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六字訣

鎖定
十六字訣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通稱。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逐步形成的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十六字訣”把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的辯證統一關係貫穿於游擊戰爭之中,其總體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出發,利用民眾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揚長擊短,趨利避害,靈活機動地作戰,達到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目的。 [1] 
中文名
十六字訣
外文名
sixteen-character formula [1] 
所屬學科
軍事科學
內    容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應用領域
作戰指導
首創運用
中國工農紅軍

十六字訣歷史背景

十六字訣是在中國工農紅軍初創時期,為適應當時武裝鬥爭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當時,紅軍力量弱小,而且分散在全國許多省的邊界地區,割據着一個個小塊的革命根據地,形成許多支兵力有限的獨立作戰的紅軍部隊。每支紅軍部隊從一開始就處於強大敵軍的包圍之中,並不斷遭到敵軍的“圍剿”。在這種情況下,紅軍作戰當時主要是粉碎敵人的“圍剿” [1] 

十六字訣形成過程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開闢革命根據地。 [1] 
1928年1月,毛澤東在遂川縣城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前敵委員會、遂川縣委員會和萬安縣委員會聯席會議,對開展游擊戰爭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提出了“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的原則。 [1] 
1929年4月5日,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將紅軍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正式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將這一作戰原則稱為“十六字訣”。 [1]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簡要總結十六字訣的產生與應用經過:“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着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個十六字訣的軍事原則,立三路線以前的中央是承認了的。後來我們的作戰原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江西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方針提出來了,而且應用成功了。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於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主要地是超越了從前的樸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那個十六字訣。十六字訣包舉了反“圍剿”的基本原則,包舉了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在防禦時又包舉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兩個階段。後來的東西只是它的發展罷了。” [2] 

十六字訣內涵

十六字訣敵進我退

指在優勢敵人的進攻面前,應避其鋒芒,主動退卻,盤旋打圈,敵出我前,我繞敵後,敵在山上,我退山下,敵佔中間,我佔兩側,以保存自己,創造戰機,殲滅敵人。 [3] 

十六字訣敵駐我擾

指對駐止之敵以小股兵力實行遊擊襲擾,造成敵之精神動搖與肉體疲乏。 [3] 

十六字訣敵疲我打

指對士氣低落、疲憊不堪之敵,應適時抓住戰機,主動出擊,殲敵全部或一部。 [3] 

十六字訣敵退我追

指對退卻或潰逃之敵應乘勢追擊或掩擊其後,予以殲滅或殺傷。 [3] 

十六字訣價值意義

十六字訣是毛澤東等在軍事上的一大創造,它不僅適用於游擊戰爭,其基本精神也同樣適用於力量對比敵強我弱條件下的正規戰爭,為人民戰爭克敵制勝的作戰方法奠定了總的原則基礎。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依靠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羣眾的支持,運用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一個個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奇蹟。現代戰爭雖較之以往戰爭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但是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並未過時,對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仍有指導意義。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664-665
  •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4-205
  • 3.    塗俊峯.高等院校軍事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