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匣柱

鎖定
匣柱是陶瓷傳統裝燒技術的術語。傳統裝燒工序大致有:整理匣缽、裝坯、安排窯位、安兜腳、滿窯、架表等工序。匣柱是窯位安排工序過程中匣缽疊放起來的柱狀,所以叫匣柱。
將匣缽放於匣缽墊上,在匣缽內裝入瓷坯,然後一個個依次重疊,一直疊至窯頂。為避免器物燒時粘連,瓷坯與匣缽中間加1個墊餅或墊圈,使瓷坯與匣缽保持一定距離。盤、碟、盒的裝法均相同,所使用的匣缽種類不同。盤、碟和一些淺形器,採用缽體寬矮的平底缽或小環底缽 [1] 
中文名
匣柱
屬    性
窯位安排術語
釋    義
匣缽疊放起來的柱狀
領    域
陶瓷燒製工藝
裝窯方法

匣柱疊裝

把傘狀底缽一層層重疊起來,最高可疊至5層;將欲燒的粉盒類等坯體放在每層盤上,每層可放3~8個。

匣柱複合疊裝

即使用支釘和墊圈,把同類器物相疊,大件中套小件,以增加裝燒量。或不使用支釘和墊圈,將碗內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稱之為“澀圈”或“幹底”,器物層層相疊時,以免粘釉。罐類採用墊餅正燒法,碗類採用疊裝正燒法,大型碗類採用墊圈支燒法。瓶類將瓷坯直接放在託座上。盒類須先將盤缽置於託座上,再把盒坯放在盤缽四周,1缽放置6~8個,然後在盤缽上加1墊託,上面再置1盤缽,缽上再置瓷坯,依次疊裝。

匣柱套裝

即在大型的缽類器物或碗類器物內套燒小型器物。採用對口燒器物,中間套1支圈。

匣柱匣缽疊裝

將匣缽放於匣缽墊上,在匣缽內裝入瓷坯,然後一個個依次重疊,一直疊至窯頂。為避免器物燒時粘連,瓷坯與匣缽中間加1個墊餅或墊圈,使瓷坯與匣缽保持一定距離。盤、碟、盒的裝法均相同,所使用的匣缽種類不同。盤、碟和一些淺形器,採用缽體寬矮的平底缽或小環底缽。折腰弦紋碗使用環凹底缽。

匣柱匣缽復疊法

視坯體高度重疊扣套圈,置一蓮瓣紋碗,不採用匣缽,將碗正放於託座上,其上再復扣一瓷碗坯,依次仰復裝置,為對口裝。其他一些淺形器,也採用這種裝法。口邊無釉(即澀邊)的碗,為芒口碗,採用支圈燒造,將未經焙燒過的支圈,放於耐火泥餅(墊餅)上,再把瓷坯置於支圈上,依次疊燒,稱為芒口碗復燒法。

匣柱匣缽正燒法

明、清時代,使用匣缽支燒,即正燒方法。青花瓷,一般採用正燒法和對口燒法兩種。碗、盤、盆等器物疊裝在匣缽裏燒,1匣裝1器;小型杯類或盞類,採用對口燒,用對口燒法的器物,其口部稱粗口 [1] 
參考資料
  • 1.    德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德化陶瓷志,方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