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匡厚生

鎖定
匡厚生(1873—1957),譜名裕趾,學名熙民,漢川田二河人。1957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 [1] 
全    名
匡厚生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57年12月31日
本    名
匡厚生
人物生平
匡厚生(1873—1957),譜名裕趾,學名熙民,漢川田二河人。其父垂堡公,因家中貧困,年少失學,遇事受人欺侮,引為終身之恨。時到中年,家中經濟逐漸好轉,將其子厚生、子楨送外地求學。厚生以自幼聰穎,18歲中秀才。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役,滿清帝國被日本打敗,匡始知科舉考試製度落後,決心拋棄舊制,從事研讀東西各國書刊的譯本。1898年,康有為、梁啓超等新派首領被光緒帝重用,搞過“百日維新”,匡為之響應,得罪了鄉里腐儒。不久,康、梁變法失敗,匡等人被腐儒視為叛逆,在家不能藏身,於是西上荊沙,東遊蘇杭,尋找機會,以展其抱負。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帝國竟被小日本帝國打敗,匡認為大俄敗於小日本,其中必有原因。於是東渡日本,入東京國立法政大學學習。時孫中山在日,匡厚生與三弟匡子楨等常往訪之,悟出救中國必須推翻帝制之道理。經張難先、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1907年學成回國。回國後,受孫先生之命,利用同鄉關係,從事革命。先在吉林邊務,輔佐同鄉督辦陳簡墀爭回延吉廳(日本混指為閒島)領土,為陳重視。陳遷升吉林撫台,匡亦隨調省垣,被委派舉辦新政,創興吉林省自治籌辦處和自治日報館。
1911年,武昌首義,各首義軍紛紛響應,匡極力勸陳響應,因吉林二十鎮統制孟思遠冥頑不化,陳未能掌握軍權,響應受阻,匡被通緝,隻身遁至上海。1912年,南北議和,匡到北京,任《邊事日報》主編,因發表反袁文章,致報館被封。後改任《共和新報》主編,因撰文揭露曹錕賄選內幕,又遭追捕。1915年,匡到四川重慶,投滇軍第八軍軍長葉荃,被聘為顧問。在北伐、護國、護法戰爭中,隨軍轉戰川、甘、陝、豫四省。
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匡任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協助第十軍軍長楊虎城鎮守西安。1936年,應楊虎城聘,任陝西省政府顧問,參與謀劃“西安事變”。此後,匡辭去顧問職,到西北農學院任教。1946年秋,曾出謀掩護鄂豫皖邊區副主席楊經曲脱險。解放後,匡繼續任教西北農學院。1957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漢川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漢川文史資料 第5輯,,1991.10,第131-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