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乘觀法

鎖定
天台宗為進修初住所實際燻修的十種觀行法門。又名十法成乘觀、十乘觀心,略稱十乘、十觀。此十法能令觀行成就,運載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觀法。出自《摩訶止觀》卷五之二。
中文名
十乘觀法
別    名
十法成乘觀
十乘觀心

目錄

十乘觀法詳細內容

觀不思議境:
就吾人現前的一念,觀即空、即假、即中。修行之前,須先定所觀之境。然萬法皆具三千三諦,互相融攝,而無迷悟因果之別。一一皆具不可思議的妙諦,故皆可作為所觀之境。今由於萬法唯心,特以現前的一念心作為所觀之境。妙境是諸法之本,妙觀是諸行之源。上根之人修此一法,自可具十境十觀,登初住真因之位。然中、下根人不能進修此行,故令其修第二以下的觀行。
發真正菩提心:又名起慈悲心。
觀不思議境若不成就,則發四弘誓願,上求下化。此心與不思議境同時俱起,非前非後。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發菩提心當在一切修行之初,今置在第二,是因此人心志弛緩,雖已發心,而不能成觀,故令其再次發心。
善巧安心止觀:
又名巧安止觀。即用止觀之行,巧安心於法性上。既已發願,其次當立行以實現其願。行以止觀為首要,故以止觀令心安住於法性上。
破法遍:
破除心對於諸法的執着。心既安住在法界之理上,而未能悟入,是因心有所著,故當遍破其執。諸教雖有四門,乃至八萬四千之別,但無不以“無生”為首,今先於無生門遍破諸惑,再以“無生”度入餘門。
識通塞:
識是“分別了知”之謂,智能通達妙理故曰“通”,情能障礙正道故曰“塞”。既已用破法破除情執,卻未能悟入諸法實相,乃因其識別有錯謬。故當識此通塞,護通破塞。通塞若約法而言,即為塞六蔽、治六度、塞生死煩惱、通菩提涅盤、塞三惑、通三關。若約行人之得失而言,則迷事之法,稱理亦為通,悟理之法,從情亦為塞。
道品調適:
又名修道品。即檢討三十七道品,抉擇適合行者之根機者而修。既已識別情智之得失,而未能悟入,是因所用的法門不調適,故今依次調適三十七道品,一一加以詮量簡擇。上列方法為入理常軌,故名作正行。
對治助開:
又名助道對治。即以助道對治障礙,開闢三解脱門。既以前法具足正行的方軌,而未能入,是因障道的“事惡”起而助理惡無明,障覆理善中道觀的智慧,今以事之六度為始,修不淨、背舍、勝處等法,以對治此處的“事惡”。此法以小助大,以偏助圓,故稱對治助開。正助二法既已具備,修觀的方軌也已周足,中根之人至此,自能具足十法而悟入。
知次位:
又名知位次。即行者了知自身修證之分齊,能免增上慢心。障重的下根人既已修正、助等法,而未明修證,乃因墮於上慢,今依此觀法,辨知真似的差別與階次,令行者明識次位,發奮策進。
能安心:
謂心安然能忍,不為順逆之緣所動,而成就道事。既已識知次位分齊,仍為內外之緣所動,其因在於內德多損,故令修此法,以防其障緣。逆緣固為障礙,順緣亦能妨行。行人依修觀之功,初入外凡,障轉慧開,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內動宿障,終至自行破敗。此時即當修此法,安忍不動,入內凡似位。
無法愛:
不愛着似位之法,進而入法性。既入似位,得六根互用,離內外見思之惑障,永不墮苦,即生愛着之心,名為法愛,又不退不進,名作頂墮,今令修此法,除法愛之惰心,進入初住真因之位,以利益眾生,現廣大佛事。

十乘觀法總結

此十乘觀法,其體為一不思議的妙觀,分之為十,乃因修觀行者的根機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上根僅修第一觀不思議境,破無明,入初住。中根修第二發真正菩提心以至第七對治助開,破無明,入初住。下根修後三法入初住。
以下更就十乘,細加分別。前一是觀道的常規,三根通修,始終不廢,後九是增修的方法,猶如病重,藥漸加味。後九觀中,第二至第七是觀成的巧術,中下二根均修,第八、第九、第十,是進修的方法,下根方修。再者,第二、第三、第四是行門的正軌,發心立行的細格;第五、第六、第七是隨宜的方便,適時的差排(區別整理之意)。又,十觀中的前七,是修觀的方法,後三是行位的策進。策進中的知次位,令免去上慢,證入五品,次一能安忍,令策進五品而入六根,後一無法愛,令六根入初住。
十乘之所據,在《法華經》《譬喻品》中。該品“其車高廣”一句為第一觀不思議境之依據,即以車體之高廣,譬喻如來所知見的三千實相妙境極廣至高。“又於其上張設幰蓋”,為第二發真正菩提心之據,謂四弘誓猶如幰蓋,普覆法界。“安置丹枕”為第三巧安止觀之所據,丹枕是安息之具,借喻巧安止觀。“駕以白牛,其疾如風”為第四破法遍之據,以白牛拉車速疾,喻一心同時觀照中道與空假二邊,其智德融妙,三惑同時斷盡。又,車外丹枕為第五識通塞之據,軫是牛車停止運轉時,防其退轉的設備,今以其能調停車之動靜,喻通塞之檢校。“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為第六修道品之據,以白牛能引大車,喻三十七道品能為前導,引行者至妙覺道場。“又多僕從而侍衞”為第七對治助開之據,喻三十七道品能資助正觀。“乘此寶車遊四方”為第八知次位之據,以四方喻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與十地等四十位。至於第九能安忍與第十無法愛,《止觀大意》並未舉出所據之經文。《止觀輔行》説安忍是忍五品、違順之境,令入六根,離愛是離六根中相似之法愛,次位是行之所階,為勸勵行者離障離愛,故別出五品與六根清淨。由此可知前七正明車體與具度,後三是乘之所涉,若無所涉,則運之義不成,故通皆名乘。
十乘觀行不僅為初心行者所修,五品觀行位以上,遠至妙覺位,無不具此。此十乘即是大乘,因此圓實之機無不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