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五夜觀燈

(唐代盧照鄰詩作)

鎖定
《十五夜觀燈》是唐代詩人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從遠、近兩個角度描寫了元宵節的各種燈飾,遠眺如繁星落地,近觀如明月高懸,更有少女的笑臉與元宵燈籠相映成輝,使元宵燈節增添了無限情趣。全詩對仗工整,遣詞構思巧妙,入情入景,色彩絢爛,字裏行間都有歡愉之情流露。
作品名稱
十五夜觀燈
作    者
盧照鄰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十五夜觀燈作品原文

十五夜觀燈
錦裏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1] 

十五夜觀燈註釋譯文

十五夜觀燈詞語註釋

⑴十五:指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元宵之夜有賞燈的習俗。
錦裏:原指四川成都錦官城一帶,後人用作成都的別稱。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裏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牆,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裏也。”開芳宴:古代夫妻(有情人)之間特定的一種宴席,意在向外人傳遞夫妻間的恩愛信息,這其中還包含着丈夫對於妻子的鐘情與愛意。開芳宴的形式相對較為固定,通常分為夫妻對坐宴飲和對坐賞樂(散樂雜戲)兩種。南宋羅燁醉翁談錄》壬集卷中曾記載張官人夫婦宴飲的情況:“此張解元宅……常開芳宴,表夫妻相愛耳。”
⑶蘭缸:亦作“蘭釭”(gāng),指燃蘭膏的燈。亦用以指精緻的燈具。蘭,蘭膏。古時用澤蘭煉成的油脂,用來燃燈,有香氣。早年:年輕的時候,這裏指年輕人。
縟彩:亦作“縟採”。絢麗的色彩。分地:遍地。
⑸繁光:各種節日燈光。繁,指燈多。綴:連接。
⑹漢:即銀河。《爾雅·釋天》:“箕斗之間,漢津也。”
⑺依:靠着,依靠。
千金:古時把富貴人家的未婚女子稱為千金小姐。這裏泛指女子。
九枝:一干九枝的燭燈。亦泛指一干多枝的燈。 [2-4]  [5] 

十五夜觀燈白話譯文

正月十五,錦裏的人們歡聚一堂,家家户户大開宴席。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豔麗。
絢麗的彩燈掛滿了街道兩旁的房檐和所有的樓台亭閣,形成了一片一望無際的燈海,與天上的繁星連在了一起。
連接銀河的燈光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着高樓的彩燈好似月亮懸掛空中。
街上的女子個個花枝招展,豔如滿月的笑臉與明亮的彩燈相互映照。 [4] 

十五夜觀燈創作背景

任國緒《盧照鄰集編年箋註》認為此詩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作於成都府。據《入秦川界》詩,盧照鄰在鄧王李元裕府時奉使益州,當以春末夏初抵成都,此詩當是盧照鄰在益州滯留期間所作。彭慶生《唐高宗朝詩歌系年考》則認為此詩作於乾封二年(667)前後盧照鄰任新都尉時。新都是益州屬縣,故盧照鄰多與益州屬吏交往,參與益州大都督府的種種宴集。 [6-7] 

十五夜觀燈作品鑑賞

十五夜觀燈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元宵夜即興而賦。全詩對仗工整,色彩絢爛,遣詞絕妙,字裏行間都有歡愉之情流露。
首聯起勢堂皇,以雋美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元宵月夜、花燈叢簇、人流如織、絲竹宴樂的繁華歡愉圖景。“錦”為華美意,在此暗切十五夜觀燈之旨;“開芳宴”是唐朝的一種表示伉儷情深的傳統習俗,在此代指元宵期間的各種飲宴娛樂遊賞活動。時值元宵,佳期良辰,普天同慶,有那恩愛情濃的夫妻置花燈,彈絲竹,相對宴飲;亦有那意氣風發、性格跳脱的年輕人早早地跑去遊戲玩賞,燈映人影,光線綺麗,更添“豔”色,好不動人。
頷聯上承首聯,對元宵燈會的盛景做了生動的描摹。“縟彩”極言燈光絢美綺麗;“遙”表明是遙望,暗點描摹的是全景、遠景;“繁光”寓意燈火之多、分佈之廣、之勝;“分地”“綴天”一上一下,相生相映,雖略顯誇張,卻將滿城花燈、鋪天蓋地、華彩絢爛、光影搖曳的壯美刻畫得淋漓盡致。
頸聯,“接漢”從整體寫了燈的璀璨與繁多,燈火綿延,直接天河,絕美異常;“疑星落”則對燈作了具體的描摹,每盞花燈都像從星河之上垂落的星星,光彩奪目、漂亮綺麗;那些與高樓相近的花燈,更皎皎似“月懸”,燦爛有致。而在這樣美好的夜晚,歡宴遊賞的人自然無數,除了那“開芳宴”的夫妻,那豔了燈火的“早年”,自然少不了“九枝前”那笑語嫣然的“千金”們。燈下佳人,人映燈影,燈火照人,不知引動了多少少年的情思翩然。全詩入情入景,景在人中,人在情裏,詩人構思之妙、造語之巧,由此自能顯見。 [8] 

十五夜觀燈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從“開芳宴”可見,是寫“宴飲”之時的“觀燈”景象;是“坐觀”,而非“遊觀”。故“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雖不乏氣勢和想象,但場面不開闊,內容較貧乏;同時,這是“錦裏”觀燈,而非長安觀燈,描寫的景觀也缺乏典型性,難以顯示唐代盛世最精彩的上元夜盛況。總之,對象不典型,描寫不充分,影響也不大,評家少有論及此詩的。 [9] 

十五夜觀燈作者簡介

盧照鄰 盧照鄰
盧照鄰(約630—680後),字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州)人。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投潁水而死。為“初唐四傑”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10] 
參考資料
  • 1.    (清)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34.
  • 2.    林文詢主編. 詩意成都[M].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6:20.
  • 3.    周世偉主編. 中華傳統節俗詩詞選注[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13:49-50.
  • 4.    張渝新編著. 錦裏古代詩詞選注[M]. 武漢:長江出版社, 2013:2-4.
  • 5.    譚業庭編著. 中國傳統節日採風[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1999:81.
  • 6.    (唐)盧照鄰著;任國緒箋註. 盧照鄰集編年箋註[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140-141, 516.
  • 7.    彭慶生.唐高宗朝詩歌系年考(永徽元年至乾封二年)[J].中國文化研究,2005(04):91-112.
  • 8.    琬如編著. 飛花令裏讀詩詞 花柳遇時春[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66.
  • 9.    陳文忠著. 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147.
  • 10.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1[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