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八景

鎖定
根據風景資源類型、景觀特徵或遊人觀賞需求而將風景區劃分成的一定範圍。 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 十八景”。
中文名
十八景
地理位置
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
景點級別
AAAA級
著名景點
清水山門
窺天古樟

十八景清水巖十八景

十八景簡介

位於安溪縣 [1]  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 A 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清水巖是全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巖寺,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蹟星羅棋佈。現存文物古蹟,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近代拓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 清水巖十八景”。清水巖的碑刻、摩崖石刻,涉及宋、元、明、清以至現代,其中宋代“巖圖”碑最為珍貴,系省級保護文物。

十八景蓬萊祖殿

蓬萊祖殿為清水巖的主體建築,創建於宋代。它依山臨壑,外觀呈“帝”字形,七妙地將人工建築與自然巖壑融為體,古典雅,輪奐輪閏正殿為重檐山頂的樓閣式建築,由昊夭口、祖師殿、釋迦樓三部分組成,大殿兩側 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齋房、客舍等等,鱗次櫛比,相傳共有九十九間。蓬萊祖國統一殿無論在建築佈局 還是建築風格以及雕技術、裝外飾工藝方面都頗具特色,是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古時,安溪縣城往西北,必經仙範越一處山格,而後到到達一處山格,而後到達一片較平坦地帶,俗稱"坪內"("坪"即平,"內"即所在)。宋元以後,坪內建有"土樓"一座,名"彭城樓"。"彭"與坪"古韻諧同,"坪內"亦稱"彭內"。山格便叫"彭格"。 清水巖古稱張巖山,山清水秀,風景幽潔,堪與傳説中的"蓬萊仙境"相媲美。又因"彭內"與蓬萊"古音相近,文人便把"彭萊"兩字(現坊失,夾石尚留),於是張巖山也漸為蓬萊山所取代,鄉名亦美稱為"蓬萊"。 清水大師是蓬萊清水巖的主神,從這裏分爐到各處的清水大師,都稱蓬萊清水巖為"祖殿"。這便是"蓬萊祖殿"的緣起。

十八景朝聖台階

丙子年建108級朝聖台階取“心誠則靈”、“步步高昇”之意

十八景出水石

在新場朝對台階左側,有一孤立巨石高聳,巨石半腰的孔隙內清泉涓涓,長年不竭,世所罕見。據舊 志載清水祖師曾在這裏開闢萊園,但無不可灌。一日祖師手持禪杖,對着巨石輕輕一敲,泉水即從孔 隙中源源不斷流出。
又傳祖國統一師常立於此巨石上為民褥雨,隨褥 隨應,農田得以播種,亦即有 米,故又稱“出米石”。或傳祖師建造巖宇時,石隙每天都流出大米以餉工,工竣而米竭。
相傳:祖師每於旱時,即立石上為民禱雨,得沛甘霖。既有水,農田可播,亦即有米,故又稱“出米石”。巖宇昊天口,篆刻一幅對聯:“饋貧糧聚巖前米;濟世恩深缽底龍”。是前賢施芳勝先生對出水石的寫照。

十八景裂竹

傳説宋代有一孕婦諧巖進香,步臨竹下將娩依翠竹而生下嬰兒,竹即被裂攬護。目後此子金榜題名,有古詩讚裂竹曰:“凌霄翠竹兩三枝,忽遇妊人乃裂之,勁節長留君子德,如聞彈蔗起驚疑”。

十八景試劍石

在窺天古樟不遠處,有塊傳説清水祖師寶劍削去一半的岌石,名試劍石。有詩詠道:“當日大師卓錫遊,光芒劍 氣欲橫秋;劈開此廠石分為兩,凜凜沖霄射鬥牛”。

十八景清水山門

一九九八年秋後新建,在洋中鶴前大橋頭的上巖入口處.坊正中門高5.5米,寬4.00米,左右邊門各高5.00米,寬1.8米.頂蓋琉璃瓦,飛檐出水,總高達8.00米,莊嚴肅穆,堂皇矗立。
石坊刻着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清水巖>>牌額 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 坊上邊柱鐫刻楷寫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愛琛所書。

十八景海會院

海會院(系)重建,供奉南無阿彌陀佛、南海觀音、大勢至尊等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氣勢非凡、頗具特色。

十八景三忠廟

廟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始建於何時,元考。原杞張巡、許遠、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予胥 請出,改祀四位忠英靈。
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岳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就祀張巡、許遠和岳飛。
另據光緒戊子楊凌編寫的<<清水巖志略>>載:“廟祀宋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有誤。
故老相傳:“三忠廟原址在現法門內近小池之處,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礎石,並於巖坑邊沿挖到 早年砌疊有序的階石,即當年張巖的故址。巖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巖,山亦名張巖山。“宋元豐間,祖師於張巖之側,另自營建清水巖,而將張巖遷在覺亭侖,併名為”三忠廟”。不知何時,廟中卻增祀關羽,竟成“三忠廟四偶像”了。

十八景方鑑塘

塘在法門之前,靈淵之上,這裏澗泉匯注,水清可鑑,猶如方形明鏡,可照天光雲影,故名。有詩讚道:“一舊壑 方塘一鑑開,騷人逸客共徘徊;山光石影中現,坐看流觴逐水來”。在塘中設置“荷蛙”、“躍鯉”、“遊蝦” 、“壽龜”、“孩嬉”等石雕噴泉,增添幾分情趣。 方鑑塘又名浮杉池,傳説在興建巖時,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師扮作商人,到內山購買杉木。杉主問要買多少杉木 ?祖師説要買這 山林中的所有的“ 無尾杉”。
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樹寥寥無幾,且多不成材,當即收下幾緡錢, 許諾山林中的無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內砍完搬離,逾期禁伐。祖師欣然成效。回巖後即在巖坑沼間,命徒眾挖懷 方池,池中鑿一孔眼,眾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風驟起,內山一帶風力更猛,許多杉木被喬得斷尾齊腰。第三 天,祖師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諾言,任憑祖師砍伐。祖師先砍其中大材,投放於水落石出溝中,悠然返巖。剎那間, 水溝口的杉木不見了。小沙彌詫異萬分,先後從孔眼內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盤算着建造巖寺的橫樑大柱已足夠,情不 自禁地叫道:“夠了!”話音剛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來了。直到如今,方鑑塘的孔眼中還露着大 杉頭,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十八景窺天古樟

真空塔左頂,有一棵斷去尾梢的古樟,高約法10 米,外圍約6.6米 ,樹心空洞,直徑約1.86 米,數人盤坐於樹洞 之中可窺視蒼穹,其妙不可言喻,俗稱窺天古樟。更令人驚的是,空心古樟樹木逢春竟長出二根新技,生機勃勃,又 稱“母子樹”。

十八景聖泉

在方鑑塘的不遠處,泉自石出,長年不竟竭,味甘且冽,據説飲之可以清心去病,沐之可以祛穢,帶回噴酒能驅災 凝祥,保一家平安,故名聖泉。有詩詠聖泉道:“森森岫壑聽潺,一曲清澄有聖泉;掬水洗心修慧業,幾人到此悟 靈源?”

十八景真空塔

相傳祖師在巖圓寂,鄉人將其葬於巖後,築塔亭覆其上。初無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鄉人以祖師生前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

十八景綸音壇

又名石櫃壇,聳立在黨亭對面。綸音壇建於在黨亭對面。綸音壇建於在會宗延佑四年(1317年) ,壇高3.3米,上有小石塔,壇正面陰刻清水祖師在南宋四次榮受敕封的綸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龍和 “皇帝誥命”及“敕賜照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左邊垛陰刻不容緩延佑年間巖於重建成 的記事。敕封牒文和巖宇重建記事對於研究清水祖和清水巖的歷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詩詠綸 音壇道:“石櫃崇隆鎮上方,敕書符緯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在百年來佛國光”。

十八景覺亭

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原為茶亭,明代萬曆十四年(1586年)邑令廖同春在倡修“覺路”的同時,改建茶亭,。題額“覺亭”,取“還惺 轉念,一覺即是”之義。廖同春 詠覺亭 詩 :"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將五斗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雲吐 潤,琳官對潤鳥傳笙;同遊盡是煙霞客,千仞岡頭好結盟。"

十八景枝枝朝北

聳天古樟生長地理位置獨特。傳説為清水祖師所植,現樹高31米, 圍7米,樹枝坎朝北伸展,故名“枝枝朝北”。

十八景清水法門

離開蓬萊祖殿昊天口,沿台階拾級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法門,法門類似於佛教寺院的山門殿,內中供奉承趙、 王、蘇、李四位護法神,傳説他們原是山鬼,被祖師心伏為護法神,他們法術高超,協助祖師驅邪鎮妖。

十八景羅漢松

在覺路之旁,為清水祖師植,具有靈性。樹枝朝向殿宇,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早時吐霧生煙,九百佘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相傳國漢楹每年長三寸,雷鳴電則矮三分。所以千年古樹也只有13米高左右。有古詩《詠羅漢松》曰:“昔傳身似菩提樹,今見手栽羅漢松:諸品都空誰不好,只留蒼骨老雲峯”。

十八景獅喉

祖師殿後有一塊巨大岩石,形似巨獅之首,釋迦樓就建在“獅頭”下方有石,形似獅口,可容數十人。獅口內 還有圓每徑近二尺的孔穴,俗稱“獅喉”。“獅喉”內泉水涓涓,清風徐黎,猶如雄獅喘氣,傳説此洞穴直通 泉州。
入“獅喉”別有一番洞天福地之情趣。有詩讚道“巨石嵯峨殿作牆,金毛開口掛高岡;一呼一吸通蓮座 佛地莊嚴國也香。”

十八景虞山十八景

十八景概況

虞山十八景,形成於明、清,正式得名當在光緒年間。明治十二年(1499年)桑瑜《常熟縣誌》列常駐熟八景,其中有兩湖釣艇、絃歌舊俗、遜讓遺風等;明正德年間邑人霄《虞山雜詠》詩三十首列三十景,其中有昭明書枱、東林塔影、檜列七星、佛水晴巖、致道觀樓、桃澗泉聲;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太倉大畫家王鑑作《虞山十八景詩》,列十景,其中有大海回瀾、桃源春澗、拂水層巒、昭明書枱、西城樓閣、湖橋夜月、吾谷丹楓、雲護龍澗。從屈、王詩、畫中,已見虞山十八景中的十一景;清道光年間鄧琳《虞鄉志略》中記陳式所作《虞山八景詩》,其中有書壇雅韻、拂水奇觀、星壇仙檜、吾谷楓林。光緒四年(1878年)花隱山列虞山七十二景,分虞山大十八景”“虞山小十八景”、“虞山續十八景”,及“虞山十八古蹟”,其中“虞山大十八景”中的十五景與後來的虞山十八景”景點相同,將“虞山大十八景”中的“慧日增輝”、“殿橋落照”、普山新綠”改換成“辛峯夕照”。“普仁秋爽”、“藕渠漁樂”就是“虞山十八景”據此可知,“虞山十八景”是在“虞山大十八景”基礎上產生,具體年代當在光緒中晚期。

十八景書枱積雪

又稱書枱懷古。在城區虞山東南麓之書枱公園內。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讀書著述,留下讀書枱。台上築長方形石亭,亭內有蕭統像石刻、碑記及大石台,均為明清遺物。周邊焦尾泉、倉聖祠、巫咸祠、雅集亭等錯落於參天古木之間。在此觀山聽泉,讀書會友,別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興。1997年以台為中心,闢建“書枱公園”。

十八景破山清曉

在北郊2千米虞山北麓興福寺內。寺建於南朝齊,始名大慈寺,梁大同間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後改稱破山寺,鹹通間複稱興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唐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常建遊寺後作《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清曉”取其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意。寺內遍佈勝蹟,有唐幢、米碑亭、四高僧殿、空心潭、空心亭、藏經樓、興福石、救虎閣、君子泉、白蓮池等,石刻碑記甚多,為常熟著名的佛寺及遊覽勝地。

十八景辛峯夕照

辛峯亭在虞山東嶺仲雍墓及言子墓之上。南宋嘉泰初建,名“望湖”,嘉定間更名“極目”,明嘉靖間又更名“達觀”,萬曆間定名“辛峯”,一直沿用至今。亭為六角形,兩層,東西向設門洞,造型優雅。據入城山嶺最高處,為常熟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此可眺尚湖、昆承兩湖及山城景色,夕照時分,尤富詩情畫意。

十八景桃源春霖

在城區北門外烈士陵園後之虞山北坡。舊日澗兩側遍植桃林,每當春雨初霽,泗水奔瀉,落紅片片,隨流飛瀉,勝似陶潛所云桃花源仙境。澗邊崖上,有“飛寒”、“桃源澗”等石刻多處。

十八景維摩旭日

維摩寺在虞山中部山巔、石屋澗之上。建於南宋隆興初。寺分前、後兩部,前部為廟宇建築,有殿、堂、軒、閣,以“望海樓”最著,登樓主觀旭日,北視長江,氣象壯觀;後部為園林,具林泉水石之勝。清咸豐間毀於戰火。1983年至1987年,以寺之遺蹟為中心建江南古典式園林維摩山莊。

十八景劍門奇石

在虞山最高峯錦峯之拂水巖旁。一大片水成岩峭壁石壘中,有一高大巨崖,中間裂開,狀如刀劈,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巨崖一劍劈開,人稱“劍門”。裂縫頂端有三怪石相疊,嵌於其中,自上而下,一如舟,一如幾,一如斛,將墜末墜,異常驚險,是十八景中最為雄奇之景。劍門有康熙帝御題“煙嵐高曠”等石刻羣,附近有劍閣、拂水雙橋、藏海寺、報國院等勝蹟。登石頂可俯視尚湖風光、田園景色,為虞山最佳觀景處。

十八景拂水晴巖

在虞山最高峯錦峯南側、藏海寺前。巖上有“長壽”、“花香”兩橋,呈“丁字形”飛架於澗之上。橋下兩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之深谷。雨後澗水瀉成懸瀑,若遇東南風,水自倒卷而起,如萬斛珍珠凌空飄灑,即使晴日,行至橋上仍有細雨撲面之感,故稱”拂水晴巖”。前人遊此多所題詠,以明大畫家沈周“絕壁雲扶將墜石,豁崖風勒下奔泉”詩句尤為膾炙人口。

十八景秦坡瀑布

在距城約4千米處的虞山北坡。有澗名“秦坡”,長百餘米,呈層樓狀,越上越陡,澗內怪石累累。雨後瀑布奔飛,湍流擊石,聲如風雷。明人倪鉅《秦坡》詩詠其聲勢:“雨後秦坡水,勢如天潢注。非風亦非雷,搖動山中樹。”澗頂部石門、石城兩峯相峙,澗底有春秋吳文化遺址“七星墩”,澗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澗為虞山最深秀之境。

十八景藕渠漁樂

在城東原藕渠鎮(今規劃虞山鎮)。此處水網交織,漁民聚居捕魚撈蝦,設市買賣。漁村岸柳成行,塘面蓮、菱鋪展,村外昆承湖浩淼水面上,舟帆點點,昔文人贊為“誠漁樂也”。今時過景遷,已不復舊觀。

十八景福港觀潮

在原福山鎮長江邊港口距集鎮不遠處。江邊有殿山諸峯,舊曆八月十八潮汛來時,白浪排空,奔騰洶湧,拍擊山岩,人稱“小錢塘”。昔日在舟前往觀潮者甚眾,後因潮沙田漲,港口外遷,潮頭及觀潮盛況已不若當年。

十八景西城樓閣

指西門城內外附近建築羣,包括致道觀東嶽行宮、嚴氏讀書山館、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城門城堞、牌坊等。尤以建於南梁的致道觀和建於南宋的東嶽行宮,與明代騰山而修建的城牆雉堞爭相聳峙,蔚為壯觀。背靠尚湖水色及虞山峯巒,更顯得多姿多彩。明人蔣廷錫《城西秋望》詩寫到“高閣三層煙樹裏,青山半角夕陽中。一行雁齒斜城界,萬井魚鱗碧瓦叢”。今樓閣已不存,為新建築所代。

十八景星壇七檜

在城區西門內虞山南麓原致道觀內。相傳南朝梁時建觀道士張道裕在觀內虛皇台(象徵天上鬥宿的七座平台)分植七株檜柏(圓柏),長相奇特,盤曲如虯。文人常作詩、畫詠之。明成化間已廢四存三,大畫家沈周曾作《雙檜圖》描繪其中的兩株。今宮觀與七檜均已不存,遺址之檜柏,為後人補植。

十八景湖甸煙雨

湖甸為西門外依虞山、傍尚湖之村落,今虞山鎮湖甸村一帶。湖濱有農田平野、竹籬茅舍。湖面水氣蒸騰,如籠輕煙細雨,在尚湖或虞山遙望湖甸,彷彿水墨畫卷。清人言如標有《湖甸雨望》贊其美景:“細雨溟濛一望間,水村如畫榜湖山,煙籠遠樹浮青意,雲擁高峯濕翠 。歸寺僧穿雙屐去,扶犁農著短蓑還。耦耕招隱人何處?泥滑聲中鳥語間。”“文化大革命’中尚湖圍墾成田,此景隨之消失,後放水恢復尚湖舊貌,復現人間。

十八景普仁秋爽

在虞山公園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於明萬曆間的普仁禪寺,寺內置鐵鑄接引佛像,俗稱“鐵佛寺”。寺周林木茂密,多落葉喬木。秋季樹色斑斕,宛然若畫,登林觀賞,爽心悦目。附近有“竺仙”、“截流”兩泉,可品茗。建國後普仁寺毀,林泉之景猶在。

十八景湖橋串月

在尚湘西北口。原有三孔石拱橋一座,名“湖橋”,始建於明代。橋洞成正圓形,月圓時分,當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橋與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橋下三孔中顯現累累如“串月”奇景。清人馮武<<湖橋>>“橋彎似月月正中,影落橋口月累累”,即寫此景。建國後橋坍廢,1987年仿造於尚湖公園荷香洲內。吾谷楓林在西門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灣。“牛角”即常熟語“吾谷”之諧音。明天啓間(1621-1627)孫西川在此植楓樹9999棵,系金縷梅科楓香屬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楓林”。每逢秋季,楓葉由綠轉紅,繼之漫山紅遍。清光緒六年(1880年),楓林被毀。

十八景三峯松翠

在距城3千米處虞山北坡、三峯寺之西南。有萬松林,系成片黑松與馬尾松,數代培植,多百年古樹,參天蔽日,幽曠深秀,為三峯寺著名景點。抗戰時期為日軍伐毀,僅存古松45株。建國後寺毀於“文化大革命”,松林也遭破壞。現隨三峯寺修復工程的實施,萬松林處也在補植新松。昆承雙塔
一指城區之方塔與小東門外0.5千米處的聚奎塔。聚奎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崇禎初建成七級,清同治後漸廢;一指方塔。方塔建於南宋建炎間,系正方形,四面九層,今已修整一新。雙塔互成犄角,相為呼應。舊日在昆承湖上可眺望雙塔雄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