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首嶺遺址

鎖定
北首嶺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金陵河西岸,是一處內容較豐富、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在1953年被發現。 [1-2]  [5] 
北首嶺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0000平方米,聚落平面呈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主要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北首嶺遺址典型地反映了在母系社會時期寶雞先民的狀況:使用石器刀耕火種,生產慄等穀物,也採集野果,捕魚打獵,集體生產,共同消費,實行族外羣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簡單的數字符號,具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靈歸西天”,死後集體埋葬,依靠氏族的集體力量,衝破自然的各種障礙,頑強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1]  [4] 
2006年5月25日,北首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北首嶺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金陵河西岸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6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193-1-19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北首嶺遺址歷史沿革

1953年,原寶雞市一中徵用北首嶺土地,基建時發現了該遺址,經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北文物清理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寶雞發掘隊等單位多次調查,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5] 
1958~1978年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先後對北首嶺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 [3] 
北首嶺遺址 北首嶺遺址 [2]

北首嶺遺址遺址特點

北首嶺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0000平方米。北部地面平坦,是主要居住區;南部地勢呈緩坡狀,是主要墓葬區,居址和墓地構成聚落的主體。聚落平面呈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有一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中心廣場。50座房址分為四區環繞在廣場周圍,絕大多數的房屋門都朝向中心廣場,中心廣場顯然對北首嶺人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北首嶺人集會、祭祀、宴饗、慶典的公共活動場所。從發掘資料看,中心廣場在北首嶺的早、中、晚期一直存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出現的大型聚落,已經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質。圍繞中心廣場的50座房址,面積最大的88.26平方米,最小的8.7平方米,凡可看清形狀的均為半地穴式。其中有兩座大房子,均發現於第三層,一個在Ⅱ區,一個在V區,換句話説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在Ⅱ區的編號為77F3,門向東,房址形狀為正方形半地穴式,長、寬均9.4米,面積為88.26平方米,是北首嶺房屋遺址中最大的一座。在V區的編號為F14,門向西北,房址形狀為近正方形的半地穴式,東西長9.5米,南北寬9米,面積為85.5平方米。這兩座大房子,進門均有一桃形灶,房屋地面和四壁均平整光滑,塗有草拌泥和料姜石。Ⅱ區的77F3的東北角有一高0.13米,長2.6米,寬1.5米的小平台,枱面平坦,面上抹有一層草泥土。V區的F14居住面的西南角上,有一高出地面0.15米的長方形土台,東西長2.3米,南北寬1米。土台上也塗有一層草泥土,枱面平整堅硬。有學者認為,這兩座大房子設置的小平台就是氏族祭祀時擺放祭品的,或者是巫師作法時的聖壇,抑或是氏族頭人主持活動的台座。小平台的設置不是偶然或者隨意的。從它設置的位置均靠着一個牆角,大小、高低、長寬幾近相等,均用草泥塗抹光滑堅硬等方面看,它的用途和存在的價值是顯然的。這兩個大房子是兩個氏族各自議事、祭祀、慶典、集合的中心。北首嶺聚落有兩個氏族,除了兩個大房子之外,他們的墓地也分為東部和東南部兩個墓區。這兩個氏族組成了一個胞族,即形成了北首嶺胞族聚落。這樣的聚落有壕溝(河流)作防衞設施,聚落內有嚴謹的佈局。居址與墓地的分羣分區,則體現了基本的社會結構:家族與氏族。 [1] 
北首嶺遺址分區圖 北首嶺遺址分區圖 [1]
北首嶺遺址居址示意圖 北首嶺遺址居址示意圖 [1]
北首嶺遺址房屋還原圖 北首嶺遺址房屋還原圖 [1]

北首嶺遺址文物遺存

在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和陶塑人半身像,反映北首嶺先民平均身高168.82釐米,男性腦容量1472.04毫米,女性腦容量1325.36毫米,面寬、鼻直、口闊、眉濃,與現代華北人有許多共性,是現代華北人的祖先。他們注重打扮,遺址發現裝飾品1355件,其中有石飾、骨飾、蚌飾、牙飾、榧螺及用於束髮的骨笄,用於腕飾的陶環等。
在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包括獸類、鳥類、魚類、龜鱉類四大類,至少可以代表21個種:中華竹鼠、中華鼢鼠、獼猴、家犬、狗獾、貉、狐、棕熊、野豬、家豬、馬鹿麝獐、麅、短角牛、家雞、鱉、多鱗鏟頜魚、中華圓田螺、海產榧螺、蚌。還有豬、狗、牛、雞等家畜家禽。發現的植物種子主要是粟等。説明先民的食物來源有糧食、肉蛋野果、野菜等。
在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陶器種類很多,有洗滌用的陶盂、儲存穀物的陶罐、儲水的陶壺、炊煮用的陶鼎、盛菜的陶盤、盛湯的陶缽、盛飯用的陶碗、飲水用的陶杯,還有煮粥蒸粥用的甑,足以證明先民已經掌握烤、煎、煮、燉、涮、蒸等各種烹調方法。
在北首嶺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951件,其中石斧、石鏟、石刀、骨鏟、角鏟、角鋤、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248件,佔26%;骨族角矛等狩獵工具共81件,佔8.6%;石網墜等漁獵工具6件,佔0.6%;敲砸器、石鑿、研磨器、研磨盤、磨石,角鑿、陶銼、陶內模等日常生產用具和製陶工具共617件,佔64.9%。説明先民為農業生產為主導,同時也從事狩獵捕魚等活動。在生產工具中,石斧最多,達63件,是砍伐的工具。石鏟是翻地的具,角鋤是鋤草的工具,石刀是收割的工具,説明先民的農業生產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刀耕火種的主要程序是:先把樹木砍倒,曬乾後焚燒,壠土翻地,點種或播種;中耕除草,採收果實。 [4] 
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文物介紹
文物照片
陶器網紋船形壺
國家一級文物,1958年出土。
器物為泥質紅陶,高15.6釐米,寬24.9釐米,口徑4.5釐米,口部呈杯狀,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頗像一隻小船。在兩側的腹部,各用黑彩繪出一張漁網狀的圖案,漁網掛在船邊,似正撒網捕魚,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在晾曬漁網。陶壺上端兩肩上橫置兩個橋形小耳,既便於提拿,又可穿繩揹負,隨身攜帶。 [2] 

北首嶺遺址文物價值

北首嶺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仰韶文化的起源以及當時的聚落佈局、建築技術和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北首嶺遺址保護措施

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陝西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將北首嶺遺址公佈為“寶雞市一中遺址”。 [5]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將該遺址定名為“北首嶺遺址”,同時撤銷“寶雞市一中遺址”。 [5] 
2006年5月25日,北首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北首嶺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北首嶺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金陵河西岸。 [1-2] 
  • 交通
陝西省寶雞市內乘坐21路公交、39路公交、1路延點公交\1路公交、15路區間延點公交\15路公交、37路公交,羣眾路汽車北站·寶運駕校站、龍泉中學站、老車站、華通商廈站、羣眾路汽車北站·寶運駕校站下,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