年12月,更名為第一區第四街道。
1955年1月,更名第三街道。同年9月,更名司裏街街道。
1960年5月,撤銷朝山街街道併入司裏街地區,成立歷下公社司裏街分社。
1962年12月,恢復司裏街街道名稱。
1979年9月,歷城縣向陽大隊劃入。
1990年7月,撤銷千佛山街道併入司裏街街道。
2003年11月,更名為千佛山街道。 [1] 

千佛山街道行政區劃

千佛山街道區劃沿革

1955年9月,千佛山街道設7個居民委員會。
1960年5月,千佛山街道轄11居民委員會。
1982年2月,趵突泉和正覺寺2街道經十路以南地區劃歸新成立的千佛山街道。
1997年4月,千佛山街道轄佛山苑、佛山苑二、小南營、馬道口、千佛山西、千佛山東山東工業大學、司裏街8個居委會。
2000年1月,千佛山街道佛山苑小區第一、第二居民委員會合並建佛山苑小區社區委員會小南營居民委員會、馬道口居民委員會合並建棋盤街社區委員會,共轄5居民委員會,3家屬委員會。
2004年7月,所裏街社區居委會更名司裏街社區居民委員會;同年11月,增設開元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8年5月,開元社區居民委員會、千佛山東路社區居民委員會合併成立新千佛山東路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山東工業大學家屬委員會,新建千佛山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濟南柴油機廠家屬委員會,新建濟柴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山東體育學院家屬委員會,新建歷山名郡社區居民委員會。 [1] 

千佛山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千佛山街道轄7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歷下區司裏街小區11號。 [1] 
千佛山街道區劃詳情
佛山苑社區
千佛山東路社區
棋盤街社區
千佛山西路社區
千佛山社區
歷山名郡社區
濟柴社區
/
/

千佛山街道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千佛山街道地處歷下區西南部,東與解放路街道文化東路街道接壤,南與市中區舜耕街道為鄰,西與趵突泉街道毗連,北與泉城路街道交界。距區政府4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4千米,總面積4.9平方千米。 [1] 

千佛山街道人口

2011年末,千佛山街道轄區總人口50446人。另有流動人口18484人。總人口中,男性25379人,佔50.3%;女性25067人,佔49.7%;14歲以下6632人,佔13.1%;15~64歲37473人,佔74.3%;65歲以上6341人,佔12.6%。
2011年,千佛山街道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9506人,佔98.1%;有回、滿、蒙古、壯、朝鮮、苗、土家、藏、錫伯、瑤、仫佬、彝、土、布依、仡佬、傣、維吾爾、黎18個少數民族,共940人,佔1.9%;其中回族69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3.7%。2011年,人口出生率6.9‰,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295人。 [1] 
千佛山街道

千佛山街道經濟

千佛山街道綜述

2011年,千佛山街道財政總收入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1] 

千佛山街道商業

2011年末,千佛山街道有商業網點45個,職工4000餘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1] 

千佛山街道金融業

2011年,千佛山街道金融產業實現税收2.1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年末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等9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1] 

千佛山街道交通運輸

2011年,千佛山街道處處通水泥路。 [1] 

千佛山街道社會事業

千佛山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千佛山街道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823人,專任教師77人;小學3所,在校生2409人,專任老師12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166人,專任教師20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省屬高校所,在校生900人,專任教師110人。 [1] 

千佛山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千佛山街道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個,衞生服務中心站4個。 [1] 

千佛山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千佛山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66户,人數334人,支出111.4萬元,比上年增長9.4%,城市醫療救助13人次,支出3.3萬元,比上年增長60%。
2011年,千佛山街道有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000元。
2011年,千佛山街道有社區服務設施8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7個。經常性社會救助站、點和慈善超市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8663元。
2011年,千佛山街道新增就業人員1210人,有54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3人,年末登記失業人數208人,登記失業率為0.4%,全年共幫助20户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户至少一人就業。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533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404人。 [1] 

千佛山街道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千佛山街道因轄區內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得名。 [1] 

千佛山街道風景名勝

  • 綜述
千佛山街道轄區內著名景區有千佛山、黑虎泉、開元寺遺址、佛慧山等。 [3] 
  • 千佛山公園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佔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1959年,闢建為公園。 [4] 
千佛山,古稱歷山,因為古史稱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年~600年),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海拔285米,佔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8] 
2016年9月5日,千佛山摩崖石像及碑刻羣掛牌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5] 
  • “佛山三洞”
龍泉洞在“興國禪寺”院內,水深三米,面積約20平方米,正中有一小泉,壁上鐫有10餘尊佛像。因山風吹來,洞口發出巨聲猶如龍吼,故取名“龍泉洞”。此洞水清見底,冷氣森森,夜深人靜時,可聽到水滴擊石,如同珠落玉盤,更加襯托寺院的幽靜。龍泉洞東側為“極樂洞”,洞室正面石壁上矗立着3個高大的石佛,中間是阿彌陀佛盤膝而坐,高約3米,身後飾有佛光,左有觀世音,右有大勢至,合稱為“西方三聖”。洞為隋開皇十年(590年)鑿成。三聖周圍刻有佛像85尊,雕刻細緻,體態豐腴,神態各異。極樂洞東側為“黔婁洞”,洞深數丈,人工開鑿,壁上長滿青苔,面積20餘平方米,高2米餘。洞內濕温,水珠下滴,叮咚有聲。洞口石刻記載了黔婁生平。黔婁是戰國時期齊人,傳他在此鑿石為洞,隱居其中,著《黔婁子》,宣傳道家主張,拒齊威王以重金相請。東晉陶淵明在《詠貧士》一詩中贊曰: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 洞天福地坊
洞天福地坊位於黔婁洞東側,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為石塊按卯榫扣成。形式是二柱一樓式,飛檐起脊,脊兩端飾有花紋,兩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有風鈴各一枚,檐上雕有瓦壠,檐下有四朵斗拱承託,拱下的額枋兩端呈捲雲狀。上面的浮雕是二龍戲珠,在此上方刻有流雲紋飾,洞口匾額的“洞天福地”為山東(安徽歙縣人)江蘭所題。坊南側是懸崖峭壁,佈滿藤蘿、青苔、各種花草,其間隱石佛多尊。距“洞天福地”10米的高台上有華亭,建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北對“華不注”山而得名。
  • 歷山院
“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門盤山道頂端東側,俗稱東廟,為道、佛、儒一體的雜院,長方形院落。院西門南側懸崖上為文昌閣,閣始建於清代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殿內原有文昌帝君塑像。每年仲春,多有文人前來祭拜。魯班祠、大舜祠位於歷山院內。“魯班祠”建於宋、元年間。魯班為春秋時期魯國人,被歷代木工尊為“祖師”,建廟祭祀。“舜祠”位於歷山院南隅。坐北朝南,四楹出廈,紅牆青瓦,花翎門扉,後為山崖,前有翠柏銀杏相映。據《水經注》記載:“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舜祠始建於北魏以前。祠內舜像為1983年10月按原樣重塑,30餘歲年紀,袞冕執圭,頭戴冕旒,雙目瞑閉,鬚髯垂胸,神情莊重,娥皇、女英二妃配於兩邊。“一覽亭”在歷山院內,坐北朝南,與文昌閣相對。始建於清代,為四面長亭。面積210平方米,飛檐起脊。主亭高6.9米,亭閣刺破樹障而挺立,北面基部探出崖外,有凌空之勢。東西各有一道曲廊相連,西接歷山門,東以旱地棧橋的形式與主亭相接,建築華麗精巧。依欄北望,可盡覽泉城景色,“齊煙九點”“黃河遠帆”“鵲華秋色”等勝景盡收眼底。一覽亭右前側3米見方的磚壘花池內,屹立着一株秀峭挺拔的合摟粗柏樹,枝虯幹挺。據記載此樹為宋人栽植,故稱“宋柏”。
  • 唐槐亭
“唐槐亭”位於上山盤路200米處。一株古槐與一棵樹竄洞而出新生幼槐樹連根而長,俗稱“母子抱槐”。唐朝初期,大將秦瓊重陽節登山,曾在樹下拴馬,故又稱“秦瓊拴馬槐”。唐槐亭是1957年在古代“曾公祠”“王靈官廟”廢墟上所建。“齊煙九點坊”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齊”指古齊國或齊州。“齊煙九點”是指濟南北部九座孤立的山峯。即卧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馬鞍山、粟山、匡山、藥山。立此北望,此九座山峯象裊裊上升的九堆“烽煙”。
  • 開元寺遺址
開元寺遺址位於千佛山東南佛慧山(俗稱大佛頭)西麓。據《續修歷城縣志》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唐開元年間此地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因濟南城內的開元寺被官府佔用,僧眾徙居於此,遂改稱“開元寺”。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宋代丁香數株。今僅存建築遺蹟和殿後山崖上鑿有的石室多間。
  • 黑虎泉泉羣
黑虎泉泉羣,有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金虎泉、南珍珠泉、豆芽泉、五蓮泉、任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一虎泉、古鑑泉、壽康泉。 [6]  黑虎泉泉羣位於舊城東南隅,南護城河東段。沿河兩岸,東起解放閣,向西長約700米的地段,共有泉池14處。依次為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繆家泉)、金虎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其中黑虎泉、金虎泉、南珍珠泉,名列金代《名泉碑》。除九女泉和白石泉外,其它12泉均在轄區內。黑虎泉源出護城河南岸崖下深凹的洞穴中。洞內水潭深二米,清澈見底,寒氣襲人。緊連水潭的泉池,呈長方形。泉池南壁並列3個石雕虎頭,泉水流過暗溝經虎口噴出,波瀾洶湧,水聲喧騰。池水溢出,瀉入護城河,形成瀑布。泉羣一帶有假山、雕塑、泉水、廳堂、花木。
  • 司裏街
司裏街位於歷下區千佛山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東起太平街,西止雙清街,北鄰南順城街、半邊街,南鄰所裏街。門牌1~77號,2~64號。長520米,寬5米,瀝青路面,舊平房住宅。自明、清以來,官、商看好此處,紛紛在此置地建房,此處為官紳聚居地。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載此街為“司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歷城縣志•地域考》載為:“司裏街:舊志作司街”。“司裏”為官名,是司裏參軍的簡稱。宋代濟南為齊州,街上曾為司裏參軍府衙門駐地。後此處住户漸多形成街巷,稱“司理街”,後將“理”簡為裏,便叫司裏街。此街因此而得名。官商在街上住的多了,來來往往坐轎子的也就多了。所以,民間就有司裏街上看上任的説法。
原司裏街中路北,建小廟“五聖閣”,後拆除。司裏街是一條幽靜的街道,街面乾淨,一座座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黑油漆大門,牆壁上繪着宣傳畫,門前院中養花。1958年,司裏街曾獲全國衞生先進單位稱號。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