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匹(拼音:p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最早見於甲骨文 [2]  。本義為布帛一匹,古代計算布帛長度的單位,引申有匹配、輔助義。 [3] 
(基本信息欄來源: [4]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ㄆㄧˇ
平水韻部
入聲四質 [5] 
部    首
總筆畫
4
五    筆
aqv
倉    頡
sc
鄭    碼
hrd
四角號碼
71711
統一碼
5339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    級
一級字 [1] 

字源演變

圖形演變圖 圖形演變圖
形聲字。西周金文“匹”字從石、乙聲。“石”內或加點為飾, “石”上或加橫為飾。 “乙”或訛作“A”,或繁化作“B”。戰國文字“匹”贅加義符“馬”,乃馬匹之“匹”的專字。秦簡“匹”字作C,為《説文》篆文所本。 《説文》認為“從八、匚”,誤。“匹”乃《説文》篆文之隸定。“匹”指布帛四丈為一匹。《説文》:“匹,四丈也。” 《漢書·食貨志下》:“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又指計算馬的單位。兮甲盤:“王賜兮甲馬四匹。”舀鼎:“匹馬束絲。”《曾侯乙墓》 187:“三匹駟。”引申有匹配、輔助義。單伯鍾:“D(弼)匹先王。” (輔佐先王)《詩·大雅·文王有聲》:“作豐伊匹。”毛傳:“匹,配也。”本義為布帛一匹,古代計算布帛長度的單位,引申也用於騾馬等動物的計量單位。 [2-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相配;相比;相當。
compare;be equal to
《詩·大雅·文王有聲》:“築城伊淢,作豐伊匹。”
毛傳:“匹,配也。”
莊子·逍遙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唐李白《登峨眉山》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清顧炎武《北嶽廟》詩:“體制匹岱宗,經營自雍汴。”
天下誰能匹、匹休、匹比、匹耦、匹遇、匹亞、匹馳
結成伴侶;配對成雙。
be a match for
《文子·上德》:“神龍不匹,猛獸不羣,鷙鳥不雙。”
文選·顏延之〈秋胡詩〉》:“影響豈不懷?自遠每相匹。”
李善注:“類乎影響,豈不相思?故夫婦之儀,自遠相匹。”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雁》:“禽類中雁為最義,生有定偶。喪其一,終不復匹。”
匹偶
正對着;衝着。


匹頭匹腦、匹頭
名詞
志同道合的人;伴侶;配偶。
company
《詩·大雅·假樂》:“無怨無惡,率由羣匹。”
鄭玄箋:“循用羣臣之賢者,其行能匹耦己之心。”
孔穎達疏:“其行能匹耦己之心者,謂舉事允當,與己志合也。”
《文選·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太師謝幕僚曰:‘某已選得一佳婿,諸賢未見。’乃召一客司小將,指之曰:‘此即某女之匹也。’”
清李漁《比目魚·發端》:“一生一旦,天然佳匹。”
匹夫匹婦、匹夫小諒、匹夫溝瀆、匹羣、匹雙
匹敵;對手。
match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秦、晉匹也,何以卑我?”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謝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勵學,實為儒宗,一時罕有其匹。”
世無其匹
同類;友輩。
friend generation
《詩·大雅·假樂》:“無怨無惡,率由羣匹。”
匹疇、匹儔、匹儕
二人。
two persons
玄應《一切經音義》:“疇匹,二人為匹,四人為疇。”

鴨。後多作「鴄」。

《禮記·曲禮下》:“凡摯: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摯匹。”
鄭玄注:“説者以匹為鶩。”
孔穎達疏:“匹,鶩也。野鴨曰鳧,家鴨曰鶩。”

形容詞
單獨。
single

匹馬
形容手的動作異常迅速,使人來不及防備。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武松匹手奪過來,潑在地下。”
《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秋菊問他要棒槌使使,他不與,把棒槌匹手奪下了,説道:‘前日拿了個去不見了,又來要。’”

猶突然,猛然。

《京本通俗小説·西山一窟鬼》:“教授看見,大叫一聲,匹然倒地。”
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秀秀﹞道罷起身,雙手揪住崔寧,叫得一聲,匹然倒地。”

量詞
馬驢騾及其它動物的計量單位。
bolt;piece
《書·文侯之命》:“用賚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廬弓一,廬矢百,馬四匹。”
唐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門口一個人,騎了一匹騾子,到門口下了騾子進來。”
郭沫若《殘春》:“他跑來向我們指天畫地地説,説他自己是龍王,他放了的那匹小魚,原來是條龍子。”
匹練、匹帛、匹段
布帛等織物長度的計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今則五十尺、一百尺不等。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慌忙打開行李,取出一匹繭,一包耿餅,拿過去拜謝了秦老。”
汪靜之《時間是一把剪刀》詩:“時間是一把剪刀,生命是一匹錦綺。”

其它事物長度的計量單位。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塢側有水,懸流赴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

方言。山嶺的計量單位,相當於座。

沙汀《代理縣長》:“到哪匹山唱哪個山歌。”

名詞
通“譬”。 比如,比方。
metaphor;analogy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陳思王《武帝誄》遂深永蟄之思,潘岳《悼亡賦》乃愴手澤之遺:是方父於蟲,匹婦於考也。”
王利器集解:“宋本及《餘師錄》作‘譬婦為考也。’”
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魯柝聞邾,方之尚遠;胡桑對薊,匹此為遙。”
唐白居易《九江春望》詩:“此地何妨便終老,匹如元是九江人。”
宋楊伯巖《臆乘》:“‘匹如元是九江人’,匹字去聲。”

(參考資料: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四丈也。從八匸。八揲一匹,八亦聲。普吉切文七。 [7] 

説文解字注

四丈也。
按四丈之上當有布帛二字。襍記曰: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鄭曰:納幣謂昏禮納徴也。十箇為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猶匹偶之雲與。周禮。凡嫁子,娶妻。入幣䊷帛無過五兩。鄭曰:五兩,十端也。每端二丈。按二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為一匹。長四丈。五兩則五匹為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凡言匹敵,匹耦者,皆於二端成兩取意。凡言匹夫,匹婦者,於一兩成匹取意。兩而成匹。判合之理也。雖其半亦得雲匹也。馬稱匹者,亦以一牝一牡離之而云匹。猶人言匹夫也。○按字之本義有難定者。如襍記注今謂之匹,猶匹偶之雲與。是以匹偶為本義。而帛二兩為引申之義也。與許説迥異。四丈為匹之雲。三代時經傳不見。其字從八八者,別也。夫婦有別。故謂之匹。從匚。亦取別嫌明微意與。鄭意或當如是。
從匸八。
謂八之數隱其中。會意。
八揲一匹。
説從八之意。揲者,閲持也。閲持者,更迭持之而具數也。筮者揲之以四。此揲之以八。八尺者五而得四丈。故其字從八。所以揲之以八者,度人之兩臂為尋。今人於布帛猶展兩臂度之也。
八亦聲。
古音八讀如必。普吉切。十二部。 [8] 

康熙字典

《唐韻》譬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僻吉切。𠀤品入聲。《説文》:四丈也。《正譌》:四丈則八端,故從八從匸,象束帛形。《前漢·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小爾雅》:倍兩謂之匹。《廣韻》:俗作疋。
又偶也。《詩·大雅》:率由羣匹。注:成王循用羣臣之賢者,其行能匹偶己之心。
又《廣韻》:配也,合也,二也。《爾雅·釋詁》:匹,合也。注:謂對合也。疏:匹者,配合也。《詩·大雅》:作豐伊匹。
又《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匹。注:匹謂知識朋友。
又妃匹。漢匡衡《政治疏》:匹妃之際,生民之始。
又《左傳·桓十年》:匹夫無罪。注:庶人夫妻相匹,其名旣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又馬曰匹。《周禮·夏官》注:四匹為乘。
又《藝文類聚》:馬光景一疋長,故曰疋。《正譌》:馬影四丈,亦借用匹,別用疋。
又通作騖。音木。《禮·曲禮》:庶人之摯匹。 [4]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9]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0]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11]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4]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書法來源: [12]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譬吉
質A
質A

三等
入聲
開口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入聲作上聲
齊齒呼

洪武正韻
僻吉


二質

入聲


分韻撮要

𤲃

第八賓稟嬪𤲃

陰入


(音韻資料來源: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