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二時辰制

鎖定
十二時辰制,是基於日月運行以及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規律劃分的分段計時制度,是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古代計時法。 [1] 
中文名
十二時辰制
使用時間
西周
漢代命名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
一時刻
八刻

十二時辰制簡要介紹

十二時辰制 十二時辰制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曆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1] 
這套計時方法為人們所接受並沿用下來,《漢書·翼奉傳》中載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為太陽位於申的時刻,後又進一步簡化為“午時”等,用十二地支單獨命名。此外,人們還用“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樣更加形象的別稱,分別對應子時、醜時、寅時等十二時辰。 [1] 

十二時辰制其它相關

十二時辰制時辰換算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晡、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十二時辰制時辰屬性

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兩個小時為一時辰。
23-1 子時 屬於 水
1-3 醜時 屬於 土
3-5 寅時 屬於 木
5-7 卯時 屬於 木
7-9 辰時 屬於 土
9-11 巳時 屬於 火
11-13午時 屬於 火
13-15 未時 屬於 土
15-17申時 屬於 金
17-19 酉時 屬於 金
19-21 戌時 屬於 土
21-23 亥時 屬於 水
但古時候各地計算方法不同,有的地方則把一日定位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