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不全

鎖定
“十不全”究竟有哪十不全呢?按民間傳説是,目有一眇,耳有一聵;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齒缺;發禿,面麻;雞胸,鍋背。當然,確切地説,“十不全”的“十”是泛指一切的意思,並不是單指外貌方面的概括。
中文名
十不全
類    別
祀像
朝    代
清朝
所屬國家
中國

十不全基本信息

在民間,人們當已經有了幾種病又添了新病時就説:“咳!又添彩了,簡直成十不全了!”這裏,這個“十不全”就是喻指着這個形象。
“十不全”的祀像,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僅東北就有多處。不過,各地塑造的形象大不一樣,錦州青巖寺的“十不全”是個神醫,吉林市北山的‘十不全’是個拄拐的病人,哈爾濱極樂寺那個“十不全”是個富態的官員。無論怎樣,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都認為:“十不全”是一個給人們帶來康復和健壯的人,他是一個寧可把別人身上的疾病攬到自己身上的好人。在各地的十不全塑像上,都經常可以看到他身上掛着鹹菜疙瘩,或是貼着膏藥,這是因為人民認為掛鹹菜疙瘩可以治療喘哮,膏藥可以治療風濕。這是那些病人把自己身上的病送給“十不全”的。

十不全典故

就詞語而論,“十不全”一詞是“十全”一詞的反演。在中國古代醫書《素問》中,“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就討論過“子務明之十全”;《諸氏遺書》論述辨證醫療“外病療內,上病救下,相其老壯,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至至焉”,這裏幾處“十全”,均指完美的意思。據《周禮-天官-醫師》載,早在周代,每年歲終,都對每個醫生一年的行醫情況進行考察,以制定他們的俸祿待遇,“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即醫十人治好十人為上,醫十人治好九人次之,以此類推。由此有“十全十美”之詞,即完滿無缺之意。這是從醫生方面而言的。反過來,從百姓方面説,“十全”一詞是指自己身體每一方面都壯健、完好。清朝乾隆皇帝活到八十多歲,就這樣自豪地稱自己是“十全老人”。
事物總是相對的。有健康就有疾病,有“十全”就有“十不全”。“十不全”是把“十全”否定到了極至,“十不全”和“十全”兩個概念之間是反對關係而不是矛盾關係。就是説,“十不全”並不是“並非十全”,而是每一方面都不全。

十不全施公

那麼“十不全”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個具體人的呢?這是由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一個叫施公的人演化來的。
這個施公就是公案小説《施公案》的主人公施世倫(又作施仕倫)。施公案是清朝無名氏所作,計98 回,續書達幾十種。書中描寫了康熙年間揚州府江都縣的施世倫從做江都知縣到做通州漕運總督時的斷案故事。書中反覆寫了他的公正、賢明,“閻羅施老名何愧。宋代包公品亦真”。

十不全施世倫

清代中葉,出現了一部公案俠義小説《施公案》。小説寫的是清康熙年間江都知縣施仕綸(即施公),在一班俠客、義士(主要人物是黃天霸)輔佐下審案平冤的故事,之間,還穿插了不少綠林好漢的活動、以及他們相互矛盾鬥爭的故事。在小説中,施公是一個清明如鏡、持廉如水、料事如神、除暴安良、執法如山、為民申冤的清官,作者將他比作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小説出刊,眾口流傳。之後,又被藝人們編成各種説唱、戲曲,搬上舞台,施公、黃天霸……便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形象。
小説、戲曲中施公的原型,就是清初晉江名人施世綸。
施世綸,字文賢,號潯江,晉江縣衙口鄉人,後被編入清朝漢軍鑲黃旗。祖父施大宣。父親施琅,原是鄭成功軍旅中得力部將,後與鄭發生齟齬投歸清朝,授靖海候。世綸為其次子。因為父親是靖靖候,所以他沒有經過科學進身之途,直接受朝廷封蔭,出任江蘇泰州知州,是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年僅廿六歲。
任上,淮安下河發生水災,朝廷派了兩名大臣來監督防堤修工,跟着來了一幫隨從人員,有的竟然倚仗權勢,在地方上侵擾民眾。作為地方官的施世綸,見此情狀,怒氣難抑,對作惡者,堅決繩之以法,不留情面,老百姓贊聲嘖嘖。康熙廿八年(1689年),皇帝南遊,得知施世綸治跡彰著,深得民望,就開了“金口”,稱他是“江南第一清官”,並準備加以擢升,因督臣挽留,才就地晉授揚州知府。是年三十一歲。 康熙三十二年,調任江寧(南京)知府。康熙四十三年,移任安徽;康熙四十四年,任太僕寺卿;康熙四十五年,因失察湖南亂兵劫掠之事被奪官;不久,復授順天府尹。
從此以後,他一直就宦場得意、官運亨通了。康熙四十八年,授左副都御史,兼管府尹事;康熙四十九年,遷户右侍郎,總督倉場;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漕運總督,是年五十七歲。
任漕督時,施世綸做了件深得民心的事;時陝西發生災情,他奉命親臨查罕,發現百姓顆粒無收,全省官府的倉廩,也虛耗殆盡,弊端百出,竊盜成風,尤以西安、鳳翔兩府,情況更為嚴重。他具疏上奏,首先彈劾兩府頭頭。並大開倉廩,賑濟饑民,如及時雨,民得實惠,以後,事成歸時,老百姓扶老攜幼,送行十里,還為他造了一座生祠,加以奉祀。
施世綸任漕督時,已經體弱多病,終因不堪支撐而乞林,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終年六十四歲。
施世綸平生好學,善詩能文,著有《南堂集》八卷,《倚紅詞》一卷。
在施琅的7個兒子中,施世綸排行老二。雖因父親的功績,他一降生便得朝廷“蔭庇”,但這個侯門公子並未沾染公子哥兒習氣。與貌相魁梧、“膂力絕人”、“環步數巡”的父親相比,施世綸自小體弱多病,長相更是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説很醜。清人鄧之誠就將他描繪成“五行不全”的人。這就是康熙為何御賜其名“施不全”的緣故。然而,就是這位“生而清羸多疾”的“施不全”,將中國歷史中的為官之道推上一個極致,成為當官不貪污受賄、不敲詐勒索、凡事“以民為本”的道德典範。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年僅26歲的施世綸未經科舉進身之途,直接受朝廷封蔭出任泰州知州。看慣了官場“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當地百姓,對於這位未經正式選拔的年輕官員的德行操守一開始沒有寄予太多的希望。
不久,淮安發大水,朝廷特派兩位欽差大臣到泰州監督河堤工程。哪知他們的隨員品行不端,其中有個隨員看上了當地一個州女,明知她已有婚約竟強納為妾。此時,作為泰州“父母官”的施世綸出來主持公道。他不畏權貴,堅持正義和公道,維護百姓利益,終使該女子平安回到家人身邊。對於經常騷擾村民百姓的其他一些官員,他也有言在先、後予嚴懲。從此,大小官吏再不敢借治水之名肆意妄為、欺壓百姓,泰州風氣為之一變。施世綸以清廉正直的形象改變了村民百姓之前對他的看法,“清官”之稱口碑相傳。
後來,施世綸先後任過江南淮徐道、湖南布政使、順天府尹等諸多要職,而其中最“肥”的一個差事還數江蘇漕運總督。當時負責漕運的人中,就連最低級的押運武官都能從中剋扣漕米、藏貨納贓。施世綸作為漕運總督親臨基層,身體力行,踏實幹練地解決漕運內部管理混亂的痼疾。為整頓官吏借檢驗米色好壞剋扣漕米、敲詐船丁的惡習,他親自上船開艙檢視,並只和船丁悄悄説話,不許其他官員在旁窺探偷聽。驗畢,他即令船隻開走,讓船丁免除被敲詐之苦。對於那些敲詐剋扣、中飽私囊的官員,他施以重罰,“立杖轅門,耳箭示眾”。三四年間,原先一團糟的漕運政務便被施世綸整肅一新,漕船得以按期往返。此外,為避免惡劣氣候及特殊水文情況給漕運帶來不便,他還經常帶上兩三個文書,駕船沿河勘探、記錄河道情況。因此,每有遇險船隻,總能在他和隨身人員的疏導下化險為夷。他長期積累的經驗,甚至能讓他十分準確地預測某船某日應到某處,以至不少押運的官員將施世綸視為神明。
施世綸一生為官30餘年,秉性耿直、為官清廉,連康熙帝都對他讚許有加。康熙帝説:“施世綸朕甚知之,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執。百姓與生員訟,彼必庇護百姓;生員與縉紳訟,彼必庇護生員。”但是,施世綸這樣做也得罪了不少別有用心的人。一次,施世綸奉命去陝西協助當地總督鄂海督辦軍餉。正逢陝西大旱,饑荒嚴重,而此時當地糧食儲備空虛,他便上疏彈劾鄂海。鄂海知道後,藉故拿施世綸在會寧當知府的兒子相威脅。施世綸坦言:“我自當官後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對於挾兒嚇父的舉動我還怕什麼?”他堅持上疏,終使鄂海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民眾感念他的恩德,為他刻石立碑,加以頌揚。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施世綸調任江寧(今南京市)知府,3年後病逝於斯。江寧人民聞訊,自發聚集了萬餘人,為他服孝。豈料守孝期間,施世綸老母又不幸去世,江寧人民每人捐出一文錢,集資在府衙前修建了名曰“一文亭”的雙亭以示紀念。後來,此事被世傳為佳話
事實上,這個施公實有其人。清朝陳康祺《郎潛紀聞》載:施公“字文賢,號潯江。靖海侯琅之仲子。少多疾,長好讀書,年二十六歲,任泰州牧,有強幹名。”據史料載,“世倫性警敏,聽斷如神,自司牧歷大吏,清白自持,始終如一。”還説他,“以治河勞卒於官”,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時及後世的人敬重他,“比宋之包孝肅,明之海忠介,故俗口流傳,至今不泯也”(《郎潛紀聞》)。可見百姓對施世倫評價甚高。
那麼施世倫是怎麼成為十不全的呢?《施公案》裏反覆稱施公為“施不全”,這是因為施世倫少時多病,多殘疾,康熙賜名為“施不全”。史料載:“施名世倫,御賜諱不全,為人清白,五行甚陋。”清朝的鄧之誠《骨董三記》中也説:“施不全,顧公燮〈消夏閒記〉中雲:‘康熙時施撫軍世倫,系將軍琅之子,以公蔭。貌甚奇,眼歪,手卷,足跛,口扁。’”由此可見,“十不全”是由“施不全”轉來的。由此,“十不全”就被賦予了具體的人物形象。
至於民間的“十不全”傳説,就更多了。據説有人能講出成套的故事。有這樣一個傳説,施公因為政績昭彰,被康熙殿上召見。皇上見施公嘴歪眼斜,手卷足跛,“人相不足”,心中不悦,説:“卿有何才?卿有何能?”施世倫不卑不亢,説:“臣經史子集無所不知,詩詞歌賦無所不曉。”聖上説:“那你就以自己為題,吟一首詩吧。”施世倫當即朗聲誦道:“禿頭賽明月,麻面似星辰。羅鍋朝見主,腆胸滿經綸。隻眼辨邪正,口歪問事真。一手寫篆字,單腿跳龍門。”皇上聽了,大笑賜賞。顯然,這僅僅是個民間故事而已,不可能是真的。起碼,這首詩就過於俗俚。
至於“十不全”是什麼時候享受香火的,這就很難説清了。起碼是在施世倫、康熙之後,那麼,距今也不過是二三百年。

十不全風俗

在我們當代,隨着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發展,人們把治療疾病放到“十不全”身上的現象幾乎絕跡了。但是,人們到風景區還是喜歡去禮拜“十不全”。當然他們並不是認真地去治病,不過是因循一種風俗,表示對這樣一個形象的喜愛而已。在他們看來,“十不全”是一個寧願自己有病而讓所有人都健康的象徵,這是一個善良的、好心腸的人。
對“十不全”來説,只這一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