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佛塔

(廣東省梅州市內景點)

鎖定
千佛塔坐落於梅州市東郊大東巖山頂,是為保護南漢文物千佛鐵塔而發展起來的女眾道場,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寶塔建築堪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塔燈高照,稱謂是"嶺南明珠",前來朝禮者絡繹不絕。
千佛塔建於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塔分為七層,通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
為保護鐵塔,1991年12月3日在鐵塔上方新建一座千佛塔,整個佛塔用花崗石築砌而成,塔高九層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
佛塔二至八層牆內鑲嵌千尊漢白玉佛,九層供奉千尊鎏金銅佛,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三千佛塔"的藝術特色 [1] 
中文名
千佛塔
地理位置
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東巖蓮花山頂千佛塔寺內 [5] 
開放時間
全年 9:30-21:00
門票價格
免費
建造時間
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
規    模
塔共九層,高36米等
所屬城市
廣東省梅州市
所屬國家
中國

千佛塔基本簡介

千佛塔旅遊風景區位於梅城東郊,總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內有千佛塔、大東巖寺油巖寺、普同塔院等景點。梅州千佛塔為南漢大寶八年(965)劉鋹時鑄造,是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之一。1991年經省主管部門批准,在東郊鄉龍豐山上新建石塔保護,成為塔中塔。新建石塔命名千佛寶塔,高九層36米,底層內寬6米,全部用花崗石塊砌築而成,結構精巧,宏偉壯觀。 [6] 
梅州千佛鐵塔(原梅縣千佛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965),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塔高4.5米,底寬1.6米,四方形,七層。除首層和頂層外,每層的方隅下均有塔檐,寬十數釐米,檐角皆有栩栩而生的昂頭蟾蜍,是為系鈴之處。整個塔的造型極為精美。自二至六層,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計為千佛。故名千佛塔。1989年6月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最初在東郊的修慧寺內,後因寺毀塔崩。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輔將千佛塔移置於梅城東郊東山岌上。1935年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駐梅的黃任寰師長相商,出資修建護塔亭。70年代,梅縣地區鋼鐵廠擴大,將千佛鐵塔圍在廠內,遊人不便觀賞。1990年由地方人士將千佛塔遷建於梅城東郊的東南勝境,加以保護。 [7] 

千佛塔歷史沿革

千佛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當年坐鎮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遷於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
千佛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鐵塔日久損毀,清末本邑愛國詩人黃遵憲蒐集鐵塔殘片,收藏於人境廬,作千佛塔歌並序,以紀其事。
1935年始,由梅縣縣長彭精一黃任寰師長將鐵塔移於東山嶺上,建八角亭保護。
千佛塔八角亭舊址
由於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遭受污染,損毀日重,加於遊人不便瞻觀,輿論紛紛呼籲加以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梅州佛教協會邀請,從韶關雲門寺迴歸鄉梓,在當年遠照法師發起籌建的普同塔院,協助弘揚佛法及擴建道場。
1990年春節,由明慧法師發起,在眾緣支持下,擇普同塔院後蓮花山頭,興建九層花崗石塔,保護文物。
這一善舉,得到當地梅州市人民政府及社會賢達的響應,旋即得到廣東省文物部門的批准“同意遷建,經費自籌”。
同年7月,由市、縣、區各級有關領導,佛門大德佛源大和尚、圓徹法師、海內外護法善信成立梅州千佛塔籌委會,由明慧法師負責,積極籌集資金,足跡遍及海內外,得到到華僑、港澳鄉賢熱心支持,佛教居士紛紛前來義務工作
千佛塔遠景 千佛塔遠景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將千佛鐵塔補鑄完善,遷入石塔底層保護,並續建三層塔台 [2] 
1994年1月千佛鐵塔移至石塔首層,成為塔中塔。鐵塔歷史悠久,為我國最早的千佛鐵塔之一。
1989年6月,千佛鐵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千佛塔建築結構

梅州市千佛塔宗教文化旅遊區
梅州市千佛塔宗教文化旅遊區(4張)
千佛石塔是用花崗岩築砌而成,結構堅固,有防震、避雷、防風及現代照明設備
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
第一層外牆有6尊護塔天王石雕像,正門為趙樸老題匾及對聯,二至八層塔身外牆共有32尊石雕佛像內牆則浮雕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海內外大德題聯,九層供奉數千尊鎏金佛像,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
塔台周圍石欄雕刻着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第二層塔台、正門及兩側各有石雕麒麟石獅,工藝精妙絕倫。

千佛塔建築細節

寶塔拱門、飛檐、拱鬥均具古典建築的特色。這座石塔高36米,首層直徑10米,共9層。塔身為純石結構,均用紅、白花崗石砌築。塔前的石階下面有一尊一米多高的大肚彌勒佛。塔門前的拱門上書刻着“千佛寶塔”四個大字,左右兩邊還有一副楹聯:“功德積層層,面向眾生安樂;塵寰平擾擾,願祈千佛加持。”撰書者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 [8] 
塔第一層四周用浮雕雕刻有監牢地神、韋馱天將以及四大天王像。石塔內,是一座七層鐵塔。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965),塔高4.5米,寬約1.6米,由生鐵鑄造而成。塔身第一層為八角形,有銘文。二至六層為方形,最高的第七層呈尖頂狀。二至六層方隅下均有塔檐,寬十數釐米,檐角有昂頭蟾蜍,是為系鈴之處。按每層四面計算,二至六層分別有308尊、268尊、228尊、148尊、48尊小佛像,合計1000尊佛像,故名千佛塔。第四層還有四尊大佛,分別為東方善德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相德佛、南方旃檀德佛,佛像造型皆斂袖盤坐於蓮花之上。 [8] 
石塔內牆有浮雕有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高僧大德題聯。最高層處有一口大鐘,並供奉有數千尊熠熠生輝的鎏金佛像。塔頂尖端嵌着一座七層小石塔,構成了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獨特景觀。 [8] 

千佛塔歷史記載

千佛鐵塔底座第一層有一面銘文曰:“敬勸眾緣,以烏金鑄造千佛塔七層於敬州修慧寺,創塔亭,供養虔,繄歸善土,望皇躬玉曆千春,瑤圖萬歲。然願郡壇□□,□□康平,禾麥豐饒,軍民甯□,□雨順調,□境歌詠。□□□□方隅,次以九宥三塗,□□□樂,亡魂滯魄,鹹證人天。□□周圍,常隆瞻敬。以大寶八年乙丑歲大呂之月,設齋慶贊。”丘逢甲在其所作的《南漢敬州修慧寺千佛鐵塔歌》中稱讚此銘文:“詞近爾雅,書亦具體顏平原。”據《金石志》記載,三代之後,刻金多用陽識,此銘文用陰款尤其難得。 [8] 
從銘文可知,千佛鐵塔鑄建於南漢大寶八年十二月,即公元965年,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鐵塔最初在梅州修慧寺中,後不知何故遷移到齊洲寺內。齊洲寺故址位於今學子大道市藝術學校附近,而修慧寺寺址不詳,也有人説齊洲寺即是修慧寺改名而來,難以考證。乾隆初年,嘉應州知州王者輔將千佛鐵塔從齊洲寺移至東山岃。 [8] 
同治四年(1865),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部流竄於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嘉應州遭遇戰火侵襲,千佛鐵塔因此略有損毀,並未完全毀壞,但其後為羣兒毀傷,日久遂圮。戊戌政變後,著名邑賢黃遵憲因支持維新變法,遭到貶黜。光緒二十六年(1900),歸家後的黃遵憲在鄰居家發現塔銘一方,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他想盡辦法,四方蒐集,得第五層全層、第三第四層之三方及第二層之一方,收集到的殘塊被他收藏在人境廬中,並作《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以記之,歌中有句曰:“星流雨至時事改,風輪轉劫無不壞。銅壺滴漏幾須臾,倏忽到今九百載。金蠶往往賣珠市,玉魚時時出銀海。康陵荒廢馬墳空,此塔金身巋然在。”同時,黃遵憲叮囑翰林温仲和把千佛塔的記載添補進新修的《光緒嘉應州志》。 [8] 
古直先生寫過多首有關千佛塔的詩歌。他的學生彭精一與黃任寰在東山岃上修建好千佛塔亭後,他作一首七律讚道:“曾共彭生步塔岡,塔岡風景尚微茫。江山終古供千佛,詩記同時得二黃。裘帶雍容宜眺詠,人間歡喜願安康。年來剩有田園夢,欲近岡坡寫草堂。”他的好友鍾一鳴讀過後,不以為然,作《次古層冰千佛塔元韻》一首,其詩曰:“古塔重看鎮塔岡,登高懷古感蒼茫。遙遙華胄誇炎漢,娓娓清談誤老黃。幻想佛天開市道,虛殫民力飾平康。即今國步尤艱險,取笑前人燕處堂。”詩語批評南漢政權以崇佛鞏固統治的做法。兩位民國梅州文人作詩針鋒相對,對佛教評判的視角不同,不禁令人莞爾。 [8] 

千佛塔保護措施

1989年6月29日,千佛鐵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千佛塔交通信息

地址:廣東省梅州梅江區金山街道巖蓮花山頂千佛塔寺
公交:乘6路公交車到崗背下車後步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