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吻鱘

鎖定
長吻鱘是鱘形目長吻鱘科長吻鱘屬魚類。 [6]  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較長,頭長為體長一半以上;吻延長呈槳狀,扁平,前寬後窄;眼極小,橢圓形,側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兩頜有尖細小齒;鰓孔大;背鰭位於身體後方,靠近尾鰭基;體表光滑,只有尾鰭上葉有棘狀硬鱗;側線近直線形位於中位。背部色深,背、臀、尾鰭末端黑色。 [7] 
長吻鱘多分佈在美國中、北部地區大型河流及附近海灣沿岸。在中國河南、江西、湖南、天津港南水庫可見。 [8]  常見於流速較慢的河流,很少出現在小支流中,淌水性魚類。以浮游動物為食,偶爾也食搖蚊幼蟲等食物。春天漲水季節,從深水區游到餌料豐富的緩流區和支流匯入幹流交界處。晚秋和初冬,回到深水處越冬。性成熟遲,雄魚7—9齡、雌魚10—12齡性成熟。懷卵量大,3—6月在礫石沙灘上產卵,為間歇式產卵。水温15.6℃時可孵出仔魚。 [7] 
自20世紀初以來,由於攔河築壩、開挖河道以及工農業污染等原因的影響,長吻鱘分佈區縮小,數量減少,現僅分佈於美國22個州的水域中。為了保護和增殖,美國採取了控制捕撈、保護生境和人工放流等措施,並於1963年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7]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A2cd標準下被列為易危(UV)動物。 [9] 
中文名
長吻鱘
外文名
Duckbill Cat
別    名
美國匙吻鱘
匙吻鱘
匙吻白鱘
拉丁學名
Polyodon spathu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鱘形目
長吻鱘科
長吻鱘屬
長吻鱘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Walbaum,1792

長吻鱘形態特徵

背鰭50-55,臀鰭50-51;胸鰭30-34;腹鰭34-40。體長為體高的7.45-8.68倍,為頭長的1.47-1.59倍。頭長為吻長的1.43-1.53倍,為眼徑的40.5-48.75倍,為眼間隔的8.18-9.18倍。
最大全長可超過180釐米,體重37千克以上。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較長,頭長為體長一半以上。吻延長呈槳狀,扁平,前寬後窄。眼極小,橢圓形,側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兩頜有尖細小齒。鰓孔大,不與峽部相連。鰓蓋膜上方特別延長,呈三角形。鰓耙細長,且密集。
背鰭位體後方,近於尾鰭基。背鰭和臀鰭鰭基部肌肉均發達,後緣均呈鐮刀狀。臀鰭位於背鰭中部下方。胸鰭側下位,後端不達腹鰭。腹鰭位背鰭前方,後端接近臀鰭始點,尾鰭歪形,上葉長於下葉,上側一行斜長形,硬鱗13-20。
體表光滑,僅尾鰭上葉有棘狀硬鱗。側線側中位,近直線形,後端至尾鰭上葉,體背部色深,背、臀、尾鰭末端黑色。 [2] 

長吻鱘近種區別


長吻鱘
體量
最大全長可超過180釐米,體重37千克以上
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
最大體長5米,常見體長40-130釐米
成熟個體的體長分佈在75-105釐米,體重為4.5-12.5千克
特徵
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較長,頭長為體長一半以上;吻延長呈槳狀,扁平,前寬後窄;眼極小,橢圓形,側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
白鱘與中華鱘和長江鱘的主要區別是體上及頭部均裸露,沒有骨板被覆,上下頜上具有細牙齒
體長梭形,胸腹部平坦,尾部細;頭呈三角形;吻尖長,微上翹;口下位,橫裂,能自由伸縮;唇具乳突,鼻孔大;鰓弓肥厚,鰓耙呈棒狀,排列稀疏
體長,呈梭形;頭呈楔形,背面極粗糙;吻較狹,前端尖;口下位,成一橫裂,上下唇具有細小的乳突;鰓膜附着於鰓峽上,左右分離;體表其它部分裸露,且多數粗糙;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圖片
匙吻鱘 匙吻鱘
白鱘 白鱘
中華鱘 中華鱘
達氏鱘 達氏鱘

長吻鱘棲息環境

長吻鱘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但在鹹水中也發現有它們的棲息。在大型河流,長吻鱘棲息在流速中等、浮游動物豐富的河段。 [3]  長吻鱘為一種淌水性魚類,生活在北美的一些大型河流中。成魚常見於流速較慢的河流,很少出現在小支流中。春天漲水季節,長吻鱘從深水區游到餌料豐富的緩流區和支流匯入幹流交界處。晚秋和初冬,回到深水處越冬。 [2] 

長吻鱘生活習性

長吻鱘洄游

長吻鱘在春季汛期進行產卵洄游,溯河距離一般為200-300千米,極少達到1000千米。產卵後,親鱘立即成羣結隊降河洄游。 [3] 

長吻鱘食性

長吻鱘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偶爾也食搖蚊幼蟲等食物。長吻鱘利用它的鰓耙有效地從水中濾食浮游動物和其他餌料。長吻鱘在水中不斷地遊動,水中的餌料源源不斷地從張開的口中進去,通過鰓耙進入消化道。在早期幼鱘階段,具有同類相殘現象。 [3]  [2] 

長吻鱘生長

1齡個體生長快,條件好時當年可長到50釐米以上。1齡之後,生長減慢。5齡之內其生長速度基本上是每年增長5.1釐米。6-10齡時,其體重增長為前5年的2-3倍。 [2] 

長吻鱘分佈範圍

長吻鱘水域範圍

1900年以前,長吻鱘廣泛分佈於美國中、北部地區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灣沿岸地區,北美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執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殘遺種羣。主要分佈於美國密蘇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阿拉巴馬河,也偶見於墨西哥灣。匙吻鱘已成功地引入到台石湖(阿肯色州),長吻鱘在流入該湖的詹姆斯河產卵。1994-1995年餘志堂移植分佈於密西西比河的長吻鱘受精卵20萬粒,投放於中國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座水庫之中,生長良好。 [2-3] 

長吻鱘國家地區

存在:美國(威斯康星州、西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州、德克薩斯州、田納西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堪薩斯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馬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納州、內布拉斯加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州、南達科他州)。 [4] 
滅絕: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國(密歇根州、紐約)。 [4] 
可能滅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北卡羅萊納州)。 [4] 
長吻鱘原產地分佈圖 長吻鱘原產地分佈圖

長吻鱘繁殖方式

長吻鱘自然繁殖

匙吻鱘
匙吻鱘(3張)
長吻鱘初次性成熟年齡雄鱘為5-9年,雌鱘為8-12年(長1.0-1.2米)。雄鱘繁殖週期為1-2年,雌鱘為2-4年。相對懷卵量為1.5-2萬粒/千克體重。卵徑為3.3-3.9毫米。 [3] 
長吻鱘繁殖季節為3-6月,繁殖的適宜水温為12-18℃。長吻鱘在礫石質或石質底質的河牀處產卵,要求最低流速1米/秒。夜間可見水面下長吻鱘的成羣交配行為。在繁殖期間,雄鱘頭和吻的背部皮膚上有一些小型疣狀物。水温、水流、光照強度和河牀底質是決定長吻鱘自然繁殖中的重要因素,當上述因素不能滿足長吻鱘產卵要求時,沒有產出的卵會在雌鱘降河洄游過程中被吸收。 [3] 
水温11-15℃時,長吻鱘胚胎出膜時間為9-12天;水温18℃時,胚胎出膜時間約為200小時。剛出膜的仔魚長8-10毫米,1-2周後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此時主要捕食水蚤。仔魚隨水流分佈到較淺、食物充足的“死水”水體中,最適流速0.3米/秒,在這一生活階段,長吻鱘的生長速度達每天1-3毫米。 [3] 

長吻鱘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和產前強化培育
親魚的選擇:親魚選擇是人工繁殖的關鍵因素,在人繁前一年冬季,從蒙馬河、洪河流域中捕獲9-10齡成魚,選擇體型標準、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重10千克以上生長性能好的個體作為親魚。 [5] 
產前培育:選擇面積5-10畝,水深2.5-3米,注排水方便的池塘作為親魚培育池,畝放親魚20組(親魚用3-5%食鹽水浸洗5分鐘,既殺滅病原菌又可殺死寄生蟲等)。在自然環境下,長吻鱘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進行強化培育時首先應該通過培水,培殖浮游生物,在保證水質“肥、活、嫩、爽”前提下增加水體浮游動物的產量,滿足親魚需要。開展綠色健康養殖,以增施有機肥為主輔助生物肥。隨着水温升高,注意適時開啓增氧機。夏初適當注入新水,刺激親魚性腺發育,提高成熟度增加懷卵量。以待成熟催產。 [5] 
  • 把握季節、適時催產
催產時間及親魚選擇:長吻鱘催產時間在5月上旬至6月初,親魚人工繁殖前20-25天雌雄分池飼養,雌雄比例1:1。雌魚體型較大,魚體肥壯,腹部膨大、鬆軟、生殖孔突出,手感有彈性,泄殖孔發紅,突出,呈灰白色,雄魚魚體肥壯,體表光澤好,上頜前端、鰓蓋及兩側有明顯追星,有少量精液流出遇水即散,精液良好。 [5] 
人工催產:催產藥物採用DOM+HCG+LRH-A2產卵效果好,對應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毫克+800IU+40微克。注射方法採用肌肉注射或背鰭基部注射均可,雌魚分兩次注射,第一次為劑量1/2,雄魚一次注射,間隔時間為8小時,雄魚劑量減半,效應時間為12小時,水温每升高1℃,效應時間就減少2小時。 [5] 
產卵池管理:親魚第二次注射後按1:1性比將雌雄魚放入產卵池,掌握劑量,否則會影響魚卵質量、胚胎髮育,長吻鱘行分批產卵,待魚產完卵後,集中孵化。產卵後親魚經過嚴格消毒,放入親魚池,並觀察親魚活動情況。孵化要保證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孵化最適水温18-22℃,需5-7天,魚苗孵出後,在開口前,將長吻鱘幼苗集中暫養,暫養到魚苗主動攝食為止,一般5-9天。保持適宜温度。 [5] 

長吻鱘養殖技術

  • 魚苗培育
長吻鱘魚苗培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池塘單養,一種是池塘混養,還有一種是苗種車間培育。池塘單養培育長吻鱘魚苗同池塘培育其他魚苗相似。這個階段魚苗卵黃吸收完畢,可投餵開口餌料,長吻鱘苗比家魚苗身體要嬌嫩得多,管理較難。清塘、水質培育、管理等措施對魚苗成活率及長勢起決定性作用。 [5] 
  1. 徹底清塘、肥水下塘:魚苗放養前一週,首先把池塘水排幹,每畝用生石灰75-100千克徹底清塘,第二天注入新水(經過濾)約60-80釐米,每畝投放餅類40-50千克或放苗前施入複合有機肥,既可培育浮游生物供魚苗開口攝食,又可減少寄生蟲等病害發生。 [5] 
  2. 搭建防鳥設施:長吻鱘魚苗行動緩慢,喜歡到水面攝食,白鷺等水鳥對長吻鱘魚苗損害嚴重,做好防範措施很重要,池塘四周上方加蓋防鳥網片,一般網線較細,網目較大,效果很好。四周用鋼管或水泥杆加固。 [5] 
  3. 放養密度:5天后待水體培育出浮游生物後放苗,每畝放養魚苗5-8萬尾。 [5] 
  4. 適口餌料是關鍵:待水中培育出浮游生物後,直接作為魚苗的開口餌料,魚苗投放過早過晚都不宜,投放早餌料不充足,投放遲餌料過大,長吻鱘苗不能順利開口攝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池塘缺氧,出現悶塘現象。 [5] 
  • 池塘日常管理
  1. 調節水質:池塘培育長吻鱘魚苗,重點是保持水質清新,保持池塘高溶氧量,保持水質肥、活、嫩、爽,適時加註新水,注意池塘管理,觀察天氣、水色、吃食情況。防止缺氧,長吻鱘對溶氧要求偏高,一般要求5毫克/升以上。池塘養殖過程中隨時關注溶氧情況,配備增氧機,根據季節、天氣、水温、養殖密度等適時開動增氧機。 [5] 
  2. 長吻鱘性情温和,具有長吻,遊動不太靈活,投放魚苗前應清除樹枝、網片、塑料袋、水草等異物。 [5] 
  • 魚病防治
長吻鱘魚苗一般不容易發病,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只有水質調節好,魚才不生病,溶解氧是魚類生存生長的必須條件,溶解氧低,魚類會缺氧,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過高會毒害魚類,只有保持各項水質指標在適宜的範圍,長吻鱘魚苗才會健康生長。 [5] 
  1. 氣泡病:一般情況下是由於水體溶氧過飽和所致,池水較肥時,光合作用旺盛,水體含有大量氧氣,水體溶氧量過飽和,容易釋放大量氧氣微氣泡和小氣泡,長吻鱘魚苗容易將這些微氣泡和小氣泡直接濾食進入胃腸道。防治方法是換去一部分池水,加註新水。開動增氧機加快水體交換,消除溶氧過飽和。全池潑灑強氯精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用量0.5克/米。 [5] 
  2. 寄生蟲病:由於長吻鱘魚體表無鱗,魚苗早期培育時,如遇氣温變化大,容易感染寄生蟲,如車輪蟲、斜管蟲和小瓜蟲等,症狀:魚苗遊動緩慢,活動力下降,反應遲鈍,攝食明顯減少,感染嚴重,體表黏液分泌增多,鰓絲和體表有白點。防治方法:用2.5克/米高錳酸鉀溶液全池潑灑,連續潑灑2-3天。錨頭鰠等寄生蟲主要寄生於成魚,患病長吻鱘出現煩躁不安,經常在水面遊動,嚴重出現死亡,魚體消瘦,凡是被寄生蟲感染,魚體都出現細菌性感染症狀。防治方法:用阿維菌素等藥物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5] 
  3. 細菌性魚病:細菌性腸炎,病魚肛門紅腫突出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和膿血流出,解剖腸內無食,有黃色黏液,膽囊腫大,鰓絲有附着物。防治方法:用二氧化氯0.5克/米全池潑灑治療。細菌性敗血症,病魚遊動緩慢,活動力下降,遊動時頭部略高於尾部,尾鰭充血發紅,停止攝食。解剖胃腸內無食物。防治方法:每天1次潑灑強氯精0.3-0.5千克/畝。連用三天。 [5] 

長吻鱘保護現狀

長吻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4]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4] 

長吻鱘種羣現狀

長吻鱘曾在密西西比河盆地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中擁有豐富的資源量。19世紀末,隨着湖鱘資源的減少,長吻鱘逐漸成為魚子醬的主要來源。後來,長吻鱘的資源量大幅度下降,分佈範圍已明顯縮小,在美國的4個州,長吻鱘已經滅絕,目前長吻鱘存在於美國32個州的水域中,其中3個州的長吻鱘資源量在增加,14個州處於穩定狀態,12個州仍在下降,3個州的資源情況不明。美國部分州仍允許長吻鱘的垂釣或商業捕撈。 [4] 

長吻鱘瀕危原因

造成長吻鱘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改造導致棲息地的喪失。 [4] 

長吻鱘保護措施

自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就對長吻鱘進行了人工繁殖和放流。但直到21世紀初,美國的長吻鱘人工養殖仍處在試驗階段,繁殖用的親本主要來自野生資源。 [4]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長吻鱘被先後引入俄羅斯和一些西歐國家。據謝忠明等(2002)的介紹,中國於1990年開始從美國引進長吻鱘,當年在湖北省仙桃市水產研究所進行了人工孵化和魚種培育,後來,長吻鱘養殖推廣到10多個省市。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