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三星瓢蟲

鎖定
十三星瓢蟲是瓢蟲科動物。 [3]  其成蟲:是一種比較長形而略扁的瓢蟲;頭部黃色;前胸背面橙黃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黃色至桔紅色;各足腿節黑色,脛節和跗節黃色;腹面、中、後胸的後側片黃白色,餘全黑色。其幼蟲:體灰紫色,後半部微帶黃色;頭部黑色;前胸背板黑色,上生黑色刺毛;前緣、中線和後緣灰白色;中、後胸背面中央寬,白色;腹端節呈圓形,色略淡;各足腿節和脛節端部黑色,餘為黃色。 [4] 
十三星瓢蟲分佈在中國寧夏、新疆、北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另外在蘇聯、歐洲、北美等地區也有分佈。 [4]  十三星瓢蟲在中國銀川地區 5-8 月間大發生,在小麥、亞麻、玉米等中甚為普遍;有趨光性,在8月間黑光燈下能誘到大批成蟲; [3]  其以成蟲在牆縫、樹皮縫等隱蔽處過冬。 [4]  其成蟲、幼蟲捕食麥長管蚜、麥二叉蚜、黍縊蚜、豆長管蚜 、棉蚜、槐蚜、荷縊管蚜等。 [5] 
十三星瓢蟲吃麥蚜、棉蚜、亞麻蚜、小米蚜、豆長管蚜、槐蚜等多種蚜蟲,是蚜蟲類的重要天敵,屬益蟲,有一定的經濟意義。 [4] 
中文名
十三星瓢蟲
拉丁學名
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 (Linnaeus)
動物界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鞘翅目
亞    目
多食亞目
瓢蟲科
亞    科
瓢甲亞科
Hippodamia
分佈區域
北京、吉林、河北、山東、河南、新疆、浙江;蘇聯,歐洲.北美洲

十三星瓢蟲形態特徵

體長6.0-6.2毫米;體寬3.4-3.6毫米。頭部黑色,但前緣黃色,複眼黑色,觸角、口器黃褐色。前胸背板橙黃色,中部有大型的近於梯形的黑斑,自基部幾乎伸過前緣,近側緣處還各有—個小圓形的黑斑。
小盾片黑色或褐黃色。鞘翅基色為紅黃色至褐黃色,兩鞘翅上共有13個黑斑,其中1個位於鞘縫靠近小盾片處,每一鞘翅上有6個黑斑。腹面大部分黑色,緣折橙黃色,中、後胸側片黃白色和腹部1-5節側緣部分黃褐色;足腿節跗節端部和爪黑色,其餘部分橙黃色。觸角長度為額寬的4/3,錘節緊密連接,第10節寬過於長,端節方形。前胸背板前緣淺微內凹,幾乎近於齊平,其側緣有邊縫,但後緣無邊縫。前胸腹板無隆線,第一腹板無後基淺,足細長,脛節有兩個刺距。爪中部有小齒。
十三星瓢蟲

十三星瓢蟲食物

不論幼蟲還是成蟲都是益蟲主要捕食棉蚜,槐蚜,麥長管蚜豆長管蚜,麥二岔蚜,小米蚜,荷縊管蚜等害蟲。

十三星瓢蟲生物學特性

肉食性。成、幼蟲捕食麥長管蚜、禾穀縊管蚜,亦捕食棉蚜、豆蚜等。關中6、7月成蟲發生於棉田,陝北5月麥田有發生。

十三星瓢蟲分佈

十三星瓢蟲
十三星瓢蟲(5張)
北京、吉林、河北、山東、河南、新疆、浙江;蘇聯,歐洲;北美洲。

十三星瓢蟲生活習性

十三星瓢蟲以成蟲在樹皮縫及牆縫等隱蔽處越冬。3月下旬出來活動,在寧夏的果樹林木、枸杞、大麻等蚜羣中普遍存在 [1] 
一齡:體長2-3毫米。身體全黑色。從中胸至第八腹節,每節各有6個毛疣。
二齡:體長4毫米。頭部和足全黑色,體灰黑色。前胸左右後側角黃色。腹部每節背面和側面着生6個刺疣,第一腹節背面左右2刺疣呈黃色,刺黑色。第四腹節背面刺疣黃色斑不顯.其餘刺疣黑色。
三齡:體長7毫米。體灰黑色.頭、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側角和後側角有黃色斑。腹部第一節左右側刺疣和側下刺疣桔黃色,刺黑包。第四節背側2刺疣微帶黃色,其餘刺疣黑色。
四齡:體長11毫米左右。體灰黑色。前胸背板前側角和後側角有桔黃色斑。腹部第一節和第四節左右側刺疣和側下刺疣均有桔黃色斑。其餘刺疣黑色。
蛹:體長7毫米,寬5毫米。體黃色。前胸背板前緣有4個黑點,中央2個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後緣中央有2個黑點,兩側角有2個黑斑。中胸背板有2個黑斑。腹部第2-6節背面左右有4個黑斑。腹末帶有末齡幼蟲的黑色蜕皮。

十三星瓢蟲意義

十三星瓢蟲吃蚜蟲,是益蟲 [2] 
參考資料
  • 1.    吳福楨 高兆寧 郭予元編著,寧夏農業昆蟲圖志 第2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226頁
  • 2.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寧夏農業昆蟲圖志 (修訂版),農業出版社,1966年04月第1版,第318頁
  • 3.    吳福楨,高兆寧編,寧夏農業昆蟲圖志 修訂版,農業出版社,1966.04,第316頁
  • 4.    吳福楨等編,寧夏農業昆蟲圖志 第2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10,第222頁
  • 5.    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農業院,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編,植物保護手冊 第2分冊 麥類油菜蠶豆速豌豆病蟲害,農業出版社,1978.03,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