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院門街道

鎖定
北院門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地處蓮湖區東南部,鐘樓西北。東起北大街與新城區西一路街道毗鄰,南到含光門碑林區張家村街道為鄰,西至西門與環城西路街道接壤,北至西五台與青年路街道相連,總面積2.7平方千米。 [1] 
明代稱為宣平坊,清代此街北段有巡撫部院衙門,稱為北院,門前的南北向街道稱為北院門,故名。境內的風景名勝有西安鐘樓西安鼓樓、北院門仿古一條街等。
截至2020年6月,北院門街道轄12個社區 [2]  。2011年,北院門街道總人口8.33萬人,工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67.2億元,財政總收入0.9億元。 [1] 
中文名
北院門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
地理位置
蓮湖區東南部,鐘樓西北
面    積
2.7 km²
下轄地區
12個社區
政府駐地
社會路133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0030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8.33萬人(2011年)

北院門街道歷史沿革

北院門街道地名由來

明代稱為宣平坊,清代此街北段有巡撫部院衙門,稱為北院,門前的南北向街道稱為北院門,故名。

北院門街道建置沿革

1955年,始設北院門街道。
1958年,改名廟后街街道。
1960年1月,恢復原名。
1960年8月,改名蓮湖公社北院門分社。
1962年,改為北院門公社。
1966年,改名紅衞區革命街公社。
1972年,複稱北院門公社。
1978年,復設北院門街道。
2002年8月,北院門、廟后街、西大街3街道合併為北院門街道。 [1] 
北院門街道電子地圖 北院門街道電子地圖

北院門街道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轄社會路、化覺巷、紅埠街、二府街、學習巷、貢院門、香米園、灑金橋、白鷺灣、橋梓口、雙仁府、迎春12個社區;下設66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北院門街道轄12個社區 [2]  。辦事處駐社會路133號。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104002001
111
社會路社區
610104002002
111
化覺巷社區
610104002003
111
紅埠街社區
610104002004
111
二府街社區
610104002007
111
學習巷社區
610104002008
111
灑金橋社區
610104002010
111
貢院門社區
610104002011
111
香米園社區
610104002013
111
白露灣社區
610104002014
111
迎春社區
610104002017
111
雙仁府社區
610104002020
111
橋梓口社區

北院門街道地理環境

北院門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東南部,鐘樓西北。東起北大街與新城區西一路街道毗鄰,南到含光門碑林區張家村街道為鄰,西至西門與環城西路街道接壤,北至西五台青年路街道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千米,總面積2.7平方千米。距區人民政府0.6千米。 [1] 

北院門街道人口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總人口8.33萬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19992人。總人口,男性4.02萬人,佔48.3%;女性4.31萬人,佔51.7%;14歲以下1.19萬人,佔14.3%;15—64歲5.76萬人,佔69.1%;65歲以上1.38萬人,佔16.6%。2011年,北院門街道人口出生率3.1‰,人口死亡率2.42‰,人口自然增長率0.6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8萬人。 [1] 

北院門街道政治

街道黨工委書記:馬曉娟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喬 毅
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高 幟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組織委員(兼)、宣傳委員(兼):李 楠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委員(兼):趙 斌
街道黨工委委員、區紀委派出街道紀工委書記:王 磊
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孫軍寧
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張學亮
街道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成 偉
綜合治理和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主任:侯麗娜 [8] 

北院門街道經濟

北院門街道綜述

20世紀50年代,北院門街道開展生產自救,組織貧民、無業人員從事臨時性加工生產。60年代,組織街道閒散人員辦起五金、化工、醫藥、服裝、廢品回收加工等企業。1975年有19個企業上交區管。1990年有街道企業90個,從業人員1719人,經營總收入338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17萬元,上交税金283.8萬元,實現利潤59萬元。至1993年,有街屬企業38個,職工590人,總收入436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94萬元,上繳税金488.8萬元,實現利潤75.7萬元。
2011年,北院門街道財政總收入0.9億元,比上年增長39.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0.57億元,增值税0.11億元,企業所得税0.13億元,個人所得税1.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7%、17.8%、4.8%、-38.7%。人均財政收入1125元,比上年增長36.3%。 [1] 

北院門街道第二產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500人。工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比上年增長-1.6%。

北院門街道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商業網點3152個,職工20760人。2家大型百貨公司相繼落户境內。2011年,北院門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67.2億元,比上年增長26.4%。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郵政網點9個,其中郵政局1個,郵政所1個,郵政驛站7個。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9個;固定電話用户3.3萬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到88%;移動電話用户6.3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為80%;寬帶接入用户1.6萬户。

北院門街道交通運輸

北院門街道境內西安地鐵1號線西安地鐵2號線通勤。主幹道有北大街、西大街、順城南路等。
北院門街道地形圖 北院門街道地形圖

北院門街道社會事業

北院門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幼兒園(所)3所,在園幼兒872人,專任教師124人;小學5所,在校生2788人,專任教師4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4862人,專任教師71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高職(專科)院校1所,在校生1464人;主要學校有西安市第七十中學、西安市第九十一中學、蓮湖區實驗第二小學等。

北院門街道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4個,演職人員82人,劇院1座,座位1260個,年演出20場次,觀眾達4000人次;電影院2座,座位1050個,年放映1570場次,觀眾達3萬人次;俱樂部1所,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7個,建築面積358平方米,藏書10萬餘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18平方米;博物館1個,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86人。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線電視用户3.3萬户,佔總户數的90%,其中數字電視用户1.8萬户,佔總户數50%。

北院門街道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體育場地15個。91%的城市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78.8%。

北院門街道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院門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1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3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衞生院1個。專業衞生人員1772人,其中執業醫師673人,執業助理醫師53人,註冊護士1046人。2011年,北院門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8.7萬人次,住院手術7007台次,出院病人4.6萬人次,主要醫院有陝西省中醫研究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

北院門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北院門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193户,人數4193人,支出1278萬元,比上年降低1.1%,月人均254元,比上年增長9.5%;城市醫療救助243人次,支出48.3萬元,比上年增長44.3%。社區服務設施23個,其中社區服務站12個,其他社區服務設施11個;社區日間照料牀位數5張,社區留宿照料牀位數3張。新增就業人員1319人,有2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1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8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2%。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9318人,比上年末增加1850人。 [1] 

北院門街道歷史文化

北院門街道轄區內的鐘鼓樓廣場有明代所建鐘樓、鼓樓,是西安的標誌。北院門仿古一條街,保持明清建築風格。古蹟還有城隍廟、西門安定門和西南城角登城馬道。
北院門原為唐皇城一部分,是(1900年)清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避難西安時的行宮所在地;宋代京兆府、元代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代陝西巡撫衙門、民國時期的關中道,建國後的西安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機構均設在轄境。
北院門街道境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分佈着明代時期的鐘樓、鼓樓,佛教廟宇西五台、道教廟宇都城隍廟、天主教南堂、大學習巷清真寺和封建科舉考試的“貢院”遺址以及歷史民居等。北院門是清末、民國到解放初期商業繁華地區,沿街建築如今基本保持明清民居的格局。區域內有百餘年曆史的“德懋恭”水晶餅,“輦止坡老童家”的臘牛羊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等。
西安清真寺
原名清修寺,因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化覺巷內,故名。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修於成化二年(1466年)。成化十八年(1482年)奏請改寺名為“敕賜清修寺”。此後歷經嘉靖元年(1522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和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相繼修葺擴建,遂成今日之規模。1988年1月13日,被列為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清真寺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內北側,與化覺巷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該寺創建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初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統間賜名回回萬善寺,及明洪武時賜名清真寺。元至明末,經賽典赤、鐵鉉、鄭和等人幾次重修擴建。明永樂、天啓及清代均有碑紀其事,解放後迄今政府曾兩次撥款維修。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北院門街道所獲榮譽

2022年08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北院門街道在列。 [7] 

北院門街道風景名勝

北院門街道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
西安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頂部為重檐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鼓樓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西安鼓樓 西安鼓樓
雲居寺
雲居寺又稱西五台,原名安慶寺,位於西安市玉祥門蓮湖路西段南側,為尼僧道場。雲居寺“其台基於唐,創於宋,屢葺於明“,現存殿宇保持着宋代“硬山式”建築形式,尤其是卧佛殿內卧佛塑像堪稱明代塑像珍品。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篤信佛教,每年數次前往終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勞素。太宗為母盡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宮城廣運門以西,太極宮城南牆上沿起伏地勢,築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個高台,又與終南山南五台遙相呼應,故稱西五台。又因該寺上空常見祥雲環繞久聚不散,如菩薩顯聖,欲又稱雲居寺。
雲居寺 雲居寺
西安城隍廟(都城隍廟)
西安城隍廟又稱都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當時全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諸省,故稱“都城隍廟”。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於西大街現址。清雍正元年(1723年)毀於火災。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用拆除明秦王府木料、磚瓦擴充修建。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都曾修葺。廟前牌樓毀於文革。2005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將城隍廟前改造列為西安市重點建設項目,2006年6月底建成。
2001年6月25日,西安城隍廟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參考資料