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全武功

鎖定
十全武功,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和守護邊疆領土,中央政府十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和反擊鄰國的一系列戰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寫《御製十全記》記述一生的“十全武功”,乾隆帝因此稱“十全老人”。 [19]  [50] 
乾隆帝十全武功分別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清平阿睦爾撒納之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清平大小和卓之戰,乾隆三十年(1765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清緬戰爭,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之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台灣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安南之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兩次平定廓爾喀之役 [21]  [51] 
乾隆帝在位期間,國力鼎盛,通過以“十全武功”等軍事鬥爭,開疆拓宇,促進文化融合與交流,維護了國家完整,奠定了中華民族團結之基礎,也奠定了中國之版圖, [1]  這是乾隆帝一生中的重要實踐活動。這些軍事活動將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割據政權削除淨盡,使得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版圖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皇朝。而乾隆帝制定的各種措施,將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管理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60] 
概述圖參考資料: [54] 
名    稱
十全武功
發生時間
1747年 至 1792年 [61-62] 
地    點
中國西北、四川地區、西藏地區、中越邊境、台灣等地
參戰方
清朝;準噶爾、大小和卓、大小金川、廓爾喀、林爽文、緬甸貢榜朝、安南等 [63] 
結    果
清軍滅準噶爾、大小和卓;平定大小金川、台灣林爽文起義;擊退廓爾喀;與安南、緬甸議和
主要指揮官
乾隆帝
傅恆
阿桂
兆惠
福康安

十全武功戰爭背景

乾隆帝弘曆 乾隆帝弘曆 [64]
通過康熙、雍正兩朝發展,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但此時國內邊疆地區仍處於複雜的環境中。明末清初之際,衞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大汗噶爾丹橫空出世,一統衞拉特諸部,向西征服哈薩克,向南滅葉爾羌汗國,向東大敗喀爾喀蒙古諸部,稱霸中亞,建立起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並試圖攻陷北京,後雖被康熙帝擊敗,噶爾丹兵敗去世,但幾百年來長期與中原王朝分裂的準噶爾仍時叛時降,反覆不定。
清朝是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和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時期。傳統的“華夷之辨”、“尊夏賤夷”的民族觀被“華夷一家”、“天下一統”的思想所取代,邊疆民族地區實現了從羈縻統治區域向直接統治區域的過渡,邊緣化特質逐漸被“一體化”趨勢所取代。 [33]  清前期諸帝仍有“守中治邊”“守在四夷”的傳統意識,但卻少有“內華夏外夷狄”一類的看法。雍正帝明言:“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16]  “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17] 
隨着“大一統”民族觀的提升、認識上的明確,在實踐上,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維護國家統一的行動也更加堅定,對一切分裂國家、損害統一的行為堅決以武力平定。康熙帝親臨朔漠,三徵噶爾丹,徹底粉碎了準噶爾貴族危害國家統一的圖謀。康熙末年,康熙帝兩次派大軍入藏,歷盡艱辛困苦,終於驅逐了準噶爾入侵勢力,又採取在西藏駐軍等措施,保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寧和藏族人民生活的穩定,以及正常的宗教生活秩序。雍正帝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立西寧辦事大臣,使青海蒙古最終穩定下來。 [17] 
乾隆帝曾説:“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固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 [59]  乾隆帝對待領土主權的原則是:“既不強取他國之寸土,亦不無故輕讓我寸土於人。” [58]  乾隆帝説:“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 [57]  所以乾隆帝在位期間,對外發動了十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 [2] 

十全武功戰爭起因

西南邊疆方面,大小金川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內地進入川西高原的咽喉,也是藏區、回部通往漢區的咽喉要道。佔據此處,可以遠扼藏、青、甘,近控成都平原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仗勢欺人,利用婚姻之計搶奪小金川土司澤旺的印信。未幾,又覬覦明正土司(今康定)。這中間殺害了一些清軍官兵。乾隆帝震怒,決定用兵平定大金川。 [24] 
天山北路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琿台吉噶爾丹策零去世後,準噶爾部上層貴族們為爭權奪位而分裂對立,接連不斷地內訌。不堪忍受內訌戰爭和在內訌戰爭中失利的各部首領,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紛紛率部投奔清朝,尋求保護。這為清朝出軍統一新疆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20] 
天山南路方面,明代中期,黑山派和卓率先進入天山南路傳教,成為當地的宗教領袖。後來,白山派和卓瑪木特·玉素布也來到天山南路的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傳教。由於教義不同,黑山、白山兩派衝突不斷,天山南路因此一直戰亂不休。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汗後,對天山南路實行直接統治。白山派瑪木特·玉素布的後人阿哈瑪特和卓被作為人質送到伊犁拘禁。後來,阿哈瑪特老死伊犁,他的兩個兒子被準噶爾汗繼續拘禁。此二人就是後來被稱為大小和卓的波羅尼都霍集佔兄弟。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清軍趁準噶爾內亂之機出兵伊犁,將準噶爾擊潰。大小和卓得以逃脱,而後相繼投奔清軍。大小和卓負義叛清,乾隆帝起兵平叛。 [31] 
在西南邊境上,乾隆三十二年(1769年),興起於尼泊爾西部的廓爾喀王國在國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的率領下統一了尼泊爾,建立了沙阿王朝 [32]  尚武的廓爾喀人在統一尼泊爾過程中不斷征戰,領土不斷擴張,鼎盛時期領土面積約為尼泊爾面積的三倍。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讓廓爾喀人的野心大大膨脹,企圖染指中國西藏。 [35] 

十全武功戰爭經過

十全武功兩平金川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65]
大、小金川地區近接成都,遠連衞藏,是內地聯繫西藏、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的橋樑和咽喉地帶,自古在川藏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金川地區處於海拔4000米的山地高原,到處懸崖峭壁,只有羊腸小道夾在崇山峻嶺間,人畜都難以順利通過,漫山遍野佈滿着高達幾十米的碉樓,有着“一碉當關,萬人莫開”的作用,被稱為“千碉之國”。 [3-4]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帝派張廣泗慶復進討,後派遣訥親到四川督師,但清軍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乾隆帝改派嶽鍾琪為總兵,討伐金川。乾隆帝認識到碉樓的意義,於是下令抓捕一批造碉工匠押往北京,並命其在北京香山地區建造石碉,供諭旨挑選的2000精兵進行攻碉演練。 [3]  [5]  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 [25]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九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温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 [67]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温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 [68-69]  經多次血戰,清軍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70-71] 
兩平金川之戰,清軍幾乎都是圍繞攻碉樓進行,碉樓高達數十米,易守難攻。從碉樓在戰略防禦體系上的完善,就不難理解清軍面對猶如彈丸之地的大、小金川地區,為何要付出較大的代價,才取得了大、小金川戰爭的勝利。 [4]  第二次大小金川戰爭過後,清廷在大金川設阿爾古廳,小金川設美諾廳,後又合併為懋功廳,依照內地制度任命官員統治。 [56] 

十全武功兩平準部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部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噶爾丹策零外孫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 [20]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這一機會,在阿睦爾撒納領軍下出兵伊犁(準噶爾汗國首都),五月佔領伊犁,平定達瓦齊勢力。隨後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釋放被準部扣押作為人質的南疆回教領袖大小和卓 [6]  [52] 
清政府將準噶爾分治,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他歸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滅對手達瓦齊,自己當可汗。在與清政府交涉無果後,1755年八月,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並擊潰清軍留守部隊。 [20]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成兗札布、兆惠領兵進攻。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往沙俄後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屍體交給清朝。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 [6]  [50] 
乾隆帝統一新疆後積極採取鼓勵措施,鼓勵陝甘等地無地的貧困漢人移民新疆,由政府提供車輛,路費官出,派人護送。 [7]  此外,大批駐軍、移民、工匠、商賈進入天山以北,也為當地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追溯烏魯木齊、巴里坤、阜康、昌吉、晶河、烏蘇、伊寧、察布查爾、鞏留、新源、昭蘇、特克斯、尼勒克、霍城、塔城、額敏、阿勒泰等城市的興起,即可認識到它們大都與清代軍民屯墾、戍邊等活動密切相關聯。 [22] 
在乾隆時期移民新疆政策鼓勵,乾隆末期落籍移民已超25萬,而移民在六年免税期過後,生科納税之時才編入當地户籍,故此數據應為乾隆末期移民人數遠應多於此數。 [8]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圖冊參考資料: [66]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十全武功平定回部

平定伊犁時的阿玉錫 平定伊犁時的阿玉錫
明代和清代初期,新疆天山北路被蒙古準噶爾部佔據,稱“準部”,天山南路則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世居之地,稱“回部”。策妄阿拉布坦任準噶爾汗後,對天山南路實行直接統治。天山南路白山派和卓阿哈瑪特以及其兩個兒子大小和卓的波羅尼都和霍集佔兄弟均被準噶爾汗繼續拘禁。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大小和卓得以逃脱,而後相繼投奔清軍。 [31]  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兵敗後投奔統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長大和卓 [5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小和卓的慫恿下,二人又發動叛亂,試圖脱離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統治卻很兇暴,不得人心。 [52-53]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準噶爾大局已定,乾隆帝立即調派滿漢官兵一萬人南下,討伐天山南路叛亂的大小和卓。 [44]  九月,乾隆帝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和闐城伯克霍集斯等向清軍投降,烏什城也歸降。 [45]  十月,兆惠軍孤軍陷葉爾羌。 [46]  [5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袞等與霍集佔大戰呼爾璊,大敗之,解黑水營之圍。 [47]  六月,乾隆帝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而羌,並趁機收復之。 [48]  七月,清軍攻克喀什噶爾、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達克山部被殺,天山南路的叛亂平定。 [26]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軍打敗了叛軍。越過葱嶺,追過熱海(伊西克庫爾,清朝官方文書寫作伊西洱庫淖爾),追擊大小和卓至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素勒坦沙殺掉大小和卓,把屍首送交清朝。此役後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9]  [26]  [49]  [52]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設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29] 

十全武功征討緬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進行騷擾,雲貴總督劉藻兵敗卻謊報大捷,後自殺。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收復了邊境失地後貪功冒進遭到挫敗,卻謊報大捷,乾隆調查後令楊應琚自盡。 [10] 
富察·明瑞畫像 富察·明瑞畫像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接替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乾隆帝調滿洲兵三千,四川綠旗兵八千,貴州綠旗兵一萬(其中一千駐守普洱,並未參加遠征),外加雲南綠旗兵五千,合計二萬五千兵,分兩路進軍。明瑞親率一萬七千兵(內有滿洲兵二千餘)為南路軍,出宛頂由木邦經錫箔直搗阿瓦參贊大臣額爾景額率八千兵(內有滿洲兵九百餘)為北路兵,出鐵壁關經新街進取猛密,再南下與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帶足兩個月的糧食,征馬、驢、牛八萬餘為作戰、後勤用。九月二十四日,清兵從永昌出發。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頂進入緬境,十日,佔領木邦城(今緬甸興威)。自宛頂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為屢經兵火,人煙斷絕。緬兵也一路堅壁清野,不與清兵交戰。明瑞留參贊大臣珠魯訥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萬二千精兵繼續前進。 [10] 
北路兵十一月十六日抵達老官屯(新街附近),與早已在此夾江樹柵防守的數千緬軍對峙。清兵連日攻擊,傷亡甚重。十二月,額爾景額得病身亡,乾隆令其弟額爾登額接任北路統帥。
明瑞出木邦後,克舊小,渡大疊江,經錫箔、大山等土司管轄地區,在蒲卡處殺敵數十,擒獲數名緬兵,偵知有九千緬兵屯駐蠻結(今緬甸南渡河以東),便於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蠻結。蠻結緬兵在各險要處分扎十六營固守。第二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領隊大臣扎拉豐阿總兵李全率部佔住東部山樑,參贊大臣觀音保、總兵長青率部佔住西部山樑,逼近緬兵營外兵列隊駐守。下午,緬兵自西部營寨出兵攻擊觀音保部,觀音保率所部奮力衝殺,明瑞中路也出兵接應,緬兵敗退,被殺二百餘名。緬兵兵器以火器和鏢子為主,無甲冑、弓矢,平地決戰不是騎兵強悍的清兵對手。緬人也説,交戰時候,最怕的是清軍彩甲騎兵(即滿洲八旗兵)。緬兵受挫,堅守不出。
蠻結之役,清兵殺敵二千餘,俘三十四名,繳獲槍炮糧食牛馬甚多。乾隆皇帝聞訊大喜,封明瑞為一等公,貴州兵王連也直接升為遊擊。
蠻結之戰後,明瑞更加輕敵,繼續率兵深入,繞過天險天生橋,十二月十三日抵宋賽(今緬甸送速),十七日到邦亥,前鋒十八日至象孔(今緬甸辛古),距離阿瓦僅70裏。但在緬甸的堅壁清野下,清兵糧盡、馬疲、人乏,已經無力攻城。十九日,明瑞無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籠處(今緬甸孟隆)就食。緬兵偵知清軍撤兵後,大舉反擊,對明瑞大軍只是派軍隔着十幾里路遠遠跟着,時不時進行騷擾作戰,但不正面作戰。
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在象孔,為保證1萬2千大軍順利撤退,明瑞率領隊大臣、侍衞及數百滿洲兵殿後,領隊大臣扎拉豐阿中槍陣亡,觀音保以身上攜帶的最後一支箭刺喉自殺。明瑞身受重傷,用盡力氣疾馳了二十多里,“手截辮髮授其僕歸報,而縊於樹下,其僕以木葉掩屍去”。清兵突圍中共有千餘官兵戰死。十三、十四日,總兵哈國興、常青以下萬餘官兵突圍回到宛頂,其中許多傷病官兵及體弱文官都得以生還。 [10-11]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徵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卻因熱帶雨林中的瘴氣而損失慘重。此時,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為避免兩線作戰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因中瘴氣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朝賜敕書、詔書,冊封孟云為緬甸國王,中緬再次建立封貢關係。周邊各國相繼納貢臣服,一定程度上沿襲了歷代形成的藩屬拱衞體系,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33] 

十全武功平定林爽文

平林爽文 平林爽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閩浙總督常青坐鎮泉州府蚶江港,指揮平定了台灣府諸羅縣(今台南市佳里區)楊光勳、楊媽世兄弟爭財引起的械鬥回到省城不久,彰化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便因台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林爽文之叔伯而率眾劫獄,並且“聚眾攻陷城池,殺害官長,阻截文報”。 [37]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頭目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里的大里杙叛亂,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人,攻破台灣北部眾多城池,成為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叛亂,聲勢很大。這時莊大田在南路響應林爽文,叛軍攻下彰化後,林爽文為大盟主。 [12]  [27]  [37]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攻佔諸羅、鳳山,進逼台灣府,所佔縣城隨即失去,局勢十分嚴重。針對台灣的嚴峻形勢。 [38] 
清廷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陝甘總督福康安帶領官軍渡台平叛。 [37]  [39-40]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圍攻台灣諸羅城,長達十月之久。 [41]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福康安到達台灣,對叛軍進行分化瓦解,以優勢兵力解諸羅之圍,又接連攻下斗六門 、大里杙等軍事要地。不久,莊大田負傷被俘,就地斬首。諸羅城被圍困十個月之久,因城內百姓協助清軍有功,清廷乃本“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之旨,將“諸羅”改為“嘉義”。 [37]  [41]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逃入六社,被埔里社番眾協同官兵、社丁人等人捕獲。 [42] 

十全武功征討安南

征討安南 征討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幹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清朝有“興滅繼絕”的義務。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1.2萬人。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8千人,並集結黎氏王朝殘餘勢力,於1788年出關。 [13]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兩廣總督孫士毅奉命帶兵出鎮南關,用兵安南。清軍師出有名,一路勢如破竹,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內)。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還廣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兩廣總督孫士毅宣詔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安南黎朝正式復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軍中置酒張樂慶祝春節,夜裏西山朝阮兵大軍偷襲黎城,清軍退走。西山朝阮惠懼怕清軍再伐,多次向清朝謝罪稱臣,並全盤接受乾隆帝四項乞降請封條件(送清軍散落士兵回國、將殘害清軍大員者軍前正法示眾、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親自赴京籲懇”、為清軍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終認可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18]  ,阮文惠改名阮光平,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 [13-14] 

十全武功兩平廓爾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今尼泊爾)侵略中國西藏濟嚨、聶拉木等地,乾隆命成德穆克登阿圍剿。 [34]  結果地方官員私下議和,藏廓簽定協議,由西藏噶布倫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300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宗喀宗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待廓爾喀退兵後向中央謊報戰功。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兵再次進攻,由於清朝在西藏駐軍不多,廓爾喀軍隊一度佔領了後藏地區,並在扎什倫布寺大肆搶掠,達賴和班禪相繼向乾隆皇帝求援。 [35]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爾喀再犯後藏。十一月,令福康安率軍赴藏,徵廓爾喀。 [35]  [43] 
福康安畫像 福康安畫像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急調大將軍福康安率1萬多名清軍入藏西藏收復失地。福康安率軍嚴冬中走上寒冷荒涼崎嶇的高原前往拉薩,每天要強行軍18個小時,全程將及5000華里,包括耽擱日數在內,用了50天。藏人皆雲喇嘛等行走需一百二三十日。入藏後清軍六戰六捷,收復後藏,乘勝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渡過大河攻破熱索橋,邊修路邊行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一百六七十里,又在協布魯(Syapruk)處大敗廓軍。清軍既得協布魯,南行130餘里即接近廓軍嚴守的東覺(Dhunchay)。在此,廓人據險,于山巔立營,半山以下築有木城、石碉、石卡,直到一條東來西注的“橫河”的河邊。兩山夾河對峙,壁立數千仞,下視“橫河”,僅如一線,地勢險峭無比。清軍經過八晝夜的戰鬥追敵至雍鴉。 [36]  清軍到達雍鴉後,廓爾喀釋放了從聶拉木擄走的兵士王剛、第巴塘邁等人,送信乞降,表示廓爾喀素來與西藏友好,是受了沙瑪爾巴欺騙。求大將軍奏明大皇帝,希望“照施與唐古特的恩典一樣施與廓爾喀,如蒙大將軍恩准,再具稟差大頭人到軍營來懇求”。福康安要求廓爾喀王子、王叔、瑪木薩野及沙瑪爾巴等親身前來請罪,並將噶倫丹津、扎什及兵丁放回,若再遊移,大將軍定即統兵進剿。 [36] 
此時,因清軍逼近廓爾喀首都加德滿都河谷,廓爾喀王子拉特納巴都爾逃避到毗鄰印度的邊境,留守國都的王叔巴都爾薩野一改傲態,召見之前被擄去的西藏噶倫丹津班珠爾,欲釋放他們回國,請他代向“中堂”(福康安)解釋廓爾喀與西藏的戰爭都是沙瑪爾巴在世時垂涎扎什倫布寺寶藏從中挑唆所致,要求諒解,停止前進,並稱此間打算歸還扎什倫布寺的財物,賠償聶拉木衝堆事件中死去的漢藏官員的命價,今後每年按時向大皇帝、達賴班禪喇嘛敬獻貢物。 [36]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廓爾喀派遣大頭人噶布黨·普都爾幫裏、噶箕·朗穆幾爾幫裏、達薩爾·乃爾興(達薩爾,官名,管鑄銀錢)等20餘廓爾喀人帶着擄去的西藏噶倫丹津班珠爾、扎什敦珠布、聶拉木營官聶堆、漢兵盧獻麟、馮大成、胡廷海等五十人,前往清軍雍鴉大營乞降。清軍堅持條件,等廓爾喀七日無果。 [36]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農曆七月二日,秋天即到,須在大雪封山之前蕆事,決定進攻。在雍鴉山之南,清軍接連攻克噶勒拉(按:“拉”藏語“山”)、堆補木、甲爾古拉—集木集三重大山。 [36] 
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逼近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廓爾喀稱臣乞降。 [15]  [35]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13]  [23] 

十全武功戰爭結果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51]  [55] 

十全武功戰爭影響

乾隆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密切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中央集權。 [1] 
金川平定後,清朝同時招募內地漢民赴金川屯墾。清廷針對金川地區地廣人稀,生產落後的情況,專門從四川內地招募了大批漢族農民到當地屯墾。屯民每户“給地30畝,使為子孫恆產。慮其路遠不能挈妻子而來也,本籍諮送,準令大口每名日給盤費銀1錢,小口銀3分,口糧各1升”。到達屯所後,每户“準給屋廬。無屋,折價銀2兩”。另外,官府還“資以農具”,“資以耕牛,兩户合一牛”,“每户各給子種2石”。五年不起科,自第六年起按户納糧,“每户僅納1鬥2升”。 [25] 
經過大小金川之役,此後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25] 
兩次金川戰役之後,乾隆對金川地區進行改土歸流,金川地區屯田發展、人丁日增。停兵後第10年,金川荒土全部開墾,墾地達13萬多畝。有來自吉林、遼寧、黑龍江、陝西、湖北、廣西、貴州等多個地方的人民紮根金川,興起的三街五屯,開始出現漢藏兩結合的房屋,用藏式方法砌牆,裏面用木架為主結構,上覆小青瓦。街道變得狹窄,兩邊房屋比鄰,各種會館、廟宇等大量出現。 [3]  [25] 
漢族屯兵將先進的農耕技術、畜牧和加工技術帶到了金川地區,刀耕火種變為精耕細作,二牛抬槓變為單牛犁地,木製鋤、鏵變為鐵製耕作工具,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豆、麥等優良品種也被引入金川,尤其是河北、山東的屯兵帶來的鴨梨,同當地山梨嫁接,在金川特殊的自然條件下,培育出了聞名全國的金川雪梨 [3] 
不光是士兵,內地的手工藝匠人在戰後也陸續來到金川,他們將內地的手工藝與金川本地的民族工藝相結合,生產出以精美工藝著稱的“金川土司刀”。由於要修建漢式房屋,燒瓦的工藝也傳入金川,出現了瓦窯廠。在金川縣城老街,還能看到一些雕花門窗、飛檐青瓦的漢式老式房屋。 [3] 
清朝統一新疆後,鼓勵內地無地移民到達新疆後,從生活到生產都由國家負責。各個地區具體政策有細微差別,每户分給田地30畝(有的地區視其能力按每人10-15畝)、給農具、給籽種、給房,再由政府借給馬匹、口糧,口糧按大人每人每天白麪一斤、小孩減半,秋後豐收後歸還,各個地區具體政策有細微差別。分給移民的田地一般已由駐防清軍提前開墾好,房屋一般也由地方官員提前建好,並備好馬匹、籽種,只等移民入住,並且享受六年免税政策,同時清政府鼓勵移民新開墾土地,新開墾的土地同樣享受六年免税。 [8]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穩定新疆地區尤其是南疆的局勢,並積極鼓勵內地商人前往新疆貿易,逐漸培養了“西商”等商人羣體。這些商人頻繁來往於新疆與內地之間,將新疆的牲畜、畜產品、釀酒、玉石交易內地的綢緞、布匹、大黃和茶葉等,並形成了葉爾羌、喀什噶爾等固定的貿易集市。在此過程中,內地商人摸索出了從新疆到內地各處的販運路線。 [28] 
乾隆帝“回部既已平定,內地商販自應流通,但貿易一事應聽商民自便,未便官辦勒派……着寄信楊應琚將此傳諭商民,若有願往者即辦給照票,聽其貿易,若不願,亦不必勒派。如此行之日久,商販自可流通矣。” 正是在乾隆帝的支持下,南疆貿易很快恢復了生機,大量商人重新來往於新疆與內地,開闢了兩地間的貿易交通要道。清政府專門為這些商人發放照票,方便其通過沿途關卡,也使得新疆與內地的貿易往來順暢有序。 [28] 
清朝統一新疆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還促進了新疆社會政治的進步。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再度統一新疆,結束了自明代以來新疆遊離於中原王朝直接治理之下的局面。清朝再度統一新疆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還促進了新疆社會政治的進步。客觀地説,清朝統一新疆及其後一系列的軍政建設,為新疆作為新中國的省級區劃建制之一,較之以往更為密不可分地與內地聯繫在一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歷史意義。 [22] 

十全武功戰爭評價

從戰爭事件上看,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戰爭開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結束。事件長達45年,幾乎伴隨着乾隆的統治歲月,也是乾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從戰爭對象上看,有外國的、本國的、有廓而喀王、有藩屬土王、有蒙古大汗、有回部和卓、有金川土司、有台灣反清義士,作戰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
準噶爾汗國,讓康熙皇帝御駕親征了三次;讓雍正皇帝吃盡了苦頭。這個幾乎和大清王朝成為世仇的邊疆之患,不僅僅嚴重威脅清朝的皇權穩固,更直接影響着清朝國土疆域的完整。乾隆皇帝滅掉準噶爾,控制了天山南北;而後又平定大小和卓,統一西域,並正式將此疆域納入中國版圖,“新疆”的名稱由此誕生。僅憑這一項歷史功績,乾隆皇帝就足以比擬漢武唐宗。 [50] 
歷史選擇了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統一新疆的最終完成者,而他也不負期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朝中大臣鑑於康熙、雍正年間用兵準噶爾勞師糜餉,故多對出軍持不同意見。但乾隆皇帝高瞻遠矚,力排眾議,決策進軍,準確地把握了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趨勢。 [22] 
為保衞邊疆和鞏固國家統一,清朝統治者與各種地方割據勢力和外侵之敵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從平三藩、收台灣到抗擊沙俄入侵,從粉碎羅卜藏丹津叛亂到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在極為落後的交通和通信條件下,組織了一次次規模浩大的軍事遠征,其跋山涉水之遠,登峯攀巖之險,衝踏流沙之難,橫越絕漠之艱,令人驚歎、難以想見,為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30] 
參考資料
  • 1.    常林, 白鶴羣. 以史為鑑 壯我中華——評清高宗乾隆的"十全武功"之得與失[C]// 滿學和北京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第1頁
  • 2.    簡論清代的國家統一  .中國台灣網(國務院台辦).2002-02-05[引用日期2019-07-30]
  • 3.    金川遺蹟:陽光下的古碉樓 硝煙盡處梨花盛開  .中央宣傳部—中國文明網.2013-06-06[引用日期2020-07-12]
  • 4.    論大小金川戰爭中碉樓的作用   .中國西藏網.2011-01-06[引用日期2020-07-12]
  • 5.    彭陟焱. 論大小金川戰爭中碉樓的作用[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31(2):19-22.
  • 6.    清廷戰史:三代皇帝百年間終平定準噶爾部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05-29]
  • 7.    何榮. 乾隆時期的新疆移民措施[J].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1, 26(003):121-124.
  • 8.    褚宏霞. 乾隆時期新疆移民落籍政策探析[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6, 26(001):20-32.
  • 9.    歷史沿革  .大江網[引用日期2013-10-18]
  • 10.    列傳三百十五 屬國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6-26]
  • 11.    清史稿 列傳一百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6-26]
  • 12.    乾隆帝《御筆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  .人民網.2015-06-05[引用日期2019-07-30]
  • 13.    第三節 對外戰爭的繼續與吏治的腐敗  .中國文化經典書庫[引用日期2013-05-29]
  • 14.    清史稿—列傳三百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7-30]
  • 15.    乾隆遠征廓爾喀:藏區一場精鋭的較量  .網易.2017-08-24[引用日期2020-06-26]
  • 16.    清廷的正統理論及其文化建設  .中華文史網.2014-12-17[引用日期2022-05-01]
  • 17.    説説清代“大一統”的理念和實踐  .中國歷史研究院.2019-07-24[引用日期2022-05-01]
  • 18.    王旭.《中國會計博物館藏品集萃 契據卷》:立信會計出版社,-:第15頁
  • 19.    百年“天博” 風采依然(華夏博物之旅)  .人民網-人民日報.2018-06-09[引用日期2022-04-30]
  • 20.    清朝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2-04-30]
  • 21.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  .1765年—1769年清緬戰爭評析[引用日期2022-05-02]
  • 22.    清朝統一新疆及其歷史意義  .國家安全反恐主義信息網[引用日期2022-05-02]
  • 23.    境外竟有人稱乾隆治理西藏的“欽定二十九條”系偽造,我們必須闢謠  .中國日報網.2021-02-10[引用日期2022-05-02]
  • 24.    大小金川  .新民網.2021-12-12[引用日期2022-05-02]
  • 25.    清代金川改土為屯  .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程.2012-08-27[引用日期2022-05-02]
  • 26.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秋七月己酉朔,兆惠等奏喀什噶爾、葉爾羌回眾迎降。布拉呢敦、霍集佔遁巴達克山。命阿里袞等率兵攻巴爾楚克。庚戌,諭兆惠等追捕布拉呢敦、霍集佔。命車布登紥布駐伊犁,防霍集佔等入俄羅斯。
  • 27.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五十二年(陰曆)春正月辛未,林爽文陷諸羅竹塹。癸酉,命鄂輝署四川總督。乙亥,宥富勒渾罪。丁丑,調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為湖廣總督,仍留福建督辦軍務,命舒常署之。癸未,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全死之。甲申,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彰化奏聞。二月壬寅,林爽文復陷鳳山,犯台灣府,柴大紀督兵民御之
  • 28.    清代新疆玉石內運路線考 ———以乾隆朝高樸案為中心  .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程.2020-10-30[引用日期2022-05-02]
  • 29.    乾隆四十八年明亮、海祿署理伊犁將軍新考  .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程.2021-03-09[引用日期2022-05-02]
  • 30.    清王朝的興亡隆替  .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程.2020-01-06[引用日期2022-05-02]
  • 31.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戰始末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2-05-02]
  • 32.    背景資料:尼泊爾238年沙阿王朝  .央視網.2007-12-25[引用日期2022-05-02]
  • 33.    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中國邊疆網.2015-11-10[引用日期2022-05-02]
  • 34.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三年七月)戊子,廓爾喀據後藏濟嚨、聶拉木,命成德與穆克登阿剿之。
  • 35.    兩次入侵西藏 歷史上的尼泊爾王國曾強盛  .新浪網.2006-05-30[引用日期2022-05-02]
  • 36.    乾隆朝第二次廓爾喀之役(1791-1792)  .中國邊疆網[引用日期2022-05-02]
  • 37.    清代大陸兵力對台灣的跨海投送——以乾隆朝平定林爽文的戰爭為例  .中國社會科學網.2021-02-28[引用日期2022-05-02]
  • 38.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五十二年(陰曆)春正月辛未,林爽文陷諸羅竹塹。癸酉,命鄂輝署四川總督。乙亥,宥富勒渾罪。丁丑,調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為湖廣總督,仍留福建督辦軍務,命舒常署之。癸未,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全死之。甲申,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彰化奏聞。二月壬寅,林爽文復陷鳳山,犯台灣府,柴大紀督兵民御之。
  • 3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秋七月壬辰,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率侍衞、章京等赴台灣剿賊。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為將軍,赴台灣督辦軍務。
  • 40.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秋七月壬辰,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率侍衞、章京等赴台灣剿賊。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為將軍,赴台灣督辦軍務。
  • 41.    嘉義市歷史沿革  .中國台灣網(國務院台辦)[引用日期2022-05-02]
  • 42.    清代台灣“番地”開發檔案(下)  .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編纂工程.2016-11-08[引用日期2022-05-02]
  • 43.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十一月癸酉,授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奎林為參贊,徵廓爾喀。
  • 44.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癸丑,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額敏和卓、哈寧阿為參贊大臣,順德訥、愛隆阿、玉素布為領隊大臣,徵回部。
  • 45.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戊戌,調歸宣光為左都御史,以嵇璜為禮部尚書,命梁詩正署工部尚書。命駐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務。和闐城伯克霍集斯等來降。壬子,烏什城降。
  • 46.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冬十月癸亥,賑浙江錢塘等十六縣場水災,山西朔平府屬霜災。丁卯,賑直隸大城等九縣水雹霜災。兆惠自巴爾楚克進兵葉爾羌。
  • 47.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甲子,富德、阿里袞與霍集佔戰呼爾璊,大敗之。封富德為三等伯,予舒赫德、阿里袞、豆斌等世職。命舒赫德回阿克蘇辦事。己巳,富德兵至葉爾羌,會兆惠兵進攻。
  • 48.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命兆惠進兵喀什噶爾,富德進兵葉爾羌。
  • 49.    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徹底收復新疆  .鳳凰網.2009-07-07[引用日期2022-05-02]
  • 50.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果真全是水分?其實,你可能誤會了  .上海文匯報(上海市市委主辦).2020-07-03[引用日期2022-05-03]
  • 51.    十全武功 -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5-03]
  • 52.    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徹底收復新疆(2)  .鳳凰網.2009-07-07[引用日期2022-05-03]
  • 53.    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徹底收復新疆(1)  .鳳凰網.2009-07-07[引用日期2022-05-03]
  • 54.    清人畫弘曆戎裝騎馬像軸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5-03]
  • 55.    《御製十全記》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5-03]
  • 56.    蔡美彪.《中華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30頁
  • 57.    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七十七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8-18]
  • 58.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56頁。
  • 59.    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一千四百十四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8-18]
  • 60.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 18 第10卷 中古時代 清時期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233
  • 61.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158
  • 62.    楊學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08:402-403
  • 63.    左步青.《清代皇帝傳略》.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01:167-169
  • 64.    乾隆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18]
  • 65.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18]
  • 66.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18]
  • 67.    《清史稿·卷五百十三·列傳三百·土司二》:三十六年,索諾木誘殺革布什札土官,而僧格桑再攻鄂克什及明正土司,與官軍戰。上以前此出師,本以救小金川。今小金川反悖逆,罪不赦。賜阿爾泰死,命大學士温福自雲南赴四川,以尚書桂林為四川總督,共討賊。
  • 68.    《清史稿·列傳一百五·阿桂傳》:三十八年正月朔,冒大雪,進奪當功噶爾拉諸碉,而温福至木果木,索諾木誘降番叛襲軍後,斷登春糧道,我師潰,温福死之。
  • 69.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八·阿桂傳》:三十八年正月朔,冒大雪,進奪當功噶爾拉諸碉,而温福至木果木,索諾木誘降番叛襲軍後,斷登春糧道,我師潰,温福死之。小金川與美諾等相繼陷。阿桂悉收降番械,毀碉寨,分置其人章谷、打箭爐,斬其桀驁者,親殿軍退駐達河。事聞,上怒甚,命發健鋭、火器兩營,黑龍江、吉林、伊犁額魯特兵五千,授阿桂定西將軍,明亮、豐升額副將軍,舒常參贊大臣,整師再出。十月,攻下資哩。用番人木塔爾策,分師由中、南兩路進,潛軍登北山巔,遂取美諾,明亮等亦克僧格宗來會,凡七日,小金川平。
  • 70.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八·阿桂傳》:四十一年正月,克瑪爾古當噶碉寨五百餘,遂圍噶拉依。索諾木母先赴河西集餘眾,大兵合圍,與其子絕,遂降。阿桂令作書招索諾木,而其頭目降者相繼,索諾木乃率眾降。金川平,安置降番,設副將、同知分駐其地。
  • 71.    《清史稿·卷十四·本紀十四》:四十一年春正月癸酉朔,富德克打噶咱普德爾窩、馬爾邦等碉卡。明亮等克獨松等碉卡。甲戌,定郡王綿德以交結禮部司員削爵,命綿恩承襲。阿桂克喇烏喇等碉卡及舍齊等寺。己卯,阿桂率諸軍進圍噶喇依,索諾木之母及其姑姊妹出降。命封阿桂一等誠謀英勇公,予四團龍補服、金黃帶。加賞果毅繼勇公豐升額一等子。封明亮一等襄勇伯,海蘭察一等超勇侯,額森特一等男,和隆武三等果勇侯,福康安、普爾普三等男。加賞奎林一等男。豐升額、明亮、海蘭察、奎林、和隆武仍各予雙眼花翎,賞于敏中一等輕車都尉,均世襲。阿桂請安插降眾於綽斯甲布十二土司地方,從之。壬午,賞阿桂紫繮。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