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三行文化

鎖定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遺址之外,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西新莊子遺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中文名
十三行文化
地    址
台北市中山區的西新莊子遺址
時    代
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
主要特徵
石器減少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鍊鐵。除了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較寬的定義而言,台灣北部地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史前遺址,都屬於廣義十三行文化的範疇。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佈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着海岸向南一直分佈到大安溪,向東則沿着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佈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佈區域及文化內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