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齊地理志

鎖定
《北齊地理志》是200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和金。
中文名
北齊地理志
作    者
施和金
出版時間
2008年6月1日
出版社
中華書局
頁    數
258 頁
ISBN
9787101060003
類    別
地圖/地理類圖書
定    價
56.00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叢書名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書
字    數
400000
版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目錄

北齊地理志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中《北齊書》原無地理志,本
全書共五卷,分卷一河北地區(上)、卷二河北地區(下)、卷三河南地區(上)卷四河南地區(下)、卷五淮南地區。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北齊是一個較為特殊而又為時短暫的王朝。説它特殊,是因為北齊的寶際立國者高歡雖説是個漢人,卻因長期生活在北邊懷朔鎮,習俗類同鮮卑,是一個高度鮮卑化的漢人;他雖為寶際立國者,卻又在生前沒有稱帝,只是東魏的丞相,直到他兒子高洋為帝時,才追崇他為獻武帝,後又改為神武帝,在這一點上,頗與當年的曹魏相類似。
北齊地理志輯錄《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 《元和郡縣誌》、《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太平寰宇記》及先賢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等古代地誌,闡述了北齊州郡縣地方行政區劃的興廢沿革,並注出今地。書中對山川、軍事要地也稍加評論。

北齊地理志目錄

緒言
卷一 河北地區(上)
一 司州、治鄴縣。後魏置相州,東魏都鄴,改為司州,北齊因之。
二 定州,治安喜縣。後魏置安州,又改為定州,北齊因之。
三 冀州,治信都縣。後漢置冀州,魏晉及北魏、北齊皆因之。
四 瀛州,治趙軍都城。後魏置瀛州,東魏、北齊因之。
五 趙州,治廣阿縣。後魏置殷州,北齊改為趙州。
六 滄州,治饒安城。後魏置滄州,北齊因之。
七 幽州,治薊城。後漢置幽州,晉及後魏、北齊因之。
八 安州,治方城。北魏皇興中置安州,東魏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北齊因之。
九 營州,治和龍城。北魏置營州,永安未陷,東魏天平初又復,北齊因之。
十 平州,治肥如城。晉置平州,後魏及北齊因之。
十一 南營州,寄治英雄城。北魏孝昌中營州陷,永熙中僑置營州於英雄城。英雄城在今河北徐水縣西,相對治於今遼寧朝陽之營州而言,其位置在南,故曰南營州。北齊因之。
十二 東燕州,寄治幽州軍都城。後魏分恆州東部置東燕州,北齊因之。
十三 義州,寄治汲郡陳城。東魏僑置義州於汲郡,領七郡十九縣;後齊省六郡以置伍城一郡。
十四 北燕州,治懷戎縣。北齊置北燕州。
卷二 河北地區(下)
十五 幷州,先治晉陽,後移治龍山。漢置幷州,歷代因之,北齊並置大丞相府。
十六 戎州,治涅城。後魏置南垣州。尋改曰豐州,北齊又改為戎州。
十七 肆州,治九原。後魏置肆州,北齊因之。
十八 北恆州,治恆安鎮,後魏置司州,後改為恆州,北齊因之。
十九 北朔州,治馬邑城。後魏置朔州,孝昌後僑置幷州界;北齊於新平置北朔州,後移治馬邑城。
二十 北靈州,治武州城。東魏置武州,北齊改為靈州,尋廢。
二十一 北蔚州,治靈丘縣。北齊置北蔚州。
二十二 北顯州,治石城縣。東魏置廓州,北齊改為北顯州。
二十三 恆州,寄治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
二十四 朔州,寄治汾州幷州壽陽縣界,後又寄治汾州介休縣界。
二十五 燕州,寄治汾州幷州壽陽縣界,文水縣北。
二十六 雲州,寄治幷州壽陽縣,今山西文水縣北。
二十七 蔚州,寄治幷州鄔縣,今山西平遙縣西南。
二十八 縣州,寄治汾州六壁城,今山西孝義市西。
二十九 寧州,寄治汾州介休城,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三十 靈州,寄治汾州隰城縣界,今山西汾陽縣西。
三十一 西夏州,寄治幷州界。
三十二 西汾州,治昌化縣。北齊置西汾州。
三十三 南汾州,治定陽縣,後魏置南汾州,治定陽縣,後魏置州,北齊因之。
三十四 南朔州,寄治汾州介休界,今山西介休縣境。
三十五 汾州,治隰城縣。後魏置汾州,北齊因之。
三十六 東雍州,治臨汾縣。後魏置東雍州,北齊因之。
三十七 晉州,治白馬城。後魏置晉州,北齊因之。
三十八 建州,治高都縣。後魏置建州,北齊因之。
三十九 懷州,治野王縣。後魏置懷州,北齊因之。
卷三 河南地區(上)
四十 兗州,治瑕丘城。漢置兗州,魏晉、劉宋,後魏、北齊皆因之。
四十一 青州,治東陽城。漢置青州,晉及後魏、北齊因之。
四十二 光州,治掖城。後魏置光州,北齊因之。
四十三 膠州,治東武城。後魏置膠州,北齊因之。、
四十四 南青州,治東莞縣。後魏置東徐州,又改為南青州。北齊因之。
四十五 北徐州,治臨沂城。後魏置北徐州,北齊因之。
四十六 海州,東魏治龍沮城,北齊移治朐山縣。東魏置海州,北齊因之。
四十七 東楚州,治宿豫縣。北魏置南徐州,梁改曰東徐州,東魏改為東楚州,北齊因之。
四十八 東徐州,治下邳城,後魏置東徐州,北齊因之。
四十九 徐州,治彭城縣。後漢置徐州,魏、晉、劉宋因之,後魏及北齊亦置徐州。
五十 西兗州,先治定陶城,後徙治左城。後魏置西兗州,北齊因之。
五十一 濟州,治碻磝城。後魏置濟州,北齊因之。
五十二 齊州,治歷城縣。劉宋僑置冀州,後魏改為齊州,北齊因之。
卷四 河南地區(下)
五十三 梁州,治大梁城。東魏置梁州,北齊因之。
五十四 北豫州,治虎牢城。後魏置北豫州,北齊因之。
五十五 洛州,治洛陽。後魏置洛州,又改司州,東魏復改洛州,北齊因之。
五十六 鄭州,治潁陰城。東魏置潁州,又改為鄭州,北齊因之。
五十七 北荊州,治伏流城。東魏置北荊州,後齊因之。後周佔其西部,嘗置和州。
五十八 廣州,治襄城。北魏置廣州。武定中西部陷於西魏,州治由北山徙治襄城縣。
五十九 襄州,後魏治北南陽郡,北齊移治業縣。後魏置襄州,東、西魏及北齊、北周對峙時,各佔有襄州之部,北齊仍置襄州,後周則改置為南襄城郡。
六十 豫州,治上蔡縣,後魏置豫州,北齊因之。
六十一 洧州,治所不詳。北齊置洧州。
六十二 潛州,治所不詳。北齊置潛州。
六十三 蔡州,治豫州鮦陽縣新蔡城。東魏置蔡州,北齊廢。
六十四 財州,治豫州鮦陽縣固始城,今安徽臨泉縣。東魏置財州,北齊廢。
六十五 北建州,治固始縣,今河南固始縣。北齊置北建州,尋廢。
六十六 永州,治楚城。梁置楚州。東魏改為西楚州,北齊改為永州。
六十七 西淮州,治白苟堆。梁置西淮州,後魏因之,北齊廢。
六十八 東豫州治新息縣。後魏置東豫州,梁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東魏復曰東豫州,北齊因之。
六十九 信州,治項城。東魏置揚州,梁改為殷州,東魏又改為北揚州,後齊改為信州。
七十 潁州,治汝陰縣,今安徽阜陽市。後魏置潁州。梁、東魏及北齊因之。
七十一 南兗州,治小黃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後魏置南兗州,北齊因之。
七十二 譙州,治渦陽城,今安徽蒙城縣。後魏置渦州,後罷州置渦陽郡。梁置西徐州,東魏改置譙州,北齊因之。
七十三 汴州,治汴城。梁置汴州,後魏及北齊因之。
七十四 睢州,治竹邑縣。梁置睢州,北齊因之。
七十五 仁州,治赤坎城。梁置仁州,後魏及北齊因之。
七十六 潼州,治夏丘縣。北齊置潼州。
卷五 淮南地區
七十七 淮州,治淮陰城。梁置淮州,東魏、北齊因之。
七十八 東廣州,治廣陵縣。梁置南兗州,北齊改為東廣州。
七十九 涇州,治沛縣。梁置涇州,北齊因之。
八十 秦州,治六合縣。梁置秦州,北齊因之。
八十一 和州,治歷陽縣。北齊置和州。
八十二 南譙州,治頓丘縣。梁置南譙州,東魏、北齊因之。
八十三 西楚州,治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縣東北。劉宋置北徐州,東魏改為楚州,北齊曰西楚州。
八十四 揚州,治壽春縣,今安徽壽縣。晉置豫州,後魏曰揚州,梁改為南豫州,東魏又改為揚州,北齊因之。
八十五 合州,治合肥城。梁置合州,東魏、北齊因之。
八十六 安豐州,治安豐縣,今安徽壽縣西安豐塘。梁置安豐州,東魏因之,北齊廢州。
八十七 湘州,治廬江縣。梁置湘州,北齊廢州。
八十八 霍州,治嶽安縣。梁置霍州,東魏、北齊因之。
八十九 南光州,治光城縣,今河南光山縣。梁置光州,東魏、北齊因之。
九十 南郢州,治赤石關。梁置南郢州,東魏、北齊因之。
九十一 南建州,治高平城。梁置南建州,東魏、北齊因之。
九十二 南朔州,治齊阪城。梁置南朔州,東魏、北齊因之。
九十三 義州,治包信縣,今河南息縣包信鎮。梁置義州,東魏因之,北齊廢州。
九十四 沙州,治白沙關城。梁州,東魏因之。北齊廢州。
九十五 南定州,治蒙籠城。梁置南定州,東魏、北齊因之。
九十六 衡州,治南安縣。北齊置衡州。
九十七 滻州,治所不明。北齊置滻州。
九十八 南司州,治黃城,今河南潢川縣。北齊置南司州。
九十九 巴州,治西陽縣。北齊置巴州、
一○○ 江州,治鹿城關。梁置北江州,東魏、北齊因之。
一○一 湘州,治大活關城。梁置湘州,東魏因之。北齊廢州。
一○二 郢州,治平陽縣。劉宋置司州,北魏改為郢州,梁曰北司州,旋又為司州,東魏改為南司州。北齊又改為郢州。
一○三 義州,治羅田縣。梁置義州,東魏、北齊因之。
一○四 羅州,治齊昌縣。北齊置羅州。
一○五 江州,治懷寧縣。梁置豫州,又改為晉州,北齊改名為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