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八路諸侯

(秦末十八路諸侯)

鎖定
十八路諸侯,是指秦末時期,項羽劉邦滅亡暴秦,進入關中。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其中包括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也包括秦朝名將章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英布等。可惜的是這一分封並不合理,分封后不久就發生了叛亂,項羽忙於平定齊地叛亂而無暇顧及劉邦,為日後楚漢爭霸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即以劉邦為漢王,據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西魏王,都平陽;申陽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衡山王,都邾;共敖臨江王,都江陵;韓廣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膠東王,都即墨田都齊王,都臨淄;田安濟北王,都博陽
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此稱為三秦;田都為齊王,田巿為膠東王,田安為濟北王,此稱為三齊
中文名
十八路諸侯
外文名
Eighteen princes
所處時期
秦朝末年
詞    義
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
主要諸侯
章邯、劉邦等

十八路諸侯名單介紹

1、漢王劉邦,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説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裏(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後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漢太祖高皇帝、漢太祖、漢高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泗水亭長、沛公、漢王。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2、雍王章邯,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章愍長子,秦末著名軍事家,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污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3、塞王司馬欣,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司馬欣(?—前204年),秦朝長史,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被項羽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
4、翟王董翳,統治上郡,建都高奴;董翳(?—前204年),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於汜水之畔。
5、西魏王魏豹,統治河東,建都平陽;魏豹(?—前204),秦末人。原戰國時魏國貴族。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他逃亡至楚,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西魏王。繼投劉邦,又叛歸項羽。後韓信破魏,被虜至滎陽,為漢將周苛所殺。
6、河南王申陽,統治河南,建都洛陽;申陽楚漢時期瑕丘人,本來是趙國張耳的寵臣也。項羽率領聯軍進攻秦朝的時候,首先攻下河南地區(洛陽一帶),在黃河迎接項羽南下。項羽入關分封諸侯時,因此立申陽為河南王,把洛陽作為他的首都。後來,劉邦與項羽開戰之後,投降劉邦。
7、韓王韓成,統治韓地,建都陽翟;韓成(?-前206年)韓國宗室。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佔據沛縣起義時,韓成在去投靠項梁的途中,遇到張良,他們便一起去投靠項梁。後來,五世相韓的張良,請求項梁立一位韓國宗室後裔,令韓國復國,選韓成為王。項梁將數千士兵借予韓成,韓成遂於潁川一帶與秦軍展開游擊戰,但攻下數座城池後,又被秦軍奪回。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諸侯,仍把韓成封為韓王。七月,項羽因張良跟隨劉邦,而把韓成斬首,改立大夫鄭昌為韓王。
8、殷王司馬卬,統治河內,建都朝歌;本來是趙國的將軍,項羽鉅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滅秦後,項羽分魏國地為西魏、殷、河南三國,封司馬卬為殷王,建都朝歌。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為河內郡。四月,彭城之戰,項羽率3萬精兵大敗劉邦及五諸侯聯軍56萬人,司馬卬被楚軍所殺。
9、代王趙歇,統治代地;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將章邯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項羽率兵救趙,大破秦軍,他與張耳始得解圍。前206年,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他被徙為代王。後陳餘擊走張耳,他復為趙王。漢楚戰爭中,陳餘為漢將韓信所敗,被殺,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殺。
10、常山王張耳,統治趙地,建都襄國;後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11、九江王英布,統治淮南,建都六縣;後來歸附劉邦,被封為淮南王,最後因謀反罪被殺。
12、衡山王吳芮,統治長沙,建都邾縣;西漢第一代長沙王番邑(今江西鄱陽)人。曾任秦番陽令,因甚得民心,號曰番君。初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溢文王。漢初劉邦共封8位異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滅,唯吳氏長沙國忠於漢室,共歷5代,無嗣而終
13、臨江王共敖,統治南郡,建都江陵;戰國楚國貴族後代。秦朝末年,任楚懷王熊心柱國。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因其攻取南郡有功,封其為臨江王,都江陵(今湖北江陵),領地故秦南郡地(今湖北省)。不久受項羽密令與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義帝郴州(今湖南郴州)。楚漢戰爭開始後,臨江國雖屬項羽陣營, 但未出兵支援與劉邦的戰事。漢高祖三年7月死。
14、遼東王韓廣,統治遼東;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陳吳政權派趙人武臣經略趙地,武臣穩定趙地之後就派韓廣安撫燕地。後來公元前208年,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項羽為總盟主,破釜沉舟,大勝秦兵。之後,項羽不放心燕國,藉口臧荼功勞大,就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敗殺害。
15、燕王臧荼,統治燕地,建都薊縣;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漢高祖登基兩年,他先把謀反的燕王臧荼殺掉。
16、膠東王田巿,統治膠東;被堂叔田榮立為齊王。項羽後來封齊王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巿膽小怕事,不聽田榮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為齊王。
17、齊王田都,統治齊地,建都臨淄;漢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
18、濟北王田安,統治濟北,建都博陽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田榮造反時被殺。

十八路諸侯原文選載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鋭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户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十八路諸侯原文翻譯

項王派人向懷王稟報破關入秦的情況。懷王説:“就按以前約定的那樣辦。”於是項王給懷王一個徒具虛名的尊貴稱號叫義帝。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並對他們説:“天下發動起義之初,暫時立諸侯的後代為王,為的是討伐秦朝。然而身披堅甲,手持利兵,帶頭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滅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將相和我項籍的力量啊。義帝雖説沒有什麼戰功,但分給他土地讓他做王,本來也是應該的。”諸將都説:“好。”於是就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擔心沛公據有天下,然而鴻門之會已經和解了,又不樂意違背當初的約定,怕諸侯背叛,於是暗中謀劃道:“巴、蜀兩郡道路險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説:“巴、蜀也算關中的地盤。”因此就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項王立章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長史司馬欣,以前是櫟陽獄掾,曾經對項梁有恩;都尉董翳,當初曾勸章邯投降楚軍。因此,立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立董翳為翟(dí,狄)王,統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陽。瑕丘申陽,本是張耳寵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所以立申陽河南王,建都洛陽。韓王成仍居舊都,建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平定河內,屢有戰功,因此立司馬昂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改立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一向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當陽黥布做楚將,戰功在楚軍中一直屬第一,因此立黥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鄱(pó,婆)君吳芮(ruì,鋭)率領百越將士協助諸侯,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縣。義帝的柱國共(gōng,恭)敖率兵攻打南郡,戰功多,因此立共敖臨江王,建都江陵。改立燕王韓廣遼東王。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因此立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改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隨楚軍一起救趙,接着又隨軍入關,因此立田都為齊王,建都臨菑(zī,滋)。當初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之孫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的時候,曾攻下濟水之北的幾座城池,率領他的軍隊投降了項羽,因此立田安濟北王,建都博陽。田榮多次有背於項梁,又不肯率兵跟隨楚軍攻打秦軍,因此不封。成安君陳餘因與張耳牴牾拋棄將印而離去,也不跟隨楚軍入關,但他一向以賢能聞名,又對趙國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番(pó,婆)君吳芮的部將梅鋗(xuān,宣)戰功多,因此封他為十萬户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九個郡,建都彭城。
分封各諸侯的由來
十八諸侯示意圖 十八諸侯示意圖
項羽所建都的彭城地處西楚,他本人有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稱為“西楚霸王”。因為他的地盤兼及梁、楚,相應的諸侯王領地就必須調整變化: 他把魏王豹改封為西魏王,領有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東之地,讓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他封自己的先鋒部屬英布為九江王,建都於六(今安徽六安縣北)。另外,熊心所派的將軍共敖在攻擊臨長江南郡(今湖北省洪湖以西和四川巫山以東地區)時多有戰功,項羽封他為臨江王,讓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又封統率百越之眾支持諸侯破秦入關的鄱君吳芮衡山王,讓建都於邾(今湖北省黃岡市西北)。連同他本人在內,共封五王。
項羽分封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如何處理有地無功的諸侯王與有功無地的義軍將領之間的利益分割。對付這一問題,項羽基本上採取了對諸侯王改變封號、壓縮封地、騰出地盤、封給功臣的方式。為此,在齊國,他改封田榮輔佐的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讓建都即墨;參加了鉅鹿之戰並隨從入關的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戰國時末代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時攻下濟北數城,領兵歸附,因而被立為濟北王,建都博陽(今山東泰安北集坡)。在燕國,項羽改封燕韓廣遼東王,封燕將臧荼為燕王,讓建都於薊(今北京市西南)。三齊二燕,又封五王。
項羽讓韓成仍為韓王,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但始終未讓他歸國;他又改封趙王歇為代王,騰出大片地方後,封隨從入關的張耳常山王,讓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市西南),領有趙地;張耳的親信申陽曾為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令,曾攻下三川之地,迎接楚軍過黃河,被封為河南王,建都洛陽;趙將司馬昂(也寫作“昂”)平定河內郡,屢次立功,被封為殷王,建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韓趙之地,又封五王。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個諸侯王,史稱“十八王之封”。另外,還封有功於趙但未隨從入關的成安君陳餘南皮三縣之地,封吳芮的部屬梅鋗萬户侯。封王后又推崇楚懷王熊心義帝,以示其尊於諸王。
分封各諸侯的問題
項羽的分封方案曾向熊心彙報過,並且是一次公佈的。他在關中逗留數月,完成了分封,以為天下自此可以相安無事,太平無憂了,即與諸侯罷兵返國。然而,他決然沒有料到,自己精心炮製的分封方案竟然包含着諸多嚴重缺陷
首先,他按軍功分配土地,又把是否隨從入關作為衡量軍功的基本尺度。但這僅是他個人認定的尺度,並沒有為所有的義軍將領所接受。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但他們自認在反秦鬥爭中有很大的功勞,因而對分封之事滿腹怨氣。陳餘對人講: “張耳與我功勞相當,現在張耳封王,我只為侯,項羽太不公平!”他與田榮串通聯絡,在分封后不到三個月,就起兵反叛。彭越曾響應陳勝項梁而聚眾反秦,也曾協助劉邦昌邑攻城,因未能隨項羽入關,未得分封,其萬餘部隊一時竟無所歸屬。項羽的分封不能為所有義軍將領所認可,一開始就為戰後天下政局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其次 [1]  如齊國的田榮就趕走齊王田都,攻殺濟北王田安,後來又殺死膠東王田市,稱王於三齊之地。趙國的陳餘也在同時趕走常山王張耳,恢復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在燕國,原燕王韓廣則佔住地盤,拒不去遼東,臧荼與之發生火併,將其擊殺於無終(今天津薊縣),並佔有遼東之地。不久之後,漢王劉邦自漢中出故道暗度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佔有了關中三秦之地。而彭越也一直沒有停止對梁地的爭奪。項羽想通過分封來安定天下,事實上卻引發了諸侯間新一輪的爭奪。
再次,項羽為了在分封中絕對貫徹自己的意志,減少方案制定時的紛爭麻煩,乃摒斥他人蔘與意見,一人獨操宰割之刀。他沒有以某種協商、盟會的組織形式,把自己的設想經過與諸軍首領妥協和商議轉化為眾人的意志。按照權力與責任的自然統一律,穩定戰後天下政治秩序的責任就落在了他一人的肩上,因此連他最鐵桿的先鋒戰將,九江王英布也一再放棄協助平叛的責任。項羽固然是鐵肩擔重擔,慷慨馳疆場,但大廈之立,非一木之撐。他不知道把維護天下穩定的權力和責任開始時就一併交給大家,雖然一時叱吒風雲,豪氣蓋世,終究會為四方征戰的消耗而拖垮。這一條當是項羽制定分封方案時最為嚴重的失誤。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大多數政治領袖能自覺擔負起維護天下安定的責任,那個別將領的不平和反叛終歸會無礙大局。項羽的分封最缺少的正是這裏假設的前提條件。
最後,項羽的分封方案中夾雜着許多主觀感情的因素,方案公佈後他自己也並沒有徹底實施的打算,處置中顯示出過多的主觀隨意性,自己破壞了方案的嚴肅性。比如,他要踐行熊心關於“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卻把巴、蜀、漢中妄指為關中,封給劉邦,使人們一眼就看出其中的誑騙;他的方案曾徵求過熊心的意見,大概是想得到來自君上的認可與支持,但不久竟將被尊為義帝的熊心貶徙去郴縣,更將其殺害於途中。熊心曾是他制訂方案時想要藉助的力量,尊其為義帝又是方案中一項特別的內容,這樣的處置雖然一時發泄了個人怨情,但卻嚴重踐踏了自訂的方案。又如他在方案中認可韓成為韓王,但因其未隨入關,認為沒有軍功,就不讓他返回韓國,帶其到彭城後廢黜為侯,最後又殺了他。後來為了阻止劉邦東進,又封原吳縣令鄭昌做韓王。自己這樣隨意破壞分封方案,何論他人的態度。
項羽作為反秦鬥爭的領軍人物,秦滅時成為天下敬仰的英雄,他有資格出面安排戰後天下政治格局,希望以自己為首的義軍將領們各有所得,並獲得安定的政治局面。但由於處置不當而引發了各種反作用,安定天下的手段反而成了引發新一輪戰亂的原因,戰後的政局危機四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