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匯河

鎖定
匯河,山東省黃河支流大清河的支流。古稱衡魚河、坎河、泌水,俗稱匯泉河。發源于山東省肥城市毛家鋪陶山、龍山、小泰山,是大汶河下游最大支流。其上游肥城市境內河段稱康王河,下游東平縣境內河段稱匯河,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1260平方公里,除下游有近千米河段為石底河外,其他均為泥底河,落差110米,其下游河段兩岸均築有堤防。該河主要彙集肥城市北部、東平縣東部和平陰縣部分山區諸水,南流至東平縣黃徐莊注入大清河。 [1] 
匯河原在戴村壩以上注入大汶河,1960年代河口東平縣改河在下游入大清河。匯河是大清河(大汶河)的主要支流,上游建有楊顧李水庫、石塢水庫等攔蓄工程,下游建有多座引水閘壩,是沿岸地區的重要灌溉水源。
中文名
匯河
別    名
衡魚河、坎河、泌水、匯泉河
所屬水系
山東省黃河支流大清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
流經地區
肥城、東平
發源地
肥城縣毛家鋪陶山、龍山
主要支流
康王河、 大留河、東金線河、湖屯河、大中泉河
河    長
49 km
流域面積
1260 km²
河    口
東平縣戴村壩下

匯河幹流概況

匯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匯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匯河主流發源於肥城市湖屯鎮陶山小泰山一帶,至湖屯匯陶山前諸河,形成主河道,至衡魚村,與東來的康王河合流。因該河是若干支流彙集而成,故名匯河。主要支流有康王河、大留河、東金線河、湖屯河、大中泉河等7條。總流域面積1260平方公里,其中在肥城共有676平方公里,肥城居其中上游。肥城市境內長21.5公里,河牀最寬120米,最窄80米,全為土河漕。河道平均比降為1/2000。兩岸均有堤防,1987年防洪標準達5年一遇。 [2-3] 
匯河南流,經肥城市、平陰縣,在東平丁塢西北3公里處入東平境南經丁塢、下遂城、張河橋、口頭、劉所至戴村壩,原在壩東側入大汶河(戴村壩是古代引汶濟運的水閘,後為大清河與大汶河的分界點)。東平境內匯河全長22公里,河寬50~70米。匯河建國後,在匯河下游截彎取直,開鑿加深,從姜溝改道,至戴村壩以下直入大清河。《東平縣誌》稱全長75公里,但《泰安市志》《肥城縣誌》皆稱49公里,故以49公里為準 [1-2]  。東平段中途有東金線河、西金線河、洪山河、獨山河注入。 [4] 
匯河發源地之一小泰山 匯河發源地之一小泰山
匯河上游肥城市湖屯鎮河道 匯河上游肥城市湖屯鎮河道
匯河山東東平縣段 匯河山東東平縣段
匯河入大清河處——戴村壩 匯河入大清河處——戴村壩

匯河水文特徵

匯河水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歷年降水量因受太陽黑子酌律及大氣環流影響,年際變化很大,豐枯交替,旱澇不均。流域最大降水量為最小降水量的3.1倍,最大最小年差值為843.9毫米,豐枯水年組交替出現,連豐連枯最長都是4年。降水量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季節變化差異很大,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約佔年降水量的3/4,春旱秋澇嚴重。
河水水質絕大多數是重碳酸鹽和碳酸鹽型。礦化度一般小於0.4克/升。PH值在7~7.5之間,多數呈中性--弱鹼性。總硬度大部分在110~224毫克/升,屬硬水。主要原因是地勢低窪多年積累,使鈣、鎂離子增加。 [5] 

匯河主要支流

金線河,發源於境內尚裏、羅漢、中固留一帶山區,上游有項白河、五里屯河匯入,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境內長15公里,流至東平縣的席橋村以南入匯河,河道比降為1/1500,1987年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該河屬季節河,如遇山洪暴發,便氾濫成災。 [6] 
康王河肥城市區段 康王河肥城市區段
康王河,為橫亙市內的最大山洪河道。上游由肥河、康河匯流而成。光緒三十四年《肥城鄉土志》載:“肥河發源於黃山東北麓,至泰安魚池入縣境,……。”’“康河發源城北五道嶺諸山,繞城東而南,至李家屯南入肥河。”建國後,省地、縣地圖均以康王河註名。康王河上游有6條河道匯入,主要是潮泉、城東河、拾屯河、陳留河等東西橫穿肥城北部,該河流經儀陽、老城、新城、王瓜店、湖屯、桃園、石橫7個鄉鎮,至後衡魚西入匯河。長42公里,流域面積427平方公里,其中境內338平方公里。主河道上、中游寬,下游窄,最寬處達500米(未治理前),最窄處僅18米。中下游河道比降為1/800。 [7] 
紅石河,源於石橫鎮趙莊、仁裏、對福山一帶山區,經石橫東門、南門南流入匯河,全長7.4公里。1975年冬改道並裁彎取直,治理河段長3.2公里。1983年新電廠動工時,又展寬砌石。1993年鎮政府組織民工清淤800米,總投資25.5萬元,動用土石方15.5萬平方米,擴大澆地面積5000畝,受益村8個,年增效益80萬元。 [6] 
鬍子溝河,源於石橫鎮北高餘、西鋪、北大留一帶山區,經查莊一帶塌陷區(段長3.6公里)、隆莊西南,在後衡魚村西北入匯河,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總長16.2公里,境內長8.4公里。 [6] 
大留河,源於平陰縣毛家鋪附近山區,經大留村東南流至湖屯鎮橋頭村北入匯河,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總長16.2公里,境內長8.4公里.1966年冬建成北大留水庫,總容水量16.13方,防洪庫容6萬立方米。 [6] 
百尺河,發源於老城鎮張花峪東嶺、河口村楊山和田花峪村的東溝,南北流向,經陳莊、小窯、百尺、毛小莊匯入康王河。全長10.7公里,水量0.03億立方米。 [6] 
城東河,明清時期稱康河。發源於潮泉鎮孫樓老城鎮郝峪、高家峪北山。南北流向。經喬家峪,鮑家莊、李家林、鮑屯、宋屯匯入康王河。全長13.3公里,水量為0.03億立方米。為防洪蓄水,1958年建起的“羣英水庫”。
月莊河,發源於老城鎮項家峪、張家峪,南北走向,經喬莊村東、月莊,在李屯南與城東河匯合,流入康王河。全長13公里,水量0.028億立方米。其上游建有小(一)型的“八里廟水庫”。 [6] 
五虎河,發源於安臨站鎮東虎門、北虎門、西虎門、南虎門、葛家台諸村之山地。自西北向東南經站北頭村北流入小匯河,全長4公里,流域面積8平方公里。該河因集五虎一帶的山洪成流,故名“五虎河”。1958年,在葛家台東建起小型水庫“東虎水庫”,截流蓄水,澆灌田地。 [6] 
項白河,是山洪暴發形成的季節性河流。發源於王莊鎮焦莊、於桃、北尚任一帶的山區,由東向西逐漸向西南經鄧莊古留寺、郭莊、張莊、雷莊、項屯、白屯向南沿陰溝、太平流入東平縣境入匯河。因此河由東北向西南在項屯、白屯轉彎向南,每逢山洪暴發,項白屯段經常決口,農田被淹,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6] 
窪裏河,流經邊家院境內,從窪裏東入境,東北西南流向,經窪裏新村南,向西與溝河、沙河匯為一河,於東王村北流入漕濁河,長2公里,寬10米,深2米,該河因緊靠窪裏村,故名窪裏河。 [6] 
穆河,發源於湖屯鎮境內東北部小泰山,因源頭靠近穆閣寨,故名穆河。自源頭而下,向西南流經董莊鋪五村(舊村)、東穆河、西穆河過泰臨公路至後興隆村東入匯河,長5公里。其上、中游為季節性河流,下游常年流水。中、下游曾積沙達數米深,1960~1975年間挖盡。穆河是穆河村、張莊村以南,有益村、後興隆村以北大片澇窪地的主要成因。舊時,穆河上游有大片柿樹林,每逢金秋時節,柿子落在地上,故有薄屎洞之説,後因戰爭頻繁,柿樹被砍伐貽盡。 [6] 
響水河,舊縣誌稱泌水。發源湖屯鎮境內陶山東峪、呂仙村北。因上游地勢高,落差大,故名“響水河”,經呂仙村,過馮莊,橫過陶山前,在澗北村東往西南,至徐家河窪村東向南,經白莊西、小范莊東(以下又稱白莊河),穿薛館公路,在東湖東村入匯河。長11公里。1976年公社組織會戰,開挖寬10米,深2米的南北向河道,縮短河道1公里,整平糧田17公頃。 [6] 
棲幽寺河,發源於湖屯鎮境內北部陶山西峪、棲幽寺村北,經棲幽寺村向南,經山陽鋪和小店村之間向西南,過下莊東南角,榮莊村西,在中湖屯村北流入匯河,長8公里。 [6] 
馬坊泉(原為馬房泉),據光緒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縣)志》載:“馬房泉本泉座落安樂鄉湖屯正西馬房東頭(即石橫鎮馬坊村東頭)出平地土中,自源頭池圓七尺,至下源長十七里,闊四尺五寸。流入匯河,轉入汶河以濟運道。順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張文淵命知縣張希達開竣立碑誌。”
聖會泉,在石橫鎮境內。據光緒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縣)志》載:“聖會泉,在馬坊北平地,自源頭至下源百餘步,南會引兑泉、震澤二泉合流入匯河。”
拖車泉,在石橫鎮拖車泉莊(即今泉勝村)。據光緒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縣)志》載:“拖車泉,在拖車泉莊北偏東里許。本泉座落安樂鄉拖車泉出平地土中。自源頭池圓七尺,至下源長三里三十八步,洞四尺五寸,流入匯河,轉入汶河以濟運道。順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張文淵命知縣張希達立碑誌。”
鹽河泉,在湖屯鎮境內。據光緒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縣)志》載:“鹽河泉,在興隆莊南里許。……,出平地土中。源頭水池圓七尺至下源長二里,闊四尺二寸,流入匯河,轉入汶河,以濟運道。順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張文淵命知縣張希達立碑誌。”
董家泉,在湖屯鎮境內。據光緒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縣)志》載:“董家泉,在興隆莊北。本泉座落本縣安樂鄉衡魚社湖屯集出平地土中。自源頭池圓七尺,至下源長二里二百四十步,闊四尺五寸,流入匯河,轉入汶河,以濟運道。順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張文淵命知縣張希達立碑誌。” [8] 
東金線河,原於肥城孔莊北,在席橋東入匯河,河長18.50公里。
洪山河北支,源於東平縣上套村,在南山莊北入匯河,河長8.00公里。
洪山河南支,源於東平縣大井南在,接山北入匯河,河長5.00公里。
西金線河,源於土安、郭山一帶,在丁塢北入匯河,河長11.5公里。
護林溝,原於東平縣馬樓,在丁塢大橋入匯河,河長5.00公里。 [4] 

匯河治理開發

匯河上游治理

明永樂九年(1411年),興漕運,建戴村壩,匯河入汶口在壩之上游。為了增加入汶濟運水量,曾經疏浚匯河,將上游泉水引入汶河,並設專人看管。漕運停止後,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河牀狹窄,水流彎曲,中游有九虧十八彎之稱。水流不暢,沿岸又無堤,洪水漫溢。匯河兩岸地勢低窪。雨季汛期到來,山洪暴發,河窄流量小,排洪差。引起決堤。1920年夏,山洪暴發,匯河兩岸農田被淹,東湖東村大部分房屋被毀。1952年前,每逢汛期,兩岸農田積水長時間不退,造成減產或絕年。
1952年6月,泰安專署成立匯河施工指揮部。肥城成立了施工指揮所,調集18085人施工。工程從6月22日開工,7月26日結束,完成了由境內馬家橋以下12公里的河道展寬疏浚任務,河道由十幾米拓寬到30~60米,完成土方84萬立方米,用工40.32萬個。
1954年,肥城市(原肥城縣)繼續治理匯河,在隆莊以下截彎2.8公里,建橋7座。完成土石方13.2萬立方米,砌石1025立方米,混凝土342立方米,用工6.69萬個。投資15.72萬元。1958年湖屯公社在東湖東以東修建水庫1座,總庫容60萬立方米。
1991年,石橫鎮組織萬名勞力興建匯河綜合治理蓄水工程,將隆莊村南長1600米段,在原20米基礎上再拓寬30米,加深3.5米,挖土方15萬立方米,用工20萬個,工程蓄水量30萬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5000畝,投資30萬元。1993年10月石橫鎮投工15.2萬個,開挖河道4400米。1997~1999年12月,石橫鎮對匯河隆莊至十二孔閘7.5公里堤防全線進行了疏竣復堤,完成土50萬立方米,工日34.6萬個,完成投資500萬元。 [2] 

匯河下游治理

東平縣位於匯河下游,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地處東、西山丘之間,中有匯河、東金線河南北貫穿。由於上游流域面積大,河道狹窄,南端地形高亢,常年過水積澇受災。1952年始,分期對匯河、金線河兩主要河道挖深加寬,兩岸棄土成堤。1963年,開挖南山莊一段河道,長950米,底寬35米,上口寬40米,平均挖深0.82米,挖石3.07萬立方米,挖土8.9萬立方米,用工日7.75萬個。1964年,完成了姜溝改道入清工程,由原從劉所、戴村壩以上入大汶河,改為戴村壩以下,從黃徐莊南的姜溝直入大清河,從而基本上解決了這一窪地的澇災。又先後興建了丁塢、夏謝、洪山、南山莊、楊郭莊等引水灌溉工程,變水害為水利。 [9] 

匯河閘壩

丁塢橋閘,位於丁塢村北匯河上,1967年建成。7孔,每孔寬6米,高1.5米,自動翻板閘門。用於攔蓄匯河水,灌溉大羊區部分農田。
夏謝攔河閘,位於夏謝村北,1958年建,疊梁閘板。1967年改建自動翻板閘門。19孔,每孔寬2.5米,高5米,攔蓄匯河水,灌溉張河橋區農田。
席橋攔河閘,位於太東公路匯河橋,1976年10月建成。3孔,每孔寬21米,高2.5米,自動翻板閘門。用於攔蓄匯河水,灌溉張河橋區農田。
楊郭莊攔河閘,位於西楊郭莊匯河上,1969年建,原為疊梁式木閘板。3孔,每孔寬6米,高3米。1974年改建,增3孔,寬高與原閘同,改為自動翻板式閘門。用於灌溉張河橋區農田。 [10] 

匯河水庫

石塢水庫,位於肥城儀陽鄉李家林東,康王河上游。流域面積87平方公里。1959年11月動工,翌年5月竣工。壩長675米,高16.6米,總庫容26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600萬立方米,是境內最大的水庫。1961年蓄水600萬立方米,泰安地委決定於1962年6月13日破除大壩,水庫報廢。1966年經泰安專署批准,在原壩址以下200米處建一座小(一)型水庫11月動工,1967年春基本完成。水庫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100年一遇校核。總庫容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51萬立方米,死庫容12.5萬立方米。主壩長406米,副壩長810米,壩型為均質上壩,最大壩高12.5米。水庫有效灌溉面積0.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3萬畝。 [11] 
楊顧李水庫,位於肥城桃園鎮金線河上游的楊莊、顧莊、李家小莊附近,故名楊顧李水庫。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1966年5月建成。主壩長100米,副壩205米,壩頂寬4米,最大壩高14.5米,壩型為均質上壩。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300年一遇校核。總庫容量443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88萬立方米,米利庫容250萬立方米,死庫容5萬立方米。放水洞為無壓涵洞。長48米,閘門吊錘式,安裝2.5噸螺桿式啓閉機1台。最大放水流量4.5立方米/秒。溢洪道為開敞式,寬35米,最大泄量214立方米/秒。水庫安全工程指標,溢洪道寬54米,最大泄量640立方米/秒。工程完成土石12.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萬元。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000畝,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